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广西观赏石
1、大化石

大化石,又称岩滩彩玉石、彩玉石、岩滩石,出自广西河池市大化县岩滩的红水河深潭中。该石是原始岩冲刷而成,属硅质岩,硬度极高,磨圆度好,色彩绚丽,石表面显油脂光泽,纹理清晰别致,极富神韵,是1997年发现的新石种。

大化石生成于约2亿多年前的古生界二叠系,属海相沉积硅质岩。其原岩为火成岩与沉积岩之蚀变带硅质岩石,质地致密坚韧,硅化程度高,玉质感强,摩氏硬度约5~7。由于岩石受水中铁、锰等多种矿物致色元素浸染,多为一石多色,呈现金黄、褐黄、橘黄、深棕、棕红、桔红、黄绿、翠绿、灰绿、灰褐、赭石、陶白、古铜等色彩,并伴有黑色草花纹,艳丽古朴,色韵自然,以金黄色为主色调者,尤为鲜亮温馨。其石肤温润如脂,光洁莹润,柔中透刚,有的似釉瓷彩陶,有的质感凝重、古朴典雅,有的表面闪烁着珠光,极富宝气,绚丽诱人。纹理饱满、组合自然,变化有序,清晰而具有韵味,层纹及色彩斑点显出中国画的神韵。形态变化无穷,雄浑大气,造型多为层状结构,常见嵩岳云岗或璋台危岩等景貌,具象者少见,尤其是山形或人物更是稀贵。大化石以欣赏其玉化的质地与丰富的色彩为主。

蕴藏大化石的红水河段长约六公里,据潜水人员介绍,岩滩采石区水深约30~60米,河床下水沙激流,地形多变,打捞难度较大。

 

2、马安彩陶石

马安彩陶石,又名马安石、彩陶石,主要出自广西柳州地区合山市马安村红水河河床中。该石是深潭中的卧底石,其石色和石质如彩陶,表面有蜡状光泽;具有翠绿、墨黑、橙红、棕黄、灰绿、棕褐、浅蓝、青灰、古铜等色泽,石上天然过度色极佳,色泽条纹层次分明;石肤润泽,有的似陶色,有的像古瓷;形状多为块状,常有高低错落的方圆角;有绿玉石、黑釉石、黄釉石、粽釉石等多个种类。

马安彩陶石有彩釉石和彩陶石、纯色石与鸳鸯石之分,石肌似瓷器釉面者称彩釉石,无釉似陶面者称彩陶石,鸳鸯石是指双色石,三色以上者又称多色鸳鸯石,彩陶石是该石种之泛称。

马安彩陶石属沉积岩,石质以硅质粉砂岩或硅质凝灰岩为主构成,摩氏硬度约5.5,石形以多边形的几何形体居多,水洗度很强,表面光滑细腻,各种矿物组成的颜色鲜亮,一般以豆绿、灰色、墨色为常见,而以绿色为上乘。马安彩陶石的外形变化较小,大多欣赏石头的形状、颜色和质地。彩陶石见有象形、景观等状;黑彩陶石质地细滑,润泽感佳;彩釉石则多见方柱棱角之形,石肤温润如脂,石色釉面光彩怡人,尤以翠绿色为贵;鸳鸯石以下部墨黑而上部翠绿色者为上品;而绿质黄釉石具有唐三彩之神韵;尤其是绿玉石,色调沉静优雅,纯净无暇。彩釉石类产出极少。

马安彩陶石深藏于红水河河床底部,是1992年初冬于十五滩发现的新石种。此石的产地很狭窄,红水河在此地暗礁侧伴冲出一条很深的河道,旁边形成一条长约三百多米的回水湾,水湾中的石头千百万年来被红水河湍急的流水带着砂石冲刷磨励而形成彩陶石。

 

3、八步蜡石

八步蜡石,又称八步黄蜡石、贺州黄蜡石,出自广西贺州市东北部30公里的八步区里松乡。该石为内含铁、石英的矽化安山岩或砂岩。石表滋润细腻,触感柔和,质地似玉,色泽光彩耀人,形状怪异叠出,淳朴自然,有很高的欣赏价值,是陈设厅堂、点缀园林的上佳石种。里松的蜡石蕴藏量丰富,自明代以来,以其质地坚硬、色泽艳丽夺目和外形奇特怪异而被民间收藏并进贡皇室。

八步蜡石的地质年龄约在七千万年至一亿两千万年左右,是由于火成岩侵入体周围或低温熔岩附近的石英、石英细砂岩及伴生矿物发生多次受热作用而成,其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SiO2)的结晶体,化学成份主要有:SiO2、AI2O3、Fe2O3、SnO、Mn、K2O及表面的Nb2O和Ta2O5等。这些物质由火山喷发沉积,形成碧玉化石英岩、碧玉化含铁石英岩、碧玉岩等多种富硅质的原岩,经漫长的地质演变及大自然的搬运、散落和水流冲刷浸润,变成质地坚硬、色泽明艳、圆润细腻的观赏石。

八步蜡石产区的地质环境复杂,石峰突兀,河流交错,落差大,所产蜡石多形状怪异,有造型蜡石也有图纹蜡石,色泽浑厚沉着,石表似玉石般温润柔美,纹理流畅,憨厚古朴,典雅大方,意蕴万千。质地上佳的蜡石以较纯净的SiO2为主,透明清澈,常见黄、红两色加白、青、绿、紫等配色,艳丽夺目。里松河上游段出产的黄蜡石重者可达数吨,下游马尾河所产蜡石则小者如拳,但个大者质地稍逊,摩氏硬度6.5~7,外表有蜡质感的可作为上等园林石。体量适中,适合案几摆设、玩赏的多为质地上佳的黄蜡石。

八步蜡石的品种有数十种,按质地分有冻蜡,蜜蜡,晶蜡等;按颜色分有黄蜡、红蜡、青蜡三大主色系及白蜡、乌蜡、紫蜡、花蜡、彩蜡等;按产地分有官山蜡、六浮蜡、上皇蜡、山口蜡、冲口蜡、桂岭蜡、大宁蜡等。

八步冻蜡色彩纯正,质地坚密,摩氏硬度约为7左右,透光性好,手感温润如玉,水洗度佳,色泽明丽;蜜蜡也称胶蜡、细蜡,其透光性稍欠于冻蜡,同样温润细滑,水气十足;晶蜡可分粗、细晶等,与冻蜡、蜜蜡相比其致密性稍有不如,晶蜡本身有较特殊的晶体内构,强光下可见金光闪烁。八步黄蜡石色泽艳丽,色调丰富,由于石中二价铁含量的不同,有金黄、桔黄、鸡油黄、土黄等色差;红蜡石中因三铁换离子的多少,又有鲜红、枣红、玫瑰红、桃红等色调;青蜡石则有翡翠蜡、豆瓣绿、竹叶青等色别。八步白蜡石属细质石英,以冰状透明,色泽纯正者为佳品,但产量较少;乌蜡石多有土黄色杂其中,以有金黄色相间者为佳,其产量也很少。其他多种矿物混合的蜡石,色调丰富多彩,显得五光十色,以颜色鲜艳、纯正者为上品。八步蜡石的著名品种有红蜡冻、青蜡冻、黄金冻、五彩冻、白蜡等,尤以上皇黄冻蜡、官山红冻蜡,六浮青蜡、五彩碧玉等为贵。

