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印从书出”的得与失——邓石如、吴让之篆刻研究


中国篆刻艺术源于先秦,盛于两汉,明清时期发展到繁荣的高峰。清中期因金石学盛行,文人篆刻家借助书法、金石、考据学问进一步完善而空前繁荣,其间流派纷呈,名家辈出。他们借古开今,标新立异,创新发展,给清代印坛带来了新的生机。“国朝第一”、“印从书出”的邓石如与将邓氏“以书入印”理论充分发挥、拓展新意的吴让之,为清中叶印坛的发展起到了一种巨大的推动作用。虽然这两位大师处在同一时代具有师承关系,但各自的美学思想、作品风格求同存异,各臻其美。


△江流有声断岸千尺(邓石如篆刻作品)


近年的研究中,涉及邓石如篆刻的文章有赵宏《印从书出———邓石如为篆刻艺术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书法世界》2004 年第 10 期),讨论邓石如篆刻新风格在清中期浙派切刀风格笼罩下的开新意义。曹亚彬《浅谈邓石如篆刻艺术》(《青少年书法》2008 年第 4 期)则是分阶段的介绍。涉及吴让之篆刻研究的文章有程俊英《吴让之印风的来源及其影响》(《书法赏评》,2007 年第 5 期),认为吴让之取法汉印与邓石如印风,其篆刻新风格产生了一定影响。而李莹波的《“印从书出”思想对吴让之印风的影响》(《艺术中国》2011 年第 8 期)一文,则专门讨论邓石如印学观念对吴让之印风的影响。


由此可见,以往的研究多以个案的形式展开,就事论事,缺乏宏阔的文化视野,由此也限制了论述的广度与深度。本文将邓石如与吴让之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希望从较长的发展时段观察一个连续性的篆刻流派,借此对于“印从书出”的印学理论的得失做出必要的总结。


一、邓石如与“印从书出”



邓石如(1743 - 1805),原名琰,字石如、顽伯,号古浣子、完白山人等,安徽怀宁人。著有《完白山人印谱》,是清代杰出书法印学家,其篆书开启了有别于秦篆系统篆书的清篆,贡献杰出。他的篆刻,初学何震、梁袠、程邃,早期篆刻是受徽派印风的影响。邓石如性情孤傲,卓尔不群,治印不入时流。他在多年研求玉筯篆基础上,锐意革新,将书法与篆刻紧密结合,形成了“书从印入,印从书出”艺术观念,故其篆书篆刻取法髙古,笔意盎然,气象一新,对清中叶乃至以后的印学发展产生了革新意义,被誉为“国朝第一”。


邓石如以“印从书出”为法则自出新意,以金石文字来丰富和完善他的篆刻艺术,形成了“圆劲婀娜”独具特色的“邓派”印风。由于书法功力雄厚,邓石如以隶篆笔法和朱文小篆构成了其篆刻艺术的主要风格。其篆书取法广博,形成了体态劲健而端重,气势朴茂而洒脱,笔墨率真而浑雄的书风。因此,反映在他的篆刻作品中的篆体,均显得字态端庄,精神饱满,笔意盎然。用刀以冲刀为主,加以刀法苍劲浑朴,章法婉畅淳穆,篆法婀娜多姿。其突出的篆刻艺术,正如清代书法篆刻家杨沂孙所誉:“摹印如其书,开古来未发之蕴,自有花乳石以来,山人奏刀独神矣。”从邓石如赠罗聘“乱描繁花向晴昊”印章的边跋中不难看出:“两峰子梅,琼瑶璀璨,古浣子摹篆,刚劲婀娜。”刚柔相济,相辅相成,使篆刻升华达到完美的境界,形成了“圆劲婀娜”的独特印风。如邓石如“意与古会”朱文印是其代表之作,印面篆法书印相参,意趣髙古,神情舒畅;刀法以冲刀为主,冲切并用,平中见奇,刀笔互生;线条意趣洒脱,曲直相兼,刚健圆劲;章法疏密对比,方圆通融,神完气足,气象万千。


△守素轩(邓石如篆刻作品)


邓石如篆刻“书印相参”,他在选字配篆上以小篆入印,将秦篆汉隶笔意带入篆刻字法中,增强了线条的笔意和书写性,或借其形,或取其理,或传其神,变篆文为印文;笔画结构方圆结合,刚柔相济,相辅相成,增强了文字的美感和表现力,丰富了篆刻文字的字法语言,创造了“圆劲”、“婀娜”的字法特点。如“家在龙山凤水”,全印布局合理,灵气溢动,以书入印,生机盎然,尽显流美之趣。


