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张抗抗:写作要形成自己独特的“三体” 转载

张抗抗:写作 要形成
​                    自己 独特的“三体”

张抗抗 《意林·作文素材》


 
 


​作文君:有名师在讲作文的时候会说:生活也可以成为我们的写作素材,很多人就一头雾水了,怎么从生活中取材啊?那些作家在写作中又是如何提炼生活素材,如何处理写作与生活的关系的呢?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张抗抗来告诉你。

我在19岁那年从杭州到北大荒上山下乡,几十年来,一直是一个生活在北方的南方人,也是一个故乡在远方的“无根”作家,我始终无法在写作中界定自己的地缘身份。我写过一些取材于东北乡村及城市生活的小说和散文,也写过很多取材于江南城市生活的小说。当我在北京生活30多年后,对于如何表现“北京气质”有了自觉的追求。但我绝不是一个“新京味小说家”,也不是一个纯粹的南方作家,更不是一个地道的东北作家。我游移于这三者之间,渐渐形成了独属自己的“三体”。

我有时提醒自己:我不是一口井,我是一条河。一条从广东发源、流经江南、一直流向东北平原,最后又辗转回到北京的“京杭大运河”。流水载物,活水自洁,我这条载着各式人物、载着自己载不动的忧思的“运河”,几十年缓缓流过很多地方,水流经过之处,船头冲开的浪头、船桨划开的水线其实都嵌留在岸上。岸边四時不同的风光景色总是吸引我的视线,使我无法停下来成为一个湖泊、一汪池塘或一口井,只好定下心来做一条宽阔平缓、贯通南北的运河了。

不同的地理和气候环境下产生的文学作品,除了故事发生的独特性、人物及方言俚语之外,真正的差异在于语言所提供的东西南北文化不同的内在气韵。南方温暖富足,没有酷烈的气候压力和季节紧迫感,情感细腻温婉,语言也因此甜润而琐碎。而北方的旷达与寒冷,使得人们渴望热切的交流、痛快淋漓的宣泄,故语言粗犷豪放,具有天然的幽默品格。南方的精细品格,在名词使用上达到极致,比如“绫罗绸缎”,其中每一个字都对应着不同质地的丝绸成品;但在动词使用上是一个例外,比如把做饭统称为“烧饭烧菜”或是“煮饭炒菜”,用词如此吝啬一直为我所不解。而北方语言极其重视动词,每一个字都不含糊,例如“烙饼”“擀面条”“蒸包子”“包饺子”“贴饼子”“焖米饭”,炸、煎、炖、熘,分工明确,功能性很强。仅从作家使用什么样的动词,即可分辨出南北方的生活样态。

几十年的写作,我一直不自觉地在南北文化的次生屏障中“穿越”,在南北方不同的语言情致中,我更在意语言的“载重量”,使它们变得“有感觉”“有内容”“有质地”,而不是矫饰与唯美。句子一旦形成,就成为故事人物和读者之间最直接的介质。它们由于思绪纷扰而变得灵动,由于游走于不同地域而变得鲜活,由于“善思”及“叩问”而感动或打动读者。跨地域看似“无根”,却蕴含着一个无限大的空间。如同竹子,在地下藏有会行走的根,繁衍成林,缠结成山。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你心中现当最伟大的作家是谁?
莫言陈忠实算不算当代的文学大师? —看看张抗抗怎么说
渐平解读张抗抗与张坑坑
语言的味道
汪曾祺:比你可爱的老头儿
契诃夫:关于写作的8条建议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