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定窑瓷器的装饰
定窑瓷器的装饰
  宋代定窑以烧白瓷为主,兼烧黑釉、酱釉、绿釉及白釉剔花器。白瓷装饰有刻花、划花与印花三种。划花装饰南北方瓷窑大都采用,是宋代早期瓷器的主要装饰方法。

    莲瓣纹样在五代时期的越窑瓷器上曾大量使用,北宋早期定窑和耀州窑首先吸取了越窑的浮雕技术。定瓷早期刻花,除莲瓣纹外,还有莲瓣经纬度与缠枝菊经纬度在一件器物上同时出现,布局很不谐调,这可看作是一种新装饰工艺还处在初期阶段的表现。


    刻花装饰兴起之后,又盛行刻花与篦划纹结合的装饰,在折沿盘的盘心部位刻出折枝或缠村花卉轮廓线条,然后在花叶轮廓线内以篦状工具划刻复线经纬度;装饰经纬度样以双朵花为常见,或左右对称,或上下呼应;有两花并放,有一花盛开,一花含苞待放;也有莲花荷叶两枝交错并出,布局富有变化。耀州窑青瓷也有这种布局,是那时的瓷器装饰共同的特征。定窑刻花器常常在花果、莲鸭、云龙等经纬度饰轮廓线的一侧划以细线相衬,以增强经纬度饰的立体感,也使主题更加突出。  

    定窑印花装饰始于北宋中期,成熟于后期,纹饰多在盘碗的里部。布局严谨,层次分明、线条清晰,密而不乱。这些都是它的特点。从大量标本观察,定窑印花纹饰似取材定州缂丝,缂丝纹样局部地移植于瓷器。因此,定窑印花装饰一开始就显得比较成熟,有很高的艺术水平。此外,定窑装饰也受金银器纹饰的影响。因此,定窑印花瓷器在宋代印花白瓷中最有代表性,对南北瓷窑均有较大的影响。
故宫藏定窑印花螭龙纹盘

 

定窑印花题材以各种花卉最多见,动物、禽鸟、水波游鱼纹等也有一定数量;婴戏纹则比较少见。花卉纹又以牡丹、莲花多见,菊花次之。布局亦采用缠枝、转枝、折枝等方法,讲求对称;在敞品小底碗内印三或四朵花卉,碗心为一朵团花,有四瓣海棠花、五瓣梅花和六瓣葵花;不同于北方青瓷只一种团菊。禽鸟纹有孔雀、凤凰、鹭鸶、鸳鸯、雁、鸭,多与花卉组合,如孔雀多与牡丹组合,在大盘的里部为四只飞翔的孔雀,孔雀之间间以一枝牡丹,盘心配以鸳鸯牡丹。整个纹饰俨如一幅布局严谨的织锦图案,鹭鸶、鸳鸯则多与莲花组合。印花龙纹标本在窑址散布较多,印龙纹的都是盘,盘里满印云纹,盘心为一姿矫健生动的蟠龙,龙身盘曲首尾相接。1948年涧磁村法兴寺遗址曾出土过这种印花云龙纹盘十件,六件已流散到国外,其于四件现收藏于故宫博物院及上海上海博物馆,流散到国外的有一件底部刻划“尚食局”三字铭文,可知这类器物是北宋宫廷里的专用品。北宋晚期丝织品盛行婴戏纹,定窑印花器中也有婴戏纹。窑址出土标本和传世品中有婴戏牡丹、婴戏莲花、婴戏三果和婴戏莲塘赶鸭纹等。其中婴戏三果纹比较少见,三婴三果间隔排列,缠枝布局。三果为桃、石榴与枇杷,三婴姿态不同,双手均拽树枝,一骑于枝上,一坐于枝上,一立于枝上,赤身露体,肌肉丰满可爱。此种纹饰布局其他瓷窑未见。
(大都会馆提供的标本)


 

