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杏林精粹丨中医乳房病学发展简史(第593期)

各家荟萃

中医乳房病学发展简史

美国洛杉矶 顾乃强教授

乳房病是妇女的常见病、多发病,随着全社会乳房病普查的广泛开展,科学辅助检测手段的普遍运用,各种乳房病的检出率均有提高,尤其是发现乳腺增生病和乳房癌的发病率有明显上升的趋势,严重威胁着广大妇女的健康。中医中药在乳房病的防治作用上,也有不断的发展和提高,作为一门新兴学科的中医乳房病学,已经逐步得到充实完善。
二千年来,中医中药在乳房病的防治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有关各种乳房病的症因脉治,在中医历代文献中内容丰富,其散见于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及各种方书、类书、丛书中。
乳房病的发病,虽男女均可发生,但女子的发病率明显高于男子。清代《妇科玉尺》说:“妇人之疾,关系最巨者,则莫如乳。”古代医书中,不但记载了乳痈、妬乳、乳毒、乳癖、乳衄、乳疬、乳痰、乳岩等30多种乳房病,而且对乳房的经络、生理、病理、乳房与气血、脏腑的相互关系,和各种乳房病的病因、病机、鉴别诊断及治疗各有论述。中医乳房病学和其他学科一样,几千年来经历了起源、形成、发展、成熟等不同历史阶段,取得了巨大的成绩。
湖南省长沙市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古医书。该书载述了痈、疽为代表的外科病证,而且还载有砭法、灸法、按摩法、敷貼法等丰富的外治法。考查该书中虽无确切的乳病文句,但乳部痈疽包涵在广义的痈、疽范畴中,书中所载的外治法,目前仍在乳房病的外治中被广泛应用。《素问·刺禁论篇第五十二》云:“刺乳上、中乳房,为肿、根蚀。”刺禁论篇所论皆禁刺之穴,乳上者乳中穴,针家向列为禁刺之穴,只作胸腹部位取穴定位标志用。若刺伤乳房,或致出血,或致染毒而肿起成脓,而腐肉成痈。乳房是乳汁蕴藏之处,又是气血汇集之地,刺之失当,出现血肿,继发成痈、成瘘,早在二千多年前,祖国医学已对此有了认识。
早在汉代已有诊治乳房病的记载。《汉书九十七上·外戚传第六十七上》:“女医淳于衍者,霍氏所爱,尝入宫侍室疾,衍夫赏为掖庭户卫……”文中称淳于衍为乳医,这是我国史书记载的第一位论治乳房疾病的女医生。
大约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医治疗乳房病记载逐渐增多,为中医乳房学的萌芽阶段。公元499年,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外科专著,齐·龚庆宣《刘涓子鬼遗方》中记载了乳痈、乳发、妬乳等乳房病的治疗方药。
晋·葛洪《肘后备急方·卷五·治痈疽妬乳诸毒肿方第三十六》不但收录了数十首治疗妒乳、乳痈、乳头破裂、发乳、乳中瘰疬诸病的经验方,而且提出乳痈形成的病机是“乳汁不得泄,内结名妬乳”,“产后不自乳,蓄积乳汁作痈”,“吹妳”等。以及湿热敷、蒲公英捣敷或煎汤内服等治疗乳痈的效方。
