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各异的太空观:从《地心引力》闲聊太空电影 | 日志 | 果壳网 科技有意思
                     文/梦见乌鸦

《地心引力》还是非常好看的,如今围绕该片的赞誉很多,小弟再叨叨两句感觉有些多余,就不说了。只能说这是一部“二人转”电影,不仅只有两个人,而且他们始终在“转”。

要知道,在讲究人物带动戏剧冲突的电影行业里,像是这种二人电影是非常少的,有兴趣的可以看看北村龙平的《荒神》和堤幸彦的《两居室》,是二位重口味电影当年打赌弄得,也是只有两个演员,而且片长只有一个小时,但看的时候还是有点闷。所以二人转能拍成这样,知足吧,技术与蒙太奇的双重胜利。

这篇不是什么解读电影或者设定方面的东西,也不是电影评论,更不是盘点,就是闲聊,茶余饭后的随笔,而且是真正的“散文”,没有主题,小弟写东西有跑题的习惯,这篇肯定会跑到偏得外太空去的,但千万不要把俺拉回来。




非常佩服我们祖先再发明词语上的天赋,都是那么的恰如其分,比如“太空”这个词,平淡无奇但很有内涵,。在无限广阔的空间内,最充满生气的要数我们的太阳系,我们所见的太阳、大小行星、以及上亿漂浮的岩石不足空间内的几亿分之一,真的是“太空了”。

我们在课本上看到的太阳系图片,行星都是一个挨着一个,尽管有着具体数字说明它们之间的巨大的实际距离,但对于人类常识性理解能力来说,1万公里和1百万公里其实差不多,反正都挺远,已经超出了我们极限认识,所以有时候我们可能没有足够的准备来认识仅仅的太阳系到底有多大。形象一点的说,假如我们生活在一颗黄豆上,土星离这颗黄豆大约有300米,黄豆上的细菌要走大约3公里才能走出太阳系。或者再说,像很多展示宇宙的电影那样,动不动就跨越银河系神秘的,如果实际一点的话,以光的速度飞行,我们要7个小时才能到达冥王星,所以这些电影里有了超光速,虫洞这些,发生在任何星系的故事都有,让太空变得不那么空了,不那么大了。



这类电影被称为“太空电影”,这是一种非官方的分类法,没有对比性,难道发生在太空的都叫“太空电影”,那发生在地球的都叫“地球电影”算了。所以说太空电影只是一个泛称,很难横向对比,《阿波罗13号》与《星际迷航》都是太空电影,二者对比只有蒙太奇艺术上的较量,绝无类型上比较,地月系与象限星系之间的距离导致电影世界观存在差距。所以随着如今特技的发达,太空题材的电影太多,世界观什么样的都有,有像《银河系漫游指南》这样的调侃全宇宙的作品,也有《征空先锋》这样写实类的作品,还有《异形》这样的恐怖类,想比比谁厉害吗,无法比较。太空电影是个很麻烦的类型。






重树太空观

但詹姆斯·卡梅隆却说“《地心引力》是继《2001:太空漫游》之后最好的太空电影”,为什么他们可以比较?太空电影多的是,为什么单单列出这部电影。其实这两部电影在太空电影中属于同一类型,在观看两部电影之前,你首先要了解:“太空是多么大的地方,我们占据了多么小的部分”。这正是两部电影统一的主题。




《2001:太空漫游》很复杂,文化宗教、科技恐惧、人类起源、难懂的意识形态和哲学观,里面所包含的内容太多,电影要说的内涵也太多。也许很多观众觉得很闷看不懂,但里面关于宇宙、空间的无限,人类的渺小对比,这一点大概所有人都能看得出来。因为电影用影像精确的表现出宇宙空间的概念,宁静深邃的太空,约翰·施特劳斯的《蓝色多瑙河》,在庞然大物的太空船和更广阔深邃的太空的映衬下,如微尘一样的人类的渺小和脆弱被放大到极致,黑暗的太空充斥着整个银幕,白色的太空船,外出维修飞船的宇航员被缩微成了一个点,给人的压抑感从视觉深入到内心,在这样的画面下,电影所要表现的故事更能传达那种孤独感、对未知的恐惧与绝望感。