 

      4、柳州草花石

柳州草花石,又称国画石、古生石画,出自广西柳州地区来宾县黔江下游的石山之腰及武宣县黄茆镇一带。该石属片层岩,分布零星,生成于硅质岩或石灰岩夹层之中层,多呈现红、黄、棕、绿等色,色彩润泽,图案由表及里渗透融合,因其画面多呈色彩各异的草花状而得名,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左右发掘出来的新石种。草花石的色纹多显现自然景观,也有人物、花鸟、山水等诸多图案。画面细腻,有的如浓墨山水,有的似写意工笔,有的则具油画效果,以色彩和谐,层次分明,画意盎然,意境深远者为佳。

草花石石质细密古朴,摩氏硬度为3~6,黄色部分硬度较低,灰色带玉质部分硬度较高。一般用爆破法开采,其采集层位一般在深度200厘米之内,整块石体多数约在30×10厘米以下,最大者约在150厘米×50厘米以下。获得的石料需经过切割打磨,才呈现出清晰画面。石上绮丽多姿的图纹是在成岩阶段由致色物质的渗透或自身染色离子析出而形成,呈红、黄、橙、绿、紫、褐、黑等颜色,富有远、中、近之层次感。其画面图景有表现悬崖峭壁、峰峦叠峰的山水类;表现奇花异草、古树青藤等幽静自然的花草类;表现似人物、鸟兽虫鱼等栩栩如生的象形类。尤以植物枝叶、单株花草、成片松林、溪流瀑布、高山湖泊、海雨天风等较为多见。片状型的石面基色通常为橘黄、棕黄、褐黄色,不规则的草花纹为深绿、褐红、黝黑色,石面底色以偏棕黄、橙黄似朝霞或日落之色调为佳。草花石里常含有单体珊瑚化石,推测其形成的地质年代大约在志留纪至泥盆纪的古生代时期,距今约四亿多年,故又称之为"古生石画"。

草花石的石体属沉积岩,产出草花石的层位,上部为暗红、紫红色彩硅质灰岩,风化后呈灰色、黄灰色、米黄灰色、浅紫灰色,而深部的岩石则是灰色、深灰色钙硅质岩和硅质灰岩,风化后多呈灰色、黄灰色、灰白色,米黄灰色等。草花石的图纹,是由于矿物沿节理裂隙及毛细孔充填,并在一定风化度下受到多种矿物元素致色而形成。二价铁和三价铁离子致色呈褐、褐黄、褐棕、褐红、棕红等色,四价锰离子致色呈黑、棕黑等色,绿泥石致色呈浅绿灰色。该岩层上覆有一层火山凝灰岩,节理中的充填物,来源于原岩矿物及一定程度的热液变质作用,加上多种矿物致色;水中溶蚀的矿物质沿节理裂隙渗透及风化后矿物元素致色,使其显现出绚丽多彩的色纹;其石体中的"太阳"和"月亮"是单体珊瑚或海百合茎的横切面。

5、柳州墨石

柳州墨石,又名墨湖石、墨石,出自广西柳州市柳城县、柳江县,柳州地区各县均有分布。该石属碳酸钙沉积岩,摩氏硬度为3~4左右,色黑似漆,间有白纹;其色纯黑有光泽,外形通透玲珑,有瘦、透、漏、皱之自然形态,并叩而有声。柳州墨石又分为白纹墨石和云雾石等,石上白纹较多者,被称为花墨石;石上布满白点的,称为雪花墨石,较为少见。柳州墨石发现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因通体呈墨黑色而得名。

柳州墨石以墨黑色为主基调,经清理后深黑油亮,浑厚沉凝,极富稳定感。常见的墨石多象形状物,也有不少石上多石眼和弹窝,极类似太湖石。其造形美观,形象逼真,适合厅堂摆设。

柳州墨石的石质较脆,原岩系以石灰岩为主的可溶性碳酸盐岩,具有不显层理的块或厚层状构造。由于亿万年的地壳运动及风雨、日晒和含二氧化碳的地表水、地下水长期溶蚀,部分石体形成重碳酸钙溶液随水流失,留下的多呈险怪多姿或玲珑剔透的形态。而岩石裂隙部位多被溶穿,单条裂隙常溶成缝或成串的洞,裂隙交叉者则溶穿为洞;岩石纯度不均时,即形成差异溶蚀,产生大小洞孔、沟槽和千奇百怪的外形。

柳州墨石主要出产于石灰岩区域的一些平坝、山川及土岭之中,其珍品多埋藏于土层下。一般采集的多为裸露或半裸露于泥土表层部份,挖掘出来的仅占少数。墨石在柳州各县都有产出,但以柳江县百朋镇产出的为佳,这里的墨石多纯黑光润油亮。

 

6、三江彩卵石

三江彩卵石,又称碧玉卵石、红彩卵石、采卵石、三江石,出自广西柳州地区三江县境内融江河段及上游桂林市龙胜县境内大地和侗烈等地。该石属碧玉岩类,石质坚硬细密,摩氏硬度为6.5~7,表面润泽光滑;以黄、红、紫为主色调,或游光溢彩,或古色古香,有丰富的红、青、黄、白、紫、黑等诸色彩,有的五色斑斓,有的则青红交杂,黄白纷云,其中纯黑如漆者石质坚而腻滑,泛着黑光,称为"柳州黑";石表图纹有"平纹"与"凸纹"之分;石形大多呈不规则状,真正成圆形或椭圆形的不多,有些则具象形,似熊猫、猴头、企鹅等,姿态朴厚可爱。

三江石彩卵石产于龙胜县至三江县的寻江水系,寻江发源于湘桂接壤的桂林市资源县车田苗族乡境内的金紫山南坡,海拔1883米;主流河段全长206公里,且滩多流急。广西北部山区的寻江横贯桂林市龙胜各族自治县和柳州地区三江侗族自治县。寻江在三江县东部称古宜河,主流河段74公里,又有四甲河、林溪河、洞雷河、八江河等支流汇入;在三江县老堡镇由发源于贵州的都柳江汇入,自此向南,则称为融江。寻江的一些河段和支流:如三门河、下花河、桑江下游交州到沙宜河段、古宜河中上游沙宜至斗江河段、平等河南段以及林溪河等处,盛产彩卵石、蜡石、铁卵石、黑卵石、藻化石和梨皮石。三江彩卵石是1991年秋冬时节,在三江东部古宜河上游首次发现,故被民间称为"三江石"。

