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书教•鉴赏 || 王羲之《兰亭序》赏析



王羲之《兰亭序》赏析


文/禹中秋 

    魏晋在中国书法史上处于重大变革时期,社会变迁改变着意识形态及审美风尚,在书体的演变发展中表现的尤为突出。这一时期,在汉代占统治地位的隶书受到新体的冲击,笔画不断简化的同时,结体和神韵却不断复杂化,演变出全新面貌的草书、楷书和行书。这三种书体的演变完成离不开魏晋士大夫对书法方面的积极投入,其中作为“书圣”的王羲之顺应了时代的发展趋势,博览约取,增损古法,完成了汉字书体由“古质”向“今妍”的转变,把汉字书写从重实用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增添了时代审美意趣,使书法艺术摆脱羁绊走向觉醒,他的代表作《兰亭序》更是达到了“贵越神品,古今莫二”的高度,时时以“清风出袖,明月入怀”之感启示着后代学书者,开辟了书法艺术的新天地。王羲之及其书作之所以成为这一时代的书法典型,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密不可分。

一、时代背景

   “这是一个最混乱的时代,又是一个王朝快速更迭的时代;这是一个人心最痛苦的时代,又是一个智慧大迸射的时代;这是一个最感压迫身不由己的时代,又是一个精神最为自由放任的时代…各种各样带着矛盾的特点和带着特点的矛盾不断呈现出来,但对于中国传统艺术来说,正是从这里开始了它的‘自觉时代’。”正如彭吉象先生在《中国艺术学》中提到的这样,这个混乱的时代所带来的是旧制度、旧规范的瓦解,新思想、新精神的崛起,如杂含着阴阳五行谶讳的儒家学说被玄学、佛学所取代;汉代“满、密、全”的艺术风格被玄学的“虚灵、空明”所取代;察举制被九品中正制所取代,品评之风兴起。这些敢于创新冲破传统的个性觉醒所呈现出的文化思潮又称为“魏晋风度”。在此之风引领下的书法、绘画、文学等各个领域兴起一批敢于创新的艺术家、文学家,他们以“画乃吾自画,书乃吾自书”的气概在文学艺术领域开拓出一片新气象。

    王羲之的书法审美也带有此鲜明的时代契机,他出身于琅琊王氏,一个历史悠久的世族大家,祖籍琅琊临沂,后南渡至会稽山阴,祖辈、父辈不仅是晋史上留名的人物,更是政治上当权的贵族,《南史》称东晋南朝琅琊王氏在江东有“王与马,共天下”的历史地位。王羲之也身经仕途,从秘书郎至右将军,可谓宦海浮尘。和更多魏晋士大夫一样,王羲之在经历了东晋统治阶级的腐败无能和官场的倾轧斗争之后迫切想从玄学、佛学、道家中寻求解脱,以排解他官场之中的苦闷与不安。于是他晚年隐退,与东晋士大夫“尽山水之游,弋钓为娱。又与道士许迈共修服食,采药石不远千里”。因此王羲之的审美理想也被划上了时代的符号。

    写在江南三月天朗气清之际的《兰亭序》无不渗透出一种不激不厉、从容自然的姿态,文辞之中不仅描述了可以“畅叙幽情”的美景,更是在“俯仰之间”感悟出生命的短暂,“老之将至、终期于尽”等词语展现出“死生亦大矣”的主旨,借“死生”的字眼阐释了其积极的人生观与立意深远的人生哲理,将性情与哀乐表现的淋漓尽致。这一点与魏晋风度下的时代背景是密不可分的,所以魏晋的名士,大多寄情山水,顺应自然。《兰亭序》不仅文辞跌宕起伏,点画之间更是思逸神超、无拘无束 。宗白华说:“晋人以虚灵的胸襟,玄学的意味体会自然,乃能表里澄澈,一片空明,建立最高的晶莹的美的意境。”王羲之的行书《兰亭序》是这种潇散超脱的产物,是魏晋风度中最杰出的代表作之一。