所以说看不懂这部电影不要紧,我也没看懂,原著小说的作者克拉克说过:“如果有人觉得完全弄懂了《太空漫游》在讲些什么,那一定是我和库布里克弄错了。”但这部电影被认为是太空电影的经典之作,有关这部电影的很多解读大概都是“一千个读者心中的一千个哈姆雷特”,似乎凡是一切容易理解的都是平淡无奇的,电影就是这样。《太空漫游》给人的感觉用句时髦话就是“不明觉厉”,最好的太空片?我不评论,因为小弟看不懂不会胡说,节奏慢的我分了三次才看完,但里面的音乐、画面相当精致,很多符号化抽象或意向概念让小弟觉得这里面说的超出了俺的理解能力,有的时候,观众看不懂一部作品,会认为这是作者的问题,但库布里克的才华就在于他让观众相信:你看不懂不是我的问题而是你的问题。



但《2001:太空漫游》对宇宙空间的定义却是非常明显的,太空是一个又大又寂寞的地方,正好配合电影又闷又慢的节奏,这是电影所要表达很多主题的其中之一。卡梅隆之所以选择《太空漫游》与《地心引力》对比,正是看中了这一点。


相比于前者,《地心引力》更纯粹,因为电影的主题只有一个,别说太空,也别说太阳系,就连地球外层空间,也大得不得了。当然本片并不是《漫游》那样的晦涩,在特效和摄影技巧下,为《地心引力》打上了商业化的标签,从画面突出主题,是本片的内涵之一。太空与人类,科技与自然,绝望与求生,这样的命题在这样的题材中尤为突出。所以说《地心引力》在近期太空题材作品中是比较特殊的,他可以刷新目前观众太空观,还给观众一个无比广袤的空间,那么美丽却危险。









幽闭恐惧与无限孤独


“在太空里,没有能听到你的尖叫。”这是电影《异形》的宣传语,大可用于《地心引力》,因为这部电影里,桑德拉·布洛克很多时候都在自顾自的嚎叫但没人搭理,漂浮的时候唯一能听见的就是自己的呼吸声。


但《异形》与《地心引力》的是两个完全相悖的太空观,前者强调幽闭感,后者强调空间感。在《异形》中几乎没有外太空的景象,大部分时间都是狭小的船舱中。“《异形》塑造的幽闭感也许不是最棒的(德国的《从海底出击》那才叫棒),但却是开先河的作品,电影将幽闭空间放到了太空。诺史莫号”就像一个棺材,你出去是死,留下来也是死,根本无路可逃,结尾蕾普利一个在救生舱遭遇异形时,不但幽闭,而且渲染了很强烈的孤单感,一个女性面对一个可怕的生物,而且那么小的地方哪也去不了,西方恐怖电影中强调的那种正邪实力的悬殊差距在那一刻体现的尤为突出。



《地心引力》正好相反,电影没有幽闭空间,但依然无路可去。这是第一部将人类这么长时间留在太空舱以外的电影,面对无限的宇宙和不断减少的氧气,所强调的不仅是孤独,更像一种死缓,那种等待死亡来临的时刻要比突如其来遭遇死亡更加令人恐怖。



举个例子,在玩《死亡空间3》的时候,有一关就是艾萨克在太空外一堆飞船废墟中的探索,舱外行走,从驻停的穿梭机飞到另一艘飞船船舱中,空间站和宇宙中漂浮的气罐可以补充氧气,有一次我为了捡一个箱子,等回头的时候发现飞得太远身上的氧气TM的不够回去了,一边拼命的往回飞,一边看着背后不断减少的氧气含量,那种孤独和紧张的感觉个中体会极深。平心而论,《死亡空间》从第一部所强调的幽闭感在第三部大量的火爆场面中已经降低了,但在太空中穿梭的关卡设计是该作最棒的场景。




所以这就是我为什么一直在强调观看《地心引力》时首先要从哪些星际旅行的电影中走出来,重新树立自己“太空的广阔,我们的渺小”这样的太空观,才更能理解片中所散发出的孤独和恐惧感,当然本片更像太空歌剧,把太空拍得实在太美了太壮观了,所以诸位在欣赏本片的时候,一定要与主角随心而动,就像《少年派》中那两个故事含义一样,美丽有时候是一种伪装,越美丽其实越危险,要时刻做好“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准备。









