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烂喉丹痧(猩红热)
概述
烂喉丹痧最早在《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所述“阳毒”条中有“面赤斑斑如锦纹,咽喉痛、唾脓血……”类似记载;《诸病源候论》将所载“阳毒”归于“时气候”,指出其有传染性,甚至能酿成流行。清代金保三《烂喉丹痧辑要?叶天士医案》中的记载,真实反映了曾经流行的情况:“雍正癸丑年间,有烂喉痧一症,发于冬春之际,不分老幼,遍相传染,发则壮热烦渴,丹密肌红,宛如锦纹,咽喉痛肿烂,一团火热内炽。”本病多发于儿童,发病季节冬春多见。
烂喉丹痧是外感疫毒而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临床以发热、咽喉肿痛溃烂、肌肤丹痧密布为主要特征,多发于冬春二季。本病因有咽喉溃烂、肌肤丹痧故称为“烂喉丹痧”、“烂喉痧”;由于肌肤发生的痧疹赤若涂丹,故称“丹痧”;因其可互相传染引起流行,属于时疫,故又称“疫喉痧”、“疫喉”、“时喉痧”等。本病现代医学称:猩红热。
别   称:丹疹、烂喉痧、烂喉痧、疫痧、疫喉、喉痧、猩红热。 
英文名称:scarlatina。 
就诊科室:中医科。 
多发群体:2~8岁小儿。 
常见病因:为感受痧毒疫疠之邪。 
常见症状:高热,畏寒,咽痛,吞咽时加剧。伴头痛,呕吐,厌食,烦躁不安,皮疹从耳后、颈部、胸背迅速蔓延四肢等。
临床表现
1、潜伏期:1~12天,病程一般为2~5天。
2、前驱期:一般不超过24小时。起病急骤,高热,畏寒,咽痛,吞咽时加剧。伴头痛,呕吐,厌食,烦躁不安等症。咽及扁桃体有脓性分泌物。软腭充血,有细小红疹或出血点,称为黏膜内疹,每先于皮疹出现。颈前淋巴结肿大压痛。
3、出疹期:一般在起病12~24小时内出疹。皮疹从耳后、颈部、胸背迅速蔓延四肢,全身皮肤呈弥漫性红晕,压之退色,其上散布针尖大小猩红色皮疹,疏密不等,以颈部、肘前、腋窝、腹股沟等皮肤皱褶处皮疹密集,形成紫红色线条,称线状疹;皮疹有瘙痒感。面颊充血潮红,唯口唇周围苍白,称环口苍白圈;病初舌苔厚,3~4天后舌苔剥脱,舌红起刺,称杨梅舌。
4、恢复期:皮疹于48小时达高峰,以后2~4天内依出疹次序消退。体温下降,全身症状好转。疹退1~2周后开始成片状脱屑、脱皮,约2周脱尽,无色素沉着。
病因病机
冬春气候变化反常,酿成疫疠邪毒。若值人体正气亏虚、腠理疏松、寒温失调则疫疠邪毒从口鼻而入,驻于咽喉,内犯肺胃,疫疠邪毒为温热时毒,具有攻窜之性,其性炽烈,易于内传,变化凶险。病初肺卫受邪,则见发热恶寒;热毒冲攻咽喉则咽喉红肿溃烂;热毒蒸腾肺胃,窜扰血络,发为肌肤丹疹。小儿稚阳之体,卫外不固,易染邪成病。
1、疫毒攻侵,相争肺卫 疫疠邪毒为温热时毒,从口鼻而入,驻于咽喉,内犯肺胃。
2、疫毒炽盛,壅结气分 疫毒其性炽烈,内传肺胃,壅结阳明气分,肺胃实热和疫毒交炽上攻,咽喉红肿溃烂,热毒窜扰血络,肌肤丹疹密布。
3、毒陷营血,热燔营血 若正虚邪盛,疫毒内陷营血,热燔气营,肌肤丹疹成片;邪毒壅结咽喉,肿痛溃烂,或疫毒逆传心包,扰乱神明。
