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书教•人物 || 书坛精英:李岩选
书法名家

李岩选简介

      李岩选,字寻璞,岩中选玉,号砺石斋主。1948年出生,山东省临沭县人。出身教师世家,毕业于曲阜师范大学。从教多年,曾任临沭县文化局副局长。后供职于山东省出版总社(山东出版集团)编审。从事出版编辑工作二十余年,业余时间潜心学习研究书法,其作品多次在全国、国际各类大赛中获奖。先后创作出版书法字帖、专著、光盘等60余种。有许多代表书作已被各馆院、典籍、友好收藏。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理事,中国硬笔书法协会荣誉副主席,中国硬笔书法协会山东办事处工作委员会主席,山东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山东省楹联艺术家协会主席团成员,山东羲之书画艺术研究院执行院长(法人代表)。


倾情书法艺术 开启美好人生


 文/李岩选

伟大的中华民族有上下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史,这文明史的实质内容是什么?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是薪火相传、经久不衰的人文精神,是生生不息、异彩纷呈的经典艺术,是不断演进、趋向繁华的物质生活。而在当今,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建设现代文明社会的最高宗旨,也是我们为之学习践行的目标和任务,并使之逐步成为我们自觉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虽然只有24个字,却是从价值目标层面、社会进步层面、个人行为层面对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炼,它的内涵广博而又高远,深刻而又丰富。我这里选择其中的一个切入点,即以文化与艺术、艺术与书法、书法与人生这个话题,联系个人的生活阅历和认知感悟,与朋友们切磋分享。

一、文化与艺术

要给“文化”下一个准确而概括的定义是不容易的,人类对文化这个概念的解读也众说纷纭。但东西方的辞书或百科中却有一个较为一致的解释: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是非常广泛和最具人文意味的概念。简单来说,就是地区人类的生活要素形态的统称:即衣、食、住、行、文、物、情、理等。再说得深刻确切点,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凝结在物质之中游离于物质之外的,能够被传承的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惯、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它是人类相互之间进行交流的普遍认可的意识形态,是对客观世界感性上的知识和经验的升华。所以说,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我们党提出的文化自信,凸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根基、文化本质和文化理想,文化自信是国家富强之本,是民族复兴之源。

说到“艺术”,它又是什么概念呢?在古代指的是“六艺”以及术数方技等各种技能,特指经术。语出《后汉书·伏潜传》:“永和元年,诏无忌与议郎黄景校定中书五经、诸子百家、蓺术。”先来明确六艺的释义:一是指中国周朝的贵族教育体系,周王官学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礼、乐、射、御、书、数。二是春秋时期孔子开私学传授六艺,即儒家的六经:《易》《书》《诗》《礼》《乐》《春秋》。而后人对“艺术”这样解释:艺术就是用形象来反映现实,但比现实更具有典型性、理想性的社会意识形态。艺术包括书法、绘画、雕刻、音乐、文学、戏剧、舞蹈、电影电视、建筑、装潢、乃至军事、外交等等。艺术是富有传承性、创造性的技能、技法、技术的再表现,是思维、联想、创新的再发挥,是富有感染力、生命力的理性形态的在再升华。

至于说到文化与艺术的关系,这则是一个重大命题。本人才疏学浅,难以讲得明白。概括地讲,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涵盖了各种艺术。而艺术则是表现文化的一种形式,艺术不能完全代表文化,艺术是推动文化向更高层次发展的结晶,是传播文化的工具和手段。这两种事物形式之间的内在本质截然不同,却又存在内在的必然联系。文化的发展带动艺术的进步,艺术的提升又促进文化的发展。

二、艺术与书法

为什么要选择“书法”为切入点,去研究如此重要的命题?因为我们探讨的主题是华夏文明、中华文化,而中国书法正是华夏文明、中华文化的内核和根基。2013年1月28日,国家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汉字和以汉字为载体的中国书法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汉字是中华民族的文字,也是至今通行的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中国古文字,从殷墟的甲骨文距今已3000多年,3000多年来,汉字的结构没有变,这是中华文明传承的重要标志。“仓颉造字”尽管只是中国古代神话的传说,但他说明一个根本问题,中国的先民在艰苦漫长的生存生活中所创造的文字,为炎黄子孙的繁衍和昌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至于东汉学者许慎对汉字“六书”的解说,也足以证明,汉字是中华文化的始源。试曾想,如果没有汉字的产生,怎会有人类之间的相互交流和传播,怎么会生成经世不息的灿烂文化?由此说来,我们可以这样认为:汉字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母体文化。