无约束的行为

《地心引力》讲述的是一个人在茫茫太空中的自救过程,在独立的空间中,依靠勇气和毅力战胜一切,听上去有点像领导开会时的讲话,其实电影拍得很人性化,不过说到人性与宇宙空间,我倒想去另外一部电影,跟本片一点关系也没有,就是突然想起来了。



还记得当年有很多媒体在人类未进入外太空的时候曾经考虑过一个问题,就是有关人性与道德方面的对弈。地球的法律并不适合外太空,出了大气层就没有任何法律约束可言,到时候在外太空的人会不会因没有约束而产生,会不会暴露人类的本性,比如宇航员A几年前曾经欠宇航员B一毛钱不还,等俩人一块进入太空,B会不会因为讨债不成把A给宰了。这个问题在第一名女宇航员与很多男宇航员一块飞向外太空的时候达到顶峰,当然后来什么事也没发生。这也促成了诸如《空间物体造成损害的国际责任公约》这些太空法的出现。仔细想想,这个问题也比较深邃,在一个没有约束的空间里,何止犯罪这么简单?


这里要说的一部电影叫《深空失忆》,电影拍得一般,但里面的观点和故事起源却是非常强大的,只能说这片偏于荒蛮文明史诗的故事大有潜力可挖,但电影对这种题材其实不太感冒,投资太大容易亏本,所以只选择了其中一个片段来拍成B级片。但这种故事却是游戏的最爱,如果弄成游戏的话非常强大,又扯远了。



《深空失忆》的世界观要追溯到电影故事很久以前,21世纪中叶,地球人满为患,资源匮乏,人类发现了遥远星系中的有一颗疑似可居住星球塔尼斯,便派出探测器侦查,直到100年后才被确认,此时地球已经挺不住了,人类开始实施“塔尼斯移民”计划,在随后的近20年选择了6万名心理和生理极为优秀的人类作为移民,并建造了一艘巨大的飞船“极乐世界号”。2174年人类启动移民,飞行要持续123年,所有人进入冬眠,只留下飞船机组人员轮休,每一组工作一段时间后进入冬眠,唤醒下一组人员接班,以此类推。



可飞船走了没多久地球就爆发核战争,地球爆炸,全人类灭绝。当飞船上是仅存的人类这一信息传到飞船上的时候值班的机组人员顿时傻逼,其中之一暴走杀死其他人员,在一个无约束的封闭空间他扮演了上帝的角色开始创造和毁灭,他设定了电脑程序,每隔一段时间唤醒一批人让他们自由发展,随后自己进入冬眠。于是被唤醒的人在封闭的空间中开始了生存作战,2297年飞船到达塔尼斯星坠入海底,这时飞船上发展出一套独立的生态系统,没有食物的人们为了生存逐渐进化,行动敏捷感官超群,智商下降,也是就是太空食人族,并繁衍了n代,800年之后才轮到电影故事的时间。




所以这部电影无非老套的血腥B级片,但设定是非常强大的。设定里包含了有关物种选择、文明延续、进化等多种讨论,尤其是在一个没有约束的封闭空间的中,当权力凌驾于所有人之上一个独立的意识的行为会该怎样,这是一个比较哲学的问题。因此在该片公映之前设定被放出的时候引起了很多人的兴趣,等到电影出来之后恐怕很多人跟我一样觉得并没达到预期,所以来说这个设定弄成游戏效果更佳。






乔治·克鲁尼在想什么?

大帅哥飞走那一刻其实心里很难受,不是为角色难过,而是想到他飞向无边的深渊,等待氧气耗光自己憋死的那段时间,个人心里感受,想都不敢想。


片中他“最后”一句话是“恒河的太阳太美了”,给观众留了一个美好的结尾,抒情也悲情,但他看着氧气一点一点的减少的真正感觉是什么?无人知晓。这一幕有点像《欧罗巴计划》中沙尔托·科普雷飘走的感觉,后者是主视角,眼前慢慢远离的,变小的太空船,不断急促的呼吸,最后太空船变成一个点,呼吸也停止了,压抑的不行。想起了周作人的那篇《死法》,我觉得这种死亡方式是最难受的。



所以我在玩《死亡空间》的时候,一旦艾萨克在外太空氧气不足时,角色的呼吸声就开始加大变得急促,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这种感觉,反正小弟遇到这种情况自己也憋得慌,索性重新读档,不想看着角色慢慢憋死,忒膈应。