4、余毒未尽,肺胃阴伤 疫病后期,余邪未尽,正气亏虚,阴液耗伤,体质未复。
诊断要点
1、病史:多发于冬春季节,有烂喉丹痧流行病史和接触史。
2、临床症状:起病急骤,发热,咽喉红肿溃烂,肌肤丹疹密布。多数患者在发病后12~24小时内出现丹疹,一日之内遍布全身。
3、局部检查:咽部及喉核充血、肿胀,表面有黄白腐物易拭去,或软腭部位有红色小出血点,颈部臖核肿大。
发热1~2日内出疹,皮肤丹疹为弥漫性针尖状小点,微高于皮肤,压之退色,丹疹之间呈一片红晕,丹疹消退后皮肤有脱屑但无色斑痕迹。丹疹最早见于腋下、腹股沟、颈部,渐次胸背、腹部和四肢,面部潮红无皮疹,口唇周围苍白。
病初舌红苔白厚,根部乳头突起如“草莓舌”,2~4日后白苔脱落,舌面红绛起刺状如“杨梅舌”。
咽拭子培养B溶血性链球菌(+)。
鉴别诊断
1、风疹:风疹全身症状轻,无咽痛溃疡。于发热1~2日后出疹,呈稀疏淡红色小丘疹,疹后无脱屑及色素沉着。
2、麻疹:麻疹虽发热、咽痛但无咽部溃疡,颊黏膜处可见柯氏斑。一般于起病3~4日后出疹,呈暗红色丘疹,疹后脱屑留有棕色斑痕。
辨证施治
丹痧属温疫性疾病,一般可以卫气营血辨证,其病期与辨证有一定规律,一般分邪侵肺卫、毒炽气营、疹后阴伤三型论治。
1、邪侵肺卫 
(1)证候发热骤起,头痛畏寒,肌肤无汗,咽喉红肿疼痛,常影响吞咽,皮肤潮红,可见丹痧隐隐,舌质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有力。
(2)治则 辛凉宣透,清热利咽。
(3)主方 解肌透痧汤加减。
(4)方药 桔梗、甘草、射干、牛蒡子、荆芥、蝉蜕、浮萍、豆豉、葛根、连翘、僵蚕。
乳蛾红肿者,加土牛膝根、板蓝根清咽解毒;颈部淋巴结肿痛者,加夏枯草、紫花地丁清热软坚化痰;汗出不畅者,加防风、薄荷祛风发表。
2、毒炽气营
(1)证候壮热不解,烦躁不宁,面赤口渴,咽喉肿痛,伴有糜烂白腐,皮疹密布,色红如丹,甚则色紫如瘀点。疹由颈、胸开始,继而弥漫全身,压之退色,见疹后的1~2天舌苔黄糙、舌质红刺,3~4天后舌苔剥脱,舌面光红起刺,状如杨梅。脉数有力。
(2)治则 清气凉营,泻火解毒。
(3)主方 凉营清气汤加减。
(4)方药 水牛角、赤芍、丹皮、生石膏、黄连、鲜生地、鲜石斛、鲜芦根、鲜竹叶、玄参、连翘。
丹痧布而不透,壮热无汗者,加淡豆豉、浮萍发表透邪;苔糙便秘,咽喉腐烂者,加生大黄、芒硝通腑泻火;若邪毒内陷心肝,出现神昏、抽搐等,可选紫雪丹、安宫牛黄丸清心开窍。
3、疹后阴伤
(1)证候丹痧布齐后1~2天,身热渐退,咽部糜烂疼痛减轻,或见低热,唇干口燥,或伴有干咳,食欲不振,舌红少津,苔剥脱,脉细数。约一周后可见皮肤脱屑、脱皮。
(2)治则 养阴生津,清热润喉。
(3)主方 沙参麦冬汤加减。
(4)方药 沙参、麦冬、玉竹、天花粉、甘草、扁豆、桑叶。
若口干、舌红少津明显者,加玄参、桔梗、芦根以增强养阴生津,清热润喉作用;如大便秘结难解,可加知母、火麻仁清肠润燥;低热不清者,加地骨皮、银柴胡、鲜生地以清虚热。
发生心悸、痹证、水肿等证候者,参照有关病证辨证治疗。
内治法
1、疫毒攻侵,相争肺卫
临床表现:初起憎寒发热,咽喉疼痛;继而壮热口渴,咽部红肿加重,喉核点状溃烂;肌肤丹痧隐现。舌红苔白厚欠润,或有珠突起如草莓,脉数。
