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探索道家老子养生的核心境界

探索道家老子养生的核心境界

玄德轩3天前
我要分享

几千年来,以老子、庄子为代表所建立的道家哲学思想体系,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其中,道家养生思想对中医养生学也作出了巨大贡献。老子的思想源头是《易经》。老子养生思想的原则有: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委曲求全,大巧若拙。顺其自然,健康长寿。其具体方法有:至虚守静,终身不殆。意守一窍,排除杂念。闭目塞听,回光返照等等。

养生,又称摄生,道生,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的意思;所谓养,即保养,调养,补养的意思,养生就是根据生命的发展规律,达到保养生命,健康精神,增进智慧,延长寿命的目的的理论和方法。

道家养生讲究的是天人合一,也就是人养生同时也要养性、养心,只有心境达到一定的程度,那么健康状况自然也不会差了。心理豁达的人总是比内心阴暗的人妖健康,这就是道家养生注重天人合一的根本原因。

老子对精神条件阐述极详、极深,他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这就是说,灾祸莫过于不知足,罪过莫过于贪得无厌。人若是见什么就想要什么,那就要“罪”、“祸”临头了。

为什么会这样呢?他又说:“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这句话的意思是,虚荣和生命,哪个更亲切?生命和财产,哪个更重要?获得和丧失,哪个更有害?

因此,过分贪爱,必造成更大的破费,贮藏得愈多,也必然损耗得愈多。这句话的中心意思就是你要得到什么,就要付出一定的代价,贪得无厌必然会使人身心精力消耗过度,从而有损健康。

老子一再强调要“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意即要外表单纯,内心淳朴,减少私心,降低欲望。他又说要“不贵难得之物”,即不要看重稀有的商品,而要“为而不争”,即做什么事都不要和别人争夺,以免造成精神紧张,危害身体。

老子的这个养生哲学,在今天看来,也颇有几分道理。例如,现代生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有趣的实验,即将一只装有兔子的笼子放在一个装有猛虎的笼子旁边,让这兔子成天看着老虎而惶惶不可终日,对任何“美味”也不爱吃,也睡不好,结果不多久这兔子就萎靡不振,缩成一团,消瘦无力。作为对照研究,另一只兔子则被放养在自然的环境里,结果十分健壮。从这个实验即可看出,精神、情绪对人的健康长寿是多么重要。

老子说“多言致穷,不如守中”,意即言多必行不通,还不如保持适中。他还说“飘风不终期,骤雨不终日”,意即狂风刮不到一个早晨,暴雨下不到一个整天,所以还是守中好。

老子认为应该“去甚,去奢,去泰”,意即应该去掉那些极端的、奢侈的和过分的东西。他要求做到“方而不剖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意即要做到方正而不显得生硬勉强,有棱边而不至于把人划伤,正直而不至于无所顾忌,明亮而没有刺眼的光芒。这就是说,做任何事都不要过,这样自己才不受损失。

不这样做会怎么样呢?他说“强梁者不得其死”,意即强暴的人不得好死。又说“致数与,不与”,意即追求过多的荣誉反而没有荣誉了。所以,他认为最好是“不欲如玉,珞珞如石”,即最好既不想做什么高贵的美玉,也不做下贱的坚石。

老子的养生学说,二千多年来一直被历代养生家所继承、发展。如中国南朝大养生家陶弘景(公元456年--公元536年)就说过:“莫大忧愁,莫大哀思,此所谓中和,能中和者必久寿也。”儒家董仲舒也说:“能以中和养身者,其寿极命。”

今天看来,对于现代人,尤其是老年人,这些养生观点仍然是有价值的。

老子说:“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这句话的意思是:尽量使心灵虚寂,要切实坚守清静;万物都在生长发展,我观察它们的循环往复,事物尽管变化纷纭,最后都各自回到它们的出发点,回到出发点,叫做“静”。这成了后世养生家们经常引用的最古老、最经典的练功诀窍。

在《道德经》第16章中,老子说:“至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殁身不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老子养生智慧 (一)
老子养生思想与静功
老子養生智慧:寡慾、守中、寧靜 WORD
老子智慧:清心寡欲,静以养生
《道德经》的哲学观点
早年收集的文章----吕洞宾双百字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