还记得在《火星任务》中的提姆·罗宾斯,也是飘走了,但他自己在宇宙中摘下了头盔,瞬间死亡,而是还是在妻子面前干出这一档子事来,完全不顾后者下半生的心理阴影和自责感,是相当震撼的。所以当一个人没有任何生还的机会而不得不放弃生命的时候,慢慢等待死亡是最难熬的,不如来个痛快的。



所以《地心引力》在处理这方面上是很有意境的,用一句美丽的语言给观众留白。




穿越的危险

《地心引力》这部没有太空大战、外星人,也没有乌托邦式情节设计的电影,在来自《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囚徒》的导演阿方索·卡隆的掌控下,呈现了在零重力的空间为生存而抗争的精彩太空歌剧。本片让观众见识到了太空的广袤和危险。


宇宙当然是危险的,不仅人类会面对失重和无助的情况,而且在没有尽头的黑暗之中,隐藏着超越人类认知能力的危险。在无数太空题材的电影中,充斥着人类探索全宇宙,虫洞、穿越时空,遇见各类异族生物然后开打,淡化人类对危险宇宙的概念。《地心引力》重树了人类的太空观(这句话我记得说了好几次了),所以这里我又想起另一部电影,有穿越时空的情节,但没有怪兽,却反映了未知宇宙的危险。这部电影叫《黑洞表面》。




本片同样不是什么优秀佳作,因为这是我看的第一部让我觉得太空如此恐惧的电影,以前包括《星球大战》、《星际迷航》甚至《阿波罗十三号》等一些科幻片没让我产生对宇宙太空的恐惧感,反而觉得太空很酷。而《黑洞表面》借用了当时流行的“虫洞”噱头,将重心放到了“虫洞”那一边的未知世界,电影就像《异形》与《闪灵》的结合体,是我太空恐怖片的启蒙之作,所以说这部电影现在看可能不觉得有什么,但其意义大于电影本身,是小弟童年的一个记忆和成长的见证。


电影讲述2040年探索飞船“地平线号”利用空间扭曲引擎制造了一个“黑洞”,穿越宇宙消失在另一端,7年之后在海王星附近突然出现,于是一艘营救船前往救援,当年“地平线号”的设计者威尔博士也随队而去。救援队探测到飞船内部有生命迹象,但登上飞船后发现里面破烂不堪,四处还有漂浮杂碎和尸体,就是空无一人。博士启动空间引擎,随后出现祸事,每个队员都产出了幻觉,随后要么被幻觉折磨致死要么被杀,原来“地平线号”在穿越之旅后进入到另一个空间,整个飞船拥有了一个邪恶的灵魂。




原本以为会出现外星怪兽,没想到飞船就是怪兽,不断转动的引擎,直击人们内心脆弱之处的幻觉,还有血腥的杀戮,这些都在指向两个观点:宇宙深处的未知与人类力量的脆弱。片中“地平线号”去的地方叫是地狱,无数船员自残和杀戮的景象很震惊,感觉电影有点神话与科幻不伦不类。其实电影最想表达的就是人类在贸然探索宇宙时的可能遭遇的结局之一。就像一个古代人来到现代会认为手机、电视都是魔法,本片的意思也一样,人类的科技在宇宙空间中就像达尔文形容蚯蚓的智商时的那句话:不值一提。谁知道黑洞另一头是什么已经超出了人类的认知范畴。探索宇宙还是小心为妙。


《黑洞表面》成本居中,当年公映的时候跟《黑衣人》撞车,一个喜剧一个恐怖,结果本片票房只有2千6百万,但本片在B级片影迷中的口碑还是非常强大的。该片的导演提起来一脑门子官司,电玩导演保罗·安德森,这是他第二部作品,个人认为比后来鼓捣的《生化危机》强多了,这导演只要跟媳妇米拉·乔沃维奇一块拍电影就肯定拍不好,那部《深空失忆》也是他制片。










探索的美妙

《地心引力》代表着人类探索太空可能出现的波折之一,跌倒了再爬起来,过程惊心动魄,结局振奋人心。但这只是探索太空的插曲而不是结果。人类探索太空的结果在电影中基本上逃不出两点,其一就是如《异形》、《黑洞表面》这样,无论插曲还是结局,肯定会跌倒,而且再也爬不起来了。另一种就是如《星际迷航》这样的。人类的力量是微小的,但结盟之后就不一样了。



