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解国标舞比赛中的舞池及舞程线 @拉丁一百

1、舞厅——A、指营业性的专门为丛舞舞者提供的跳丛舞用的大厅;B、指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一些富贵家庭、机关团体、企业界等人士为跳丛舞、会客和开会而专门在大建筑物内部附设的非营业性的大厅。世界上第一家营业性的舞厅产生于1868年的法国。到了1980年之后,舞厅又分化为的厅(迪厅)和丛厅2类。

2、的厅——指营业性的仅供跳的舞(的士高舞或迪斯科舞)的舞厅。该舞蹈场地形式是由舞厅分化出来的,约产生于1980年前后。

3、丛厅——指营业性的仅供跳丛舞的舞厅。该名称于2006年由丛舞科学理论推出,其目的是为了区别于迪厅。

4、舞场——指营业性的供人跳丛舞、的舞和群舞的大型舞蹈场地形式之一。舞场包括露天舞场和室内舞场2类。(注释:舞场和舞会场的区别在于舞场为营业性收费的,舞会场为非营业性的和不收费的。)

5、露天舞场——指营业性的供人跳丛舞、的舞和群舞的,周围有围墙或栅栏围住的大型露天舞蹈场地形式。

6、室内舞场——指营业性的供人跳丛舞、的舞和群舞的大型室内舞蹈场地形式。

7、舞池——指舞厅里的比周围过道或休息位置低一级台阶的、专门用于跳丛舞的舞蹈场地地面形式。(注解:舞池的低一级台阶对周边坐着的休息者有安全保护作用,但对舞者却十分不利,因为舞者的视线均为平视或稍向上,不易看到舞池边上的台阶,很容易被绊倒,所以,现在的人们己经取消了舞池比周围过道低一级台阶的作法,但舞池这一名称一直沿用至今。为了便于学员对舞蹈地面形式的理解,丛舞科学理论将“舞池”改称为“丛园”。)

8、线界舞池——指在平面舞厅里或平面赛场上,用划线的方法圈出地面来作为舞池的舞蹈场地地面形式。

9、英皇舞池——指由英皇舞协的学者们所设定的长度为23米、宽度为15米的,专门用于跳丛舞(国标舞)的舞蹈场地地面形式。

10、英式标准舞池——指英皇标准舞池的第二种名称。

11、国标舞舞池——指英皇标准舞池的第三种名称。

12、标准舞池——指英皇标准舞池的第四种名称。


二、国标舞舞池学习

国标舞舞池的学习共包括舞池形态、游程方向、游程路线形态、舞程地面、舞程线和舞者方位等6项主要内容。下面就这6项主要内容进行讲解。

 

 (一)、国标舞的舞池形态

  国标舞的舞池形态是由英皇舞协的学者们于1924年前后设计的,它的形态为长方形,长为23米,宽为15米,舞蹈面积为345平方,中心位置上有个O点作为舞池中心标记,舞池的四周是外路(行人过道),外路的上方是主席台或乐队。国标舞舞池的俯视形态如下面的“国标舞舞池形态图”所示。

 

 

 