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卷四十·妇人杂病诸候四》中有乳肿候、妬乳候、乳痈候、乳疮候、发乳溃后、发乳后渴候、发乳下利候、发乳久不瘥候、发乳余核不消候、发乳瘘候、疽发乳候、乳结核候、(乳)石痈候等,论述了乳肿、妒乳、乳痈、乳疮、发乳、乳瘘、乳疽、乳结核等病的病因病机,提出了乳房属阳明胃经的论点,精辟地提出了乳痈、乳疽的辨证:“肿结皮薄以泽,是痈也”;“肿而皮强,上如牛颈之皮,谓之疽也。”乳痈可由“劳伤血气,其脉虚、腠理虚,寒客于经络,寒搏于血,则血涩不通,其血又归之,气积不散,故结聚成痈”,亦可由“因乳汁蓄结,与血相搏,蕴结生热,结聚而成乳痈。”而“诊其右手关上脉,沉则为阴,虚则病乳痈,乳痈久不瘥,因变为瘘”其《妒乳候》更精辟地提出乳痈的病因病机:“此由新产后,儿未能饮之,及饮不泄,或断儿乳,捻其乳汁不尽,皆令乳汁蓄积,与血气相搏,即壮热大渴引饮,牢强掣痛,手不得近是也。”更提出至今仍有临床意义的乳痈初期的治则:“初觉便以手助捻去乳汁,并令旁人助嗍引之”《乳结核候》论述了足阳明之经脉,有从缺盆下于乳者,其经虚,风冷乘之,冷折于血,则结核。夫肿、热则变败血为脓,冷则核不消。又重疲劳,动气而生热,亦焮痒。
隋朝《(乳)石痈候》首次描述了乳石痈的形态,论述了它的病因病机,“石痈之状,微强不甚大,不赤,微痛热,热自歇,是足阳明之脉,有下于乳者,其经虚,为风寒气客之,则血涩结成痈肿,而寒多热少者,则无大热,但结核如石,谓之石痈。”《卷三十二·痈疽病诸候上·石痈候》又载有:“不痛者……其肺结确实,至牢有根,核皮相亲,不甚热,微痛……。”乳石痈的临床特点是乳房肿块坚硬如石,不化脓,尤其是将乳岩的肿块和皮肤粘连的临床特征,用“核皮相亲”作了确切又概括的描述,至今仍有重要的诊断意义。《卷四十·妇人杂病诸候四·乳痈候》还描述了妊娠期的內吹乳痈。“怀娠发痈肿,及体结痈此无害也,盖怀胎之痈,病起阳明,阳明胃之脉也,主肌肉,不伤脏,故无害。”“不伤脏,故无害”概括指出了妊娠乳痈不同于五脏衰败的“乳石痈”。
唐代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全盛时期,政治和经济的繁荣,有力地推动了医药事业的发展。我国最早的一部临床实用百科全书,孙思邈(581-682年)的《千金方》,对乳痈辨脓及切开时机,內服外治方药都有详尽的记载。《备急千金要方·痈疽第二》:“发乳……宜令极熟,候手按之,随手即起者,疮热也,须针之,针法要得著脓,以意消息。”孙氏提出,乳痈切开宜熟不宜生,乳痈过生切开可致肿痛不减,并可发生传囊乳痈。乳痈切开宜熟的观点,至今仍为医家所沿用。《千金方》中收录的鹿角粉外敷治乳痈方、妬乳方、妬乳乳痈肿方、乳痈坚方、乳痈方等,分别为乳汁郁积性乳腺炎、急性乳腺炎和迁延性乳腺炎主方用药,很有实用价值。
《千金方》:“妇人、女子乳头生小浅热疮,痒搔之黄汁出,浸淫为长百种治不差者,动经年月……宜以赤龙皮汤及天麻汤洗之,傅二物飞鸟膏及飞鸟散佳。若始作者,可傅黄芩漏芦散及黄连胡粉散并佳。”所载的乳房湿疹、乳房湿疹样癌,取用轻粉为主的鸟膏方,及用黄连、胡粉合水银,细散入粉,傅治乳部湿疮是一种有效的外治法。孙氏《千金方》所载的乳头浅热疮相当于现今的乳头湿疹样癌,其认识比国外早1200-1300年。
唐·王焘《外台秘要·乳痈肿方》所述:“乳痈大肿坚硬,赤紫色,衣不得近,痛不可忍……。”近似重症乳部蜂窝组织炎,或炎性乳癌,显示古代医家对症候观察的仔细和记载翔实。
宋代《圣济总录·乳痈》对冲任与乳房的关系,和乳痈发病的病因病机提出了极其重要的论述,“然此病产后多有者,以冲任之经,上为乳汁,下为月水,新产之人,乳脉正行,若不自乳儿,乳汁蓄结,气血蕴积,即为乳痈。”
