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齐桓晋文之事》基础过关练习(有答案)

*齐桓晋文之事

基础过关练

一、通假字:写出下列通假字所通之字并解释。

1.王说,曰:“《诗》云……”“说”同“”, 

2.为长者折枝“枝”同“”, 

3.刑于寡妻“刑”同“”, 

4.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采”同“”, 

5.盖亦反其本矣“盖”同“”, 

6.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涂”同“”, 

7.是罔民也“罔”同“”, 

8.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同“”, 

二、一词多义: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度

2.道

3.爱

4.若

5.之

6.于

7.乃

三、古今异义:写出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义。

1.百姓皆以王为爱也

古义: 

今义:对人或事物有很深的感情;喜欢;爱惜,爱护;常常发生某种行为,容易发生某种变化(通常是说话人主观上不愿发生的)。

2.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古义: 

今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称。

四、词类活用:指出下列加点字的活用类型并解释。

1.然后从而刑之 

2.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3.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4.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5.危士臣 

6.朝秦楚 

7.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8.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9.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10.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11.为肥甘不足于口与 

12.轻暖不足于体与 

13.小固不可以敌大 

14.寡固不可以敌众 

15.弱固不可以敌强 

16.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 

17.刑于寡妻 

18.是罔民也 

19.谨庠序之教 

五、特殊句式:指出下列句子在句式上的特殊之处并翻译。

1.臣未之闻也。

句式: 

译文: 

2.莫之能御也。

句式: 

译文: 

3.何由知吾可也?

句式: 

译文: 

4.牛何之?

句式: 

译文: 

5.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句式: 

译文: 

6.未之有也。

句式: 

译文: 

7.王坐于堂上。

句式: 

译文: 

8.构怨于诸侯。

句式: 

译文: 

9.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

句式: 

译文: 

10.申之以孝悌之义。

句式: 

译文: 

1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句式: 

译文: 

12.将以衅钟。

句式: 

译文: 

13.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句式: 

译文: 

14.百姓之不见保。

句式: 

译文: 

六、文化常识:判断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正误。

1.寡人,即寡德之人,意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是古代君主、诸侯对自己的谦称。古代诸侯夫人也有自称寡人的。自唐以后,少有自称寡人者。()

2.“谨庠序之教”中的“庠”“序”,都是学校,商代叫序,周代叫庠。汉武帝始设“太学”,后世又设“国子监”。()

3.海内,指国境之内,即全国。在古代传说中,我国四面环海,所以称国境之内为“海内”或“四海之内”。()

七、默写。

1.《齐桓晋文之事》中,孟子认为统治者要想使“民之从之也轻”,首先应做到“制民之产,,,,”。 

2.《齐桓晋文之事》中,孟子强调要重视学校教育的句子是“,,”。 

3.《齐桓晋文之事》中,体现孟子“保民而王”的思想的句子是“,,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4.《齐桓晋文之事》中,强调应该将敬老护幼之心推己及人的句子是“,;,”。 

5.《齐桓晋文之事》中,说明以身作则可以推广到治理国家的句子是“,,”。 

片段阅读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题。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有删改)

1.()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2.()材料中孟子的观点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二、阅读下面的《孟子》选段,完成3—4题。 

材料一孟子曰:“齐景公田,招虞人以旌,不至,将杀之。'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其元’,孔子奚取焉?取非其招不往也。”

(《孟子·万章下》)

材料二万章曰:“孔子君命召,不俟驾而行,然则孔子非与?”(孟子)曰:“孔子当仕有官职,而以其官召之也。”

(《孟子·万章下》)

[注]①田:打猎。②虞人:古代掌管山泽苑囿、田猎的官。③旌:竿头缀有牦牛尾,下有彩色羽毛为饰的旗子。古代君王有所召唤,一定要有相应的标志,召唤大夫用旌旗,召唤虞人用皮冠。④不忘沟壑:念念不忘为正义而死,弃尸山沟。⑤元:首,人头。

3.()材料一中的“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其元”体现了孟子的哪种精神?

4.()请根据以上两则材料简要说明孟子对“礼”的具体要求。

三年模拟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20分)

(一)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

曰:“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有删改)

(二)

太史公曰:余读《孟子》书,至梁惠王问“何以利吾国”,未尝不废书而叹也。曰:嗟乎,利诚乱之始也!夫子罕利者,常防其原也。故曰“放于利而行,多怨”。自天子至于庶人,好利之弊何以异哉!