三江彩卵石主要集中在龙胜县境内的下花河(大地河)、三门河、交州、思陇、牙寨,产石河段长48公里;以及三江县境内的沙宜、周牙至风灌等地。彩卵石类的原生地层并且露出水面的,主要分布在龙胜县境内的寻江支流——三门河、下花河中上游。在龙胜县三门镇大地村的彩卵石发源地,上游3~4公里长的"奇石谷"中,彩卵石大者数米,重逾20多吨,至三江河下游,彩卵石块重不及百公斤,三门河过交州汇入寻江后,常见彩卵石块重为15~30公斤,且越往寻江下游,彩卵石个体就越小。

三江彩卵石的原岩生成于距今6~10亿年前的元古代晚期,龙胜县境内三门镇一带,由于火山喷发物的沉积,形成了一条特殊的碧玉化石英岩、碧玉化含铁石英岩及碧玉岩等色彩丰富的富硅质岩石。经漫长的地壳演变露出地表,由长期风化剥蚀和寻江水系几百万年水洗沙磨,变为表面光滑圆润的彩卵石。碧玉岩中红色、紫色程度因铁离子化合价位、含量多少而变化,一般含三价铁离子呈现红色,当含量多时显暗红色,量少时显橙红色,含量适当时则为鲜红色调。

三江彩卵石质地坚韧顽拙,色彩斑斓、艳丽,有鲜红、铁黑、艳紫、紫红、黄、棕、褐等多种色调,红彩卵石有全红、花红、紫红、斑纹红等,紫彩卵石则有红紫、花紫、灰紫等;造型奇特多变,有的似景观,有的为象形,有的石中斑纹构成图案或浮雕。品类丰富,以碧玉质彩卵石为佳。有鲜红、朱红、枣红、紫红、浅红、青红、褐红、橙红等色调的多称作红彩卵石,石中红彩常构成各种图纹,有的石体全红,鲜艳华丽,如东升旭日或似骄阳;有的红色呈片状分布,似岩浆喷涌、万仞红崖;有的石品上部显红色,韵味独特,似青山夕阳、红霞当顶;有的红色呈曲纹、云朵或带状,呈现出满堂红、海上日出等意境;有的红彩中间金黄色的碧玉或黄玉蜡脉纹;还有的以黄、棕、褐、紫、青蓝、纯黑为底色上显红纹,显得高雅庄重。

 

7、三江黄蜡石

三江黄蜡石,主要出自广西柳州地区三江县境内融江河段。该石形成于元古界震旦系,属硅质岩卵石,石质坚硬细密,约摩氏6~7度。质地温润如玉,石肤有蜡脂般的透感。色泽橙黄油润,表面肌理常有苍古奇特的皱纹。外形千姿百态,变化丰富,多为象形、景观等类型。部分黄蜡石具有透、漏、皱的特点,但较罕见。

三江黄蜡石质佳色艳,富丽高雅,有冻蜡、晶蜡、细蜡之分,以橙黄玉润如脂冻、透红如胭脂者为佳。都柳江、寻江于三江县老堡口汇合后称融江。

 

8、来宾水冲石

来宾水冲石,又称来宾石,出自广西柳州地区来宾县境内的红水河中。该石质地坚实、细腻,石肤光滑,常有金属光泽;色泽古朴沉稳,以黑、黄、青灰为主色调;纹理清晰,构图巧妙;整体石形显得稳重大方,具有特殊美感。

来宾石水冲石以灰质岩石为主,内含有燧石、核灰石和灰岩,摩氏硬度约为6;有纯黑、灰黑、土黄、黄褐、墨绿等色,以黑、褐、墨绿色居多,其中黑色最为常见;由于湍流亘古冲蚀、砂石磨砺,表面细润光洁,有独特的水洗度及光滑湿润的手感;形态富于变化,有象形、景观、抽象、奇巧等不同类型;有些水冲石一面光滑,另一面则呈道道划痕,显得凹凸有致;石中纹路细密舒展合度,或飘逸灵动,或深沉古朴,恰似寓意悠远的画卷。

来宾水冲石品类繁多,其中以纹石较为珍贵。如迁江的黑色密纹石、金钱纹石,蓬莱洲的疏纹浮雕石,黄牛滩的黄色龟裂纹石等。纹石又可分为细纹、线条纹、粗纹、层叠纹、云纹等多种。

9、石胆石

石胆石,出自广西柳州地区来宾县、柳州市柳江县等地。该石属碳酸钙凝聚体,摩氏硬度4~5,呈深红、黄、黑、青灰等色,自然造型百姿千态,以圆状形为多见,因而得名。

石胆石有水石胆和山石胆之分。水石胆产于柳州地区来宾县红水河中,质坚、光滑润泽,色调有枣红色、黑灰色、青灰色等,形状有单体和多个联体,通体圆滑无棱,单体者多呈扁圆或球状,联体者则自然组合,形成不同的物象,似云中游龙、麒麟呈瑞、瑶池蟠桃,也有鸟、兽等形态;山石胆主要产于柳州市柳江县山区,质坚略脆,石形奇特,粗犷古朴。

 

10、百色彩玉石

百色彩玉石,出自广西百色市右江河的阳圩至平圩河段。该石属硅质沉积岩,质地坚韧光滑,摩氏硬度约为7左右。硅质岩中夹杂着玉石,经过亿万年河水冲涮,石肤亮润,色彩斑斓,造型优美;有的石面显横向条纹,层次分明,悦目耐看。

百色彩玉石以形、质、色取胜,尤以平圩七星滩一带所产的品质最佳,右江每年10月至来年5月属枯水期,此时水位大降,原齐腰深的湍急河段也只能盖过脚面,适宜打捞、采掘奇异之石。

    
11、天峨石

天峨石,原称红水河石,出自广西河池市天峨县红水河中。该石为河床中的水冲卵石,质地细滑光洁;外形多呈卵状,为浑圆、扁圆、椭圆形;色彩或斑斓陆离,或素洁雅致;纹理或平或凹或凸,似版画如浮雕,图案奇逸古拙,意境深远。天峨石自广西红水河上游的南盘江至下游的天峨、东兰、都安河段均有分布,因20世纪80年代发现于天峨河段而得名。