二、《兰亭序》的艺术特色

    书法依托于文字,是汉字书写的艺术,在王羲之以前,汉字书体上承汉、魏,已开启今草、行、楷书的体式,但以锺繇、张芝为代笔的书体尚未脱离隶意,质朴古拙。为摆脱“古质”而趋向“妍美”,王羲之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不断提炼点画、结字、体势等多个方面,使行书运笔迅疾,结体婉转灵动,雄健俊逸,点画细腻之处蕴含变化,加强了书体的艺术性与实用性。

1、自然精熟的用笔风格

《笔阵图》开篇先谈用笔:“夫三端之妙,莫先乎用笔”,古人审视用笔的最高准则是合乎自然,他们善于从自然物象中探索用笔方法,比如用“银钩虿尾”来形容索靖的书法,对于横画的描述如“千里阵云”等,具体落实到实处则是刚与柔、提与按、缓与急、轻与重、藏与露的共同生发。被唐太宗奉为“尽善尽美”的《兰亭序》用笔以中锋取骨,侧锋取妍,时而含蓄内敛,时而锋芒必露,自然流畅。以“少长咸集”四个字为例(图1),“少”字露锋起笔转锋,厚重的起笔占据了竖画的一半,改变了常规对竖画的认识,好似鹅的前额,并且与左边厚重的点画以及撇画腹部形成呼应,显得圆润多姿。这种竖画的处理方式被元人赵孟頫所吸收借鉴,在他的《赤壁赋》中便可看出。“长”字的竖提与撇捺一笔书写,可谓“一画之间变起伏于峰杪,一点之内殊衄挫于豪芒”,笔锋的提按、缓急表现的淋漓尽致,没有任何矫揉造作的姿态。“咸”字斜钩出锋爽利洒脱与最左侧“一波三折”的撇画刚柔并济。“集”字最为突出的是上半部分的两个竖画与下半部分竖钩的处理方式,第一竖厚重,第二竖灵动,竖钩由重向轻,三笔巧妙的打破了四横带来的紧密空间感。

图1

此外,善于用“曲”也是王羲之的一大用笔特点,《兰亭序》中单字的点画外轮廓大部分呈曲线状,且不对称,这是由于笔锋在点画内部复杂的运动轨迹下所产生出的笔法,也被称为“绞转”。如图2“永和九年”中的“年”字,三横收笔的外轮廓线呈现出不规则的变化方式,并不是平行的直线,第三横下按提笔接竖画时,笔锋通过变动形成了内在的行笔轨迹,使得笔断意连,自然生发。之后书家,随着提按变化的增强,线条逐渐趋于简化。王義之的这种自然多变的用笔离不开其用功精勤,对笔画结构的一丝不苟。张彦远《法书要录》卷一载《晋王右军自论书》中提到:“张精熟过人,临池学书,池水尽墨,若吾耽之若此,未必谢之。”又有南朝虞龢《论书表》:“羲之书云:‘吾书比锺、张当抗行;章草犹当雁行。’”王羲之认为自己的草书与张芝的草书相比有所差距,并赞叹张芝精熟用功,池水尽墨。可见王羲之认可张芝这种精熟专注的学书观,并认为以此为前提与基础,“心不厌精,手不忘熟”才能“翰不虚动,下必有由”。

图2

2、俯仰多姿的结构风格

书法结构离不开空间内的营造与分割,“学者们在空间这个语境里关注的不是空间的图像学含义,而是艺术再现的形式和视觉感知的模式。”以此种方法来阐述《兰亭序》的结构,其表现形式应如蔡邕《书论》中所云:“为书之体,须入其形。若坐若行,若飞若动…若水火,若云雾,若日月。纵横有可象者,方得谓之书矣。”若论具体,首先应处理好单字之间、字与字之间的收放关系。纵观全帖,收与放是相对的存在关系,彼此协调,如图3“毕”字将上半部分的日收小,竖画一涌而下,流畅舒展,“至”字在一般的写法中都会将最后一笔横画突出,而《兰亭序》中王羲之将下面三笔连贯成一笔书写,上半部分放大,突出了收放关系,再从“毕、至、少”三字来看,“至”字在其中属于收的处理方式,目的是为了将“毕”字的长竖、“少”字的长撇放出来,三字的收放处理恰到好处,这种收放的处理就好比音乐中高低起伏的节奏变化,给人以“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美的感受。