孟轲,驺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节选自《史记·孟子荀卿列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B.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C.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D.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寡人,即寡德之人,是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

B.凶,指伤害人的残暴行为,可见当时的魏国并不太平。

C.太史公,本是西汉武帝时期设立的官职名称。选文(二)中指司马迁。

D.合从连衡,即“合纵”与“连衡”,是战国时期纵横家所宣扬并推行的两种政治主张。

3.()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梁惠王面对尽心于国而“民不加多”的现实,内心很茫然,迫切想知道原因,这是他信服孟子的主张而实施仁政的心理基础。

B.从选文看,孟子的仁政学说,是由“王道之始”和“王道之成”两部分组成的,孟子更强调后者,因为这样,老百姓就能“衣帛食肉”。

C.太史公认同孔子的“一味根据自己的利益行事,会招致多方面的怨恨”的观点,并认为天子和庶人好利的弊病有所不同。

D.孟子的主张不符合所到之国的需要,是因为各国正致力于合纵连横,以攻伐为贤能,而他却称述唐尧、虞舜和夏、商、周三代的德政。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2)自天子至于庶人,好利之弊何以异哉!

5.()面对梁惠王“民不加多”的疑问,孟子从哪些角度提出了使民加多的办法?(3分)

答案全解全析

*齐桓晋文之事

基础过关练

一、

1.悦高兴

2.肢肢体

3.型典范、榜样,这里用作动词,做榜样

4.彩绚丽的

5.盍何不

6.途道路

7.网张网捕捉,比喻陷害

8.斑头发花白

二、

1.①揣测②丈量③越过④量词,次,回

2.①说,谈论②道理③道路④道义

3.①吝惜,舍不得②爱护③喜爱

4.①像②连词,假如③如此④代词,你的

5.①代词,代“牛”②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③往④宾语前置的标志

6.①介词,与,跟②介词,在③介词,对于④介词,比

7.①指示代词,这样②副词,表示肯定③代词,你们的④副词,竟然,居然⑤副词,才

三、

1.吝惜,舍不得。

2.指中原地区。

四、

1.名词用作动词,处罚

2.名词用作动词,种植

3.名词用作动词,穿

4.名词用作动词,行王道以统一天下

5.使动用法,使……处于险境

6.使动用法,使……来朝见

7.形容词用作动词,远离

8.意动用法,对……感到奇怪

9.第一个“老”是形容词用作动词,敬爱;后两个“老”是形容词用作名词,指老人

10.第一个“幼”是形容词用作动词,爱护;后两个“幼”是形容词用作名词,指小孩

11.形容词用作名词,美味的食物

12.形容词用作名词,轻软暖和的衣服

13.小,形容词用作名词,小的国家/大,形容词用作名词,大的国家

14.寡,形容词用作名词,人少的国家/众,形容词用作名词,人多的国家

15.弱,形容词用作名词,弱小的国家/强,形容词用作名词,强大的国家

16.名词用作动词,告诉

17.名词用作动词,做榜样

18.名词用作动词,张网捕捉,比喻陷害

19.形容词用作动词,慎重办理

五、

1.句式:宾语前置句,应为“臣未闻之也”。

译文:我(也)没有听说过这些事情。

2.句式:宾语前置句,应为“莫能御之也”。

译文:没有人能够阻挡他。

3.句式:宾语前置句,应为“由何知吾可也”。

译文:从哪里知道我可以呢?

4.句式:宾语前置句,应为“牛之何”。

译文:牛要到哪里去?

5.句式:宾语前置句,应为“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以何异”。

译文:不肯去做和不能做到的表现怎么区分?