天峨石上大多嵌有图纹,其纹理线条流畅明朗,粗细、曲直千变万化,有虛有实,富有立体感,常形成人物、飞禽走兽及各类景观图案,有的抽象,有的含蓄,有的简洁明快,内涵极其丰富。天峨石中夹杂的褚色条状、块状石体的质地较硬,而浅色石体的质地较软。石上纹理有平纹和凸纹,平纹石的纹理多为浅褐、黄褐、褐棕等色,基底呈浅黄灰、灰白色调;凸纹石的纹理多为深褐、褐黑、棕黑等色,基底呈黄灰、浅灰蓝、灰白色调,在凸纹周边有浅色色晕,尤似浮雕。

天峨石的原岩蕴存于2.2亿年前以三叠纪为主包括石炭、二叠纪在内的地层,上覆有一层火山凝灰岩。岩性以黄色、灰色、灰白色粉砂岩为主,并有灰岩、白云岩及硅质岩等。离岩体石块经红河水漫长年代的冲刷、雕琢,成为石纹凹凸显露,反差鲜明的观赏石。平纹是原岩经过风化,岩石孔隙形成染色晕纹,一些含铁、锰物质的微细岩层,风化后则出现不同色纹。凸纹则是原岩形成时沿裂隙扩散及沉积,后来铁锰质沿节理裂隙充填,而构成交错状纹理,因该部分较坚硬,经风化磨蚀,纹理凸现。

 

12、邕江石

邕江石,出自广西南宁市邕江河段。该石是邕江流域的水冲石,石质坚硬,石色古朴,石皮细腻,常年被河水冲蚀、翻滚,其外形变化丰富,小巧精致、千姿百态。

南宁河流属珠江水系,上游左右江及源于十万大山的八尺江,自西和南流向南宁,汇人郁江。郁江流经南宁市及邕宁县河段称作邕江,上起江西乡宋村的左、右江汇合点,下止邕宁县与横县交界的六景乡道庄村,全长133.8公里。

 

13、浔江石

浔江石,又称浔江卵石,出自广西贵港桂平市境内的浔江河段。该石质地坚硬,外表光滑,水洗度高,颜色鲜艳多样,石纹细腻清晰,多呈棕红、褐红、紫红、青灰、灰黑色调,石上间有白、黄、棕、褐等色纹,石形丰富多姿,其造型石灵珑可爱、形象逼真,图纹石色比度强,多姿多彩、气韵万千,有很高的观赏价值。

浔江石在漫长的地质作用过程中,经千百万年水流的搬运、冲击、磨蚀,使一些岩块变成浑圆状,一些质地坚韧的岩石则形成一个个千奇百怪的状态。浔江石的成份结构有的单纯、有的复杂,多为纯色或多种颜色的石英岩类卵石,及大量的玉髓和具色带条纹玛瑙。纹理有平纹、凹纹、凸纹,显示出山水风光、飞禽走兽、花草树木等图案。

桂平位于黔江、郁江、浔江三江交汇处。浔江是广西北部从东往西急流而下的河流,自象州县石龙镇三江口,流经武宣、桂平至梧州与桂江汇合,河长172公里。从上游夹带而来的石头,在水缓的浔江边堆成一个个卵石滩,其中三江交汇口的铜鼓滩,长7000多米,宽1500米,是广西最大的卵石滩,蕴藏着大量的奇异之石。

 

14、运江石

运江石,出自广西柳州地区象州县运江。该石色泽丰富,纯净厚重,多呈红、青、黄、白、紫、黑等色,有单色也有多色,有的五彩斑斓;石上纹理简洁明快,形态多姿,其中有不少造型石,大多都与飞禽走兽相似。

在距象州约10公里处的下田锰矿一带,河滩上有许多奇形怪状的石头,有的看似简单平淡,却把大自然的秀美浓缩于其中,富有内涵。

 

15、大湾石

大湾石,又称大湾卵石、彩釉卵石,出自广西柳州地区来宾县大湾乡红水河里。该石质地细滑光润,摩氏硬度5~7;色彩丰富,以纯正老气的棕黄色具代表性;石皮均有釉面,似凝脂般润泽,色纹艳丽,对比度强;石体精巧别致,多在几厘米到十几厘米左右。石形千姿百态,有的象形状物,有的如珠似玉,景观、动物、图案等应有尽有,非常有观赏价值。

大湾石是于1993年发现的新石种,最早发现的多是鸡蛋、拳头大小的金黄色小石头,后采集的造型石,体积大一些的有几百斤重。大湾石是经河水长期冲刷浸润而形成,有的颜色浓绿金黄,有的淡绿泛白,用船打捞上岸,经清理后方出最佳效果。

 

16、灵山花石

灵山花石,出自广西南部钦州市灵山县花石山。该石质地细腻如玉,摩氏硬度为3.5;呈乳白色而暗透五彩,色泽斑斓;由白、红、蓝、黑等色及其过渡色组成不规则的条带层理,构成丰富绚丽的鲜明图案,画面气势磅礴,或神韵飘逸;明朝时曾定为贡品。

灵山花石是距今3.5亿年前中泥盆纪后期,地下岩浆在多次地质变动中上升与破碎溶岩胶结后,经漫长的自然理化作用而形成,主要蕴藏在古称西灵山的六峰山、花石山、三海岩、石背山、龙武山等山脉中。灵山花石需磨制后才显露出清晰的人物山水、飞禽走兽、花鸟虫鱼等图纹,由于"仅隔一线则花纹顿异",细磨加工过程中画面往往会发生较大变化,应顺其自然纹理、色泽、原形进行构思加工。古代采制花石时找到石脉后就在石壁上凿磨,直至磨出所需图纹,再把四周凿陷,在上方凿出锯槽,装滴水罐、放石英河砂,用锯自上而下割取运回,然后进行细磨加工、装座。

清·嘉庆《灵山县志》:"所谓花石,盖石中之美者,细腻如玉,间有山水、林树、烟云、禽鸟各状,神致毕肖,而疏密浓淡,布置天然,宛若图画,并有画手所不能到者,截而为屏,亦足供玩。然采取甚艰,截之仅隔一线,则花纹顿异,好事者或费万赀而后得,故采之者寡。"

 

17、柳州彩霞石

柳州彩霞石,也叫五彩石,出自广西柳州市柳城县、柳江县一带的山区土层中。该石属土石类,质地细腻润泽,稍软;石上纹理清晰,颜色艳丽明快,呈红、橙、黄、白色泽,丰富和谐。柳州彩霞石于八十年代初首次发现,因石纹、色彩酷似天上彩霞而得名。

柳州彩霞石除一些天然的山石及水冲形成的造型石之外,主要是欣赏图纹。其平行色带切割后,常表现为动物图象;垂直色带切割后,常见风光山林画面。与大理石类似,可取其断面精琢成各种图案观赏,也可制作工艺品,手感光滑,很有观赏性。

