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职语文《习惯成自然》教学设计
羈 《习惯成自然》教学设计
蒅课题内容
袂习惯成自然
蚁课时安排
肆1课时
袄授课班级
薂护理2、4班,口腔2,检1、2
蒈授课类型
荿理论课
芃学情分析
节授课对象为中职医学生,文本阅读方面,学生对文本结构及句子含义理解不强,需重点分析文章结构及语言;一年级学习是学习行为习惯养成重要时期,通过学习了解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性,获得行为习惯养成的方法。
蒀教材分析
薇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这本语文教材课文选取以中职生兴趣入手,文本注意正确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鼓励学生思考文本蕴涵的自然、社会。人生方面的问题。
螃《习惯成自然》这节内容强调“习惯成自然”是一种能力,鼓励学生养成良好习惯,是一年级中职生应该养成的重要习惯,在本教材中具有重要地位。《习惯成自然》是一篇说明类散文,言简意赅,通俗易懂,语言准确,适合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阅读。
肃教学目标
薁1.理清文章的思路,把握文章内容及相关文学常识。
蚅2.品味优美语言及特点,理解句子深层含义。
蒆3.体会“习惯成自然”才是能力的事理,增强养成良好习惯的意识和能力。
螃教学重点
莈理清文章的思路,“习惯成自然”才是能力的事理。
羈教学难点
袆品味优美语言及特点,理解句子深层含义;增强养成良好习惯的意识和能力。
薄教学方法
蒀讲授法、提问法、指导阅读、讨论法
膆学习方法
芅诵读法、合作学习法
肀教具准备
蒁多媒体课件
葿教学过程
螄环节时长
袇教师活动
莅学生活动
蚃设计意图
膀一、导入
薇5’
1.
2.莆小游戏:同学们,在课程开始之前,我们来做个小游戏。请伸出你们的双手,然后,双手交叉,观察你们拇指哪一个朝上?反过来让另一只手拇指朝上,试试看是什么感觉?
螂提问:在双手交叉时,你会下意识想应该哪只手朝上吗?换了双手位置后,你需要下意识想想怎样交叉吗?
虿总结明确:生活中我们会形成一些习惯,这些习惯你不需要下意识的去向就能完成。比如,你走路。
芇2.联系生活
蒈提问:同学们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例子?
膄学生回答:吃饭、睡觉。
聿提问:大家想一想,还有一些习惯我们一开始不会,但通过学习,变成了习惯。比如,骑车。同学们想想还有什么类似的例子。
肈总结明确:有一些简单的习惯我们很容易就形成了,但还有一些更困难的习惯,我们通过亲身实践学习才能获得。
节学生思考后作答手指方向及感觉。
蚅学生思考回答不同的交叉需不需要意识。
薁学生联系自己的经历进行举例。
袁举例需要通过学习才形成的习惯
聿通过直观感受理解什么是“习惯成自然”。
蒀理解形成的习惯不需要意识努力就能完成。
衿结合自身经历进步理解“习惯成自然”。
肅拓展思路,复杂的习惯需要通过练习获得,承接“躬身实践”。
螅二、走近作者。
薂3’
羆大家对叶圣陶先生应该不陌生吧?初中的时候,我们就学过他的作品。下面让我们再详细了解一下叶圣陶先生。
膇1.作家简介(多媒体课件展示)。
袃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著名作家、编辑家、教育家,文学研究会发起人之一,曾主编《小说月报》,其作品在当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位置。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短篇小说《潘先生在难中》等。建国后曾担任国家出版、教育、文化等部门领导职务,
3.
4.羂稻草人(多媒体课件展示)。
螇提问:一提到童话,同学们会想到什么书?
羄总结明确:同学们说的童话多来源于国外。叶圣陶老先生是中国童话故事第一人,他写了中国的第一部童话《稻草人》。《稻草人》是叶圣陶1922年发表的中国现代童话。[1] 通过一个富有同情心而又无能为力的稻草人的所见所思,真实地描写了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国农村风雨飘摇的人间百态,展现了当时劳动人民的苦难。
羁为当代教育工作、特别是语文教育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蒇学生摘录作者简介。
蚈学生回顾读过的童话,多为国外童话。
袅通过讲授,让学生积累作家作品常识,消除陌生感。
芁了解作者对语文教育的贡献。
罿三、自主学习。
袆7’
薂(一)给字正音,熟记字形,明确词语的涵义和使用的好处。
蚁均衡  连贯  譬如  学而不倦
蚀勉勉强强
袇字词(多媒体课件展示)。
袄(二)自由阅读,完成自主学习任务(多媒体课件展示)。
膀①细读文章,摘录或优美、或哲理的句段。
蒀②根据课文的旁批,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蚄③理清文章思路,体会作者表达的主题。
羃④找出本文的中心句,思考作者是怎样层层深入说明养成习惯的重要性的。
袆学生在文中标注词语和字音,通过注释,理解词语涵义。
罿学生按自主学习任务,自由朗读,通过摘录、标注与分析,理解文章内容和结构层次。
蚇扫清阅读障碍,积累字词。
莇发挥学习自主性,培养独立阅读的能力。
薄四、指导阅读
薂15’
肂(一)明晰结构,理解内容
膈1.明晰结构,深入把握内容
蚆下面请几位同学们根据你们的理解,说说这篇文章的写作思路。
羄总结明确:
薁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开门见山提出“习惯成自然”的话题,并以走路和说话为例,阐释“习惯成自然”的内涵,并强调这是一种能力。
袈第二部分(第4—8自然段):列举观察、劳动、读书、做好公民等四个事例,指出养成习惯贵在躬行实践。
蚇第三部分(第9自然段):指明受教育的目的就在于要养成好习惯。
肃归纳文章思路(多媒体课件展示)。
羀2.教师提问:如果删去最后一段,并不影响对中心论点的论证,也不影响全文结构的完整,能删吗?为什么?
