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叶天士治疗中风十三法

叶氏明确指出中风“非外来之邪”(《临证指南医案·肝风门》),其基本病机乃“身中阳气之变动”

(《肝风门》)。而身中阳气变动总与肝木有关,“肝为风木之藏,因有相火内寄,体阴用阳,其性刚,主动主生,全赖肾水以涵之,血液以濡之,肺金清肃下降之令以平之,中宫敦阜之生气以培之,则刚劲之质得为柔和之体,遂其条达畅茂之性,何病之有?倘精液有亏,肝阴不足,血燥生热,热则风阳上升,窍络阻塞,头目不清,眩晕跌仆,甚则刺中瘈疭痉厥矣”(《肝风门》华岫云按)。

基于以上认识,叶氏创立“缓肝之急以熄风,滋肾之液以驱热”(《肝风门》治曹姓案)的治法大旨和“介以潜之,酸以收之,味厚以填之”《肝风门》治丁姓案)的具体用药原则。正如华岫云所说,叶氏之成就,

“法虽未备,实足以补益之人不及。”现将叶氏治疗中风之十三法分述如下:

1 通关开闭法

开闭法主要是开其闭塞,叶氏认为此证乃“本质先虚,风挟痰火壅塞,以致营卫脉络失和,治法则先用开关,继以益气养血,佐以消痰清火、宜通经遂之药,气血充盈,脉络通利,是病可痊愈”(《中风门》华岫云按)。阳闭乃心包络之间久积之热弥漫,上干清明,而致机窍不灵,证见:舌强语蹇、麻木昏厥、神识不醒、二便不通等,治宜芳香宣窍、解毒醒神,药用至宝丹,如《中风门》治沈姓案、葛姓案。若阴风湿晦中于脾络,则以香砂六君子汤益虚宣窍,如《中风门》治程姓案。若肝风阻窍、脉象模糊、牙关紧闭,当刮指甲末,略以温药调灌,另以苏合香擦牙,如《肝风门》治包妪案。

2 回阳摄阴法

叶氏认为此证乃“阳气有升无降,内风无时不动,阴阳失于交恋,真气欲绝,有暴脱之虚。”证见寒战汗泄,神昏不醒。此阴阳枢纽不交,纯虚之证,非急于大补不可。然以大剂参附回阳,往往纯刚难受,必佐以阴药,回阳摄阴。如《中风门》治杨姓案,以参、附、干姜配五味子、猪胆汁。待阳回脱固,再予以摄纳肾气、清上安下,同时注意固护脾胃。

3 介类潜镇法

内风升动、乘巅袭络、鼓动无制。肝肾阴虚虽为其本,阳气升腾、阴阳相离在即,以生镇之品降之,才是当务之急。镇其亢害之灾,降其逆上之火,平其冲激之势,使上下相维,阴阳相交,气血平和,介类是第一良药,非但治潜有力,且能收摄虚阳。叶氏喜用磁石、龙骨、牡砺、龟板、石决明、紫石英等品。肝木全赖肾水滋养,单用潜镇往往不能奏效,必伍以培本滋肾之品,才能水生木涵,阳敛风静。如《中风门》治金姓案、《肝风门》治王姓案、《眩晕门》治某姓案即是此法的灵活应用。

4 滋填肾阴,凉肝清上

大量的叶氏医案表明,肝肾亏虚、阳亢不潜是中风形成的重要病机,“非发散可解,非沉寒可清”。所以叶氏以填补肾阴,复以清上,益肾凉肝,治本为法。药用熟地黄、山茱萸、枸杞子、肉苁蓉、沙苑子等濡润之品,加上阿胶、龟板等血肉有情之品,辅以菊花、钩藤、桑叶、夏枯草等凉肝清上之品。此法即叶氏所谓“重培其下,翼得风熄”。《中风门》治汪姓案、《肝风门》治某姓案即是此例。

5 甘温益气,培补阳明

中土衰退,阳明脉虚,运化无力,肝失培养,土衰木旺,内风动越,“培中可效”(《中风门》治刘姓案)。“当用人参为首药,而附子、黄芪、炙甘草之类佐之”(《中风门》治唐姓案)。又如在《肝风门》治席姓案中“阳明脉衰,厥阴内风暗旋不息———法当甘温益气。”

