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馒头小史

眼下正是年根儿,所以每天都有讲究。比如: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首......。春节,是国人最大的节日。“二十九、蒸馒首”,也是有典故的。国人蒸馒头的历史有多长?那就得看中国何时种植了小麦?何时有了石磨?何时有了面粉、面起子?何时有了蒸煮器?这些都与馒头的历史有关。

近两千年前成书的《说文》中关于小麦说道:“来,周所受瑞麦。一来二缝(一茎二穗),象芒朿之形”。这个麥是来字下面有个“夊”字,夊的本义就是慢慢地走,这个麥字,也许有小麦慢慢地来到中国的意思。一千五百年前的《齐民要术》中说:“旋麦(春小麦)三月种,八月熟,……出西方”。直截了当地说中国不是小麦原产地,小麦是从西方传入中国的。

现代的农学家们也认为,最早的小麦起源于西亚,经过各种变异,沿着新疆、甘肃逐渐到了山东等地。前些年,山东某遗址挖出过一批人骨,经科学检测是白种人。有人据此推测山东地区的“莱人”就是这样一批善于种小麦的白种人。他们从西亚一路向东,凭借着种植小麦的祖传本领,不远万里来到山东,“来”通假“俫”,有从远道而来的意思。1955年在亳县发掘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了已经炭化了的小麦,可见小麦来到中国至少好几千年了。只是,馒头的历史有这么久吗?

一般来说,有了小麦,还得把它变成面粉、才有蒸馒头的可能。早期的面粉是用石磨棒、杵臼等加工出来的,效率忒低,加工后的颗粒也大,而且因为吃的人少,创造出来的面食花样儿就不多。秦汉以前,大部分中国人吃的麦子都是“粒食”,而不是面食。大名鼎鼎的晋景公想吃新麦做的饭,《左传》中说:“将食,涨,如厕,陷而卒”。译成大白话就是:(晋景公)准备吃,肚子涨,去厕所,掉茅坑儿里死了。哈哈!可见堂堂一国之君,也吃的是粒食而不是面食。传言鲁班是石磨的发明人,这说法当然不靠谱儿。考古证明,陕西临潼秦代石料加工场遗址出土的半扇石磨,是已知最早的石磨,河北满城出土的两扇汉代石磨,是最早出土的完整石磨。到了两千年前的西汉,石磨得到普遍应用,“饼”这种面食才逐渐走入千家万户,并变出各种花样,成为中国北方人的主食。至于蒸煮器,“甑”与“甗”在面食出现之前就有了,它们并不是制约面食包括馒头产生的主要因素。

那么,有了“甑”、“甗”这种可以蒸馒头的炊具,又有了白面,就可以蒸馒头了吗?那也不尽然。喧腾腾的大白面馒头是发面做的,这发面大馒头被称为“蒸饼”。蒸饼被叫做馒头可以从宋朝的《事物纪原》、清朝的《谈征》里找到说法。比如:“盖蛮地人头祭神,武侯(诸葛亮)以面为人头以祭,谓之蛮头。今讹而为馒头也。”比诸葛亮略晚的西晋太庙祭祀用的“面起饼”,就是最早的发面馒头。在诸葛亮所处的汉代,发酵得益于制酒,用的是“酒酵发面法”,到了唐代又有了“酸浆发面法”,都是技术活儿,普通老百姓想蒸好馒头,还真不容易。这发面技术也是与时俱进的,从最早汉代的酒酵发面法、到唐代的酸浆发面法、再到宋代的酵面发面法、元代的碱子发面法,都让发面变得越来越容易操作,所以到了北宋年间时,馒头就流行起来了。这时不但皇帝时常给群臣赏赐馒头(包子),市井中也有了“蒸做面行”。早期的馒头大多是带馅儿的,比如“假肉馒头”“笋丝馒头”等等。那么,什么时候带馅儿的馒头又被称作包子了呢?史载宋仁宗刚出生时,其父宋真宗“喜甚”,“宫中出包子以赐臣下,其中皆金珠也”,这是以“包子”一词寓吉祥之意。也可能是有馅儿馒头向包子一词转化的滥觞。

虽然《事物绀珠》中记载了两千三百多年前的秦昭王“作蒸饼”,一千五六百年前的《齐书》中说,太庙祭祀时用“面起饼(发面饼)”,即“入酵面中,令松松然也”。据说,石磨是两千年前的汉代发明的,在这之前出现的蒸饼(馒头),只能是用其它研磨器加工的面粉制成的,效率可是低了去了!就像咱们老祖宗做木器家具的历史很长,但刨子却是西方人发明的,所以在郑和以前的时代,中国的木制家具都是拿腻子找平的(大漆家具),反正也看不见木纹,红木家具就没有出现的理由。同理,没有磨,就没有大量的白面,也就没有普及馒头的条件。

