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道家谈生死荣辱

王国维之死

两周前发一文《伪友猛于虎》,是多年前写的,其实现在的我,虽然观点大致如旧,但在文笔表达上,早就不那么犀利了,可能是老了吧(呵呵),什么事情也不那么执着了。

之前写到王国维之死,由他的遗言“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可知,他的人生,是屈辱的。至少,他自己感知人生屈辱到无法再坚持,所以自沉于颐和园昆明湖。

然而,又有哪个人的一生是荣耀永恒的呢?荣辱相间如昼夜交替一样,周而复始。只要活着,又有哪个人不受辱呢?

尊严,是生存质量最核心的指标。至少,对我而言如此。于是,尊严感就成了一种本能的事,自然而又持续。

屈辱是一种感知。如果感知不到,自身并不存在屈辱之说。

在中国的宗法时代,做臣子的最大的耻辱就是不能为君主分忧,而君主是不能受屈辱的。如果君主受到屈辱,那做臣子的都得去死。1924年,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把溥仪赶出了宫,“南书房行走”王国维等学者和一些遗老们相约到金水河殉清,虽未得成功,但足以把“君忧臣辱,君辱臣死”这一儒家“伦理”演绎得淋漓尽致。

-----

儒家荣辱观中还有一个典型的,就是“贞节”观。女人失了“贞节”,那就是莫大的耻辱,无法再活在这个世上,甚至死了都不能洗刷耻辱。而我所阅读到的,最甚者,当属郑成功的母亲。

人生,是对风景变换的体悟过程。无论是外景还是内观。

来厦门,最大的改变,就是对大海的感知和体悟。之前工作的地方,虽都是海滨城市,但从没有一个地方如厦门一样让我对海洋有如此真切的感受。

办公室望去,海景尽览。然而,第一次进门时,同事指着斜对面的岛屿说:“那,就是鼓浪屿,那,是郑成功的雕像。”

中国人,特别是海洋人,提起郑成功,第一反应可能都是他收复台湾的壮举,那份不朽和荣耀。但说来奇怪,每次隔窗看到郑成功的雕像,我都会想到“屈辱”这个词。

郑成功的荣辱观

郑成功是福建泉州南安人,祖籍河南固始。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是海商,亦商亦盗,到日本去经商时取了田川氏,日本人。田川氏嫁给郑成功的父亲后,随夫来到福建,是郑芝龙五个妻子中的第二房。后遇清军入侵,郑成功的父亲投降了清军。他的母亲田川氏被清军强奸,在当时的环境下,那是无法容忍的大辱,屈辱到无法生存,于是田川氏自杀了。事情并没有就此罢休,郑成功认为他的母亲受辱后,身体污秽,精神上无法解脱,于是他把母亲的身体切开,把内肠都拿出来用水清洗,以此来洗刷精神上无法释怀的耻辱。对郑成功母亲受辱自杀的事,历史上有不少史书记载,说法不一。但流传最广的却是黄宗羲的“受辱自杀”说:

“北兵至安海,大肆淫掠,成功母亦被淫,自缢死。成功大恨,用夷法剖其母腹,出肠涤秽,重纳之以殓。”(黄宗羲,《赐姓始末》)

郑成功为什么会如此极端地处理他母亲的尸身,源于他的儒家贞节荣辱观念。分析郑成功儒家思想如此根深蒂固的原因,在于他接受的教育,以及他的个人经历。故事很多,但最关键的则是:明隆武皇帝赐名“朱成功”,时称“国姓爷”,又封“忠孝伯”。这一尊贵殊荣对郑成功的精神激励达到了极致,于是他一生致力于“复明”事业,不惜父子绝裂。哪怕是与荷兰人争夺台湾,也只是为了寻找一个根据地,光复大明王朝。

精神的力量,个人可拔泰山。

然而儒家思想最执着的一点就是,无论生存如何屈辱,内心都要追求荣耀的身后。“学而优则仕”、 “光宗耀祖” 成了每一个儒生的终极目标。就连孔子本人,也是生如“丧家之犬”,死后被誉为“万世师表”,这是最典型的“身后名重于生之辱”的典型案例。

无论后世儒生怎么吹捧和神化孔子,夫子一生,说破天去都是郁闷的、不得志的。学富五车,走遍各国也未曾找到知己平台,甚至还厄于陈、蔡之间,七日不火食”(《荀子宥坐》),七天没东西吃,差点饿死。生之辱,在孔子的身上,都是常事,然而他却选择了对梦想与尊严的坚守。这一选择,对整个民族的文化起到的作用,恐怕不是孔子生前所能料想到的。

“春秋不用孔子,春秋之不幸,后世之大幸也;玄德能用孔明,玄德之大幸也,孔明之不幸也。”(养真子,《养真集》)

中国古话:“好死不如赖活着”,这其中,就透着生之屈辱的意思。只是大家对屈辱的理解不同罢了。就佛教、基督教而言,也有不同的观点。

佛家,更是忍辱的典范。

寒山,又名寒山子,是唐代的隐士,同时也是一位诗僧,与另一位隐士拾得有一段精典的对话:

    寒山问拾得:世间有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骗我,如何处治乎?