   国标舞舞池形态结语

从“国标舞舞池形态图”中,我们可以看到该舞池的形状和尺寸是英皇舞协的舞蹈学者们专为游程的舞种(弧步舞、探戈舞和慢华尔兹)而设计的。就当时的建筑水平、建材质量、人居环境和舞者数量而言,可以说是科学合理的,就当时乃至现在的国标舞教学理论(2006年10月以前的教学理论)而言,则是勉强可行的,但是在国标舞的娱乐和竞技比赛中,国标舞舞池标准存在着三大不足:一是用于舞者参照拐弯的舞池中央的“O”点实在太小,或者说大多数舞厅中和赛场上根本就没有,我们甚至可以说有和没有都一样,因为舞者或参赛者在跳舞的过程中,目光都应是平视或稍带仰视的,几乎没有人会把目光向下去找舞池中央的“O”点,而后再去作出拐弯换程的抉择,即使有人在竞技比赛中没有绕过“O”点就拐弯换程,也很难被裁判员所发现,因为站在舞池边上的裁判员也很难找到这个中央“O”点,于是,总有一些爱抢舞池中央区(最佳视点)来展示自己的舞者或选手们就会用不绕中央“O”点或踩踏中央“O”点的斜角式舞程线来抢占舞池中央区,从而造成舞者相撞,或阻塞另外一条舞程线的交通;二是在当前国标舞比赛的快步舞比赛当中,己经很少有选手会用快步舞教学理论中的标准步型去跳(比赛),取而代之的是连续跑跳,于是,长度为23米,宽度米15米的舞池就显得小了一些。此外,现代的建筑水平和建材质量都有所提高,舞者数量也有所增多,所以,适当地加长加宽舞池更能适应当今舞者的需求和时代的发展。对此,丛舞科学理论己将丛园的长宽之比设定为24米比16米,同时将“舞池”改称“丛园”,因为我们己经看不到比周围过道低一级台阶的真正舞池了;三是国标舞在1964年出现了“队形国标舞”表演形式,而国标舞舞池的“光板式地面”早己不能满足“队形国标舞”编舞者对舞谱编写的需求,也不能满足“队形国标舞”导演对演员们的排练,同时对于国标舞演员来讲,更不能从舞谱中找到自己的舞蹈位置,所以,丛舞科学理论中的丛园并非“光板式地面”,而是由4条线分割成9个丛区,这样就解决了80多年以来国标舞舞池中长期存在的诸多不足之难题。

 

(二)国标舞的游程方向

游程方向——指游程舞舞者在舞池或丛园中的运行方向。舞者的游程方向是以逆时针的方向环绕着舞池中央或丛园中区运行。游程舞舞种的逆时针方向运行规定是为了避免游程舞舞者之间在舞蹈过程中相互碰撞。

舞程向——同游程方向。

国标舞的“游程方向”也叫“舞程方向”,不过把它叫做“舞程方向”不太准确,因为国标舞的“舞程方向”包括“游程方向”和“盘程方向”2类,只不过“盘程方向”不需用图来表示而己。国标舞的游程方向是快华尔兹发明人在发明快华尔兹时,根据男女舞者的框合特征而制订的,其游程方向是以逆时针方向在舞池内运行,英皇舞协的学者们遵循了这一原理,并把它作为原则制定在国标舞的教学理论当中和比赛规则当中。国标舞的游程方向俯视形态如下面的“国标舞游程方向图”所示。


国标舞游程方向结语

国标舞游程方向的逆时针运行是快华尔兹发明人所发明的,也是科学合理的,任何人都必须尊循这一原则。

 

(三)国标舞的游程路线形态

游程路线形态——指游程舞舞者在舞池或丛园中以逆时针方向环绕舞池中央或丛园中区跳游程舞时所体现的舞蹈运行轨迹。

  国标舞的游程路线形态来自于国标舞的套路或随路,由于国标舞的游程套路(随路)有2程套路、4程套路、6程套路和8程套路之分,所以,国标舞的游程路线形态在“长度”上有着短、中、长、超长之分,又由于国标舞中各种舞蹈的风格各不相同,所以,国标舞的游程路线形态在“路径”上又有着圆、直、弯、折之分,还由于套路编排者的套路编排风格上各不相同,所以,国标舞的游程路线形态在“拐角换程”上又有着园角、直角、牛角等转角形态之分。总之,国标舞的游程路线形态是千差万别的,我们不能一概而论。但是,最典型的国标舞的游程路线形态当属快华尔兹始祖(快华尔兹发明人)发明的“园角式长方形游程路线形态”,其俯视形态如下面的“国标舞游程路线形态图”所示。


 

国标舞游程路线形态结语

国标舞的游程路线形态是在舞池内以逆时针方向作大“环形”运行的,以国标舞的“4程套路”为例,该“环形”可以是大椭园形的、园角长方形的、直角长方形的、牛角长方形的,也可以是综合式的、或作其它变通的……

 

(四)国标舞的舞程地面

在此前的国标舞教学理论当中,只有舞程线,没有舞程地面,或者说“舞程线”既充当“舞程线段”,又既充当“舞程地面”,这不仅让学员犯糊涂、教师也同样犯糊涂。所以,我们在国标舞理论中加入“舞程地面”一词,以达到深入浅出的教学效果。