柳州彩霞石系由巨大脉带状张性断裂破碎带在地质热力和水的长期作用下,深浅不同的红、橙、紫、白方解石环带状沉淀、包绕或充填于巨大的石灰岩类角砾之间,并胶结固为一体而形成。石体以红白相间颜色为多见,白色的为钙质和红棕色的为铁质,在剖面上,由于层面和层理的不平整,呈现出红、白两种颜色组成的各种图案或复杂多变的彩色条带。

 

18、钟山黄蜡石

钟山黄蜡石,出自广西东部贺州市钟山县的红花河、花山河。该石质地细腻、温润如玉,摩氏硬度约为6~7;石表光洁度好,油润感强;色泽艳丽,玲珑剔透;外形富于变化,有的象形状物,神态生动;体量以作供石与手玩石大小的居多。

钟山黄蜡石属矽化安山岩或砂岩,主要成份为石英,油状蜡质的表层为低温熔物,韧性强。由于其地质形成过程中渗杂的矿物不同,及二氧化硅纯度、石英体颗粒大小、表层熔融等情况不同,而种类繁多,有黄蜡、红蜡、青蜡、白蜡、紫蜡、黑蜡、彩蜡、冻蜡、晶蜡、油蜡、玛瑙蜡等。质地以润滑而细腻为贵,富含玛瑙玉质纹者最具特色。黄蜡石以黄色为多见,其中以纯净的明黄为佳。

钟山县是思勤江的发源地,其源头的两大主要支流红花河、花山河,均发源于海拔1372~1528米之间。峰高沟深,溪流纵横的环境,高落差和水势分流汇聚的切割、侵蚀作用,造就了丰富的观赏石资源。产于花山河上游的蜡石多为冻蜡,有黄冻、红冻、白冻、青冻等,石质晶莹剔透;产于花山河中游的蜡石个体偏小,水洗度高,表层油润,色彩丰富;产于花山河下游的蜡石,因其它矿物元素致色,显得多姿多彩,质细皮润,含玛瑙玉质纹,有天然包浆。产于红花河的蜡石,多以红、黄和黑色为主色调,或流金溢彩,或斑驳陆离,别具气韵。

 

19、广西菊花石

广西菊花石,主要出自广西柳州市柳江县石山上,武宣、象州、来宾、三江—临桂二塘及黔江上游地区均有分布。该石表面有簇簇菊花状纹理,惟妙惟肖,故名。石中的菊花为280万年前天然天青石或异质同相的方解石,其团状小颗粒构成晶莹的花蕊,放射状晶体则形成菊花瓣,观其断面犹如朵朵盛开的菊花。广西菊花石硅化强,硬度较大,可用于陈设观赏。

广西菊花石花朵直径2~42厘米,一般15厘米以下,其形态有多种:有的花瓣长短均一,围绕花蕊均匀散射,似盛开的菊花;有的花瓣长短不一,组成规则的扁圆或椭圆形花朵;有的花瓣长短不一,向三度空间散射,外观上不见花蕊,形似蝴蝶;有的花瓣以陡倾角围绕花蕊同一方向发射,形似苞待放的花蕾;有的花瓣以花蕊为中心,沿两侧放射,状似飞鸟;还有的花瓣大小不一,呈不规则形。圆形、扁圆形菊花多沿层面分布,其余均不规则散布于岩层中,花蕊与围岩间呈参差状接触,并间有泥质层纹或微细层理。

广西菊花石是二叠纪地层中的产物,发现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广西二叠纪地层分布广泛,含菊花石岩系厚312米,菊花石岩层厚3.1~12.7米,共有10层,累计厚75米。菊花石岩层中普遍含生物碎屑或有机质,主要分布在桂北—桂东下二叠统栖霞组中—上部。在沉积岩形成早期,以先期凝聚的石英晶粒为核心形成雏晶,并围绕核心按天青石的结晶习性逐渐发育成斜方柱状天青石的放射状集合体,形成一朵朵似"菊花"的图纹。目前见到的菊花石,多是成岩后发生硅化、方解石化、白云石化的蚀变产物。

 

20、幽兰石

幽兰石,出自广西柳州地区鹿寨县幽兰村附近的山溪中。该石质地细润,色泽典雅,以黑色、青灰色为主色调,石中间有似流水般的白纹;石皮古朴粗犷,大多造型简洁,如山似崖,隐有古意,也有的造型诡谲,似奇崖者崖体峻峭或凌空倒挂,峥嵘而又幽雅,还有的由于岩石的分层性而显现出平整环纹。幽兰石颜色黝黑,以其逼真的山形景观、人物造型而极具观赏价值。

另有类似石种,产于柳州地区象州县里雍村附近石山土层中,质感略粗,古朴粗犷,亦有较好的山形景石和其它象形。

 

21、类太湖石

类太湖石,主要出自广西柳州市柳江县石山上,广西其它石山地区亦有分布。该石外形瘦、透、漏、皱,通透玲珑;呈灰白颜色;与传统的太湖石极相似,因出于柳州,故名"类太湖石"以示区别。

22、空心石

空心石,又称青铜石、罐子石、响石,出自广西柳州市郊鱼峰区阳和村附近柳江河下游的牛蹄湾河处。该石状如罐子,呈椭圆、扁圆及其他各种形态,有的单体独立,有的数石相连;体量大者可逾五十公斤,小者仅似桃核;外表常见青铜色,侧耳于罐口可听到"嗡嗡"之声,如青铜器发出的袅袅余音,故又称青铜石。石面波纹起伏,柔和优美,色泽深沉,犹如古陶器,故又称罐子石。空心石是由于含矿物质在成矿过程中,吸附到其他物质上形成,后经风化成为褐铁矿,有些风化后残留的矿物质,则形成腹中物,摇动有声,故又称响石。

空心石是1985年发现的新石种,以顽拙浑朴取胜。空心石仅少量露于沙滩表层,大多数深埋于河流沙滩底层。石头未整治之前,腹内常盛有水和雪白的泥浆,并间杂有黄沙或小石块,只有将腹腔淘洗干净,才有很好的观赏价值,也可用空心石制盆,插花其中。

 

23、藻卵石

藻卵石,又称金钱石、罗汉石,出自广西柳州地区三江县的沙宜、罗村及斗江等地的江河中。该石为海生藻类化石,呈褐灰黄色;外形为成层密集排布且大小近似的同心球状,单个藻球由枣至鸡蛋大,常呈长卵形;藻球断面有明显的同心生长层;石上纹理有平纹也有凸纹,平纹石的藻纹与岩面齐面,凸纹石是半球状藻体或同心圆状藻纹凸出岩面所致,故又称金钱石、罗汉石,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

藻卵石生成于距今六至八亿年前元古代地层中,在元古代晚期,低等海生藻类遍布浅海地带,从而成层地形成海藻群化石,经地层褶皱挤压而变形及多次海陆交替、沧桑变迁,最后蕴存于石英岩中。山体经风化、剥蚀后分化成大小岩块,被自然力搬移至江河,在急流中岩块、沙砾间长期的反复碰撞、洗磨,而形成光滑润泽的卵石。

