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刘渡舟,肝病的治疗原则

四、肝病的治疗原则
王旭高认为:“肝病最杂而治法最广。”后世医家治肝方法甚多,李冠仙订治肝十法,王旭高订治肝三十法,叶天土、黄官绣、张山雷等对治肝均有独到见解。近代医家如秦伯未提出治肝十六法,岳美中以补、泻、和三法以统之。究之吉代医家对治肝方法的分类,存在一个名异而实同,或名似而义异的问题,名目繁多,反不切实用。近代医家且结合临床进行了比较切合实用的分类,们亦未能取得统意见,这对初学者来说,易坠雾海,茫茫无所适以。我们认为应根据肝的生理特点、病变规律,掌握其治疗原则。才能执简驭繁,以应变于临床。肝病的治疗原则,概括大要可归纳为:

(一)疏通气血,条达为要
肝喜条达而恶抑郁,郁则经气逆,郁久则血瘀,是以气病可致血病,血病亦可导致气病,所以,无论肝病的初中末任何一个阶段,疏通气血这个原则应贯彻其始终。《素问·至真要大论》云:“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李东垣作《脾胃论》十分注意疏运肝木;朱丹溪虽善用苦寒却妙于开郁;叶天士创通络法巧寓疏肝,凡此种种,皆贯彻“疏通气血”之旨于其中。这就说明治肝方法虽多,掌握“疏气令调”的原则,使其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是提高疗效的关键。
肝病者初伤在气,气机紊乱,继可化火动风,因而疏肝理气是其基本治法。叶天士说:“过郁者,宜辛宜凉,乘势达之为妥。”即便是郁从火化,使用时也应注意“用苦泄热而不损胃,用辛理气而不破气,用滑濡燥湿而不滋腻”(《临证指市医案:开火)若郁久及血,气滞血瘀,疏肝理气,亦有轻重之别。轻则疏气养血活血合用,重则理气活化同法。若瘀阻络脉,又宜和肝通络、宜通而不辛窜,化而不峻猛,总之,用条达舒畅以复其自然生理之态。

(二)体用结合,补泻适宜
补虚泻实是中医治则学说的核心,肝病治疗落实这一原则主要是指,补肝体之不足,泻肝用之有余。由于药物治疗的目的,是用药物五味之性去纠正脏腑阴阳气血之偏,从而达到恢复脏腑功能活动的目的。所以治疗肝病也必须根据“五味入胃”,“各归所喜”和“各有所喜攻”的理论,去纠正肝之“体”、“用”失调的基本矛盾,使其平衡,而达到治愈肝病的目的。
五味归经学说认为:酸先入肝。《内经》提出“肝欲酸,急食酸以补之”,“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以辛补之,酸泻之”的原则。这里的酸、辛、甘是指药物的五味,“欲”和“苦”是指肝脏的性质,说明辛散、甘缓、酸收是调整和恢复肝的功能活动的原则。但要说明的是,对“补用酸”与“酸泻之”,“以辛散之”与“用辛补之”,应有一个正确的理解。“酸”补是指运用酸性药物补益肝体而言,后世的酸甘化阴即是;“酸泻”是指运用酸性药物收敛肝用太过而论。因此,两者一言其体,一论其用,皆从体用角度去调整基本矛盾。“辛补”、“辛散”也是这个意思,“辛补”是指助肝阳(气)之用,“辛散”是指疏泄肝气之太过。王冰指出:“木性条达,辛散则助用事之能,所以说是补;酸收则违犯其条达之性能,所以说是泻。”(《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可见,五味补泻之用,皆以调整肝之体用矛盾为出发点。至于“甘缓”一法,是指甘缓以建立中气,使肝病不能传脾而论,缓肝之传变,如急躁善怒伤肝,运用甘缓的药物以建立中气,使中气健,则肝病可愈。故《难经》指出:“损其肝者缓其中”,仲景主张“益用甘味之药以调之”,都是从这个角度提出的。
肝有气血阴阳,肝之气血阴阴失调皆可导致肝病。因此,补肝之法,实为临床所不能偏废。历代有人执“肝有泻无补”之论,实是不当补而误补后的错误结论。黄官绣说:“昔人云,肝无补,非无补也,实以肝气过强,则肝血不足,补之反为五脏害,故以无补为贵。讵识肝气不充,是犹木之体不振而折甚易,非不用以山茱萸、杜仲、续断、鸡肉壮气等药以为补,鸟能制天折之势乎?肝血即竭,是犹木之鲜液而槁在即,非不用以地黄、山药、枸杞以滋其水…其何以制肝燥之害乎?”(《本草求真》)其实,临床上补肝气,养肝血也是常用的法则。
肝气横逆窜扰,或肝风内动冲逆,大都属于肝用太过,多为实证。治宜泻实,有平肝、镇肝、清肝、泻肝、化肝诸法之立,这都是根据《内经》“高者抑之”、“惊者平之”、“寒者热之”等原则发展而来,临床上运用恰当,效果尤佳。
但是,使用补泻法则的时候,要掌握运用标准,不当补而补之,往往敛邪为害,不当污而泻之,易犯“虚虚”之戒。尤在泾说:“盖脏病唯虚者受之,而实则不受,肝邪唯实则能转之、而虚则不传,故治肝实者先实脾土,以杜滋蔓之祸;:治肝虚者,宜补本宫,以防外侮之端。”(《金匮要略心典》)这就说明,补泻的运用,必须恰到好处,才有益于治疗。