舞程地面——指在国标舞的舞池中,按与舞池4条外路的相临地面位置,虚拟地分割出A、B、C、D4条承载游程套路或随路的舞蹈运行地面。

在国标舞中,一巡游程套路究竟有多少条舞程线,这要看编舞者所编的套路长短而论,一般而言,一巡游程套路的长度设为4条舞程线为宜,也可以设为2条舞程线、6条舞程线或8条舞程线,但是我们建议初学舞的学员使用2条舞程线的国标舞游程套路,老学员或老舞者使用4条或6条以上的国标舞游程套路。假如国标舞的一巡游程套路长度是4条舞程线,那么A、B、C、D4条“舞程线”的名称就是按A、B、C、D4条“舞程地面”来命名的,编舞者在编排套路时是按A对A、B对B、C对C和D对D来编写的,但在实际应用中可以变通,比如在“C舞程地面”上跳“A舞程线”;在“D舞程地面”上跳“B舞程线”等。

由于国标舞的舞程地面是我们为了教学而虚拟出来,所以不宜用图来表示。如果学员对舞程地面还不完全理解,可参阅丛园中的丛道(前道、左道、后道、右道)。

(五)国标舞的舞程线

舞程线段——指将国标舞游程舞舞者在舞池中跳游程舞套路或随路时,按与舞池4条外路相临的舞蹈地面(舞程地面)划分出来的4段或多段舞蹈运行路线。通常情况下,国标舞的游程套路分为A、B、C、D4段舞程线,也可分为A、B、C、D、E、F6段舞程线,还可分为A、B、C、D、E、F、G、H8段舞程线。若是分为6段舞程线或8段舞程线,则E、F、G、H段舞程线与A、B、C、D4段舞程线在舞程地面上是重复的。

舞程线——舞程线段在国标舞中的简称。

舞程——舞程线段在丛舞中的简称或在国标舞中的再次简称。

  国标舞A、B、C、D4条“舞程线”(舞程地面)在舞池中的位置如下面的“国标舞ABCD舞程线图”所示。

 


 

外路——指非舞者或舞者非舞蹈时的过路通道。

A舞程线——指国标舞游程套路或随路中,站在主席台或乐队位置向内看,离主席台或乐队位置最近的那一条长舞程线。

B舞程线——指国标舞游程套路或随路中,站在主席台或乐队位置向内看,靠右边的那一条短舞程线。

C舞程线——指国标舞游程套路或随路中,站在主席台或乐队位置向内看,离主席台或乐队位置最远的那一条长舞程线。

D舞程线——指国标舞游程套路或随路中,站在主席台或乐队位置向内看,靠左边的那一条短舞程线。

国标舞舞程线结语

国标舞的舞程线是英皇舞协的舞蹈学者们专为游程套路的舞种(弧步舞、探戈舞慢华尔兹、快步舞、)而设计的,A、B、C、D4条舞程线的长度各是多少?国标舞理论中没有相应的理论标准。我们只能引用“丛舞科学理论”中的数据供大家参考:A舞程线和C、舞程线的长度设为15—17米之间为宜;、B舞程线和D舞程线的长度设为7— 8.5米之间为宜。

 

(六)国标舞的舞程线方位

舞程线方位——指游程舞舞者在舞程线上或舞程地面上的逆舞程线、墙壁、斜墙壁、逆斜墙壁、中央、斜中央和逆斜中央8个基准方向。

国标舞的舞程线方位是由英皇舞协的学者们于1924年前后,根据民间舞厅里众多的舞种步型和8等份切分圆周(360度)综合考虑而设计的,并把它制定在国标舞的理论教学和比赛规则当中。国标舞的舞程面线方位是指国标舞舞者在游程套路中的站立方位和运动方位。这种方位可以分“基准点位置与基准面方向”和“舞者面对方向与舞者背对方向”2项内容。

1、  国标舞的基准点位置与基准面方位

(1)、国标舞的基准点位置

基准点位置——游程舞舞者在舞程线上的站立位置(点)。

在国标舞的游程套路或随路中,舞者的“基准点位置”是不断变化着的,该变化不仅出现在A、B、C、D4条舞程线上(见“国标舞ABCD舞程线图”),还出现在A、B、C、D4条舞程线的前端、中端和末端(另见“国标舞A舞程线上的舞者移位方位图”),虽然游程舞舞者的基准点位置每时每刻都在变化,但并不影响舞者对基准面方位的判断。当舞者的基准点位置确定之后,即可在“基准点位置”的基础上确定“基准面方位”。