6.句式:宾语前置句,应为“未有之也”。

译文:没有这样的事情。

7.句式:状语后置句,应为“王于堂上坐”。

译文:大王在殿堂上坐着。

8.句式:状语后置句,应为“于诸侯构怨”。

译文:与各诸侯国结怨。

9.句式:状语后置句,应为“使天下仕者皆欲于王之朝立”。

译文:使天下当官的人都想在大王的朝堂上站着。

10.句式:状语后置句,应为“以孝悌之义申之”。

译文:用善事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来申诫他们。

11.句式:状语后置句,应为“颁白者不于道路负戴矣”。

译文:头发花白的老人不会在路上背着或顶着东西了。

12.句式:省略句,应为“将以(之)衅钟”。

译文:打算用它来衅钟。

13.句式:主谓倒装句,应为“百姓之谓我爱也宜乎”。

译文:百姓认为我吝啬是理所当然的啊。

14.句式:被动句,“见”表被动。

译文:百姓没有受到爱护。

六、

1.√

2.√

3.√

七、

1.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

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3.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

4.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5.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片段阅读练

1.答案如果把义放在后面而把利摆在前面,那么大臣不夺取国君的全部财利是不会满足的。没有一个有仁心却抛弃父母的人,也没有一个讲道义却把君王摆在次要位置的人。

解析“苟”,如果。句中两个“后”,都是意动用法,以……为后,把……放到后面。“先”,意动用法,以……为先,把……放到前面。“餍”,满足。“遗”,抛弃。“亲”,父母。

2.答案国君不应谈利而应该重视仁义,即以仁义为先,以利为后。

解析结合第2段中的“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与“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可知,孟子论述的核心是“仁义”与“利”的关系,他主张先“仁义”后“利”。

[参考译文]

孟子拜见梁惠王。梁惠王说:“老先生不远千里而来,也将有使我国得到利益的手段吧?”

孟子回答说:“大王何必说利益呢?只要讲仁义就行了……上层下层互相争夺利益,国家就危险了。拥有一万辆兵车的国家,杀害它的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卿大夫;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杀害它的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一百辆兵车的卿大夫。万中取千,千中取百,不能算不多了。如果把义放在后面而把利摆在前面,那么大臣不夺取国君的全部财利是不会满足的。没有一个有仁心却抛弃父母的人,也没有一个讲道义却把君王摆在次要位置的人。”

3.答案威武不能屈的精神。

解析解答本题,应先疏通材料一的文意,然后根据文意分析“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其元”的大意,即志士守节不怕弃尸山沟,勇士重礼不怕失去头颅。由此可得出答案。

4.答案①“礼”要符合各种人物的身份,对不同身份的人需用不同的“礼”。②合乎“礼”的事情就去做,不合乎“礼”的,即使是国君召见都不可以去,即使被杀头也在所不惜。

解析材料一中,结合注释可知,因为齐景公用“旌”召唤“虞人”,不符合礼仪,所以虞人“不至”。孟子认为孔子赞赏的是虞人“非其招不往也”的行为。材料二中,国君召见孔子,而孔子不等车驾准备好就动身,是因为国君是按孔子的职务召见他的,孔子的行为没有错。由此可见,孟子判断小吏、孔子行为的对错的标准为是否合乎“礼”,他认为对不同身份的人需用不同的“礼”。合乎“礼”的事情就去做,不合乎“礼”的事情,即使“在沟壑”“丧其元”,也不能做。

[参考译文]

材料一孟子说:“齐景公打猎,用竿头缀有牦牛尾,下有彩色羽毛为饰的旗子召见掌管山泽苑囿、田猎的小吏,小吏没来,景公要处死他。(孔子得知后说,)'志士守节不怕弃尸山沟,勇士重礼不怕失去头颅’。孔子赞赏什么呢?是赞赏掌管山泽苑囿、田猎的小吏不应承不符合礼仪的召唤。”

材料二万章说:“孔子听说君王下命令召见自己,不等马车驾好就动身,那么孔子是做错了吗?”(孟子)说:“那是因为孔子正在做官,有官职在身,而国君是按他的职务召见他的。”

三年模拟练

1.A“用”的意思是“任用”,动作的发出者是“宣王”;而“适”的意思是“到……去”,动作的发出者是“孟子”。故“用”和“适”之间应断开。据此排除B、C两项。“所言”是所字结构,指“孟子的主张”,作“不果”的宾语,故应在“所言”后断开,据此排除D项。

2.B“凶”在选文(一)中指谷物收成不好,荒年。

3.DA.“这是他信服孟子的主张而实施仁政的心理基础”无中生有,且与选文(二)中的“梁惠王不果所言”矛盾。B.“孟子更强调后者”无中生有。“因为这样,老百姓就能'衣帛食肉’”逻辑错误,文中说的是“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由此可知,百姓“衣帛食肉”“不饥不寒”之后,才有“王道之成”。C.“并认为天子和庶人好利的弊病有所不同”错误。原文说的是“自天子至于庶人,好利之弊何以异哉”,即从天子到百姓,喜欢利的弊病没有区别。

4.答案(1)慎重地办理学校教育,用善事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来申诫他们,头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在路上背着或顶着东西了。

(2)从天子到百姓,喜欢利的弊病有什么区别呢?