 

24、桂平太湖石

桂平太湖石,也称新龙黑石,出自广西贵港桂平市白沙镇新龙一带。该石的主要成分为碳酸钙,石色黑,石面平滑可触,形状奇特,嶙峋峥嵘,洞穴颇多者玲珑剔透。桂平太湖石系石灰岩块经受酸性掩埋土的历久侵蚀或在流水长期冲击和溶蚀下形成的,造型千姿百态,体量大者是园林中堆叠假山和点缀景色的佳石,中、小者亦可供于几案欣赏。

 

25、黑珍珠石

黑珍珠石,又称蓬莱石,出自广西柳州地区来宾县红水河的蓬莱洲一带。该石属硅质凝灰岩水冲石,质地坚致细密,石质纯净,摩氏硬度5.5~6;石肤温润滑腻,石肌突出圆浑,富有雕塑感;色调庄重朴实,多为墨青色,质感较好;尤以色黑如漆、黝而有光者为佳。

黑珍珠石是岩石在亿万年前的地质运动中落入河床,经长期风雨水浪冲蚀而形成,造形变化较大,多见于山形景观及各种象形。

 

26、卷纹石

卷纹石,出自广西柳州地区来宾县境内。该石质地坚硬,摩氏硬度约为7左右,色彩斑斓,形态奇特,石皮光润,表层有卷状纹理,故名。卷纹石有灰、绿、黄、黄褐、古铜、黑等多种色泽;石上纹路风卷云舒,清晰可见,有的纹理明显凸起,弯环转折,象形者极为逼真;其肌理凹凸有致,变化多端,极显沧桑感和韵律美,有较高的观赏价值。

卷纹石距今已有二、三亿年,为薄层状沉积岩,风化后呈现出层纹,以粗线条纹理多见,细纹者少有。

27、钟乳石

钟乳石,出自广西桂林、柳州、河池、百色等地。该石为岩溶生成物,多产于溶洞中,是岩溶溶洞中自洞顶下垂的石灰质体。广西是我国钟乳石资源最丰富的地区,所产钟乳石色彩纷呈、光泽剔透、形状奇特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

钟乳石形成:地下含有二氧化碳的水,在流经石灰岩层时,能溶解少量的碳酸钙,生成可溶于水的碳酸氢钙,水份蒸发后,碳酸氢钙又变回碳酸钙。生成钟乳石和石笋的溶洞都是石灰岩构成的,洞顶裂隙里有水滴渗出,每当水分蒸发后,就会留下石灰质沉淀,日积月累洞顶的石灰质积成乳头状,经漫长年代越垂越长,而成为姿态万千的钟乳石。

《杜成大桂海金石志》:“钟乳桂林接宜融山中洞穴至多胜连州远,其余游洞亲访之。仰视石脉,涌起处即有乳床。如玉如雪,液融结所为也。乳床下垂如倒数峰。小山峰端渐锐,且长如冰柱。柱端轻薄中空。如鹅管扎水,滴沥未已。且滴且凝。此乳之最精者。以竹管仰盛折水,取之錬治家。又以鹅管之端尤轻。明如云母。爪甲者为胜。”

 

28、桂川石

桂川石,出自广西桂林市。《洞天清录集·怪石辨》:“桂川石,靖江府所出。虽出自然,石粗而色不佳。或有玲珑者雅。宜置之花栏中,他无用也。”

 

29、石梅

石梅,出自广西北部湾。《杜成大桂海金石志》:“石梅生海中。一丛数枝,横斜瘦硬,形色真枯梅也。虽巧工造作所不能及。根所附者如覆菌。或云本质为海所化。如石蟹石暇之类。”

30、石柏

    石柏,出自广西北部湾。《杜成大桂海金石志》:“石柏生海中,一干极细,上有一叶宛。是铡柏扶疏,无小异。根所附者乌药。大抵皆化为石矣。此与石梅虽未详,可以入药否?然皆奇物不可志。”
    
31、融石

融石,出自广西柳州地区融水县(原融县)老君洞。《洞天清录集·怪石辨》:融石,融州老君洞所出,亦起峰。粗燥体脆,又甚于道石。

32、马山石

马山石,出自广西南宁地区马山县红水河。该石质地坚硬,沧桑古朴;呈青紫、红褐、黝黑等色泽;经过亿万年河水的冲刷,石上纹理极顺滑。其造型石象形状物,神态极似;有的图纹石深褐底色上显棕黄斑纹,有的纹理凸出石面,构图清晰。

33、恭城墨石

恭城墨石,出自广西桂林市恭城县北溪河河床及周边坡岭上。该石通体黝黑如漆,光洁润泽,凝重古朴,偶有一两道极细密的白色纹理;质地细密,摩氏硬度约为5~6,石性较脆,忌碰撞;形状变化多端,异常奇巧,有的似山川景观、亭台楼塔,有的象动物、器皿、几何形体等,异彩纷呈;体量大者上吨,小者如拳,以中小者居多;可用于庭院置石、厅室陈设欣赏。

恭城墨石的原岩为山体岩石,由于地壳运动作用,山岩破碎后形成各种形态的石体,散落于河床或埋于岭坡的土中,亦分为水冲墨石和旱墨石。水冲墨石经河水长期冲刷磨洗,表面细密光洁、润泽,稍加清洗即可欣赏。旱墨石埋于浅层泥土中,经土和水长期浸蚀,石体更为奇巧,但出土后应将石体粗糙软质的表层用硬刷清除,直至露出坚硬的本质方可。

 

34、叠层石

叠层石,俗称叠石、千层石、龙壁叠石、柳砚石,出自广西柳州市郊龙璧山下板滩。该石属墨石类的砂积页岩,质地坚实滋润,摩氏硬度3~3.5,色泽古朴沧桑,多呈青黑色,有的通体乌精发亮,石中纹理重叠如云,自然有序。形状多似山形或平原景观,或犹如层次错落的蓬莱仙境。虽其形多变,而每件石上均有大小不同、深浅各异的圆形穴池,颇有观赏价值。叠层石质地细腻莹润,色泽光亮鲜艳,亦是制砚的好材料。

叠层石琢制的砚台称叠石砚、柳砚或龙璧柳砚。成砚细腻滋润,其色纯黑生光,扣之发清脆声。具有保水发墨、以笔舔砚润而不滑、研墨书写流利等特点。

龙壁山位于市郊油榨村对岸,因其怪石突兀有致,呈龙型纹路,恰似龙的鳞甲而得名。龙壁山下叠石层层,由于回水湾的冲刷和水蚀作用形成许多形状秀美、可直接用作墨砚的天然砚形石。唐·柳宗元任柳州刺史时,曾于龙壁山下采叠石制砚送友人刘禹锡、制琴荐(座)赠准南节度使卫次公,传为千古佳话。