(2)、国标舞的基准面方位

基准面方位——同舞程线方位。

  国标舞的“基准面方位”也就是“舞程线方位”,针对于舞池讲解而言,把它称之为“基准面方位”更恰当一些。国标舞的“基准面方位”是指舞厅四周的墙壁、舞程线和舞池中央。在国标舞的游程套路中,每一块舞程面都有它的基准面方位,就A、B、C、D4条舞程线的游程套路而言,当舞者运行到A舞程线时,就有A舞程线的基准面方位,当运行到B舞程线时,就有B舞程线的基准面方位,当运行到C舞程线时,就有C舞程线的基准面方位,当运行到D舞程线时,就有D舞程线的基准面方位。虽然A、B、C、D4条舞程线的位置不同,但它们都是用舞程线、逆舞程线、墙壁、斜墙壁、逆斜墙壁、中央、斜中央和逆斜中央8个方位来表示的。国标舞的基准线方位在A、B、C、D4条舞程线的体现形式如下面的“国标舞ABCD舞程线方位图”所示。


 


 

2、国标舞舞者的面对方位与背对方位

(1)、国标舞舞者的面对方位

  国标舞舞者的面对方位是指舞者在舞程面上站立时的静态面对方位或移动时的动态面对方位。具体面向如下面的“国标舞ABCD舞程线的舞者面对方位图”所示。


 

从“国标舞ABCD舞程线的舞者面对方位图”中,我们可以看出舞者的面对方位一共包括面对舞程线、面对逆舞程线、面对墙壁、面对斜墙壁、面对逆斜墙壁、面对中央、面对斜中央和面对逆斜中央8个方位。

①、面对舞程线——指舞者在静态站立时或移动时,身体胸部或面部对着舞程线方向。

②、面对逆舞程线——指舞者在静态站立时或移动时,身体胸部或面部对着逆舞程线方向。

③、面对墙壁——指舞者在静态站立时或移动时,身体胸部或面部对着墙壁方向。

④、面对斜墙壁——指舞者在静态站立时或移动时,身体胸部或面部对着斜墙壁方向。

⑤、面对逆斜墙壁——指舞者在静态站立时或移动时,身体胸部或面部对着逆斜墙壁方向。

⑥、面对中央——指舞者在静态站立时或移动时,身体胸部或面部对着中央方向。

⑦、面对斜中央——指舞者在静态站立时或移动时,身体胸部或面部对着斜中央方向。

⑧、面对逆斜中央——指舞者在静态站立时或移动时,身体胸部或面部对着斜斜中央方向。

 

(2)、国标舞舞者的背对方位

  国标舞舞者的背对方位是指舞者在舞程面上站立时的静态背对方位或移动时的动态背对方位。具体背对方位如下面的“国标舞ABCD舞程线的舞者背对方位图”所示。

 


 

   从“国标舞ABCD舞程线的舞者背对方位图”中,我们可以看出舞者的背对方位一共包括背对舞程线、背对逆舞程线、背对墙壁、背对斜墙壁、背对逆斜墙壁、背对中央、背对斜中央和背对逆斜中央8个方位。

①、背对舞程线——指舞者在静态站立时或移动时,身体背部对着舞程线方向。

②、背对逆舞程线——指舞者在静态站立时或移动时,身体背部对着逆舞程线方向。

③、背对墙壁——指舞者在静态站立时或移动时,身体背部对着墙壁方向。

④、背对斜墙壁——指舞者在静态站立时或移动时,身体背部对着斜墙壁方向。

⑤、背对逆斜墙壁——指舞者在静态站立时或移动时,身体背部对着逆斜墙壁方向。

⑥、背对中央——指舞者在静态站立时或移动时,身体背部对着中央方向。

⑦、背对斜中央——指舞者在静态站立时或移动时,身体背部对着斜中央方向。

⑧、背对逆斜中央——指舞者在静态站立时或移动时,身体背部对着逆斜中央方向。

 