据《名义考》:古代凡以麦面为食,皆谓之“饼”。以火炕,称“炉饼”,即今之“烧饼”;以水沦,称“汤饼”(或煮饼),即今之面条;蒸而食者,称“蒸饼”(或笼饼、炊饼),即今之馒头、包子;绳而食者,称“环饼”(或寒具、子推燕),即今之馓子。饼里最著名的,要算是武大郎的炊饼了,据说“宋仁宗赵祯时,因蒸与祯音近,时人避讳,呼蒸饼为炊饼。”明朝于慎行在《谷山笔尘》里说:唐玄宗避安史之乱,饿得饥肠辘辘,杨国忠自己掏钱买了胡饼给唐玄宗吃。这胡饼就是上面撒了胡麻的馒头,也即蒸饼的前身。《辞源》中也说:炊饼“即馒头,亦曰笼饼”。《晋书·何曾传》中说:美男子何曾“性奢豪”“蒸饼上不坼作十字不食”,裂开十字花纹的蒸饼就是“开花馒头”。《水浒传》中也提到了馒头,如孙二娘店里卖的“人肉馒头”,但有馅儿,显然更像今天的包子。宋人笔记中说:“包子即馒头别名”,后来不知为什么,带馅儿的通称为“包子”,而不带馅儿的则被称为“馒头”。但这种变化也并不绝对,比如现在上海小吃“生煎馒头”就仍然是带馅儿的。里谚云: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这土馒头,就是带肉馅的。大过年的,谈这个不吉利,略过。

“馒头”原作“曼头”,西晋《饼赋》载:“三春之初,阴阳交际,寒气既消,温不至热,于时享宴,则曼头宜设。”这是有关馒头最早的文字记载。而更流行的传说,则跟比西晋稍微早一点点的诸葛亮有关。元朝人林坤所著《诚斋杂记》载:“孔明征孟获。人曰:蛮地多邪,用人首祭神,则出兵利。孔明杂以羊豕之肉,以面包之,以像人头。此为馒头之始。”又据明朝郎瑛所撰《七修类稿》说:“馒头本名蛮头。”话说诸葛亮平定孟获班师回朝,过泸水而不得。按习俗需要拿十七个人头祭祀,因诸葛亮感到自己历经征战,杀戮太过,不忍再为此断送十七条人命。诸葛亮命人用面粉合面裹以肉馅儿、做成人头状,用以祭祀。因为是用来顶替俘虏蛮夷的头,所以称为蛮头,再后来加了“饣”旁成为馒头,也就是包子。包子虽说是祭祀品,但是谁也没见过被祭祀的鬼神亲自来享用是不是?包子最后还得是人吃。吃包子级别最高的主儿,在古代要算是宋神宗了,岳飞的孙子岳珂写过一首《馒头诗》:“几年太学饱诸儒,薄伎犹传笋蕨(一种包子)厨。公子彭生红缕肉(猪肉),将军铁杖白莲肤(白面皮)”。据记载,北宋太学食堂的主食,春秋是炊饼,夏天是冷淘(凉面),冬天就是馒头。一天、宋神宗心血来潮,想知道太学生们吃什么,就派人到太学的食堂去看,皇帝尝过太学食堂孝敬的肉馒头后,说了句话:“以此养士,可无愧矣。”据说,因为宋神宗吃过太学的馒头(肉包子)后,太学肉包子就开始风行于大宋朝,名字就叫“太学馒头”。

宋人面食中带馅的馒头(包子、馄饨)很多,如王楼梅花包子、曹婆婆肉饼、笋蕨馄饨、灌浆馒头、薄皮春茧包子、虾肉包子、肉油饼、糖肉馒头等等,名目繁多。以上种种馒头,无非荤素之别,但都是能吃的,它有别于前些年奢侈的水晶月饼、金银月饼之类。只不过这种奢侈古已有之,改革家蔡京就曾经“集僚属会议”,“命作蟹黄馒头”,竟“为钱一千三百馀缗”,其府第专设“包子厨”。——相府食堂专设包子厨,可见蔡京生活的豪奢。