(三)明辨标本,缓急有度

《景岳全书》说:“本为病之源,标为病之变。”病因为本,证候为标,肝病的发生也和其他疾病发生一样,先有正气内虚,抵抗能力低下的内在因素,所谓“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但在肝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由于不同的阶段,表现出不同的病症,因而标本可以互相转化,如肝阴不足、风阳内动,风阳之症为标,肝阴不足是本,但治疗时宜急则治标,必须先平肝潜阳以熄风阳,待风阳熄,再培补肝阴以疗其本。又比如肝病黄疸,湿热郁遏为标,肝疏泄失职是本,也必须清利湿热,解毒退黄以治其标,待湿热解除后,再疏利肝气以治其本,当然必要时可标本兼顾。若肝血不足,仅见头晕、心悸、不寐等症,病程较久,宜遵“缓则治本”的原则,滋补肝血,待肝血得充,则标证自解。由此可见,标本不辨,则缓急难分,只有明辨标本,才能主次有序,治疗上泾渭分明。

(四)整体治疗,疗养兼顾
肝病的病变,虽然主要是肝功能失调,但因为五脏是一个整体,脏腑之间相互影响,因此,肝病可影响他脏,他脏有病亦可影响到肝,所以治疗肝病,不能见肝治肝,而应当“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金匮要略》),即是说应从整体出发,协调各脏功能,才能达到治肝目的。例如:水衰木无以生。地黄丸滋之,土衰木无以植,则参苓术草以培之;血虚有火,用丹栀逍遥散以清之;血虚无水,四物汤以养之;补火之法,下同乎肾;泻火之法,上类乎心等等,都是从整体出发而确立的,从而达到恢复肝功能的目的。
此外,调动机体自身的抗病机能也是很重要的措施,尤其肝脏寓一阳生生之气,不适宜大量苦寒攻伐克削药物,反损生阳之气,使病迁延难愈,病去七八,即当停药以调养,所谓“必养必和,待其正气来复”,这点应引起临床医生高度重视。
肝病多起于情志不遂,临床医生除用药物治疗外,还须言语开导以治其心,随机“辨病”以开其邪,才能达到事半功倍之效,所谓“心病还须心药医”者是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肝病的中医基础理论问题(五)
(1)肝病导引
内经治肝三法
书库 子部 类书类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艺术典 卷一百十六
浅谈春季养生与脏腑用药
医理穷源丨治肝实脾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