图3

其次是字内空间的处理,字内空间的留白要有主次之分,可通过点画挪移位置来实现。如图4“也”字内部空间分割主次分明,“盛”字通过左上角的开合空间与下部分紧密空间形成疏密对比,除此之外,在同类字中空间留白的处理变化也非常明显,如“迹、游”两字,“迹”字拉大下部空间,“游”字则相反,收紧下部空间,将左上角的空间拉大,主次之分显而易见。

图4

最后通过穿插、错位、宽窄、俯仰、正斜等多种矛盾关系的处理方式使字形结构变化多姿。如图5“阴”字左右结构采用了左低右高错位的处理方式,斜撇穿插到左耳旁中,锋利爽朗。“视”字在结构处理上与“阴”字相反,左高右低。这种错位的处理方式不仅在左右结构字中经常出现,在上下及半包围结构中也时常出现,如“管”字下半部分偏向右边,与竹字头形成了错位关系。“亦”字宽绰,“事”字狭长。“竹”字左竖与右竖形成俯仰的变化,“林”字在构形上采用了正斜的处理方式。仔细观察便不难发现,每一字中都有变化,而这些变化却有迹可循,无外乎结构的组合拆分,这样落实在整篇之中才能“违而不犯,和而不同”。

图5

三、学习建议

学习《兰亭序》应以神龙本《兰亭序》为范本并兼撮众法。《兰亭序》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取法范本,但版本繁多,启功先生曾对《兰亭序》版本做出了五种界定分别是“唐人临摹本、前人临写本、定武刻石、传刻本、伪造本”。在传世的《兰亭序》诸多版本中,神龙本《兰亭序》以用笔俯仰反复,笔锋尖端锐利,最为贴近王羲之原帖的笔墨情趣及精神风貌等优点,成为最佳学习范本。但值得注意的是,神龙本《兰亭序》不应单一的限制了我们的审美思维,由于不是王羲之原帖,所以亦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也就是说学书者在专精神龙本《兰亭序》的同时,也应博览兼及其他版本,了解其他版本的渊源,拓展眼界。如虞世南摹本《兰亭序》中点画圆转,气质古朴;褚遂良摹本《兰亭序》行笔流畅,神韵自得;尤其是定武本《兰亭序》因为是拓本的缘故,原字经过刀刻之后笔画劲直挺拔,醇厚古朴,古人云“《兰亭》无下拓”。如上所述,这些不同版本的《兰亭序》都来源于一个共同的真本,即所谓王羲之所写的那本,因此所有的本子都应趋向一种共性,围绕这个共性的特征,不同版本分别展示了一些不同的个性。因此,学书者不仅要了解各个版本的特点及不足,还要知其发展流变,广泛吸收借鉴版本中的优点,化为己用。

除此之外,学书者还要对王羲之其他碑帖进行审读与临摹,首先是其楷书,如《黄庭经》《乐毅论》等,在唐代的论书中,多倾向于以楷书作为学习行草书的基础,是因为楷书中蕴含的法度能增加对结构和用笔的理解。其次是行书手札,要从多个角度分析其笔法及风格特征。如《丧乱帖》是王羲之书风成熟时期的代表作之一,笔势险绝,点线与块面相结合,王羲之运笔时的中、侧锋变化与行笔时的挑拨翻转都表现的淋漓尽致。《姨母贴》用笔浑厚圆润,结字多横向取势,具有浓厚的篆隶风貌。此外还有《平安帖》《何如帖》《初月帖》等都可与神龙本《兰亭序》相结合学习,并且在读帖时还可通过几个字帖相对比的方式,分析其笔画结体之中的疏密变化。

    总之学书者要有“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的态度,溯本逐源,以精准的临摹方式对王羲之的经典碑帖进行系统解读,全面广泛的去体察作为“书圣”王羲之的独到之处。

(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书法文化研究院)

节临《兰亭序》 禹中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书法鉴赏知识之; 王羲之兰亭集序论文
《笔阵图十二章》王羲之撰
临帖体会,旧调新弹
学了王羲之的书法后还要学赵孟頫的吗?
黄简讲书法:八级课程行书篇20-行书总结
民族根 华夏魂——地书礼赞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