为了便于教学和书写,我们将上述8个面向和8个背向名称作如下简化命名:

面对舞程线——简称面舞程。

面对逆舞程线——简称面逆舞程。

面对墙壁——简称面墙。

面对斜墙壁——简称面斜墙。

面对逆斜墙壁——简称面逆斜墙。

面对中央——简称面中。

面对斜中央——简称面斜中。

面对逆斜中央——简称面逆斜中。

背对舞程线——简称背舞程。

背对逆舞程线——简称背逆舞程。

背对墙壁——简称背墙。

背对斜墙壁——简称背斜墙。

背对逆斜墙壁——简称背逆斜墙。

背对中央——简称背中。

背对斜中央——简称背斜中。

背对逆斜中央——简称背逆斜中。


  在国标舞的“游程套路”舞蹈过程中,舞者在静态站立时或移动时,一共要用上8个面对方向和8个背对方向术语,总共为16个身体移动方向术语。然而这16个身体移动方向术语中,“面对中央”、“面对斜中央”、“面对逆斜中央”、“背对中央”、“背对斜中央”和“背对逆斜中央” 6个移动方向术语并不具有固定性的和稳定性,它会随着舞者在舞程线上的移动位置改变而改变,下面请看“国标舞A舞程线上的舞者移位方位图”。

 

 

国标舞舞程线方位结语

    从“国标舞A舞程线上的舞者移位方位图”中,我们可以看出舞者移动在①和②二个位置时,舞者的面对方向或背对方向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央”,这使术语显得有些词不达意。接下来我们可以看出舞者移动到③的位置时,舞者的面对方向或背对方向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逆斜中央”,这不仅是词不达意的问题,而是让人难以理解和接受的问题。再接下来我们还可以看出舞者移动在④的位置时,舞者的面对方向或背对方向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斜中央”,而是斜向了舞池外面。从舞者在①、②、③和④中的面对方向或背对方向术语所指中,我们可以看出国标舞舞池的理论教学标准是不完善和不系统的,是牵强附会的,该不完善和不系统让全世界的国标舞教师们在困惑中教舞,爱提问题的学生们也常把国标舞教师们问得难以应对,有不少教师(师傅)在长期的教学中根本就不讲国标舞套路在舞池中的应用,从而使一批又一批的学舞者在朦胧中学舞,在迷茫中跳舞。

国标舞中的“面对中央”、“面对斜中央”、“面对逆斜中央”、“背对中央”、“背对斜中央”和“背对逆斜中央” 6个动向术语不具有固定性的和稳定性,是因为国标舞的方位“基准面”用的是舞厅四周的墙壁、舞程线和舞池中央,而舞池中央又没有足够的长度来基准舞者的移动长度(距离)。因此,丛舞科学理论中不使用墙壁、舞程线和舞池中央来作为舞者静向和动向时的“基准面”,而是先设定出“丛道”和“丛区”,然后再在“丛道”和“丛区”的基准上设定出8个方向(方位)。

国标舞舞池总结语

约在1999年的时候,我们在某省城作国标舞普及教肓等方面的考察,发现该城市有不少舞者接受了国标舞的正式教肓,他们在国标舞上面的确花费了不少的金钱、时间和体力,就非实际应用而言,他们都达到了国标舞的中级考牌水平,只因他们长期在面积不大的国标舞教窒里练习游程套路或长期在大面积舞厅的小角落里拆分练习游程套路,结果在用“大舞厅”池面的实际应用中、却显现得十分稚嫩。此外我们还在国标舞比赛中看到有不少的参赛选手在“国标舞舞池”中的表现非常的糟糕,简直有点让人看不下去,要么就把“游程套路”跳成了“盘程套路”,要么就突然来一段游程舞的“顺舞程线”移动,要么就挡在舞程线上我行我素地作慢动作“造型”,要么就横冲直撞地向人冲击,要么就跳出舞池边界线老远……

对于上述国标舞舞池应用中的种种不良迹象,究竟是国标舞教师之过?是国标舞裁判之过?还是国标舞舞者和选手之过?都不是。归根到底只有一个之过,那就是国标舞舞池的“理论教学标准”至今仍处在一个“草创标准阶段”,也可以说是“初级标准阶段”,尽管它经历了世界各国舞蹈家们80多年的历史检验。