拾得曰: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寒山问拾得》)

基督教中,虽然有宣扬以牙还牙,以眼还眼的文化,但忍辱、释怀和包容却是主流的观念。耶稣的一生,有多少屈辱,这都是不消多言的事。就算是自己钉在十字架上,他还为伤害他的人祈祷:

“父啊!赦免他们;因为他们所做的,他们不晓得。”(记载于《圣经·新约全书·路加福音》23章34节)

---

佛家与基督教,多半都是主张“忍辱”,而道家对一切问题的观点主要是“化解”,所以称为“道化”,中国人通俗地讲作“看得开”。以下说说道家的荣辱观。

老子的荣辱观

 从不拜偶像的我,自封为老子的忠实粉丝,所以对很多事情的看法,一般先说老子的观点。但由于之前发过一篇《老子说宠辱》,所以今天就不再重复。

说说道家其他人的观点。

尧的荣辱观

尧的思想属于道家思想,想得透彻。

“富有、多子、长寿”似乎是每个人最梦寐的三大心愿,然而,圣人尧却不这么认为。 “华封三祝”讲的是这么一个故事: 

        “尧观乎华,华封人曰:‘嘻,圣人。请祝圣人,使圣人寿。’尧曰:‘辞。’‘使圣人富。’尧曰:‘辞。’‘使圣人多男子。’尧曰:‘辞。’封人曰:‘寿、富、多男子,人之所欲也,女独不欲,何邪?’尧曰:‘多男子则多惧,富则多事,寿则多辱。是三者非所以养德也,故辞。’”(《庄子·天地》)

尧到华州这个地方去视察工作。华州人见圣人来,于是给他三个祝福,祝愿他多子、多富、长寿。但是尧却谢绝了这种祝福。华州人不理解,说长寿、富有、多子,都是常人所向往的,您为什么偏偏不要呢?尧说:

“孩子多了就会有更多的畏惧,财富多了就会有更多的烦心事,寿命长了就会受更多的屈辱。这三样东西都不利于修行德性,所以我不要这些。”

尧说的这三点,如果说前两点还有点让普通人多少可以理解和接受些,但最后一点------“多寿多辱”的说法,却是耐人寻味的。活得越长,就受辱越多,我相信圣人不会乱说话。但个中滋味,原以为等我老了才有资格去品味“寿之辱”,不过随着年龄的增长,也越来越理解年长者对人生的感慨。忽然想起一段小说中的对白,不觉想笑:

“你却造化,天赐汝等长寿哩”

“老爷呀,你少了一个字儿,是长受罪哩”

(吴承恩,《西游记》第四十四回)

忽又想起《红楼梦》中贾母自嘲:“不过是个老废物罢了”。

不觉莞尔。

列子谈生死

某天,和女儿一起看电影,看到主角晚年很受罪,全身各个器官已没有感知,生命已没有质量可言,更谈不上尊严。

于是我对女儿说:等妈老的时候,如果这样,就给一针算了,早解脱,别让妈受那罪了。如果生不能体面,至少要死得有尊严。

女儿:我希望你能象贾诩那样的死法。

妈妈:哪个贾诩?

      女儿:曹操的那个天才谋士。

      妈妈:贾诩怎么个死法?

      女儿:在睡梦中死了。

妈妈:那不得了啦,要在睡梦中死去,那得有多大的福气啊,要修行多少良善才能得那样的善终啊。

考虑到生命的无常,日常生活中,我跟女儿不止一次地交待“后事”:

“等妈妈离开这个世界那一天,无论是天灾还是人祸,或是自然而终,一定是尘缘已尽,心愿已了。妈最大的心愿和期盼就是你坦然接受自然规律,幸福地生活下去,把快乐传递,不然,道家的智慧书你就白读啦。”

女儿:“象庄子那样‘鼓盆而歌’?”

正炒菜的我,锅铲笑掉地上。“那倒没必要,娘归天了,孩子‘鼓盆而歌’,纵然这是一种境界,妈并不会介意,但这个社会恐怕难以接受你的行为。你自己内心为妈妈感到轻松,自己不要伤心就是最大的智慧和能力了。你悲伤,妈在天上会心痛千万倍,所以孩子一定要想明白这个问题,一定要让自己快乐,一个人快乐和痛苦,反应在妈妈心里,都是千万倍的放大,这是规律。”

女儿说:“亲人难舍难分也是人之常情啊,伤心难道都有错吗?”