定窑覆烧工艺
  覆烧是宋代瓷器的装烧方法之一,是把盘碗之类器皿反过来烧,因此称为覆烧,是河北曲阳定窑首先创造成的。这种烧法对北方及江南地区青白瓷窑有很大影响。在使用覆烧法以前,定窑使用匣钵,即一件匣钵装烧一件器物;改用覆烧方法后,用垫圈组合的匣钵取代普通匣钵,每一垫圈的高度只占普通匣钵高度的五分之一,因此用同样的窑炉,耗用同样的燃料,烧一次窑比用普通匣钵产量为高,这就是覆烧方法为什么得到普遍推广的主要原因。过去人们往往将覆烧与芒口相联系,认为芒口必为覆烧所致。其实不然,如定县静志寺塔基和法库叶茂台墓等都有出土。有人认为它们是采用覆烧法烧造的。但仔细观察实物,有的器物芒口细窄,有的只在口沿顶端刮釉少许,芒口犹如一条细线。再者,器底无釉,显然为支垫仰烧而成。台湾蔡玖芬等学者也注意到,早期定窑的芒口器物,与覆烧法可能无关。口部刮釉露胎,目的只是便于以金属镶边,因为粗涩的芒口可增加摩擦力及附着力。
定窑白瓷中,有一种撇口碗,亦为芒口。所不同的是外口沿涩边甚宽(约1厘米左右)。有人推测这类碗是采用所谓“支圈仰烧法”装烧的,即利用口沿外撇的特点,将碗坯悬置于一种高体支圈上,层层叠叠。不过,若仔细观察这类器物,就会发现其釉面流动的痕迹是由下而上的,即由碗底向碗口方向流淌。这就表明,此类撇口碗绝非“支圈仰烧”,而同样是覆烧产品。这么做只是为适应不同形式支圈组合的需要,碗坯外口沿处的涩边才处理的宽一些。而所谓“支圈仰烧法”在技术上是行不通的。


支圈为环形,断面呈“L”形,坯件口部朝下放在支圈边缘,然后支圈一层层向上叠放。此举增加了定窑的产量,覆烧由此成为定窑产品的主流之一

坯件之间的空隙不超过10毫米。支圈使用的原料与坯件完全相同,以保障二者的膨胀系数一致。覆烧时不需在考虑圈足的承重问题,圈足做得很小,以减少器物所占窑内空间,提高产量。器形的变化正是适应了这种烧造要求


定窑的款识 
   定窑瓷器带题款的有15种,大都与宫廷有关,15种题款中数量最多的是带“官”字的,据不完全统计,出土及传世的近80件。这种带“官”字铭文的绝大多数是碗、稻田 ,也有少量的瓶、壶和缺罐。这些器物大多出于五代示到北宋前期墓葬之中。出土地点有辽宁省赤峰、建平、法库、北京、河北及长沙地区。河北定县出土较多,仅定县两座塔基就出土了“官”字款瓷器达17件之多③而多数又出于5号塔基之中。此外,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藏品中也有带“官”字款盘、碗、罐7件;流散到国外的有皮囊壶、碗和盘等数件。除“官”字外还有刻“新官”二字的,4件出土于上述地区同时期墓葬之中,2件流散到国外。

      关于上述近80件“官”字款及“新官”字款瓷器的产地,一般认为它们是定窑的产品,也有认为是辽官窑的产品。但定县塔基出土大批定瓷之后,使人确信“官”字题款绝大多数白瓷是定窑产品。是年出土流散到国外的定窑白瓷有盘底刻“会稽”二字的,可以肯定是吴越钱氏定烧之器,吴越钱氏统治地区属会稽郡,定烧瓷器底刻会稽郡字样。传世定窑瓷器碗底刻“易定”二字的有两件。碗形相同,大小相等,胎体薄厚也一样。早年出土于同一墓中,刻字也出于一人之手,字体瘦劲有力,时代也属五代后期。出土及传世定窑题款中还有刻“尚食局”、“尚药局”的。刻“尚食局”的稍多,刻“尚药局”的仅一件直口平底碗,碗外由右向左横刻“尚药局”三字。刻“尚食局”器均为大形盘类器物,所刻字体有粗细两种。曲阳涧磁村窑址出土印花雄壮龙纹盘及碎片标本之中都以现过这种“尚食局”的铭文。宋宣微院下设六局,其中尚食局掌管膳食之事,尚药局掌管和剂诊候之事,除设有官员外,下面设有膳工及医师。流散到国外的还有刻“食官局正七字”铭文的白釉碗,刻这种铭文的仅此一件。“食官局”一名不见于宋、辽、金三史职官志,有待进一步考证。1957年故宫博物院第二次复查涧磁村窑址时,采集标本中有刻“五王府”三字铭文的碗底一伯。“五王府”铭文过去未见,这种铭文应当是某五王府定烧的器皿。