6 营养补血,濡肝清心

心主血,肝藏血。由于心血亏耗,营阴内损,肝之阴血亦随之不足,致使虚阳上亢,肝风内动;或由于血虚液耗,阴不涵阳,而致心君之火挟厥阴相火亢炎于上。症见形体日瘦、口舌噤碎、肩背掣痛、肢节麻木、肌腠瘙痒、目眩耳鸣、心悸、少寐等等。《肝风门》治吴姓案中,先拟清血分中热,继以养血熄其内风,药用犀角、羚羊角、连翘、竹叶等清心火,生地黄、丹参、白芍、天冬、女贞子、何首乌等养血清热熄风。《肝风门》治吴姓案,“缓肝润血熄风”,药用何首乌、枸杞子、当归身、桑叶、胡麻、柏子仁、茯神、天冬、黑橹豆皮。

7 健中补脾,化痰熄风

脾虚运化无力,湿痰停滞,风挟痰动,经络受阻,见症跌仆气乱、萎麻不仁、头眩、脘闷等,治宜健中补脾,化痰熄风。《肝风门》治孙氏案:“胃虚,肝风内震,呕痰咳逆,头痛眩晕,肢麻, 汗出寒热。二陈汤加天麻、钩藤。”《眩晕门》治吴姓案:“诊脉芤弱,痰多眩晕,”指出“治痰需健中,熄风可缓晕”的治法,药用白术、云苓健中化痰,枸杞子、白蒺藜、菊花濡肝止晕。

8 清养阳明法

适用于胃阴不足、肝风内动而便热者。常用人参、茯神、炒麦冬、南枣、生谷牙、或用酸枣仁汤去川芎加人参。如《肝风门》治江姓案:“胃津内乏,无以拥护”,当以“清养阳明最要”,“盖胃属腑,腑强不受木火来侵,病当自减。”

9 解郁和中法

适用于阳化内风之肝胃不和者。《肝风门》治沈姓案,患者“色苍形瘦,木火体质”,“夫吐痰冲气,乃肝胆相火犯胃过膈,纳食自少,阳阴以虚”,治当“解郁和中,两调肝胃”,并且要“节劳戒怒,使内风勿动于上”。药用菊花、枸杞子、酸枣仁、柏子仁、石斛等养肝柔肝,以缓肝之急;半夏曲、橘红、茯苓和中健脾,以补胃之虚。

10 涤痰清火,宣通脉络

风阳夹痰火暴升,机窍闭塞者,当急用清热熄风、涤痰通络之法。药用犀角、羚羊角等清热熄风,竹沥、胆星、郁金、菖蒲等涤痰通络。如《中风门》治叶姓案:“肝风内动,眩晕跌仆,左肢偏萎,舌络不和,呼吸不爽”,证属“痰火上蒙,根本下衰”,治以“清上痰火”,用羚羊角、竹沥、姜汁、郁金、茯苓、半夏等药。方中姜汁与竹沥同用,以加强清热化痰之力,而姜汁另有疏通脉络之功,为叶氏的经验用药。

11 甘凉清燥,清金平木

夏热秋燥,先伤肺气,津液被灼,肺失清降,肝失制约,肝风内动,证见微咳、口燥舌强。叶氏治以清润养阴,如天冬、麦冬、梨汁、蔗浆、芦根汁之类。肺气虚者加沙参、人参、黄芪之类;燥痰多者,加象贝、柿霜、鲜竹沥、知母之类。如《中风门》治某妪案。

12 封固护阳法

阳气不藏,内风动越,而肌表不固,证见肢萎麻痹、汗泄烦躁、呵欠不已等,治以固卫益气,药用参、芪、附、术、桂以及玉屏风散等。如《中风门》治周姓、某、俞氏、唐姓等案。

13 微逗通阳法

肝肾精血衰惫,虚风内动,乃阴中之阳损伤,肢麻言蹇,足不能行,二便艰阻。治宜填补之中,微逗通阳,以辛润温药,如肉苁蓉、巴戟天、枸杞子、精羊肉胶等品。如《中风门》治汪姓、钱姓、张姓、某妪等案。

叶氏临床经验丰富,其对中风的治疗立法明确,用药灵活,切合病机。其学术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近代医学家张伯龙、张山雷、张锡纯在其启发下,结合现代医学知识,进一步完善了中医对中风的治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医经典阅读优秀文章展——从《临证指南医案·中风》看叶天士对《内经》的继承和发展
叶天士辨治眩晕探微
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中风论治特色
王旭高“治肝三十法''大略简读之(二)
《临证指南医案》中叶天士“调肝法”概要
​肝风证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