元·朱震亨《丹溪心法·乳痈》:“乳房阳明所经,乳头厥阴所属,乳子之母,不知调养,怒忿所逆,郁闷所遏,厚味所酿,以致厥阴之气不行,故窍不得通,而汁不得出,阳明之血沸腾,故热盛而化脓。”分析了乳痈可有乳子吮吸未尽,乳汁蓄积,阻于乳络,乳窍不通而成;也可因产妇过食厚味、乳汁过稠而成;或由精神激动、情志内伤使厥阴之气疏泄失司、气机不行致乳汁分泌不畅而生。
宋元时代乳房病学的发展和完善,使中医乳房病学日趋成熟。
明清时代,疡医辈出,专著甚丰,且各自有所发明,有关乳房病的病因病机、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方药等方面的记载甚多,对近代中医乳房病学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明·陈实功《外科正宗》对乳痈、乳癖、乳癌等几种主要乳房病均作了详尽描述,如:“乳癖乃乳中结核,形如丸卵,或坠重作痛,或不痛,皮色不变,其核随喜怒消长……。”乳癖包括现代医学的乳腺增生病和乳腺纤维腺瘤,文中清楚地描述了乳癖肿块的形态和大小,肿块可随情志变化而有周期性变化,这些临床特征和实际是十分相符的。其《乳痈乳岩论第三十三》:“初如豆大,渐若围棋子,半年一年,二载三载,不疼不痒,渐渐而大,始生疼痛,痛则无解,日后肿如堆粟,或如覆碗,紫色气秽,渐渐溃烂,深者如岩穴,凸者若泛莲,疼痛连心,出血则臭,其时五脏俱衰,四大不救,名曰乳岩。”又说:“凡犯此者,百人必百死……清心静养,无罜无礙,服药调理,尚可苟延岁月。”陈氏对乳癌的临床表现,描述十分清楚,切合实际,并指出晚期乳癌患者情志调摄,可以延长生存期,此观点是完全正确的。
明·汪机《外科理例》详细描述了乳痰(乳房结核)的临床表现:“乳內结核,年余不散,日晡微热,饮食少思……势愈甚,溃而日出脓不止。”汪氏提出乳痰当和乳癖,乳癌鉴别,提高和发展了乳房肿块的鉴别诊断水准。
明·杨清叟《仙传外科集验方》对乳痈初起忌用凉药颇有心得。如:“初发之时,切不宜用凉药冰之,盖乳者血化所成,不能漏泄,遂结实肿核,其性清凉,若为冷药一冰,凝结不散,积久而外血不能化乳者,方作热病,蒸逼乳核而成脓,其苦异常。” “用南星、姜汁酒二药调匀敷,即可内消。”杨氏认为,乳痈初起忌凉敷,过用凉药可以造成“欲消不消,欲脓不脓”,转化成慢性或亚急性迁延性乳腺炎。在早期內外吹乳痈外敷治疗方面载有:“治初发乳,内外吹乳,敷药用酵子一杓,以面五钱炒,擂烂酵子发面如蜂窝……焙干为末,用井花水调敷,如干,日夜以水湿之。”发酵面粉外敷治疗乳痈初起,可以消散乳汁郁积的肿块,乳汁得通则乳痈消失,这个简易实效的外治法,从那时起就深得乳痈病者的欢迎,以后在民间广泛流传使用。发酵面粉温热适度持久,可扩张乳腺导管,流通局部气血,达到温通散结,乳痈消散的效果。
清·高锦庭《疡科心得集》辨乳癖、乳痰、乳岩论中说:“有乳中结核,形如丸卵、不疼痛,不发寒热……此名乳癖”,又云:“乳癖由肝气不舒郁结而成。”“若以痰气郁结非也。”高氏指出,乳癖与乳痰临床体征均有乳房结块,但有否寒热可以作为二者鉴别的要点,乳癖不发热,而乳痰可见潮热症候。从病因分析,乳癖是由肝气郁结不得疏泄而成;而乳痰则由痰气郁结而得,二者病因各异,预后转归和治法用药均迥然不同。高氏精辟地对乳癖与乳痰相鉴别,给后世医家很有启发。《疡科心得集》又说:“乳属阳明,乳中结核,何以不责阳明而责肝,以阳明胃土,最畏肝木,肝气有所不舒,胃见木之郁,惟恐来尅,伏而不扬,肝气不舒,而肿硬之形成……不必治胃,但治肝而肿消。”高氏对乳癖的论治,扼要地点出了为何从肝论治而不从胃治,从理论上升华了疏肝理气在乳癖治疗中的机理。后世余听鸿《外科医案汇编》更发展了这个理论:“治乳症,不出一气字足矣……痰气凝结为癖、为核,为痞……若治乳从一气字,……无论虚实新久,温凉攻补,各方之中,挟理气疏络之品,使其乳络舒通,气行则血行……自然壅者易通,郁者易达,结者易散,坚者易软。”奠定了以疏肝理气治疗各种乳房疾病的理论基础。