证候分析:疫毒乃温热时毒,攻侵肺卫,卫气闭郁,则见憎寒发热;邪驻咽喉,则咽喉疼痛;热毒炽烈故热势壮盛;热盛伤津而现口渴;咽喉乃肺胃门户,热毒攻侵,驻于咽喉,轻则红肿疼痛,重则腐败溃烂;热毒外窜肌肤,肌肤丹痧隐现。舌红苔白厚欠润、脉数为邪尚在卫表而热毒强盛。
治法:清热解毒,透表泄热。
方药:疏风清热汤。方中荆芥、防风、牛蒡、桑白皮、桔梗辛凉透表,宣肺散邪,使疫毒从汗而解;银花、连翘、黄芩清解热毒;玄参、花粉、赤芍泄热存津;咽喉肿痛腐溃加挂金灯、射干、马勃、大青叶、土牛膝。 
2、疫毒炽盛,壅结气分
临床表现:壮热烦渴,咽喉红肿溃烂成片,肌肤丹疹显露。舌红赤生珠,苔黄燥,脉洪数。
证候分析:疫毒炽盛深入肺胃,壅结气分。气分热盛,故见壮热烦渴;热毒上攻壅结咽喉,以致咽喉膜败肉腐,溃烂成片;热毒外窜肌肤血络,丹疹显露;舌红赤生珠苔黄燥,脉洪数为气分热毒炽盛。 
治法:清热解毒,凉膈泄热。
方药:清心凉膈散加减。方中生石膏清气分之热;连翘、黄芩、竹叶、山栀清火泄热;薄荷、桔梗、甘草宣畅上焦,利咽解毒;咽痛甚加射干、山豆根、马勃利咽止痛;大便闭结者酌加大黄、芒硝;气分热毒盛极者加银花、大青叶、连翘、牛角等以清泄热毒。
3、毒陷营血,热燔营血
临床表现:咽喉肿痛糜烂成片,甚者堵塞气道,声哑气急。丹痧密布,红晕如斑或紫赤成片,壮热汗多,口渴烦躁;甚者昏蒙欲睡或神昏谵语;舌绛而干或起芒刺,状如杨梅,脉细数。
证候分析:热毒化火入营,燔灼气营,病情凶险易出现危急变证。气分热盛,故见壮热多汗,口渴烦躁;毒陷营血,热灼血络迫血外溢,故丹痧密布,红晕如斑,甚则紫赤成片;热势洪盛燔灼咽喉,血肉腐败而肿痛愈甚或出血,若腐膜脱落窒塞气道即变生危候;若疫毒逆传心包,堵塞机窍而昏蒙欲睡;逼乱神明则神昏谵语;火毒截伤营阴而现“杨梅舌”和细数脉。
治法:清气凉血,泄热存阴。
方药:凉营清气汤。方中栀子、薄荷、连翘、川连、生石膏透转气分邪热;牛角、丹皮、生地、赤芍清热解毒,凉血活血;玄参、石斛、竹叶、芦根泄热存津。若邪遏在内,逆传心包,宜加用紫雪丹、至宝丹、安宫牛黄丸等清热解毒,清心开窍。
4、余毒未尽,肺胃阴伤
临床表现:壮热已除,咽部疼痛减轻,肿胀腐烂渐减;午后低热,口舌干燥,肌肤斑疹消退,肌肤甲错,干燥脱屑。舌红少苔脉细数。
证候分析:热毒衰退,壮热已除;然余毒未尽,阴津未复,故见午后低热,口舌干燥;肌肤甲错、肤干脱屑、舌红而干脉细数为阴津耗伤征象。
治法:滋阴生津,清肃余毒。
方药:清咽养营汤或百合固金汤。方用西洋参(或北沙参、太子参)益气养阴;天冬、麦冬、生地、玄参甘寒养阴;白术、甘草酸甘化阴;知母、天花粉养阴兼清泄余热;茯苓宁心安神;若余毒未尽,低热咽痛者,加银柴胡、青蒿、地骨皮、白薇透泄余邪,若伤阴动血者加女贞子、旱莲草、白茅根凉血止血。若丹疹已退,肤干脱屑用或用紫草、赤芍、丹皮凉血润燥。
外治法
以维护口腔、咽喉清洁及局部消肿止痛,祛腐生肌为主要原则。
1、吹药:初期咽部吹用西瓜霜、玉钥匙消肿止痛,咽部溃烂吹用锡类散、冰硼散祛腐生肌。
2、含漱:用清热解毒药味煎水频频含漱清洁口腔咽喉。
针灸治疗
1、体针 早期、中期宜泻法泄除热毒,取穴内关、合谷、尺泽、鱼际、厉兑;后期平补平泻法,取穴太溪、太冲、三阴交、复溜、照海、天宝。
