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胃口差、不爱吃饭、纳差,补中益气汤

食欲不振、疲劳乏力、腹胀腹泻,都可以用李东垣这个方子来调理

李东垣作为脾胃学派的创始人,非常擅长治疗脾胃疾病,在他所著的《脾胃论》一书中就记载了这样一张方子,叫补中益气汤。大家看,脾胃在五脏六腑里头,是处在中间的位置,所以他通过补中益气四个字来告诉世人:我的这张方子是补脾胃之气的。

补中益气汤:黄芪,人参,白术,升麻,柴胡,陈皮,当归,炙甘草,水煎服。

作用就像他的名字一样,可以补脾益气、升阳举陷。

食欲不振,疲劳乏力,少气懒言,腹胀腹泻,这些都可以通过补中益气丸来调理。

其中黄芪,人参和甘草,都是补气之药。

《医宗金鉴》里说“黄芪补表气,人参补里气,炙甘草补中气”,三味药合在一起,可以大补全身之气,补全因为脾气虚而导致的全身脏腑气虚。

然后使用白术和陈皮这两味健脾的药物,增强脾胃的功能。

让脾气有能力向上升,从而起到升举精微物质和脏器的作用。

陈皮还可以理气行气,可以防止因为前面三味补气的药太过,而造成气滞的情况。

接着是升麻和柴胡,两味药都有升举阳气的作用。

而且药性微寒,还可以防止黄芪、人参和甘草过于助阳化气,而在我们身上生火,出现上火的症状。

最后是一味补血的当归,因为中医说“血为气之母”,意思是说血能生气,所以在补气的方剂里,我们经常也会添加一些补血的药物。

如何判断是不是气虚体质呢?大家可以在看看自己是不是有下面这些问题。

1、是不是经常有乏力感,不爱动弹,不爱社交?下楼走一圈都会有一种上气不接下气的感觉,刚一进电梯,立马找个角落靠上去。

2、饭量越来越小,看到好吃的食物没有胃口,没有想吃的欲望。

3、大便有没有很稀薄,大便不成形?有时候还会出现完谷不化的现象。

4、比较怕冷,衣服总比别人穿得多,稍不注意可能就感冒了,而且是经常性感冒。

5、讲话声音特别小,会让人误以为是胆小怯场,其实不是的。又或者懒言懒语,气少了自然也就不爱讲话了。

6、有没有特别爱出汗?当然,有两种情况要排除在外,一种是天气特别热,一种是剧烈活动之后。除此之外,如果说特别爱出汗,一般是虚汗,是因为气虚。

以上症状给大家做个参考,不是说所有的症状都要符合,但符合得越多,说明气越虚。

最后还有一个方法就是看自己的舌苔,舌苔偏淡且胖,仔细看的话两边还有齿痕。中医叫淡胖舌,齿痕舌,这是气虚的典型特征。

今天的这个方子又能补气又能健脾,还能升阳举陷,既能补,又能升。由此可见,几百年前的东垣老人立方的配伍是多么恰当,至今还是补气的良方。


脾胃论 

饮食劳倦所伤始为热中论

古之至人,穷于阴阳之化,究乎生死之际,所着《内外经》,悉言人以胃气为本。盖人受水谷之气以生,所谓清气、营气、运气、卫气,春升之气,皆胃气之别称也。夫胃为水谷之海,饮食入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

若饮食失节,寒温不适,则脾胃乃伤。喜、怒、忧、恐,损耗元气。既脾胃气衰,元气不足,而心火独盛。心火者,阴火也。起于下焦,其系系于心。心不主令,相火代之。相火,下焦胞络之火,元气之贼也。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脾胃气虚,则下流于肾,阴火得以乘其土位,故脾证始得,则气高而喘,身热而烦,其脉洪大而头痛,或渴不止,其皮肤不任风寒,而生寒热。盖阴火上冲,则气高喘而烦热,为头痛,为渴,而脉洪。脾胃之气下流,使谷气不得升浮,是春生之令不行,则无阳以护其营卫,则不任风寒,乃生寒热,此皆脾胃之气不足所致也。

然而与外感风寒所得之证,颇同而实异,内伤脾胃,乃伤其气,外感风寒,乃伤其形;伤其外为有余,有余者泻之,伤其内为不足,不足者补之。内伤不足之病,苟误认作外感有余之病,而反泻之,则虚其虚也。实实虚虚,如此死者,医杀之耳!然则奈何?惟当以辛甘温之剂,补其中而升其阳,甘寒以泻其火则愈矣。经曰∶劳者温之,损者温之。又云∶温能除大热,大忌苦寒之药,损其脾胃。脾胃之证,始得则热中,今立治始得之证。

补中益气汤

黄芪 (病甚,劳役热者一钱), 甘草(以上各五分,炙), 人参(去节,三分,有嗽去之。)以上

当归身(三分,酒焙干,或日干,以和血脉), 橘皮(不去白,二分或三分,以导气,又能益元气,得诸甘药乃可,若独用泻脾胃), 升麻(二分或三分,引胃气上腾而复其本位,便是行春升之令), 柴胡(二分或三分,引清气,行少阳之气上升), 白术(三分,降胃中热,利腰脐间血)。 上件药 咀。都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量气弱气盛,临病斟酌水盏大小,去渣,食远,稍热服。如伤之重者,不过二服而愈;若病日久者,以权立加减法治之。