    上述八种题铭都是在烧窑前刻在坯足上。定窑瓷器传世品中有些铭文是宫廷玉工刻的。这类铭文都与宫殿建筑有关,如“奉华”、“凤华”、“慈福”、“聚秀”、“禁苑”、“德寿”等等。定窑白瓷刻“奉华”铭文的有三件,上海博物馆收藏有折腰盘及小碗各一件,故宫博物院收藏一件标本。“奉华”字铭还见之于汝窑青瓷器物上,台湾故宫博物院汝窑藏品中有出戟尊、瓶、瓜棱注碗及碟四件器物都刻有“奉华”二字。河南禹县钧瓷厂1957年调查禹县钧台窑址时,也采集了一件钧窑出戟尊残品,底部刻“奉华”字铭。这八件除钧台出土的在烧前先刻者之外,其余七件字体大体相同,都出于宫廷玉工之手,是到宫廷之后刻的。:“德寿”、“慈福” 为德寿宫、慈福宫简称。清人朱彭《南宋古迹考》中多次提到了它,此外,“凤华”、“聚秀”,也似是宋代宫殿名称。

    “凤华”等均未见宋人著称。流散到国外的一件定窑盘,光素无纹,盘心印阴文“定州公用”楷书四字,宋瓷没见过这类的铭文。1977年南朝鲜新安海底发现了我国沉船,打捞出元代泉窑瓷器之中有两件盘底刻有“使司府公用”字样,“使司帅府”是“使司都元帅府”的简称,瓷盘是供这个机构使用的。一件为“定州公用”字铭盘,定州是地名,定州辖地有几个县,此器或为定州官衙所使用,字铭是楷书体,在宋瓷中也比较少见。除刻或印字铭外,定窑小杯有用红彩在杯里写“长寿酒”三字的,上海博物馆收藏有两件。宋代北方白瓷已用红绿黄彩绘纹饰,而定窑宋瓷尚未见到这种标本,使用红彩写“长寿酒”的在定窑白瓷中也不多见。

定州博物馆地宫藏定瓷
白釉“官”字款刻花莲瓣纹碗 五代-北宋早期



白釉葵口“新官”款碗 五代-北宋初


台北故宫博物院-定窑瓷
五代 定窑五双脊瓣口盘 最高6.8cm 口径21.7cm 底径10.0cm

 

 


(大都会馆提供)

 

定瓷颜色釉及品种
  

       定窑除以白瓷驰名之外,还烧黑釉、酱釉和绿釉器。明人曹昭《格古要论》说“·····有紫定色紫,有黑定色黑如漆,土俱白,其价高于白定”,黑定与紫定胎质与白瓷一亲,同样都是白求恩胎,黑定釉色光可鉴人,确有洒脱的质感受。但所谓紫定的釉色实际与今天芝麻酱色很接近,酱釉、黑釉着色齐都为氧化铁,宋代名地瓷窑都生产酱釉器,有人认为是黑釉 烧过火了,就烧成酱色釉。这虽有工艺上的根据,但酱色釉的普遍出现应当还有其他原因,似与当时社会风尚有关,是有意仿酱色漆器烧制的从定窑、耀州窑、吉州窑、修武等窑烧成的酱色釉看,它们都很匀净,应当说是有意识烧成的。  

         定窑绿釉器历来不见记载,1957年故宫博物院调查涧磁村窑址时曾发现两片标本,胎色洁白,其中一块刻云龙纹,与白釉刻花云龙纹基本相同,可以确定是定窑产品。调查时曾就此访问过当地居民,据说过去涧磁村出土过绿釉瓶,由此得知定窑绿釉有瓶盘等器物,而且有刻花装饰,这是过去所不知道的。

(一)紫定

         “紫定”是指北宋定窑瓷器中的酱色、褐色瓷器。明代曹昭《格古要论》载:“有紫定色紫,有黑定色黑如漆,土俱白,其价高于白定。”北宋定窑酱釉瓷的色调差异很大,窑址出土的酱釉标本中,大多数呈较浅的酱黄色,此外还有酱红、酱紫、黑褐等色,并有大量的窑变现象。这种千差万别的色调,说明定窑早期酱釉瓷的烧造工艺尚不成熟。由此推断,文献中提到的“定窑红瓷”亦应是酱色釉中色调偏红的一个品种。