蚈总结明确:不能删。因为这一段主要阐述教育与培养习惯的关系,既回答了如何才能养成好习惯的问题,又是对中心论点的进一步强化。删去后,文章的落脚点就会虚化。
蒅(二)品读语言
蒅出示着重品读的段落(多媒体课件展示),并提出思考问题。
莀①“习惯成自然”,这句老话很有意思。
荿——将“有意思”改为“有道理”,好不好?为什么?
薆总结明确:不好。“有意思”的含义更丰富,不仅有“有道理”的意思,而且还有“值得琢磨”、“值得研究”的意思。另外,这样说更口语化,读起来更令人感到亲切。
薃举例:相声里对话,“嘿,您老说的有点儿意思”&“嘿,您老说的有点儿道理”。
腿②我们走路为什么总是左脚往前,右脚往前,两只胳膊跟着动荡,保持身体的均衡,不会跌倒在地上?我们说话,为什么总是依照心里的意思,先一句,后一句,一直连贯下来,把要说的都说明了?
蚇——将这段话中的两个设问句都改为陈述句,该怎么说?可以这样改吗?为什么?
蚂总结明确:改为陈述句:我们走路总是左脚往前,右脚往前,两只胳膊跟着动荡,保持身体的均衡,不会跌倒在地上。我们说话,总是依照心里的意思,先一句,后一句,一直连贯下来,把要说的都说明了。
蒃举例:举例近期的心理演讲比赛,心理健康含义解释,设问和陈述哪种表述更好。
蒅③第4自然段(见课文)。
肄——反复出现“听人家说……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这时,并不是我们就有了……的能力”句式,综合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
羂   总结明确:这里综合运用反复与排比的修辞手法,从“观察”、“劳动”、“读书”、“做好公民”四个方面,具体说明“知”不等于有了相关的能力,只有去“做”了,并且养成了习惯,才算有了相关的能力的道理。反复,起强调的作用;排比,增强语言的气势。
薀举例:平时我们说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莁④要有观察的能力,必须真的用心去观察。要有劳动的能力,必须真的动手去劳动。要有读书的能力,必须真的去把书本打开。要有做好公民的能力,必须真的去做公民应做的一切事情。
肆——删去四个“真的”并不影响意思的表达,能否删去?为什么?
薇——将这段话改为“要有观察、劳动、读书和做好公民的能力,必须真的去实践”,不是更简洁一些吗?作者为什么不这样表达呢?
薅总结明确:(1)不能删。“真的”是相对第3自然段提到的“勉勉强强地去做”和“连勉勉强强做一做都不干”而言的,强调只有“真的”去做,身体力行地付诸行动,才能养成习惯,形成能力。
螁举例:这事儿我劝您真的别做vs我劝你别做,哪一个更有力量。
袇   (2)原句把四个事例分开说,给读者的印象深刻;改后虽然语言简洁一些,但强调的效果不如原句。
蚃⑤在相信人家的话很有道理的时候,只是个“知”罢了,“知”比“不知”似乎好些,但仅仅是“知”,实际上与“不知”并无两样。
膀——“似乎”一词能否去掉?请说说理由。
薇总结明确:不能删。因为这一段主要阐述教育与培养习惯的关系,既回答了如何才能养成好习惯的问题,又是对中心论点的进一步强化,删去后,文章的落脚点就会虚化。
莆举例:听过那么多道理,却依旧过不好这一生。——后会无期
螂为什么?因为知道的知识没有习惯化。比如明知不应该睡懒觉,还是睡,因为没习惯早起。
芇由2名学生陈述文章的思路。
膄学生在课本上标注结构层次。
学生思考后作答。
学生品读相关段落,体味语言的准确性,对比分析、深入思索后作答。
通过学生陈述,训练学生梳理文章思路的能力,提高总结和概括的能力,深入把握文章的内在层次。
理解文章深层含义。
通过对比、替换 的阅读分析,并结合学生生活用语理解遣词造句的准确、恰当,理解排比和重复修辞的好处。
五、合作学习
10’
讨论如下问题(多媒体课件展示问题)。
①要养成一个好习惯,需要认真地持之以恒地去实践,也就是说要下苦功夫。请联系实际说说自己的体会。
②你认为一个人应当必须养成哪些基本的习惯?现在你认为自己哪些习惯还不具备、还有欠缺?你现在最希望自己养成的习惯是什么?为此,你有怎样的养成计划和步骤呢?跟你合作学习小组的同学们交流一下,看看他们又会给你怎样的建议。
总结明确:言之有理即可,不求答案统一,鼓励观点创新。
学生在合作学习小组中进行研讨,并在讨论基础上,推选代表发言,阐述观点。
通过讨论,拓宽思路,培养反思力,进而明确主题,并将学习指向应用。
教学反思
本次课重点结合学生生活经历,体会习惯成自然的含义;通过自主阅读和感知,分析课文思路与语言,提升阅读能力;教师指导阅读进一步解读文章结构与语言特点;最后通过合作学习,归纳概括需要养成的习惯及方法,拓展文章内容,达到行为习惯培养的目的,对提升这篇课文的学习价值、深化主题的理解都非常有益。
但学生归纳文章结构能力较弱,自主学习整理文章思路有一定难度,需增加学生文章结构解读思路的辅导。
板书设计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究竟什么是教学
听、观、记、评、思”五字听课法
成人成事须读书
叶圣陶:教育就是培养习惯
提笔即练字,习惯成自然
研究称66天习惯成自然1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