2、针刺放血 早期、中期热毒盛时用,取少商、商阳,高热加委中,点刺出血;或耳垂用三棱针点刺,挤出鲜血10滴,根据病情可重复进行。
预防与调护
1、控制传染源:对丹痧患儿隔离治疗7日,至症状消失,咽拭子培养3次阴性,方可解除隔离。对密切接触的易感人员,隔离观察7~12天。
2、切断传播途径:对患者的衣物及分泌排泄物应消毒处理。流行期间不去公共场所。患者所在场所及病室可用食醋熏蒸消毒。
3、保护易感人群:疾病流行期间,对儿童集体场所经常进行消毒。易感儿童可口服板蓝根、大青叶、蒲公英等清热解毒中药煎剂,用于预防。
4、患者发热时应卧床休息:饮食宜以清淡易消化流质或半流质为主,注意补给充足的水分。保持大便通畅。注意皮肤与口腔的清洁卫生,可用淡盐水或一枝黄花煎汤含漱,1日2~3次。皮肤瘙痒不可抓挠,脱皮时不可强行撕扯,以免皮肤破损感染。
预后及转归
本病早期治疗,辨证准确疗效满意。
西医学认识
西医学中主要相关疾病认识:
猩红热是由A组链球菌引起的咽峡炎、扁桃体化脓性病灶和全身毒血症,链球菌产生的红斑毒素进入血液循环,引起发热、头痛、呕吐,皮肤、黏膜血管弥漫性充血,及出血性皮疹。
临床症状以急性扁桃体炎咽峡炎、皮疹为特殊表现。皮疹一般在起病后24小时内出现,广泛散布针尖大小、密集均匀的点状微隆起的猩红色皮疹,触之有细沙样感觉。
皮疹开始于耳后、颈部、上胸部、24小时内迅速蔓延至全身,2~4日内按出疹顺序完全消退,一星期后糠屑样脱皮;病初呈现“草莓舌”,2~4日后呈现“杨梅舌”。
严重病例可能出现感染性休克或中毒性心肌炎。诊断依据咽部化脓灶、典型皮疹、“杨梅舌”、咽拭培养A组链球菌阳性。
治疗青霉素为首选,疗程10日,同时注意防止发生并发症,重症患者或有中毒症状者可用激素配合治疗。
医案一
男,25岁
【初诊】
发热2~3天,今晨面部、胸腹、四肢皮肤斑疹红晕,咽痛喉肿,扁桃腺肿大化脓,有白腐,今日体温39.5℃,口周围苍白,舌红尖部起刺,状似杨梅,根部黄厚,质绛且干,自觉头晕心烦急躁,不能入睡,唇焦破裂流血,大便二日耒行,小便赤短深红。此温邪蕴热,气营两燔,烂喉丹痧重证。姑以凉营透斑,清气泄热,防其逆传昏厥或高烧,忌食荤腥甜黏油重之品。
连翘15克,忍冬花30克,紫草9克,生石膏24克,知母9克,元参45克,生草10克,地丁9克,花粉9克,僵蚕9克,杏仁9克,鲜茅芦根各45克,香犀角O6克(冲),二付。
【二诊】
药后胸腹四肢皮肤丹痧已透,神志清楚,身热渐减,体温38℃,咽痛喉肿皆减,扁桃腺肿见轻,仍有白腐,舌绛起刺,状如杨梅,根部黄厚,两日来,夜寐尚安,心烦也减,唇仍焦破,大便已通不多日,小便短红,烂喉丹痧重证,热毒壅滞,窜扰营分,今日已见转机,再以清透热毒,凉营育阴,病势虽见好转,然毒热甚重,防其逆传。
蝉衣4.5克,生石膏24克,元参45克,山栀6克,连翘30克,银花30克,丹皮9克,黄芩9克,竹叶6克,鲜茅芦根各45克活犀角0.3克(冲),二付。
【三诊】
身热渐退,神志也清,体温37.4℃,皮肤痹痧已透齐,咽痛止而喉肿也退,大便每日一次小便黄少,心烦已除,夜寐甚安,舌苔渐化,红刺已退,唇仍色深紫,病势已减,余热未清,再以甘寒育阴,凉营解毒。病已向愈,防其反复,饮食寒暖诸应适宜。