       定窑遗址出土的酱釉瓷胎质洁白坚致,采用正烧法烧制,圈足底部无釉,造型除了碗、盘外,还见有瓶、盒、罐等。江苏镇江北宋熙宁四年(1071年)章泯墓出土的定窑酱釉瓶,小口、板沿、丰肩、下腹内收、圈足。

          酱釉瓷的釉料配方与黑瓷的相似,工艺原理也基本一样,只是烧成温度高于黑瓷。定窑黑瓷在烧造时,“越是不完全熔融,其所出黑色越好,若完全熔融便带褐色。但如果铁分过剩,往往会因燃料(碳)中所含硫磺的作用,而使所谓油滴的银星斑现于釉面”。定窑酱釉瓷的窑变丰富多彩,其中尤以“油滴”最为精彩,在酱紫色的釉面上布满了圆圆的结晶斑点,其艺术效果完全可以同建窑黑釉油滴媲美。

         北宋后期至金代,酱釉瓷的烧造工艺逐渐成熟,北方许多窑场如河北井陉窑、河南修武当阳峪窑、鲁山段店窑、山西太原孟家井窑、浑源窑等都生产酱釉瓷器。此时北方诸窑生产的酱釉瓷釉色稳定,光润明亮,但胎质多为白中泛灰、白中泛黄色,与北宋定窑酱釉瓷薄而坚致的白胎相比相差甚远。金代定窑生产的酱釉印花产品胎质较粗,胎色偏灰,釉面光泽欠佳,尽管增加了印花装饰,但整体质量远逊于早期。因此,所谓“紫定”似应特指定窑北宋早、中期胎体洁白坚致的那种酱釉瓷器。

紫定有以下特征

  1、紫定的釉色为紫金色,一种带有美丽光泽的酱色,可以说“宝色内蕴”。耀州窑和磁州窑的酱釉瓷金属光泽明亮如新,外行人看就好像是新的,刚从窑里烧出来一样。

  2、紫定釉面屯釉之处有许多褐黄色油滴小圆圈,而耀州窑、磁州窑酱釉没有此效果,这种现象通常称为“窑变”。

  3、紫定碗和罐的内壁加工精细光滑,外壁往往留有明显的轮旋刀痕,抚摸时有高低不平之感。

  4、紫定由于施釉工艺和烧成温度较其它釉高,所以釉非常薄,施釉不很均匀,仔细观察釉薄处有横向的竹丝刷纹 (白釉比较明显)。积釉处有从上向下的“泪痕”现象。

  5、紫定的碗和罐的底中心施釉薄而不均,往往在底中心的部位有漏釉现象。

  6、露胎处可见胎釉之间有很薄一层黑色釉层,陶瓷专家王莉英先生称之为“很有趣的现象”。

  7、紫定的胎质坚实细白,紫定的琢器类圈足露胎处高低不平,棱角分明。


(大都会馆提供)

 

 
 


黑定

北宋定窑中的黑釉瓷。胎体洁白如雪。以盘、碗类圆器为多,多见斗笠碗,有的描金。

(大都会馆提供)

 
绿定
    北宋和金代定窑瓷器中的绿釉品种。绿定瓷器生产比白定、黑定、紫定都少。在窑址调查中很难发现绿定标本。北京故宫博物院考古工作者在60年代前往定窑窑址调查时采集到数片绿定标本,都是盘类器物的残片。其特点是白胎,胎体较一般瓷器略厚,但质地仍然很细,刻龙纹,施绿色釉,釉的呈色剂为铜的氧化物,釉质很细,釉色美观。


(大都会馆提供)
宋代 定窑绿釉(高温)瓶口标本


宋代 定窑绿釉(低温)刻花盘残件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明代民窑颜色釉瓷之酱色釉
瓷器百科丨瓷上酱釉——神秘而不沉重,华贵而不绚艳
文献:从造型、胎体、色泽、釉面、成型与烧造工艺鉴识北宋酱釉瓷
四川磁峰窑酱釉瓷探索 :兼谈紫定的有关问题
定窑瓷:驰名始于北宋 烧造始于唐
故宫博物院藏中国古代窑口标本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