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东汉侍廷里父老僤买田约束石券

 东汉侍廷里父老僤买田约束石券

   汉《侍廷里父老僤买田约束石券》(以下简称《石券》)现存于河南省偃师商城博物馆。券文曾先后由黄土斌、宁可、俞伟超、刑义田等人辨宇、断句、释读。券文如下(按石券原行排列,增加标点符号):

  



建初二年正月十五日,恃廷里父老、僤祭尊(1)

  于季,主疏左巨等廿五人,共为约束石券里治中。(2)

  遥以永平十五年六月中造起悍.敛钱共有六万(3)

  一千五百,买田八十二亩。僤中其有訾次(4)

  当给为里父老者.共以容田借与,得收田(5)

  上毛物谷实自给。即訾下不中,还田(6)

  转与当为父老者,传后子孙以为常。(7)

  其有物故,得传后代户者一人,即僤(8)

  中皆訾下不中父老,季、巨等共假赁(9)

  田也。如约束:单侯、单子阳、尹伯通、锜中都周平、周兰(10)

  (父)(老、)周伟、于中山、于中程、于季、于孝卿、于程、于伯先、于孝(11)

  左巨、单力、于稚、锜初卿、左中文、于王思、锜季卿、尹太孙、于伯和、尹中功。(12)

  券文释读存有部分争议,但总体文义十分明白。券文记述了东汉鹱氏县恃廷里于季、左巨等二十五户居民敛钱六万一千五百,买田八十二卣,组织了一个叫“僤”的民间团体,以及如何继承、管理和使用这块土地的具体约定等。

  《石券》所载有关东汉社会基层组织和土地所有制的内容,对史学界研究汉代经济和社会制度具有重要的史学价值。本文是笔者对《石券》书法艺术的一管之见.敬请各位方家教正。

  就让我们从《石券》的功用和载体开始,来探究《石券》的书法艺术魅力吧。根据出土地点来看,《石券》是矗立在田间地头的一块石刻。它是用来记述居民集资购地,以及如何继承、管理、使用等约定的。这与居民的农业生产与经济利益有关,它的实用功能应是第一位的。只要它够坚固,不易被损坏、移动,能够长久的立在田头,成为僤中居民共同约束的凭据就行。困此在选料上不会太考究,能用就行。也许是临时找来石料,粗略加工而成的:也许是什么时候什么工程的下脚料。书手想必就是乡里的善书者,刻工的手艺也不一定要很高超。刻成后它立在田间地头,千百年来或栉风沐雨、貌不惊人地与远山、田野和村庄悄然融为一体,或被深埋地下,一点也不为人重视和在意。然而,就是这样一块石刻,正是这样而来的一块石刻,当它今天被考古工作者发现后,即以它质朴随意、充满野趣的书法艺术魅力,引起书法界的重视。

  现今存世的汉隶有两大形态,一为石刻,二为简牍。石刻又大致分为碑刻和摩崖石刻两大类。东汉立碑多与人、神祭祀以及歌功颂德、纪念土木工程落成等有关,极具礼仪性功能,大多与朝庭、庙堂有关,是要登得大雅之堂的,所以碑文多用高文典册,字体多是典型的八分书,风格以端正精丽为主,与碑石所处的讲究华美典雅、庄严肃穆的环境气氛相一致。《石券》也应该算是一块石碑,但因为其所处环境、功用、载体、内容、书写雕刻者的社会地位技艺风格和水平等多方面因素,与前述石碑都截然不同,因而也决定了它以与前述那些经典隶书碑刻截然不同的艺术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

  这块于1973年出土于河南省偃师市慎氏镇浏涧河南岸的东汉《石卷》,高1.54米,宽0.8米,厚0.12米。《石券》刻在经过大致整修成长方形,但未经打磨,表面呈无数坑洼状的毛石上。石券正面阴刻隶书12行,北212字,宇大小悬殊,最大的横宽6cm纵长8cm,最小的横宽5cm纵长2cm,每行长短不等,最多为末行27字,最少为14行,除个别字不好辨认外,多数字迹清楚。在石券下半部空白处对应券文第七行有一个较小的“于”字,似与券文无关。在满是小坑洼的碑面上,十二行隶书上密下空,右短左长,方整中不失错落,整齐中夹带灵动。全石券每行上端略为整齐,且略呈左高右低之势,右上侧尽边刻书,左边的弧形边则留出宽绰的空余,末三行在长出前九行二、三字的基础上随着左弧边率然右斜,于左弧线下端的最缺处结束布局,使长方形券石左边缺陷以上茂密活泼的券文自然抬高,使券文大致呈现为旗帜状,给人一种随意活泼,不拘一格的感觉.与常见的经典隶书碑刻相比,这是因为《石券》的年处环境、功用、书刻载体放松了严格的要求,一切都处在轻松自然的环境中,书写者有了可以随民所欲发挥的空间。