篆刻创作中,邓石如“使刀如笔”,以冲刀法将深厚的篆隶笔意带入印中,刀中有笔,笔中有刀,“刀笔相参”增强了篆刻线条的笔意和书写性,使印文线意、刀韵更加髙古流畅、生动自然,形成了刀法笔意的丰富变化与挺劲流美审美精神的表达。由此逐步形成了“书印相参”、“刀笔互生”的篆刻风格,将文人篆刻的审美要求引领到了一个新的高峰。正如李兆洛在邓石如“笔歌墨舞”印款跋语中所言:“使铁如使毫,所向无不宜……邓翁负绝学,追冰而及斯。”从中可窥见邓石如艺术造诣高妙之处。“使刀如使笔”刀笔合一,心手合一,任意挥洒,所向皆宜的高超技艺,将书法线的韵律美与篆刻的金石气,通过刀法充分地彰显出来。这一审美追求在“江流有声,断岸千尺”朱文印中显而易见:线意刀韵,轻重起伏,曲直刚柔,婉转流动,生动自然;全印章法疏密停当,虚实相生,意境深邃,皆成妙境,体现了作者高超的艺术修养。


“邓派”篆刻艺术在清代中叶崛起于印坛,独树一帜,影响深远,继之有大成者,首推吴让之。


二、吴让之与“刀笔相融”



吴让之(1799 -1870),初名廷飏,字熙载、晚学居士、言甫、言庵等。其祖籍江宁(今南京),出生与江苏仪征。著有《师慎轩印谱》。吴让之是位博学多能的艺术家,出包世臣之门,是邓石如再传弟子。篆刻取邓法,善画,工篆书,特别是他圆劲流美的小篆,用笔舒展自如,为时人所推崇。他的篆刻以篆书笔意入印,笔意舒展,流美生动,婀娜秀丽,韵味清新,增添了当时文人篆刻流派的活力,为“晚清篆刻六家”之首。


吴让之治印不守成法,广采博收,师古为新,继承和发扬了邓石如“以书入印”、“印从书出”的艺术观,在继承中发展了“邓派”篆刻的个性特征。其篆刻章法采用稳健的小篆入印,注重虚实的处理,疏密得当,在平稳中求新奇,以表现篆刻整体结构美为原则,故白文印章法布局较沉着劲健,平稳端庄,渊雅凝炼,气势豪迈,如“砚山”印;朱文印圆转流美,委婉细腻,分朱布白虚实分明。如“生气远出”印,全印布局严谨,四字线条婉转流动,曲直结合舒卷向心,形质兼美,突出意境。加之他能将篆书的笔意在篆刻中充分展现,“以书入印”,“刀笔相融”,因此,他的朱文印能平正中见飘逸,文雅中见劲丽,俊逸中见洒脱,浑朴中见圆润的独特面貌,尽显篆刻的文人气和书卷气。


吴熙载印(吴让之篆刻作品)


篆刻艺术中的字法,是篆刻创作的根本所在。吴让之长期仿汉,潜心师法邓石如,将邓石如“印从书出”的字法之理,在印文中突出书法意趣,在篆刻艺术上充分发挥,拓展出新的意蕴和境界。他把刚劲飘逸的独特书风融入到印文中,其印文字法面目自然独具,将篆书古朴圆劲、生动自然的变化姿态运用到篆刻创作实践中。如朱文印“逃禅煮石之间”,其字法均等、巧妙其中、注重笔意、灵动秀逸,用笔跌宕生姿,用刀爽快利落,笔中有刀,刀中见笔,刀笔相融,有浑然天成之妙。


其刀法运用灵活,善以冲刀为主,刀法与印文结合。行刀轻灵劲利,以冲、削取势,刀笔结合完美,天趣盎然。无论是运刀还是用笔,都体现出轻重疾徐,使转提按等笔意刀趣。如朱文印“观海者难为水”,以小篆入印,全印平正端庄,疏密得当,对称中求变化,变化中求统一,用笔圆润,灵动多姿,用刀从容,沉雄舒展。被清末金石书画家吴昌硕誉为:“让翁平生固服膺完白,而于秦、汉印玺探讨极深,故刀法圆转,无纤曼之习,气象骏迈,质而不滞。余尝语人学完白不若取径于让翁。”从中可见其篆刻的审美主张与艺术特点。


△学然后知不足(吴让之篆刻作品)


