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商品房销售欺诈的认定和处理

一、商品房销售欺诈的形式

欺诈是指当事人一方故意编造虚假或歪曲事实,使受意人陷入误解,违背真实意思而做出意思表示。欺诈的构成要件包括:一是要有欺诈的故意;二是要有欺诈的行为;三是受欺诈人因欺诈而陷入错误认识,并基于错误认识而为意思表示。三者需同时具备才可。具体到商品房销售欺诈,是指开发商故意告知买受人虚假情况,或故意隐瞒真实情况,诱使对方作出错误意思表示的违法行为。

商品房销售欺诈主要存在于预售阶段,而现在商品房预售模式的盛行,买受人购买的都是期房。在期房买卖过程中,买受人买房时所获取的信息很少,大多都只能通过通过开发商的宣传、介绍来选择,并且开发商都处于强势地位,所以很容易因为信息不对称受到开发商的欺骗,损害自身利益。实践中,销售欺诈形式可以概括为两种即作为(积极的欺诈行为)与不作为(消极的欺诈行为)两种方式,具体可以分为如下几种:

(1)虚假广告宣传。

商品房宣传广告是开发商或者其代理商制作的、向不特定的人发送的记载关于预售商品房的图片和文字信息的一系列宣传材料,包括媒体广告,如报纸杂志上的印刷广告、广播电视广告和招贴广告,售楼书及各种宣传资料等等。很多买受人都是通过广告知道、了解相关楼盘的情况,也会因为看到广告上宣传某楼盘的优势从而购买该楼盘。因此,广告和其他相关资料对潜在的消费者是否购买房屋起至关重要的作用,消费者很可能因相信广告而签订合同。又因为我国商品房市场管理不健全,对销售宣传广告缺乏有效的规范管理,开发商为获取最大利润,往往做出一些虚假、夸大的不实宣传,导致纠纷的发生。开发商在广告宣传中利用种种诱人的条件吸引购房者。而实际交房时,与广告中承诺的地理位置、房屋质量、配套设施、装修标准、物业管理等内容却明显不同。

(2)故意隐瞒没有取得商品房预售许可证明的事实,或者提供虚假预售许可证。

《城市商品房预售管理办法》规定:“开发经营企业进行商品房预售,应当向承购人出示《商品房预售许可证》。售楼广告和说明书必须载明《商品房预售许可证》的批准文号。”实践中,有些开发商因为资金等原因,会采取无证销售的方式,该种情况下给期房买受人带来的风险则是开发商可能卷款逃走或被房地产管理部门查处,责令停止预售,从而导致楼盘烂尾,或逾期交房,甚至导致买受人无法办理产权证,使买受人的巨额资金投入得不到保证。

(3)一房多卖、隐瞒预售房屋已抵押事实。

房产形势利好的情况下,开发商又利益驱使,会将一套房子卖给多个人,隐瞒房子已经预售的事实,或者隐瞒预售房屋已进行银行抵押的事实,从而套取现金,或有可能跑路,使买受人房财两空,遭受严重损失。

(4)其它常见欺诈销售形式

1)将伪劣房屋冒充合格甚至优质房屋销售的;

2)故意隐瞒房屋真实面积,以牟取暴利的;

3)一般的合格房屋冒充优质工程从而骗取优质工程加价的;

4)销售明知不能进入房地产市场进行公开销售的房屋的;

5)虚标最低价、清盘价等欺骗性价格进行销售的;

6)故意隐瞒开发商真实身份,或冒充其他开发商名义销售的;

7)采取雇佣他人等方式进行欺骗性的销售诱导的;