国标舞是舶来品,它的原创者是英国皇家舞蹈教师协会,它的原创理论文字是英文,中国的国标舞理论是从国标舞英文版本和国标舞日文版本中翻译过来的,国标舞理论中的英文版和日文版都是此前世界上的优秀国标舞版本,也是国标舞中文版本的底本,它们为国标舞在中国的引进、推广和发展发挥了用其它任何方式都无法替代的作用。但是,人类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中国己进入“手工工具革命”、“农副工具革命”之后的第三次“科技创新”时代——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时代。在“手工工具革命”时期,发明巨人鲁班用毕生的精力引领了这次科技革命(公元前455——公元前400年),到了公元前246年,目光远大的秦始皇领导中国人民制定了世界上第一套“制式标准”,并将“手工工具革命”推向高潮,中国人开始领先于世界。在“农副工具革命”时期(公元601——605——617年),学识渊博的隋炀帝领导中国人民创新系列化农业生产工具、农副产品加工工具和食品工业生产工具,以及倾国力大搞水利和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从而使中国人的科技惯性力再延领先世界900多年(直到公元1500年之后)。在隋朝的科研成果大树之下,唐朝人摘得了第一期果实,大唐盛世由此产生并开始威震世界。同时我们也承认自己在近500年中落后于西方国家,甚至可以说在“衣食住行”4项生活必需之中就有“衣住行”3项在享受着西方人的科研成果,西方人一直是“标准的制定者”,中国人一直是“标准的跟随者”。但是今天,2005年后的今天,中国己经开始在诸多生产领域由“标准的跟随者”向“标准的制定者”迈进。作为世界人口大国和世界舞者数量大国的中国舞界改革者,理应站在世界高端参与国际标准舞的学术竞争,我们也只有在世界高端的学术竞争获得国际同仁的认可,才可能成为标准舞的“世界标准制定者”,但是我们必须首先在心理上把自己放在“世界标准制定者”的位置上,否则我们将永远是“标准的跟随者”。何况我们的“丛舞科学理论”己经远远领先于世界了。

关于国标舞舞池的讲述,我们到此告一段落,总而言之一句话,丛舞科学理论中的“丛园”基本上根除或弥补了国标舞舞池理论中的舞池形态、舞程线、舞程地面和舞者方位等主要内容存在的所有问题和不足,它将取代国标舞舞池而成为未来丛舞(包括国标舞)舞者的主要舞蹈地面形式。


  提示之一:国标舞舞池是1924年之后的标准产物,它曾为为国标舞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现在80多年过去了,其原创标准己不能满足现代教学标准、竞赛要求和人文思潮的变迁,国标舞舞池理论的滞后不仅体现在国标舞的理论教学和实际应用当中,也体现在与现代建筑材料的发展和现代城市建设的规划当中。好在“丛舞科学理论”中推出了“丛园”,这就使说不清、道不明的“国标舞舞池”发生了革命性的转变,“丛园”取代“国标舞舞池”而成为未来“标准舞池”之新贵己成必然,只不过是时间问题。虽然此前的国标舞舞界人士早己习惯了国标舞舞池,但是在这日新月异的电子信息化时代,任何人都有转变观念、更新知识的欲望,对于不愿转用“丛园”学习的抱残守缺类舞人,只要把上述国标舞舞池的教学内容学好了,也同样可以在教师、考官和裁判等岗位上胜任,因为上述“用中文再创的国标舞舞池标准教学理论”己经超越了“用英文原创的国标舞舞池标准教学理论”。对于思想进步型舞人,我们特附上一份“国标舞舞池名称与丛园名称对照表”,以使此前的“国标舞舞池”应用者在后面的丛园学习中,能够顺利地学好用好“丛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详解国标舞比赛中的舞池及舞程线(3)
摩登舞地板技术与礼仪
对标准舞池的基本概念理解
舞程线及方位
旋转!跳跃!你知道体育舞蹈是怎么个回事吗?
#国标舞 #最美舞者 #摩登舞 #每日一舞 #娴姐本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