细生地30克,肥知母9克,淡竹叶3克,连翘24克,银花24克,丹皮9克,元参30克,赤芍9克,北沙参30克,冬瓜皮30克,三付。
【四诊】
身热退净,皮肤已渐脱屑,神志甚清,精神好,饮食如常,二便自调,舌苔化净,舌质略红,两脉细弱力差,烂糇瘪痧已愈,再以调理肠胃,以后天补先天之法。
北沙参24克,细生地24克,赤白芍各9克,冬瓜皮30克,茯苓皮24克,焦麦芽9克,鸡内金9克,四付。
【五诊】
烂喉(疒丹)痧已愈,皮肤脱屑未齐,诸恙皆平,胃纳甚佳,夜寐安稳,病已愈,用散剂调理。
焦三仙各150克,鸡内金150克,砂仁3克,共研细末,每早晚各服9克,加糖9克,开水冲服,其味酸甜,又助消化,病后最宜。
【按】中医所谓烂喉丹痧相当于现代医学的猩红热。其发病急骤,病情凶险,属温毒之类。其临床特征以遍体痧疹如丹,并见咽喉红肿腐烂,故名烂喉丹痧。舌质红绛如杨梅,名杨梅舌,一身皮肤潮红,唯环口唇四周苍白,名口唇苍白圈。此二者具有诊断意义。中医认为本病为感受时气温毒,热毒入于营血,极易痉厥动风。故治疗必须用重剂清热凉血解毒,方克有济。切不可掺入风药发表。此例患者即典型的烂喉丹痧重症,故药诊即重用清热凉血解毒,随着热毒渐消,于原法中逐渐增加育阴之药如玄参、生地黄、北沙参等,终以调理肠胃为善后之法。虽有以后天补先天之语,而用药却以疏调肠胃为主,可见本病恢复期也不宜补。
医案二
男,56岁
【初诊】
从本月2日开始,发烧较重,体温38.7℃,自觉头晕,胸闷,心烦急躁,阵阵恶寒,周身酸痛,咽痛口渴,近一周来夜间不得入睡,曾服银翘解毒丸六丸,APC六片,皆未见效。本月4日请邻居医生看视,认为感冒风寒,随开一方,桂枝9克,防风9克,葛根6克,荆芥3克,生姜三片,红糖30克,水煎分服。一付。今晨病势突然增重,发烧40℃,神志时清时昧,面部青暗,口鼻苍白,舌绛起刺,状若杨梅。苔根厚而黄干,咽喉肿痛白腐,呼吸粗促,口干欲饮,时有谵语孙便赤步,大便三日未行,胸部似有斑点不多,两手脉象沉涩不畅,按之弦细数有力。温邪蕴热,内闭于肺,气营两燔,本当清营泄热,误服辛温表散之剂,温热炽甚,阴分过伤,势将昏厥,防成烂喉丹痧,且火郁内闭,深恐本不胜病,姑予一方,以慰来者之望,备候高明政定。
僵蚕9克,蝉衣6克,片姜黄6克,杏仁6克,炒牛蒡6克,元参30克,连翘24克,银花15克,前胡3克,浙贝母12克,鲜茅芦根各60克,另用鲜九节菖蒲根15克,煎汤送服神犀丹一丸,犀角末0.6克(分二次汤药送下),一付。
【二诊】
前药服后,遍身温疹一涌而出,色深皆重,身热略退,体温385℃,神志渐清,已能言语,自述心烦渴饮,欲食冰,两脉已由沉涩转为弦滑细数,口唇鼻梁仍苍白,舌绛如琳,尖部起刺,根部焦黄而厚,口味甚臭,大便虽通不多,小便赤少,咽喉肿痛白腐,不能吞咽,胸闷较轻,呼吸粗促已缓。温毒蕴热,已成烂喉丹痧,火郁渐解,气营交织,病势甚重,再以清气热以解温毒,凉营血兼透癌痧,饮食寒暖,慎之又慎。僵蚕6克,蝉衣6克,姜黄6克,生石膏24克,黄芩9克,竹叶6克,连翘24克,银花24克,紫草9克,地丁草9克,川叹母6克,局方至宝丹二丸,分二次用鲜九节菖蒲根30克洗净打烂,煎汤送下。先服汤药。一付。
【三诊】