8)利用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等大众媒体对商品房做不可实现的虚假宣传的。

二、开发商房屋销售欺诈的认定

对于商品房买卖中欺诈行为的认定,目前学界和司法界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欺诈系出卖人主观上故意欺骗买受人,但它是指从某一套商品房的整体而言,而不是指该套商品房的局部瑕疵,也不仅仅是“缺斤短两”的问题。另一种观点认为,只要出卖人实施了某种欺骗行为,这种行为足以揭示出卖人的内心是故意隐瞒事实真相,就构成欺诈。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68条的规定:一方当事人故意告知对方虚假情况,或者故意隐瞒真实情况,诱使对方当事人作出错误意思表示的,可以认定为欺诈行为。正如上述欺诈的构成要件一样,商品房销售欺诈的构成在商品房买卖中,构成欺诈也应具备以下要件:一是出卖人有欺诈的行为;二是出卖人的欺诈行为与买受人陷入错误及其意思表示有因果关系;三是出卖人有制造假象、隐瞒真相的故意;四是实施欺诈之人为出卖人或者第三人。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商品房买卖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八条规定: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导致商品房买卖合同目的不能实现的,无法取得房屋的买受人可以请求解除合同、返还已付购房款及利息、赔偿损失,并可以请求出卖人承担不超过已付购房款一倍的赔偿责任:

(一)商品房买卖合同订立后,出卖人未告知买受人又将该房屋抵押给第三人;

(二)商品房买卖合同订立后,出卖人又将该房屋出卖给第三人。

第九条规定:出卖人订立商品房买卖合同时,具有下列情形之一,导致合同无效或者被撤销、解除的,买受人可以请求返还已付购房款及利息、赔偿损失,并可以请求出卖人承担不超过已付购房款一倍的赔偿责任:

(一)故意隐瞒没有取得商品房预售许可证明的事实或者提供虚假商品房预售许可证明;

(二)故意隐瞒所售房屋已经抵押的事实;

(三)故意隐瞒所售房屋已经出卖给第三人或者为拆迁补偿安置房屋的事实。上述两条规定的情形当然属于欺诈行为,有些人也认为开发商欺诈就限于该范围,但事实上开发商的所作所为中构成欺诈的远不止这些。按照该解释的规定,这类应当是属于受欺诈而根本达不到合同目的或者对买受人取得房屋存在重大风险的情况,也正是为什么这些情况可以适用惩罚性赔偿的原因。

我们认为,只要购房当中开发商隐瞒了与房屋有关的真实情况,对买受人订立合同产生重大影响或者影响到房子的实质性使用,开发商隐瞒事实真相或者告知虚假情况的就应当构成欺诈,而不论是否在司法解释规定范围。开发商当为其有违诚信信用原则承担责任,究竟如何承担应就具体案件具体分析。

四、对欺诈行为的处理

1、撤销合同

《合同法》第54条规定,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的合同,受损害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变更或者撤销。购房者有权请求法院撤销双方签订的《商品房买卖合同》。

2、返还财产、折价补偿、赔偿损失

《合同法》第58条规定,合同无效或者被撤销后,因该合同取得的财产,应当予以返还;不能返还或者没有必要返还的,应当折价补偿。有过错的一方应当赔偿对方因此所受到的损失,双方都有过错的,应当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

3、惩罚性双倍赔偿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商品房买卖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八、九条规定,进行惩罚性赔偿。

综上,开发商在销售过程中,故意告知买受人虚假情况或者隐瞒事实真相,诱使买受人做出错误意思表示的,可以认定为欺诈行为。由于期房建造中对买受人来说具有诸多不确定因素,作为买受人,为避免上当受骗,应尽到合理、谨慎的注意义务,尽可能获取更多的有关开发商及其楼盘的相应信息。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文/周宏 重庆合纵律师事务所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商品房买卖中的若干法律问题——济南市中级人民法院审理商品房买卖纠纷案件的调研报告-济南房地产法专业律师-搜房博客
房屋买卖合同无效要求惩罚性赔偿一案代理词
商品房买卖合同未协商一致开发商全部退购房定金
购房人未举证开发商欺诈宣传、误导签约,诉请解除商品房买卖合同法院不支持
提出退房的四十二个理由
最高院关于商品房买卖合同纠纷若干解释解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