《星际迷航》的小说诞生于1966年,当时的美国正夹杂在越战与冷战的双重阴影下,很多作家就把自己对和平世界的向往寄托在文学作品中,《星际迷航》的作者吉恩·罗登贝瑞就是位列其中。他在这部小说中,描述了一个乐观的未来世界,在那时人类已经战胜了地球上的疾病、种族、贫穷、偏执与战争。主角们探索银河系,寻找新世界并且与新的文明相遇,同时传播了和平与理解。


说穿了,《星际迷航》中的世界就是一个乌托邦时代。这样的和平年代是建立在第三次世界大战(2026年-2053年)之后,百废待兴,更加能体会当时作者对和平的期望,对战争阴影的恐惧。三战之后地球穷的叮当响,要啥没啥。在2063年,一位叫做泽弗里·科克伦的神经病发明了地球上第一艘可进行曲速飞行的太空船——凤凰号。当“凤凰号”在大气层外完成人类的第一次曲速飞行时,吸引了尖耳朵星人瓦肯族,后者表示:“没想到这么落后的破地方竟然还有这么高端的玩意”。随即光临地球,与人类完成“第一次接触”。




《星际迷航》为观众塑造了一个“地球万众一心,全宇宙建立家庭”的体系,也就有了“星际联邦”的诞生。 地球的接触策略是受到瓦肯人的影响,与外星种族发生“第一次接触”,第一次接触是指两个在之前从未见过面的种族或势力,通过双方偶遇或一方访问等方式相互了解到对方的存在。



这一点表明了联邦立场:应首先建立和平的关系,而不是在误会中发生冲突与战争。虽然《星际迷航》系列伴随着不断的探索,与外星人一言不合即开战,但其结果就像《七龙珠》中的孙悟空一样:“你打不过我,咱俩可以成朋友,我打不过你,我回去修炼,直到打败你,咱俩还能成朋友。”于是,很多奇形怪状的外星人加入星际联邦,后者也不断壮大。《星际迷航》代表着人类探索宇宙的一种最美好的愿望,这个系列的主题就是不断的探索,最新的《暗黑无界》这个主题很淡,偏于科幻动作片,所以被很多星迷所不屑。








彩蛋:放弃治疗

最后特别提一下《银河系漫游指南》,原著小说一共五本,是太空科幻喜剧的代名词,据说作者道格拉斯·亚当斯在1971年在漫游欧洲时一天晚上喝多了几两,仰望星空的时候,想起了随身携带的一本《欧洲漫游指南》,于是便打起了银河系的注意。



《银河系漫游指南》2005年被拍成了电影,算是比较不错的挖掘了亚当斯书中的精髓。包括原著小说在内,《漫游》最出众的便是无边的想象力,并且还以一种极其乐观的精神的去迎合未知的宇宙,这是英国人特有的幽默感,别看开场地球就玩完了,但英国人天塌下来也不发愁,就像在电影《世界尽头》中所描述的一样,地球都快被外星人占领了也阻止不了继续喝酒。地球毁灭了流落银河系也不要忘记带上毛巾。

随着《地心引力》的公映,这些太空电影构成了人类方方面面的太空观,人类对太空的认识不断深入,在如今科幻电影盛行的时代,太空电影没有因时代的变迁而改编风格,至始至终的保留了硬科幻最古老的品质。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高科技、大投入以及先进的运作模式,使太空科电影取得了更为巨大的发展。太空是科幻电影的一片“富矿区”,博大、神秘、充满未知内容的茫茫宇宙永远是个热门题材。太空电影就像一本太空科普教材,让人们对神秘遥远的太空有了更丰富、更细腻的感性认识。





天上没有人间:由《地心引力》杂谈太空

http://www.guokr.com/blog/487136/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影响《星际穿越》的15部电影
新太空时代科幻电影面面观
7种“摆脱地心引力”的方式,亲测有效!
六部硬科技科幻电影,还没收藏的赶紧收藏了
一次完成一件事,你就可以在火星活下来
外星人或拥有叹为观止的宇航技术,他们若来地球或引来一场浩劫!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