  《石券》也不同于摩崖石刻,但与摩崖石刻在书刻艺术上却有相通可比之处。摩崖石刻和石券一样,在书刻环境、功用、载体等方面都有别经典隶书碑刻,所处环境都相对宽松自然。在山崖的自然石面上刻书,留书法于大自然中,气势雄伟壮观可与日月同辉,奇险壮伟的山势,开凿栈道这种开拓性的绩业,为崖刻书提供了深层的文化背景;崖壁空间之大在所有的书写材料中为最,崖刻书随石势而布,字形大小由之,结构开张、气势雄浑,不见人力之美,但见自然之质。摩崖石刻与石碑书风有异的原因,是书法载体的不同,在书法布局上石碑需要有一定的规范性,而崖壁则很少有这种无形的约束力。为恣肆的笔势运动提供了自由驰骋的天地。《石券)和经典隶书碑刻一样在载体面积上要受到一定局限,使它在书刻中的自由发挥也受到一定限制:《石券》的书刻环境虽不及摩崖石刻空旷博大而且充满野性,平原乡野和崇山峻岭相比,农经记事和开拓性伟业相比,环境和内容对艺术创造的影响也没有那么强烈,但在书刻环境、功用方面同样比经典隶书碑捌具有较大的自由度。《石券》的书刻者是怎样在这有限的自由度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的?带着脚镣跳舞?他们另辟蹊径!也许他们根本没有多想,就作了巧妙的安排。你看,除了前面说过的券文在整个券石上的安排外,书刻者采用了竖有行横无列的章法,这在东汉石碑书写雕刻中是罕见的。顺着竖行书写,横向受到限制,纵向则不受限制,这使我们想到汉代简牍的书写了。采用竖有行横无列的章法,把简牍的书写方法用于碑刻书写,字体长短一任自然,毫无挂碍,疏密粗细,天然任之。这也是对西汉碑刻艺术特征的继承。

  《石券)的行笔纯用中锋。这是因为此石的镌刻不同于其它东汉隶书碑刻。从原石可以看清,和很多摩崖石刻一样,《石券》文字是用尖锐的钢钎刻凿而成的,钎尖顺着笔划的中心运行,刻出的笔划与篆书脉相承。你看那“柬”字中间的一笔长竖,上细下粗,在行将成为垂露之时.又出锋成为悬针.令人感受到积蓄于字内的深沉、遒古、稚拙、敦厚的质朴之美。最抢眼的要属“实”“买”“容”“当”等字了,你看“实”字盖头两边垂下那两竖,竟然纵长到8cm,真是长得两“手”着地,达到极致了。纵向最短的字要属“人”字了,券文中“人”字的左撇放于最左边矮到仅有2cm,右捺则横平处理,几近隶书之“一”字。隶书风格突出的“父、于、疏、巨、为、以、永、平”等字,典型的扁方结体、横、捺成熟的雁尾,拙厚典雅的汉隶风范一览无余。横向取势是隶书法度,纵向修长乃篆书体格。这正是篆书的遗绪,简牍的旧则呢。

  《石券》在满是坑洼的毛石上书刻隶书,虽不及摩崖石刻的气势开张,但却充满了真率意趣。摩崖石刻尽管借用大自然的天然石壁,然而所有铸刻之址都是经过书者精心选择的相对比较平展和开阔的部位.书写除了需高空搭架较为困难外,行笔运笔应当还是比较顺畅的.而《石券》的表面尽是坑洼,在书写5—8公分字的时侯,书者的笔锋只能“翻山越岭”地前行,笔触无法平实,书写难,使书手不得不随形就势为之。在这里我们会进一步明确,摩崖石刻的随石势而书是就书刻整体章法而言的,它要避开石壁缝隙,还要顾及石面是否平整;而《石券》的随势而书是就单字而言的.书刻者要不断设法克服凸棱的阻隔。镌刻难更为率意之书平添随缘。因而《石券》所书刻风格较常见经典隶书碑刻更具有文字的自由度,随意流露性情要强烈得多。粗看字写得很笨拙,随意的点划勾勒出憨直纯真的字形,每个字率意直出.没有任何十分用心经意安排的痕迹,我们认真审视,觉得它并非一味的“笨拙”,实在是藏巧于拙,粗糙中嫣然透射出灵机来,用大智若愚一诃来形容它的态势大概比较合乎情理。用憨态可掬来形容它的风神,应该也是再恰当不过了。看着坑坑洼洼地券石,以及券石上那一行行稚拙生动的字迹,当使人想起波涛之上起伏的舟船,如果我们进一步想象的话,我们会想到牛郎、织女,携着儿女牵着耕牛飞渡天河,九别重逢,亲切和谐的动人画面。

  在很久很久以前的东汉,在壤氏县侍廷里,遥望远山,傍着村落,在道旁地边,树立着一块稍作整理、满是坑洼的我们叫作《石券》的石碑,那上面记载着与农事密切相关的事,字迹朴实自然、充满野趣,与它所处的田野是那样的浑然融一体。当一千九百多年后的今天,它仍然带给我们一种清新自然的象走在田野里的那种感觉。《石券》正是以这种独具艺术魅力的“田园风格”,吸引了书法界的眼球,以至很多当代大家也为之惊叹。它带给人们无数的遐思,也带给人们很多的启示。(何志土 段正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给你一本隶书《西狭颂》,你会怎么去临摹?
隶中之篆:褒斜道摩崖石刻拓片和原石,高清图欣赏
隶书的演变、发展简史(精选)
《中国书法史》(习题与答案)4
浅析汉碑艺术
隶书简史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