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针灸资生经,导读,体例、书名简称

《针灸资生经》7卷,王执中约编于南宋1180~1195年。是一部文献价值、临床价值均较高的针灸书,对后世针灸学的影响实际上已超过北宋官修针灸经典《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该书卷一所载腧穴及其编次均直接采用王惟一《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并据《太平圣惠方》卷九十九、卷一百补录了11穴,总计载穴365个,而不是人们以往所认为的360穴;卷二实际上是王执中的针灸论文集,集中体现了王氏对于取穴、施灸、灸后护理、针灸禁忌以及针药关系等针灸学基本问题的独到见解;卷三至卷七主要将《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太平圣惠方》、《备急千金要方》三书所载的腧穴主治内容按病症类编而成,其中也录有《备急千金要方》非针灸卷及《千金翼方》针灸篇中的针灸方。所以该书基本上是一部针灸腧穴专书,而不是针灸治疗专书。

一、《针灸资生经〉与作者

关于《针灸资生经》(以下简称《资生经》)作者一一王执中的生平资料,史书未见载录,以往只能从传世本《资生经》卷首所载序言中了解其简略生平事迹:王执中,字叔权,浙江瑞安人。南宋乾道五年(1169)进士,曾任从政郎、澧州教授、将作丞等职。近于南宋医家王璆《是斋百一选方》中查得王执中其人其书的资料五则,据此可知,王执中在任澧洲教授前,曾任峡洲教授,并在任职期间编成刊行了《既效方》一书。之后在任澧洲教授时编成《针灸资生经》一书。此二书的编辑刊行年代相近,从《资生经》王氏按语中多处引录《既效方》的情况看,《既效方》的编辑、刊行应稍早于《资生经》。

现有资料记载,均未提及王执中行医的经历,但是一个未曾习医、行医的官人是很难编成《资生经》这样切合临床的针灸医书。因为该书载录了大量王氏本人的医案,其中不仅有药方、灸方,更有一些针方(包括火针方)。一般说来,药方、灸方,凡人便施,不必业医,而针法则“需师乃行”。可知,王氏既使早年为官,晚年亦当有拜师学医、行医的经历,从而为其编纂《既效方》及《资生经》积累丰富的第一手资料。这也是《资生经》一书长期以来深受针灸临床医生喜爱的重要因素。

关于《资生经》一书的确切成书年代,因原刊已佚而难以确定,但根据现有资料已不难推断出其非常近似的成书年限:1180---1195年。

据现有资料考察,《资生经》书在国内先后刻印过6次,此外,日本、朝鲜也各有刻本。现存最早刻本为元代天历叶氏广勤书堂印本。明正统新刊本乃据“天历本”重刻;日本宽文九年翻刻正统本,但较元本脱文误字为多。至于四库全书本虽也称出自“正统本”,但经系统对照,二者出入较大。总体而言,“四库本”不及“天历本”、“正统本”精善,但其可补正前者之脱误处也不在少,故不可忽视。

综上所述,现存各本《资生经》,除“四库本”外,均源出于“天历本”系统。日本古医书《万安方》(1315年)引录了《资生经》卷一50穴,其所据版本至少是元天历以前本,而其所引《资生经》原文及格式均与天历本大同;《普济方》所引《资生经》乃据元大德本,而现行天历本中的脱误也见于其引大德本原文中。可见天历本基本保存了大德本的旧貌。故整理研究《资生经》当以“天历本”为底本,以“四库本”作对校本。

二、主要学术特点及对临床的指导意义

王执中的针灸学术思想集中反映在卷二,可惜现行本脱落“针灸受病处”、“针灸功效”、“省文”三篇。不过在其他卷,王执中还以按语的形式补充发挥了卷二的学术观点,故参合各卷记载,仍能较全面地了解王氏的学术思想。

1.腧穴主治编辑方式的变革

古代传统腧穴书多以穴为纲,罗列主治病症、刺灸法等,在形式上很象本草书。古人编纂本草书有一个很好的传统,即自六朝陶弘景《本草经集注》始,历代本草书均在总论中具列“治病通用药”,即以病名为纲,将治疗某一病症的药名一一列出,而各论中则以药名为纲,详列药物主治等内容,前后呼应,相辅相成,极大地方便了临床医生临证时遣药处方。可惜,古代腧穴书并未采用这一科学、实用的编纂方法,均以穴名为纲,载录腧穴主治,不便临床实用。有感于此,唐代孙思邈编《备急千金要方》时,作《孔穴主对法》一篇载于卷三十,以病症为纲,类编腧穴主治,其意义与本草书中的“治病通用药”相仿,但孙氏在编写体例上有明显的不足之处,而且在取材上基本只取《黄帝明堂经》一书。王执中仿孙氏《孔穴主对法》之例,将《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太平圣惠方》、《备急千金要方》三书所载腧穴主治症均按病症排列,并以互见的方式较好地解决了保持原文的完整性与引录条文的重复性之间的矛盾,无论是在体例上,还是取材上都较《孔穴主对法》更胜一筹。篇末还多以按语的形式,附录大量的验方、医案,颇切合临床实用,这是《资生经》一书的最大特点。