我们再来明确“书法”这个概念。山东省文史研究馆馆员陈鹏先生在《老陈说书》中提出:书法是以汉字书写为基础法则的笔墨造型艺术。我认为这样定义相对来说是既概括而又精准。这个定义概括了书法历史的演进过程,体现了历史发展与逻辑关系的一致性。从“汉字书写”到“笔墨造型”不是简单的概念递进,而是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也标示了书法由实用到艺术的转化,肯定了书法艺术是以汉字为载体和“基础法则”的重要性,强调了“笔墨造型”的艺术特征,具有鲜明的艺术种类的个性标示。而作为以汉字为载体的书法艺术而言,同样经历了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的演变和进化。在这个漫长的进程中,我们的先人经过千百万次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大浪淘沙,逐步使书写汉字的艺术得到提炼与升华,遂成体系,日臻完善。而由此衍生出来的象形、会意、指事、形声等涉及其他方面的艺术,包括绘画、设计、篆刻、雕刻、刻字、音乐、诗词歌赋等等,都与书法息息相关,一脉相承。因此说,书法又是中华文化的母体艺术。

我们再来梳理一下书法与艺术的关系。中国的书法艺术兴始于汉字的产生阶段,“声不能传于异地,留于异时,于是乎文字生。文字者,所以为意与声之迹。”因此产生了文字。但最初的文字只是一些刻画符号——象形文字或图画文字,这些刻画符号只表示一个大概的混沌的概念,没有确切的含义,是汉字的雏形。殷墟甲骨文的出现,原始文字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审美情趣,这便可以称之为史前的书法。至殷商汉末三国,文字经由甲骨文、金文(钟鼎文)、石鼓文、大篆(籀文)、小篆、隶书(八分)、草书(章草)、行书、楷书等阶段,逐步演进使书法由生根萌芽到生枝长叶茁壮成长,以致进入枝繁叶茂的成熟期。到两晋南北朝,书法进入风华正茂的青春期。两晋时期,书圣王羲之的出现使书法艺术开宗立派,引领风流。至唐代,书法艺术进入法度备至的高峰期,书法理论也在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基础上日臻完善。五代、宋、元时期的书法,在继承晋唐书法的基础上,书法家转向以抒发个人情感意趣的轨道,书法理论也相应地得以发展。明代时期继宋元时期的帖学书法加以发展,到清代又提倡碑学书法,更以汉魏以前的篆隶引为时尚,而这个时期的书法理论亦有很高的成就。

中国书法随着历史的变迁和时代的发展而表现出不同时期的文化艺术的主流特征,正如清人梁巘在《评书论》中所言:“晋尚韵,唐尚法,宋尚意,元明尚态。”而在每个历史时期杰出优秀的书法家、书法理论家层出不穷,书林各派传世之作、经典碑帖浩如烟海,正可谓“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以致成就了中国书法艺术的灿烂辉煌,并使之在世界艺术之林绽放异彩。曾有人说,汉字书法是中国文化独特的造型艺术,被世人誉为无言的诗,无形的舞,无图的画,无声的乐。在我认为,中国书法艺术乃恢宏壮丽的史诗,婀娜多姿的舞蹈,五彩斑斓的图画,如歌如泣的音乐。它有壁立千仞的奇险,又有海纳百川的宽博;有温润如玉的优雅,又有点石成金的奥秘,还有“阅尽人间春色”的美妙。

三、书法与人生

2011年国家教育部发出了《关于在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一声号令惊醒了那些对传统文化漠然无知的人们,也引起了举国上下社会各界的重视。中小学书法教育扎扎实时地开展,各大专院校书法专业相继设置,社会办学书法培训也风生水起。这都证实了书法教育对于坚持文化自信,弘扬传统文化,培养优秀人才,繁荣社会文明的特殊意义。