如恶寒冷痛者,加去皮中桂一分或三分(桂心是也)。

如恶热喜寒而腹痛者,于已加白芍药二味中更加生黄芩三分或二分;如夏月腹痛,而不恶热者亦然,治时热也。

如天凉时恶热而痛,于已加白芍药、甘草、黄芩中,更少加桂。

如天寒时腹痛,去芍药,味酸而寒故也,加益智三分或二分,或加半夏五分、生姜三片。

如头痛,加蔓荆子二分或三分。

如痛甚者,加川芎二分;如顶痛脑痛,加藁本三分或五分。

如苦痛者,加细辛二分,华阴者。诸头痛者,并用此四味足矣;如头上有热,则此不能治,别以清空膏主之。

如脐下痛者,加真熟地黄五分,其痛立止;如不已者,乃大寒也,更加肉桂(去皮)二分或三分。《内经》所说少腹痛,皆寒证,从复法相报中来也。经云∶大胜必大复,从热病中变而作也,非伤寒厥阴之证也(仲景以抵当汤并丸主之,乃血结下焦膀胱也)。

如胸中气壅滞,加青皮二分;如气促,少气者,去之。

如身有疼痛者,湿,若身重者,亦湿,加去桂五苓散一钱。

如风湿相搏,一身尽痛,加羌活、防风、 藁本根,以上各五分,升麻、苍术以上各一钱,勿用五苓,所以然者,为风药已能胜湿,故别作一服与之;如病去,勿再服,以诸风之药,损人元气,而益其病故也。

如大便秘涩,加当归梢一钱;闭涩不行者,煎成正药,先用一口,调玄明粉五分或一钱,得行则止,此病不宜下,下之恐变凶证也;如久病痰嗽者,去人参;初病者,勿去之;冬月或春寒,或秋凉时,各宜加去根节麻黄五分;如春令大温,只加佛耳草三分,款冬花一分;如夏月病嗽,加五味子三十二枚,麦门冬(去心)二分或三分;如舌上白滑苔者,是胸中有寒,勿用之;如夏月不嗽,亦加人参三分或二分,并五味子、麦门冬各等分,救肺受火邪也;如病患能食而心下痞,加黄连一分或三分;如不能食,心下痞,勿加黄连如胁下痛,或胁下急缩,俱加柴胡三分,甚则五分。

上一方加减,是饮食劳倦,喜怒不节,始病热中,则可用之;若末传为寒中,则不可用也,盖甘酸适足益其病尔,如黄芪 、人参、甘草、芍药、五味子之类也

今详《内经》、《针经》热中寒中之证列于下。

《调经论》云∶血并于阳,气并于阴,乃为炅中。血并于上,气并于下,心烦惋善怒。

又云∶其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又云∶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热气熏胸中,故曰内热。阴盛生内寒,厥气上逆,寒气积于胸中而不泻;不泻则温气去,寒独留;寒独留则血凝泣;血凝泣则脉不通,其脉盛大以涩,故曰寒中。

先病热中证者,冲脉之火附二阴之里,传之督脉;督脉者,第二十一椎下长强穴是也。与足太阳膀胱寒气为附经督脉,其盛也,如巨川之水,疾如奔马,其势不可遏。太阳寒气,细细如线,逆太阳寒气上行,冲顶入额,下鼻尖,入手太阳于胸中,手太阳者,丙,热气也;足膀胱者,壬,寒气也。壬能克丙,寒热逆于胸中,故脉盛大。其手太阳小肠热气不能交入膀胱经者,故十一经之盛气积于胸中,故其脉盛大。其膀胱逆行,盛之极,子能令母实,手阳明大肠经,金,即其母也,故燥旺,其燥气挟子之势,故脉涩而大便不通。以此言脉盛大以涩者,手阳明大肠脉也。

《黄帝针经》∶胃病者,腹胀,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膈咽不通,饮食不下,取三里以补之。

若见此病中一证,皆大寒,禁用诸甘酸药,上已明之矣。



补中益气汤

一、古方简介

【来源】《脾胃论》。

【组成】黄芪18g,人参6g,升麻6g,柴胡6g,橘皮6g,当归(身,酒洗)6g,白术6g,炙甘草9g。

【功用】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主治】①脾不升清证。头晕目眩,视物昏瞀,耳鸣耳聋,少气懒言,语声低微,面色萎黄,纳差便溏,舌淡脉弱。②气虚发热证。身热,自汗,渴喜热饮,气短乏力,舌淡而胖,脉大无力。③中气下陷证。脱肛,子宫脱垂,久泻久痢,崩漏等,伴气短乏力,纳差便溏,舌淡,脉虚软。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脾胃气虚,少气懒言,中医名方,补中益气汤
那些年,我们背过的经:9:补中益气汤
补中益气丸是家中常备?那你要好好看看这篇文章
补益方之补中益气汤
补中益气汤,既治脾胃气虚,又治脱肛
中药良方:补中益气汤组成:黄芪、炙甘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