今诊脉弦滑而按之濡滑略数,周身温疹已透,身热渐退,神志清楚,体温37.5℃,舌苔根部仍黄,尖部起刺已减,面部青暗也退,口周围苍白消失,大便通畅,色探味臭,小便仍黄,但尿量增加,咽红肿已愈,拟以养阴生津,兼去余鄂之法。
细生地30克,赤芍9克,姜黄6克,连翘12克,石斛18克,北沙参30克+麦门冬12克,川贝母6克,鲜茅芦根各30克,焦三仙各9克,丹皮9克,三付。
【四诊】
身热退净,皮肤脱屑,体温正常,纳答欠馨,二便自调,两脉沉濡小滑,拟一善后处理方:
茯苓24克,冬瓜皮30克,生山药30克,炒熟苡仁30克,半夏9克,陈皮6克,焦三仙各9克,五付。
【五诊】
诸恙皆安,皮肤脱屑已净,饮食、睡眠、二便如常,病已痊愈。
【按】本例为烂喉丹痧误治案。本例即困误用表散,致神志昏蒙,火邪内闭,痹痧不能畅发。故用升降散加清热解毒,凉营开窍之品,升降气机,宣透郁火,服药后丹痧一涌而出,即神识转清,内闭已解。继用气营两清,解毒透疹。待瘟疹已透,热毒渐泄,则及时加入养阴生津之药,最后仍以调理脾胃收功。
烂喉丹痧为热毒深入血分,治疗最忌表散。本世纪二三十年代北京地区流行此病,死亡率很高,凡用风药发表者无不即成坏症。后医政局接纳几位名医的建议,明令禁用风药,告示传诸药肆,凡处方中含风药者一概拒付。此病本属热盛,再以风药发表,则无疑于火上浇油,而成燎原之热,以致难以救疗。
文献论述
1、《喉痧证治概要》:“时疫喉痧,由来久矣,壬寅春起,寒暖无常,天时不正,屡见盛行……独称时疫烂喉丹痧者何也,因此症发于夏秋者少,冬春者多。乃冬不藏精,冬应寒而反温,春犹寒噤,春应温而反冷,经所谓非其时而有其气,酿成疫疠之邪也。邪从口鼻,入于肺胃,咽喉为肺胃之门户,暴寒束于外,疫毒郁于内,蒸腾肺胃两经,厥少之火,乘势上亢,于是发为烂喉丹痧。”
2、《丁甘仁医案》:“王左,年二十岁,本丹阳人,客居沪上。患烂喉丹痧甚重,丹痧密布,壮热不退,烦躁不寐,汤饮难咽,且是新婚之后,阴液早伤,疫火充斥,合家老少,焦灼万分,延余诊治。病已七日,诊脉弦洪而数,舌红绛起刺。余曰:此瘟疫之邪,化火入营,伤阴劫津,内风欲动,势将痰涌气喘,危在旦夕间矣。随用犀角地黄汤,合竹叶石膏汤,加陈金汁、竹沥、珠黄散等药,数日而愈。”
3、《疡科心得集》:辨烂喉丹痧顺逆论,夫烂喉丹痧者,系天行疫疠之毒,故长幼传染者多,外从口鼻而入,内从肺胃而发。其始起也,脉紧弦数,恶寒头胀,肤红肌热,咽喉结痹肿腐,遍体斑疹隐隐,斯时即宜疏表,如牛蒡解肌汤、升麻葛根汤,内加消食等药;喉内用珠黄散吹之。至三、四日,温邪化火,热盛痧透者,解肌汤内加犀角、羚羊、石斛、花粉;若大便干结燥实者,凉膈散亦可;如协热便泄,舌苔白腻者,葛根芩连汤。至五、六日,热甚,神识时迷,咽喉腐烂,鼻塞不通,时流浊涕,此以火盛上逆,循经入络,内逼心胞,用犀角地黄汤,或玉女煎内加胆星、石菖、西黄、药珠,或紫雪丹。至七日后热退,遍体焦紫,痧如麸壳,脱皮而愈。
如起时一、二日后,脉细弦劲,身虽红赤,痧不外透,神识昏蒙,语言错乱,气逆喘急者,此疫毒内闭,即为险逆证。可用鲜生地四两捣汁,和金汁、梨汁、蔗浆;再用鲜芦根煎汤,磨犀角汁冲和,送化紫雪丹或珠黄散。惟芳香开逐,庶可冀其侥幸于万一耳。