清·马培之《马培之外科医案》:“乳岩、乳核,男女皆有之,惟妇人更多……核则硬处作痛,岩则硬处不痛,四周筋脉牵掣作痛,痰气凝滞则成核,气火郁结则成岩。”马氏从临床实践中认识到乳岩、乳核男妇皆可罹病,但妇人更多于男子,这是符合实际的。在病因上,指出乳核和乳岩是截然不同的,乳岩是由郁火而得,乳核是由痰气而成,审因论治乳核宜用舒肝理气消核,乳岩肿块应以清热泻火、涼血解毒为治则,乳岩用药忌温燥,对后世很有影响。
《马培之医案》所论:“乳头为肝肾二经之冲”,和《外证医案汇编》所论:“乳中结核,虽云肝病,其病在肾。”二者均提出了肾在各种乳病的发病学上的重要地位。肾一天癸一冲任所构成的性轴,肾是性轴的核心,因此近代治疗乳腺增生性疾病,乳房发育异常等多种疾病,都采用温补肾阳、调摄冲任的治则,充分体现了余、马二氏的卓识高见。上述立论,正确地指导了乳病治疗的临床实践。
建国以来,随着党的中医政策的发扬,中医临床各科都得到了蓬勃地发展。乳房病是妇女的常见病,多发病,乳腺癌发病率的不断上升,更引起中西医的高度重视,广大中医同道在乳腺炎、乳腺增生病、乳腺癌等乳房病诊治方面,运用中医中药、针灸、气功、单方、验方,总结了不少有效的临床经验,在发扬中医治疗乳房病的特色和优势上得到不断地发展。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等在乳腺癌的综合治疗上,尤其在减少放疗、化疗的毒、副反应和晚期乳岩延长生存期上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早在50年代初,上海中医学院顾伯华教授在浆细胞性乳腺炎的临床研究上,取得卓著成绩。他根据本病的临床特征,将本病命名为“慢性复发性伴乳头内缩乳晕部瘘管”,填补了中医文献有关本病的空白,创造性地运用挂线、切开法治疗瘘管期的浆细胞性乳腺炎,疗效高、痛苦少、愈合快,本课题的临床和实验研究,获得卫生部甲级成果奖。
19876月在江苏省南通市,召开了全国第一次乳房病学术会议,会后分别在北京、上海、长春成立了乳腺病防治中心,并先后在上海和成都召开了全国第二、第三次中医乳房病学术会议,全国二十多个省、市,一百多位乳房专科医师与会交流,有力地推动了中医乳房病学术的发展。
198912月全国中医乳房病专业委员会正式成立,全国有关乳房病的专科医院、专科门诊、防治中心和研究实验基地,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国各地建立,大大地推动和发展了中医乳房病学科的发展,既充分发挥中医中药的治疗特色,又充分利用现代乳房病的各种辅助检查技术,必将使中医乳房病的学术水准与诊疗技术迈向一个新的里程。

责任编辑 包克新  校核 包克新

总编审 虞胜清  编排 王智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小金丹治疗脂肪瘤
中西医病名对照表
名医名方逍遥蒌贝散治疗乳癖(乳腺增生)、乳疬(乳房异常发育症)、乳痨(乳房结核)、乳岩(乳腺癌)初期...
两剂中药治愈月子乳房胀痛
乳痈是什么?
【民间秘方】小金丹治疗脂肪瘤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