解析(1)谨:用作动词,慎重办理。庠序:古代的地方学校,后泛指学校。申:申诫,告诫。孝悌:善事父母为“孝”,敬爱兄长为“悌”。颁:同“斑”。戴:用头顶着物件。

(2)庶人:泛指平民,百姓。弊:弊病。何以异:宾语前置句,有什么区别。

5.答案孟子从“王道之始”和“王道之成”两方面详细阐述了使民加多的办法,从保民、教民等角度提出了七条措施。

解析解答此类试题,要根据题干要求,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理解其大意,再进行概括。根据文中“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可知,孟子是从“王道之始”和“王道之成”两方面来阐述使民加多的办法的。其提出的具体措施中,“不违农时”“数罟不入洿池”“斧斤以时入山林”“五亩之宅,树之以桑”“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百亩之田,勿夺其时”等措施侧重于“保民”,“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则侧重于“教民”。

[参考译文]

(一)

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算是)尽了心啦。河内遇到饥荒,就把那里的百姓迁徙到黄河以东的地方,把黄河以东的粮食运到河内;黄河以东的地方遇到饥荒,也是这样。观察邻国的君主处理政务,没有像我这样用心的。邻国的百姓没有更少,我的百姓没有更多,为什么呢?”

……

(孟子)说:“不耽误农业生产的季节,粮食吃不完;细网不进池塘,鱼鳖吃不完;砍伐树木要按一定的季节,木材用不完。粮食与鱼鳖吃不完,木材用不完,这样就能让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意的。(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意的,这就是王道的开端了。

“五亩住宅的场地,把桑树种植(在宅院里),五十岁的人可以凭借它穿上丝织品的衣服了;畜养鸡、狗、猪,不要错过繁殖的时节,七十岁的人可以凭借它吃上肉了;百亩的田地,不要侵占耕种的时间,几口之家可以凭借它不再挨饿了;慎重地办理学校教育,用善事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来申诫他们,头发花白的老人不会在路上背着或顶着东西了。七十岁的人穿上丝织品的衣服、吃上肉,百姓不挨饿、不受冻,这样却不能为王,使天下百姓归顺的,没有这样的事。

“(诸侯贵族家)猪狗吃人所吃的东西,不加制止;路上有饿死的人,不知道打开粮仓,赈济百姓;人死了,却说:'不是我的过错,是年成不好。’这与刺人把人杀死却说“不是我杀的,是兵器’有什么不同?大王不要归咎于年成,那么,天下的百姓都会来归顺了。”

(二)

太史公说:我读《孟子》一书,读到梁惠王问“怎样才有利于我的国家”时,未尝不放下书感叹一番。说:唉,利的确是祸乱的开端啊!孔夫子极少谈论利,就是为了时常防范祸乱的根源。因此他说“一味根据个人的利益来行事,会招致多方面的怨恨”。从天子到百姓,喜欢利的弊病有什么区别呢?

孟轲是驺人。他师从子思的弟子。(孟子)通晓道之后便去游说以求侍奉齐宣王,宣王不能任用他,于是他就到了梁,梁惠王终究没有实行他的主张,认为他的主张不切实际。当时,秦国任用商鞅,使国富兵强;楚国和魏国都任用过吴起,战胜了一些国家,使敌国削弱;齐威王和齐宣王任用孙膑、田忌等人,使各诸侯国纷纷向东来朝拜齐国。当时各诸侯国正致力于“合纵连横”的攻伐谋略,把能攻善伐看作贤能,孟子却称颂唐尧、虞舜以及夏、商、周三代的德政,因而与他所游说的那些国家的需要不符。于是他回到家乡与万章等人整理《诗》《书》,阐发孔子的思想学说,写成《孟子》一书,共七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寡人之于国也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
《王好战,请以战喻》赏析
高中语文必修三学案导学设计:第三单元第8课 寡人之于国也
复习签到15:第四单元 文选
孟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