常言道,“字如其人”“书如其人”“文如其人”,何意也?就是说,文字、书法、绘画、文学、艺术创作都能体现作者的人格趣向,显现出他的学养、气质、性情和精神风貌。就书法而言,所谓学养,就是书法以外的知识修养,即称为“字外功夫”。也就是说要成为真正的书法艺术家,不仅要有精到的书法技艺,丰富的书法知识,高深的书法理论,同时还要有书法以外的渊博的知识和深厚的素养。此乃古代书论中所倡导的“学养论”。所谓“学”,即学问、学识,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书本知识,二是社会知识。书本知识是历代先贤积累存储下来的值得传承的文化。我们常说要“好读书,读好书”,“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就是这个道理。而社会知识即大自然和社会现实中万事万物存在着的艺术原理与发展规律。那就需要我们走出家门,到社会实践中去学,“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搜尽千峰打草稿”,“踏破铁鞋无觅处”,“功夫不负有心人”即以说明这个道理。我们常用“学贯天人”来形容知识渊博。其中这“天”和“人”,即指天道与人世,自然与社会,也就是说你天地人世间的知识都能通晓,博闻强记,才算是文人学者。

我们再来探讨一下书法的人格象征论。任何艺术都是用来涵养神态,陶冶性情、孕育人格的,书法也不例外。人的性情、志趣、品格各有不同,有的浅薄,有的持重;有的柔弱,有的刚强;有的浮躁,有的深沉;有的轻狂,有的稳健……而书法的点画有曲与直、粗与细、方与圆、疏与密、长与短、润与涩……笔法上有起与止、提与按、顿与挫、收与放、藏与露、平与侧、断与连……章法上的向与背、呼与应、俯与仰、黑与白、和与峻、纵与敛……风格上的节奏与韵律、刚劲与柔韧、飘逸与雄健、平和与奇险、清秀与质朴、典雅与散淡等不同风貌。而书法这些特征的存在孕育着学书人的人格趣向,书家的人格趣向又凸显在书法作品之中。清人刘熙载曾云:“笔性墨情,皆以其人之性情为本,是则理性情者,书之首务也。”康有为则说:“能移人情,乃为书之至极”。所以说,学习书法不能只停留在掌握书法的基本技能技巧去书写这个层面上,更重要的是在习书研艺的过程中,以审美的意识、艺术的理念去揣摩、理解、融会先贤之情,名家之志,师古化我,去伪存真,修正自己的不足,修炼自己的素质,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以达到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成就个人的艺术风格。正如人们对古代书法家的艺术评价:王羲之的“龙跳天门虎卧凤阙”,孙过庭的“丹涯绝壑”,“颜筋柳骨”“颠张狂素”“蔡勒米刷”等,都体现了书法风格中人格象征论的艺术价值。

综上所述,我们应该明白学习书法艺术对于人生的成长成熟、社会的文明进步有着特殊的意义。当然,我们倡导学习书法,并非企望每个人都成为书法家,但至少可以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造就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再看历代的著名书法家,也并非仅仅是专业的书法家,而他可能更是个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教育家等。书法史上被誉为“天下三大行书”的作者王羲之、颜真卿、苏轼不就是如此吗?我们的开国领袖毛泽东主席,他不仅是伟大的思想家,英明的政治家,卓越的军事家,杰出的文学家,而且还是造诣非凡、独树一帜的书法家。所以说,人生就是艺术,艺术成就人生。如若在你的人生旅途中,有书法艺术相伴相依,能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弘扬,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耕云种月而乐此不疲,不就是真正实现了你美好的人生价值吗?

文艺工作者要不断提高学养、涵养、修养,加强思想积累、知识储备、文化修养、艺术训练,努力做到“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所以我们要坚持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知行合一,要“只争朝夕、不负韶华”,脚踏实地,砥砺前行,开启美好的人生,走向灿烂的明天。最后,我自撰一首感悟艺术人生的小诗,送给志同道合、携手追梦的朋友们:

我本情性人,艺田乐耕耘。

春来播风雨,夏至布烟云。

秋夜逐月影,冬日觅雪垠。

寄意诗书梦,成就家国魂。

作品赏析

楷书对联 李岩选 

行书对联 李岩选

草书中堂 李岩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青年书法家滕慕洁楷书艺术评价
著名书法家任政,18幅精品行书《唐诗》欣赏,遒劲隽秀,可做帖用
中国书法
漫议“书法文化”
散文||关于书法
学习时报文化深度决定书法高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