 

35、木纹石

木纹石,出自广西柳州地区象州县至武宣县。该石为沉积岩,质地细腻,石中纹理独特,多为红黄条相间,且排列有序,回环往复,颇类木纹。石纹嵌于肌里,露于其表,色调温暖,具有古色古香的质感,是工艺雕刻之佳材。

 

36、来宾石

来宾石,出自广西来宾市境内。该石质地坚实细腻,成份较复杂,有燧石、灰岩、硅化灰岩等。色泽古朴沉稳,有黑、黄、灰黑、黄褐、灰白、青灰等。纹理清晰,或细或密,有特殊美感。经过长年的风化,湍流冲蚀,石肤光洁润美,石形姿态万千,有多种不同类型,具有独特的观赏效果。

来宾石因出于来宾市而得名,且品种繁多,亦包括:彩釉石、鸳鸯石、云纹石、水墨石、黑珍珠、龟甲石、松皮石、黄蜡石、木纹石、油卵石等水石类;千层石、墨石、石胆石、响石、鱼子石等山石类;菊花石、硅化木、壮锦石、珊瑚石、贝类化石等化石类。

注:来宾市成立于2002年12月,辖原柳州地区的来宾县、武宣县、象州县、忻城县、金秀瑶族自治县、合山市,原来宾县改为兴宾区。

 

37、桂林石

桂林石,出自广西桂林市恭城县一带。该石质地细润,状类太湖石,亦具有"瘦、皱、透、漏"之特征。在桂林周边县的石山上,蕴藏量较多。

明·王士性《广志绎》载:“桂林石细润,灵珑奇巧,虽雕缋不如,胜于太湖数倍。一种名灵芝盆,觚岸如荷翻状,其逢隙成九曲之池,大小随趣,以置净室前,种小花树其上,养金鱼数十头,亦奇赏也。”灵芝盆即云盆,是含碳酸钙的水滴,在特定的环境中经漫长岁月的凝聚而形成,岩溶地区间或可见,阳朔县兴坪镇东北约6公里的白山底村东侧亦有分布。

 

38、武宣石

武宣石,出自广西柳州地区武宣县红水河。该石经长期水蚀砂砺而形成,色泽古朴,纹理多变,多为造型石。

 

39、象江怪石

象江怪石,出自广西柳州地区象州县柳江。该石《素园石谱》曾有记载。

 

40、全州石

全州石,出自广西桂林市全州县湘江一带。《云林石谱》全州石:“全州湘江一带,溯流而上,江边两岸狭处,间有土石山,悬石如钟乳,嵌空巉岩万状,扣之声清越,色类灵壁,青翠可喜。余舟过石侧,击取数块,高尺余,甚奇巧。”

 

41、千层石

千层石,出自广西柳州地区来宾县、忻城县和柳州市柳南区太阳村镇等地。该石质地坚硬,自然外形呈多层重叠状,纹理明晰,层次感强。系由纹层状或薄层状的灰岩与白云岩、或灰岩与硅质岩、或粉砂岩与钙质泥岩之互层状岩石,经差异风化、溶蚀而形成。石状千姿百态,多为不规则形,亦有长条形、菱形、多边形等,尤其溶蚀形成的千层石,恰似风情纯朴的山景、楼宇、亭台等景观,是叠制假山、点缀园林之佳石。

 

42、结构石

结构石,出自广西柳州地区来宾县。该石造型独特,玲珑嵌空如古建筑中的花窗漏格,或呈几何形状似笔筒水洗,有些石头的凹入部位里,可见细如毛发的石丝。结构石多是火山爆发后,不同质地的石块、岩熔物冷凝后形成的,经长期溶蚀,水洗沙磨后,具有景观、像形、状物等外表形态。

 

43、黄宝水晶石

黄宝水晶石,出自广西贺州市钟山县燕塘镇黄宝村。该石透明度高,质地纯净晶莹,有的单晶具压电效应,摩氏硬度7,比重2.66。多为无色、乳白色、茶色等,少量绿色、浅红色、紫色。其中一种呈桔黄色或淡黄色的黄晶,当地称之为“黄宝”。块体小者半斤至数斤,大者几十或数百斤,最大的有一吨左右。

黄宝水晶有三百多年的开采历史,资源丰富,有原料水晶、含包裹体水晶、晶簇等。原料水晶常用于制作眼镜、首饰,直径20厘米以上透明度高的无色水晶,可加工成晶球。含包裹体的水晶,大部分需经打磨抛光才能显现晶内的景物,或似立体的山水画卷,或有形象的毛发、植物、花朵等纹饰,有很高的观赏价值。晶簇一般以茶色、乳白色居多,无色、紫色很少,有的造型也很独特。

44、鱼蛋石

鱼蛋石,出自广西贺州市萌诸岭的伟晶花岗岩地段。该石是热液矿床的特殊产物,产量稀少。主要成分为二氧化硅,摩氏硬度为6.5~7之间,比重2.4~2.5,具韧性;表面金黄色,折射光及反射光都很强,在阳光下会发出自然金光;具有胶质状的透性,球状体半透明至透明,颗粒相当均匀。因球状晶体类似鱼卵,故名。 

45、都安石

都安石,出自广西河池市都安县菁盛乡红水河中。该石质地细腻,石肤光滑润洁;颜色以象牙白、柠檬黄、雪青、钢灰为主;色纹深浅不一,如蘅兰芷若、芎穹菖蒲,或似落英、垂条、络壁等,色重则纹隐,色轻则纹现;形态奇伟多变,气势飘逸,线条流畅典雅,造型似太湖石般瘦皱透漏,孔洞涡接、婀娜多姿,其气韵刚健而不失轻盈、张扬却寓意含蓄。尤以大中体量者为佳,宜作园林景观缀石,小而形、质俱佳者亦可配座观赏。

 

46、龟纹石

龟纹石,出自广西柳州市柳江县三都镇。该石呈扁圆或扁椭圆形,颜色乌黑,周身纹路清晰突显,有凸纹,也有凹纹,粗励浑厚,像极龟壳。有的龟纹石背面光滑圆润,但隐隐透着与“龟背”相呼应的纹理。体量通常较小,极大者约40厘米。

龟纹石属于滨海陆缘沉积所致,赋存在二叠纪煤系地层中。在平稳的水流条件下,被海水携带的泥沙相互吸附粘结,逐步滚动形成球体后沉积下来。沉积初期为一个松软球体,后经上沉积物的压力作用而压扁破碎,在脱水成岩作用的过程中,其裂缝被炭质与碳酸盐物质充填形成黑色方解石脉,遂为龟纹。因球体本身和裂缝充填物的质量不同和软硬有别,在以后风化溶蚀过程中,则留下凸形或凹形的图案。