遗憾的是,王执中《资生经》所集腧穴主治多被后人误作针灸方,从而使王执中在腧穴书编纂上的新尝试,未能在针灸腧穴专书中继承和完善,以至于在中国历史上从未产生过一部与宋、明本草学著作体例相类似的腧穴学专著。

2.详考《铜人》孔穴,图文并重

卷一正文记述腧穴部位、刺灸法。各篇篇名、腧穴排列顺序及基本内容均据王惟一《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正文之后,或引他书之文作补充,并以注文、按语的形式对所录《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腧穴内容进行考证。全篇共载365穴名,其中不见于《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者有:明堂、眉冲、当阳、神聪、前关、督俞、气海俞、关元俞、胁堂、风市、膝眼等11穴。所补之穴均据《太平圣惠方》卷九十九、卷一百。

王氏在腧穴定位方面,做了大量的考订工作,特别是对腹部穴距腹中线的横寸,进行了系统的考辨,其在卷二,只是列出《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与《太平圣惠方》对腹部肾经穴的不同记载,而未断是非,但在卷一,则对腹部所有穴的定位,均明确指出:应以《太平圣惠方》的定位法为准,即将腹部一至四行穴的横向间距均定为一寸半。这一观点对宋以后的针灸书影响很大,元代滑伯仁《十四经发挥》、明代《针灸大全》、《针灸聚英》、《针灸大成》等书均完全、或部分采用了王执中的定位法。明清的针灸铜人的腧穴标注也多采用了这一定位法。

特别是王氏所载之穴均附有穴图,而且穴图的形象保留了宋天圣铜人的基本特征,对于宋代针灸铜人的研究提供了非常珍贵的资料。

3.取穴注重“压痛点”

王执中临证取穴很注重选取疾病反应点,并名之曰“针灸受病处”,其在卷二辑有“针灸受病处”专篇,专门论述这点,足见其重视程度之高。可惜,现行本该篇全部脱落,但在其他卷王氏按语中仍能看到其对此法的具体论述。例如:

凡有喘与哮者,为按肺俞,无不酸疼,皆为缪刺肺俞,令灸而愈……因此与人治哮喘,只缪肺俞,不缪他穴,唯按肺俞不疼酸者,然后点其它穴云(《资生经·喘》卷四)

足之不能行,盖肾有病也,当灸肾俞,或一再灸而不效,宜灸环跳、风市、犊鼻、膝关、阳陵泉、阴陵泉、三里、绝骨等穴。但按略酸疼,即是受病处,灸之无不效也(《资生经·足麻痹不仁》卷五)。

此外,咳嗽在膻中穴处有压痛;肠痈在大肠俞穴处有压痛;妇人带下在带脉穴处有压痛等,均于压痛处刺灸而愈。这些经验对于现代针灸临床,仍有借鉴意义。

由于宋代官修针灸书《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在金、元间只刻过两次,且均为坊刻,流传不广,至明代,一般医家已难得见。故元以后针灸书多受《资生经》一书的影响,例如《普济方·针灸门》病症治疗内容主要抄自《资生经》卷三至卷七;徐凤《针灸大全》卷三“周身折量法”虽曰“谨按《明堂》《铜人》、《资生》、《甲乙》诸经,参考订定孔穴,集成歌括,名曰'周身折量法”。但经对照,该篇实际上系完全依据《资生经》一书编成。《针灸集书》卷上针灸治疗也系节录自《资生经》;《针灸聚英》卷一腧穴部位、刺灸法等文字多系直接抄录《资生经》,腧穴主治症也主要从《资生经》中辑录。明代还出现了研究《资生经》的专书一《资生经明堂经穴道校正》。三、如何学习应用《针灸资生经》

1.先明体例及构成

《针灸资生经》是针灸临床医生非常爱读、也是最难读的一部针灸书,如果不首先理清其编刊体例及全书的基本构成,则很难读懂该书。

现行本《资生经》的构成较复杂。首先宋嘉定徐正卿刻印时,已命人补注,在编次上可能已有调整。在这以后的多次重刻过程中,也可能有再注、再编的情况。故在内容、体例上均有一些前后矛盾之处。今补注之文与王氏原注在形式上已无明显区别,原书的编次也难以一一考定。

《资生经》在构成上,由正文、原注、补注三部分组成。

正文均采自宋以前文献。具体说来,卷一正文主要采自王惟一《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卷三至卷七正文主要采自《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圣惠方》针灸卷、《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

注文包括原注及补注两大层次:原注即原书编者—王执中的注文(包括按语)。原注的形式有两种:①大字注文。现行本中凡提行低一格文字均为王执中注文。这类注文包含:王执中的考证文字、前人及王执中本人的验方、验案等,内容很广,其中卷二的所有文字均低一格,可视作王执中的针灸论文集(其中小字注文多为补注者所增)。②小字注文。主要见于卷三至卷七,注明引文出处;补注,现行本《资生经》中有一部分小字注文或发挥原书注文,或反驳原书注文,显然不是王执中本人的注文,当出宋代医家卫世杰之手。