接着说馒头,《金瓶梅》里有个卖炊饼(馒头)的小贩武大郎,他虽然在京城(开封)有楼上楼下的铺面房,又白捡了如花似玉的媳妇儿,惹得邻里光棍儿个个愤愤不平,但是乐极生悲,最终被老婆的情人害了性命,还戴了天下第一的绿帽子。大作家欧阳予倩后来给杀夫的潘金莲翻案,把冤屈的武大郎说得很不堪,一点儿是非曲直都不讲,这到哪儿说理去?!但是武大郎的同行前辈、在唐朝京城(长安)卖蒸饼(馒头)的小贩邹骆驼,就是个幸运儿。这位邹骆驼每天推着小车上街卖蒸饼,走到胜业坊拐角的地方,被地上几块凸起的砖把车轮一硌,车子就翻了,蒸饼也滚了一地。看着沾满尘土的蒸饼,邹骆驼火儿了,回家拿了把头,就刨那几块砖。刨了十来块儿后,挖出一个瓷坛子来,里面居然“有金数斗”。邹骆驼一下就阔了,再也不用卖蒸饼了。

卖馒头不光能让人发财、丧命,还能救命呢。武则天那会儿,有个两朝大臣娄师德到梁州视察,正好赶上当地有个姓娄的老乡,因为贪赃枉法要被处死。娄同乡听说显赫的娄师德来了,托人向娄相爷求救。这位正派的娄相爷对送信的人说:“犯了国法,就是我亲儿子也不能放啊,何况老乡呢?”第二天,赶上当地都督给来视察的娄师德接风,娄师德对都督凛然说道:“听说有个人犯了国法,别有用心的人还说这人是我的同乡。其实这人我也不认识,至多就是小时候我和他爹一起放过牛。都督千万别因为我而枉国法啊。”——听话听声儿,锣鼓听音儿......都督也不傻,立马把犯人叫来,开了刑具。娄师德开始数落这位老乡:“你辞别爹娘出来当官,又不能廉洁,我能有什么办法啊?”说着拿起一碟槌饼(一种馒头)说:“吃了吧,做个饱死鬼去!”啧啧,乡情厚意,昭然若揭。深谙为官之道的都督回头就放了人。试想,如果以后追究起来,谁又能说这是娄师德的不对呢?

馒头一般是指没馅儿的,带馅儿的称为包子,这是现在标准的叫法。不知为何,带糖馅儿的包子却被叫做糖馒头,让实心的馒头队伍里混进了包子的卧底。其实,什么事儿都是这样,绝对的分界线是没有的。比如刚才提到的娄师德,貌似很圆滑,他“唾面自干”的典故也证实了这一点。但是,《唐语林》载:狄梁公与娄师德同为相。狄公排斥师德非一日。则天问狄公曰:“朕大用卿,卿知所以乎?”对曰:“臣以文章直道进身,非碌碌因人成事。”则天久之,曰:“朕比不知卿,卿之遭遇,实师德之力。”因命左右取筐箧,得十许通荐表,以赐梁公。梁公阅之,恐惧引咎,则天不责。出于外,曰:“吾不意为娄公所涵,而娄公未尝有矜色。”这段儿话的大意就是:唐朝著名的贤相狄仁杰,不知道自己是娄师德举荐的,还屡次排挤同僚娄师德,以致于武则天都看不下去了,便对对狄仁杰说:朕开始不了解你,你能有今天的地位,实在是娄师德多次举荐的结果呀!古今中外,完人是没有的,攻其一点不及其余,是人们对历史人物分歧甚大的原因之一。

又快到了发面、蒸馒头的时节,现在自己动手蒸馒头的家庭不多了,随便买几个应应景儿就成。可在几十年前,馒头不是经常能见得到的。即使偶然见到馒头,也不总是白面的,还有两样面的馒头和白薯面儿馒头,那时白面少,也贵,每斤比玉米面贵七分钱,至于白薯面儿馒头,可以省钱又省粮票儿......

二十八把面发,为了让加上面肥(老发面)的面尽快发起来,就把面盆放到炉子边,第二天也就发了。在发好的面里对上碱水或小苏打,用力反复地揉,直到面团对手产生了一种反弹力,这时拿刀一切,断面都是细密的小窟窿眼儿,用这种面蒸出的馒头想不白、不暄腾都难。总记得小时候吃馒头的香甜,总怀念小时候的春节,那时只有过春节才能吃到大块儿的肥肉,吃到不限量的馒头,吃到花生瓜子,拿到压岁钱,还可以穿上新衣服......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冷知识:馒头就是包子
饮食考古|千年面食的文化基因
吃了这么多年的馒头,你才告诉我,我吃的居然并不是馒头
法:吃的方法之(宋朝)饮食之法
炊饼到底是个啥东西?|丁启阵
诸葛亮为减少杀戮,竟然发明了一种面食,至今我们都爱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