从上可知,吴让之篆刻以清晰的篆法笔意,自然朴实、遒劲利落的线条,婉转流动、秀逸舒畅的章法,潇洒痛快、刚柔相济的刀法,构建了“印从书出”、“刀笔相融”的审美特点。


三、“印从书出”的得与失


从篆刻史的发展来看,实用印章真正成为篆刻艺术是从元代开始的,由于明代文人篆刻家的追求开始了自觉发展,清中叶出现了繁荣。其重要标志就是广纳博采,彰显个性,锐意革新,对篆刻的基本特征探求的同时,对篆刻的品格、境界等方面也进行了多元的探索,如吴让之在《自评印稿题记》阐明印亦当分为五等的见解:“天成者神品,横直相安者妙矣,思力交至者能事也,不谬者为逸,有门境可循者佳耳。五者并列,优易分,若意无新奇,奇不中度,狂怪妄作,皆难列等。”由此可见吴让之篆刻艺术的追求。如果说邓石如篆刻是“印从书出”,那么,吴让之篆刻则重在将“以书入印”之妙理在篆刻创作中充分发挥,拓展出新的境界。“书从印入,印从书出”的重要意义是篆刻家首先要擅长书法,篆刻的发展是因应书法的发展而起到了充实与促进。无疑,邓石如的篆刻艺术成就是靠其书法功力而取得成功的。“印从书出”既成就了此派,也有先天的不足处,具体说是他们忽略了刀法的作用,在化篆文为印文方面也有失当之处。


震无咎斋(吴让之篆刻作品)


在篆刻艺术中,刀法是重要的表现语言,是寄寓作者情感的特殊手段,也是篆刻家形成个性风格特征必备的条件之一。在邓石如的篆刻中,最具个人色彩的因素是篆刻的字法,字法往往决定章法、刀法的选择。清代徐坚在《印戋说》中指出:“作印之秘,先章法,次刀法,刀法所以传章法也,而刀法更难于章法。章法,形也;刀法,神也。形可摹,神不可摹。”道出了刀法在篆刻中的真谛。邓石如“印从书出”的印学思想是非常注重篆法的,从其作品中也可看出他重笔意而轻刀法的现象。一般的说,篆是镌刻的前提,刻是篆的继续,篆刻镌刻过程是一个以刀传笔再创作的过程。因此说“以书入印”印文的书写只是篆刻优劣的先决条件。从此出发,过于强调篆刻的书写性,不能化篆文为印文,将会导致就字刻字的习气,似乎少了篆刻刀法自然天趣的表现,如邓石如朱文印“两地青溪”、“家在龙山风水”,白文印“我书意造本无法”等印。相对婉转率真的布局,灵逸浑融的笔意而言,出现了刀法单调少骨力,刀、笔、石不能相兼,缺少自然天趣之弊,也显露出了刀法的不足。相比之下,吴让之汲取金石文字来丰富和改造他的篆刻刀法,匠心独具,在继承中发展成就了“邓派”刀法。


如果我们针对“书印相参”的印学理论特别是邓石如的篆刻实践来分析“印从书出”的得与失,则不难发现,在“邓派”印风的基点正是邓石如书风的“圆劲婀娜”特征,并在篆刻字法中得到了高度应用,而过于沉迷篆刻“圆劲”、“婀娜”的字法风格的统一性,忽略了篆刻分朱布白的关系和章法节奏,使其在处理印文篆法与章法固有形式规律之间产生了一定的矛盾,由此或多或少给印文的章法处理带来了纤巧柔弱、造作刻意和分朱布白上的支离松散之失,使作品缺乏形质相兼,天趣自然的审美特点。


淫读古文甘闻异言(邓石如篆刻作品)


邓石如出身贫寒,自称“布衣”,其篆刻多学古,与文人篆刻家交流不多。此外,喜游历的生活方式也影响了他篆刻风格的多变。并且,由于他书法名气大于印名,他自己也不太看重篆刻。由此可见,邓石如篆刻在美学主张上出现某种偏颇之外,创作环境的不稳定和篆刻过多的应酬之作,难免出现急就章式的仓促之作,也限制了对篆刻艺术完美境界及自然天趣的追求。如何去伪存真、去粗存精、实事求是地评价“印从书出”的得与失,确立“邓派”篆刻在印学史上的地位,是需要印学研究界共同思考的问题。


结语


邓石如篆刻的重要特点是筑基于其深厚的篆书基础之上,“书从印入,印从书出”。此观念既成就了此派,也有明显的局限,即他们忽略了刀法的作用。吴让之篆刻在邓石如等人的基础上,从刀法上做了一定的补救,但篆法风格仍偏于流美,缺乏朴厚的金石趣味。直到赵之谦、黄士陵、吴昌硕等人转向“印外求印”的印学思想,合“邓派”、浙派风格于一炉,刀笔并重,并取金石之趣,乃得大成,从而也把晚清的篆刻艺术水平真正推向了顶峰。


请本文作者联系金石君领取稿酬。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 以书人印、以刀书石与笔法刀法的结合
篆刻印章的美,离不开书法和刀法
吴让之印谱(精制高清450印)晚清四家之首,品析吴让之篆刻印风
明清篆刻家吴让之、赵之谦、吴昌硕
想学篆刻,但不知道从何下手?西泠名师来教你刀法与临摹!
如何表现篆刻的刀、石篆刻趣味?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