4、王步三先生烂喉丹痧论:夫烂喉丹痧之证,方书未载其名。上稽往古,《金匮》有阳毒之文,叔和着温毒之说,其证形与今之名丹痧烂喉者极合。本论以升麻鳖甲汤、黄连解毒汤主治。是论邪入阴阳二经。治法大例,原未教人穿凿执方,学人以意会之可也。今考斯证,每发于杂气邪阳之令,来势卒暴莫制,如迅雷风烈,令人色沮,见者莫不萎咋舌,却走不遑。与费氏所论痘证中,邪火毒伏之例,如脉伏厥冷、汗淋便泄、哕逆躁烦诸恶款相同。甚有一门传染,不数日间相继云亡者。呜呼!其惨酷何至今为烈耶。程郊倩云∶古人出痘少,温毒始盛;今人出痘多,温毒亦少。时下种痘之术盛行,或邪毒未泄所致欤,抑亦气运自然之会欤。《吴医汇讲》中,李祖二君,论证论治甚详。所谓骤寒则火郁而内溃,过散则火焰而腐增,洵属至理名言,确乎不拔。然亦不外缪氏笔记中,肺胃为本,先散后清之旨云尔。推此论治,邪气在卫,麻杏甘膏,势所必投;毒火侵营,犀角地黄,亦所当取;即如眉寿叶氏,宗喻老芳香宣窍解毒之议,治用紫雪丹,其法亦不可缺。顾临证权宜,要在生心化裁之妙耳。然欤否欤,自有能辨之者,管见一斑,俟高明教政。倘更示以指南,不致苍生贻误,幸甚幸甚。
5、《吴医汇讲》:烂喉丹痧治宜论,夫丹痧一症,方书未有详言,余究心是症之所来,不外乎风寒温热时厉之气而已。故解表清热,各有所宜,治之得当,愈不移时,治失其宜,祸生反掌,无非宜散、宜清之两途也。其症初起,凛凛恶寒,身热不甚,并有壮热而仍兼憎寒者,斯时虽咽痛烦渴,先须解表透达为宜;即或宜兼清散,总以散字为重,所谓“火郁发之”也。苟漫用寒凉,则外益闭而内火益焰,咽痛愈剧,溃腐日甚矣。不明是理者,反云如此凉药,尚且火势勃然,不察未散之误,犹谓寒之未尽,于是愈凉愈遏,以致内陷而毙者有之。或有云是症专宜表散者,余谓所见亦偏。前所云寒热之时,散为先务,俾汗畅而丹痧透发;已无恶寒等症,至此则外闭之风寒已解,内蕴之邪火方张,寒凉泄热,是所宜投,热一尽而病自愈矣。若仍执辛散之方,则火得风而愈炽,肿势反增,腐亦滋蔓,必至滴水下咽,痛如刀割。间有议用清凉者,乃以郁遏诽之,炎热燎原,杀人最暴,此偏于散而谤匪清者之为害也。彼言散之宜,此言散之祸,彼言寒之祸,此言寒之宜,要惟于先后次第之间,随机权变,斯各中其耳。再此症愈后,每有四肢酸痛,难以屈伸之状,盖由火烁阴伤,络失所养,宜进滋阴,非同痹症,此又管窥之所及,敢以质之高明。
6、《吴医汇讲》,烂喉痧论,烂喉痧一症,古书不载,起于近时,而并易传染。治之者,每谓太阴阳明二经风热之毒。而至烂之由,亦不可不详察也,譬之于物,以盛火逼之,只见干燥,而不知湿热郁蒸,所以致烂耳。此症凡风热者,治宜清透;湿热者,治宜清渗;痰火凝结者,治宜消降。盖邪达则痧透,痧透则烂自止矣;若过用寒凉,势必内陷,其害可胜言哉!夫症有可治,有不可治。口中作臭者,谓之回阳。其色或淡黄,或深黄者,此系痰火所致,皆可治之症。他如烂至小舌者,鼻塞者,合眼者,并有元气日虚,毒瓦斯深伏,色白如粉皮样者,皆不可治之症也。总之、因天地不正之气,感而受之,故体有虚实之不同,即症有重轻之各异耳。其余喉症、痧症,古人言之详矣,概不复赘。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猩红热
温病学课件16
57讲 大头瘟证治 烂喉痧概述
328.小儿丹痧
怎样判断烂喉痧的顺逆?
烂喉痧中医中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