 

47、摩尔石

摩尔石,当地俗称磨刀石,出自广西河池市大化县岩滩镇一带的红水河中。该石结构细腻,硬度不高;颜色纯净统一,有青灰、灰黑等色,大多以青灰为主;造型形态生动,凹凸与空洞韵致天成,具象中带有抽象意味,线条圆滑自然流畅,块面柔和舒展奔放,肌理婉韧充满张力,形体简约、抽象、夸张,显示出洗练的弧度、力度美;因造型与英国雕塑家摩尔的作品有某些相似而被赋予其名。

摩尔石属红水河石的一种,曾是打捞大化彩玉石时的副产品;石体无皮壳,水洗度也欠佳,有的手感粗糙,大多形体单一,缺乏深刻的主题和内函;但粒度结构细腻,颗粒均匀,硬度适中,属研磨刀具的佳材,当地人多用它当作磨刀石。摩尔石原岩是致密块状的砂岩,因成岩后受火山喷发作用影响,经接触变质,块体较大,使石体没有存留层理面,而岩石中的成分、结构有一定的差异,局部也有一些不穿透石体的节理,这些部位受河流水蚀及冲刷而被蚀去后,留下没有裂隙的硬质块体,其弧形弯曲部位也保存完好,在特定的自然环境中,形成了十分奇特的外形。摩尔石的出水量相当少,现在已极难觅到品相好的石品了。

广西境内还有两种石头也类似于摩尔石:一种产于马安县,称素陶石,色彩单调,呈深浅墨绿色;另一种产于武宜县,称青椒石,形体主要表现为大圆面、大线条、造型诡谲、棱线粗钝。虽然各自的造型特征存在着细节上的差异,但整体表现形式和自然物象都具有类雕塑韵味,而摩尔石则更显造型豪放、意蕴张扬的个性,以它独特的线条、块面构成抽象雕塑之美,佳者颇具观赏性。

48、茶江河石

茶江河石,出自广西桂林市恭城县茶江河中。该石质地细密,色彩变化大,对比度强,卵石岩性较复杂,主要有黑卵石、花卵石、巴金石、杂色图纹石等。

黑卵石,俗称虫眼石,质地细密,光洁润泽,摩氏硬度6~7;石体通黑如墨,布满窟隆,体量一般在数公斤至数十公斤;蕴藏量较大。具瘦、皱、透、漏形态者,石体古朴凝重、光洁圆润,造型千奇百怪,或几何形,或似人状兽,具象、抽象均有。有的则通体没有孔眼,石体轮廓柔和、线条流畅,光洁润泽,多呈塔式、台式形态,亦有几何形、动物状等。

花卵石,质地光洁润泽,色泽艳丽,赤、橙、黄、禄、青、蓝、紫均有,且变化多端,可构成各种图案,但多杂乱无章,偶有色彩简炼、构图清晰者,甚佳。

巴金石,又称金纹石,主要成份为硅质岩和碳硅质板岩,质地坚硬细密,光洁润泽,摩氏硬度约6~7,石体为黑色,上嵌金黄或米黄色纹,对比极为强烈,纹理清晰,无杂色。色纹略凸出黑色石体,变化千姿百态,构图极为丰富,有人物鸟兽、山水风光等。蕴藏量稀少,体量多为中小型,大者少见。其中石体黝黑如漆者,细密光洁,石上图案由艳丽的金黄色纹理构成;而石体显灰黑色者,手感略粗,石上图案由米黄色纹理构成。

 

49、东兴石(印石)

东兴石,出自广西防城港东兴市。该石主要由绢云母、叶蜡石、高岭石、水白云母等组成,次为绿泥石、硬水铝石、黄玉、石英等。质地细腻坚韧,致密块状,摩氏硬度为3~4之间,密度2.73~2.82。呈蜡状光泽、玻璃光泽,微透明。颜色有紫红、浅红、黄、浅黄、棕黄、黄绿、灰白、白等色。可雕性良好,是雕刻印章及工艺品之佳石。

东兴石绚丽多彩,光泽润美,原矿呈脉状或透镜状,产出于二叠系平垌组砂岩和板八组流纹斑岩中,按其矿物组合亦分为多种类型:有以绢云母、叶蜡石、高岭石为主含绿泥石型;以绢云母、高岭石为主含黄玉型;以绢云母为主的含叶蜡石、水白云母型;绢(白)云母为主含叶蜡石、硬水铝石型;绢(白)云母含磷酸盐型;绢云母型;叶蜡石化石英砂岩型等。其中,前四种具较好的工艺价值。

 

附录:

㈠、广西玉石

◇陆川玉,又称陆川岫玉,出自广西玉林市陆川县。该石赋存在混合质花岗岩与寒武纪石英片岩、辉石橄榄岩的接触带上,是一种致密块状蛇纹岩,质地细腻,呈浅黄绿、浅黄白、翠绿、暗绿等色,石上间有黑色斑点,微透明,具丝绢光泽。

 

◇贺玉,又称贺县玉,出自广西贺州市八步区(原贺县);该玉石属次生石英岩,蕴藏在稻田之下,呈大小不等的砾石状,因其产状及形貌与田黄有些相似,曾有“贺州田黄”或“硅质田黄”之称。 

贺玉的主要成份为石英组成,石英呈他形粒状,相互之间无序状镶嵌,含量在99%以上,并有微量的绢云母、锆石,还有少量的石英细脉穿插,黄铁矿等微量金属矿物不均匀地零星分布。玉石呈深浅不同的黄色、棕黄色,个别部位浅黄白色,半透明到几乎透明,玻璃光泽,断口砂糖状,摩氏硬度6.5~7,密度2.63/立方厘米,折光率1.540~1.550。质地细腻,晶莹剔透、靓丽温润,是较佳的黄色玉石材料,可用于制作雕件、摆件、挂件、珠子、印章、手镯等。

注:八步区位于广西东部,明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置贺县;1997年3月撤贺县设贺州市,属贺州地区;2002年6月撤贺州地区,改设地级贺州市,原贺州市改为八步区。

 

㈡、广西印石

除前述之东兴石外,还有:

◇上林石,《福州寿山石志》:“上林石产于广西省上林县,质松软,微透明,粉红色,近似寿山石中半山石。”

◇靖西石,《福州寿山石志》:“靖西石产于广西省靖西县,质松软,色呈赭红,以深暗为多。”

    ◇龙胜石,《福州寿山石志》:“龙胜石产于广西省龙胜县,质松软,不透明,有灰白、淡黄等色。”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广西奇石
中国观赏石简介1
天下奇石分门别类大全(中)
360doc个人图书馆
精品奇石,值得欣赏
中国广西省奇石、玉石介绍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