由于补注与部分王执中原注在现行本中均排作小字,而且文前未冠以任何标识文字,故从形式上很难判断何为原注,何为补注。只能根据内容识别出一部分补注文字。一般而言,补注多见于卷一、卷二,而卷三至卷七中标注引文出处的小字注文多为原注。但是,现行本中这部分小字注文的格式有明显不致处,故不能排除后人改编的可能。

在现存针灸古籍中,《资生经》一书的体例最为复杂,现将该书的体例考证总结如下:

①正文顶格,王氏论文(见卷二)及按语提行低一格。

②卷三至卷七病症治疗篇正文主要采自《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太平圣惠方》、《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其中引《备急千金要方》腧穴主治原文前均冠以“主”字;引《太平圣惠方》文前冠以“疗”字;引《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文前则冠以“治”字。以这种直观的方式区别腧穴主治原文的不同出处,是一种非常实用的标示引文出处的方法。其缺点是,一旦“主”、“疗”、“治”三字抄(或刻)混了,那么,引文出处也就完全标错了,而原书经反复传抄、重刻,这种错误是难免的,尤其是在原书卷首未申明“凡例”的情况下。为防止这类可能发生的失误,原书编者又以下列方式标示引文出处。

③卷三至卷七引录《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太平圣惠方》、《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原文时,一般只在引录原书的第一条腧穴主治原文下,用小字注出引用原书的简称。而一书原文未录毕,复引他书,则他书引文前,用大字直接标出书名。

书名简称与全称的对应关系如下:

千—《备急千金要方》;千翼——《千金翼方》;明--《太平圣惠方》(需要区别《太平圣惠方》卷九十九、卷一百时,则以“明”表示卷九十九,以“明下”,或“下”表示卷一百);铜—《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④原书中的腧穴一条主治条文往往包括多个病症,为了既保持原文的完整性,又避免大量的重复,王执中采用了互见的方式处理,即完整的主治原文一般只在某一篇中出现,其他篇中只节录相关病症,文末注明完整条文所在篇名(也常用简称)。如卷三“劳瘵”证中已录有《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肾俞穴的完整主治症“肾俞治虚劳羸瘦,耳聋,肾虚,水脏久冷,心腹膨胀,胁满引小腹痛,目视睆畹,少气溺血,小便浊,出精,阴疼,五劳七伤,虚惫,脚膝拘急,足寒如水,头重身热振栗,腰中四肢淫泺,洞泄,食不化,身肿如水”;“治梦遗失精”篇于《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肾俞穴主治则只录“肾俞治溺血,便浊出精”,并注有“《铜》,见劳瘵”四字,指明该穴完整主治症的出处。这样有详有略,既避免了大量的重复文字,又不使得腧穴主治文字过于支离破碎。

这一方法既实用,又科学,但在传世本中有些互见注文所注篇名与实际不符,这是因为现存本已经过宋人卫世杰改编,篇名与篇次与王执中原本有所不同。

2.重视王执中按语的研究及验案的学习

《针灸资生经》的主体内容系根据宋以前针灸文献改编而成,而王执中以大量按语的形式阐述其对于腧穴定位的见解;又通过验案,特别是自身针灸验案的形式反映了他丰富的针灸临床实践经验,特别难能可贵的是将自身及他人的实践与理论研究部分相互印证,遇到理论与实践不相应时,而以临床经验裁断是非:

(执中):脐中,《千金》等经不言灸,只云禁针。《铜人》云宜灸百壮,近世名医遇人中风不省,急灸脐中皆效…论神阙穴多灸极是。(卷一“神阙”穴注)

同时由于王执中有很丰富的方药治病的经验,因此临证时如遇适合方药治疗之病症,即处以药方:

(执中):有人小便淋沥不通,甚以为苦,予令摘王不留行叶,研细煎服即愈。黄芪椎破,水煎数沸服,治大小便不通,立效。亦有多煎葱汤,浸脐以下,得通。(卷三“小便难”)

因此,学习《针灸资生经》一书,应特别注重对王执中文献考证的按语及所附临床医案的学习与研究。

王执中在针与灸上,更偏于用灸法。以“人资生胃气以生(《资生经》书名即寓此义),而灸法可壮脾胃故也。但王执中也很注重并擅于方药治病,大要因病施法,宜灸者则灸,宜药者则药,于灸、药不宜者则针之。这一特点在王氏所附医案中反映得很清楚。这种实事求是的精神是很可贵的。

在选穴上,通过穴位按压的方法寻找反应点,即所谓“针灸受病处”,这一思路与方法也颇值得研究与借鉴。

黄龙祥    、黄幼民

2007年3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附 《十四经发挥》考略 - 针灸名著集成 - 中国工具书网络出版总库
新刊补注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之六
新刊补注铜人腧穴针灸图经(3册)
新刊补注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之五
新刊补注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之二
新刊补注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之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