我说:“没有错,只是没有想明白生死也只是遵循大道罢了。等妈老了,希望你能依据《列子》中的养葬观待娘。”

女儿问:“《列子》怎么说?”

 “简单说,一句话,‘生相怜,死相捐’,就是生的时候要相互怜惜,死的时候要相互捐弃。活着依依相恋,死了就果断舍忘,人与人之间若都能做到如此,这个世界就多了很多生的温暖,死的达观。”

见孩子对道家这一观点表示接受,于是我马上说:“去,第二个书柜,第二排,第三本书---《列子》,拿过来,翻到《杨朱篇》,把那段话朗读朗读”。于是孩子拿来书,开始朗读:

杨朱曰:“古语有之:'生相怜,死相捐。'此语至矣。相怜之道,非唯情也;勤能使逸,饥能使饱,寒能使温,穷能使达也。相捐之道,非不相哀也;不含珠玉,不服文锦,不陈牺牲,不设明器也。”(《列子---杨朱篇》)

读完了,孩子说:“这就是‘生相怜,死相捐’啊”。我把菜端上桌,先夹起一筷给她尝尝,以示奖赏。“嗯,这就是古人说的‘厚养薄葬’,中国人主要是居家养老,最怕‘薄养厚葬’, “生则尧舜,死则腐骨;生则桀纣,死则腐骨”,无论生前如何风光体面,死了就是一把无用的骨头罢了,厚葬啥的也只是后人作秀体面,实在没有必要。”

上个月出差,在航班杂志上看到台湾作家琼瑶的一篇声明---《写给儿子和儿媳的一封公开信》,信中表达了对生死的鲜明观点,她叮嘱孩子:

    不论我生了什么重病,不动大手术,让我死得快最重要!---不把我送进加护病房,不论什么情况下,绝对不能插鼻胃管、不能在我身上插入各种维生的管子、最后的急救措施,气切、电击、叶克膜……这些,全部不要!帮助我没有痛苦的死去,比千方百计让我痛苦的活着,意义重大!--- 帮我“尊严死”就是你们的责任!能够送到瑞士去“安乐死”更好!

她说:“生时愿如火花,燃烧到生命最后一刻。死时愿如雪花,飘然落地,化为尘土!

因为她懂得:

尘终归尘,土终归土。

庄子说“方生方死,方死方生”,细想来,人活着只是一个短暂的瞬间,生死之间,充满着苦难和屈辱。

对苦难和屈辱的思索,通常是哲学家的事,一如罗素的坦诚:

“有三种简单然而无比强烈的激情左右了我的一生:对爱的渴望,对知识的探索和对人类苦难难以忍受的怜悯。”(罗素,《我的人生追求》)

庄子的荣辱观

 道家的逍遥派代表人物庄子就认为当官,被约束就是一种屈辱。当楚威王派人来请他辅佐朝政时,庄周却说“子还去,无侮我”,他以神龟作比喻,认为神龟如果死了,既使龟壳被供庙堂之上而尊贵,也不如活着在泥水中游曳幸福。因为他选择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而不愿宁其死为留骨而贵” (《庄子秋水》)。历代道家的遁世大隐,多是受到庄子这一思想的影响。

现代社会的荣辱观

有时候会想,到底要经过多少苦难,才能走过泥泞?到底要承受多少屈辱,才能迎来光明?似乎我们每个人,都在憧憬着荣耀,都在躲避着屈辱。

然而,人生在世,有多少人的生命是荣耀无辱的呢?若混得不如人,不是这个训斥,就是那个给难堪给脸色。若是过得稍比人强,不是有人诽谤,就是有人是非。官升一品,依然不变的是摧眉折腰;富甲三江,永远都有不断的烦恼;学富五车,依然不遇知已平台。细想来,哪个不受屈辱?

       《求人折尽我尊严》

万里访道自不言,历尽艰辛意难全

求仙未得一席地,求人折尽我尊严

腹内著书三万卷,胸中作画遍桑田

天若有情应怜我,君若有义应自惭

闹里静坐悟道人,独来独往妙法传

愿倾肝胆报相识,料想前生必有缘

对不少人来说,活着就是一种屈辱的过程。年纪越大,屈辱越多。

在北京时,曾听一位长者调侃自己的长寿说:“我这把老骨头,真是给这个社会增加了太多的麻烦,不再为社会创造价值了,还要占用更多的资源,走到哪里,破架子端着,搞得别人很累,其实自己更累。人家嘴上不说,心里嘀咕着呢,这么大年纪,还出来麻烦人。每年年底,单位派人来慰问,其实无非是看看我死了没有啊。你还年轻,不会懂的,活得年纪大了真是屈辱啊-----(然后大笑),跟你说啊,生不容易,死起来更难啊,虽然活着没什么趣了,眼也不行了,脚也不行了,牙也不行了,可也没力气和勇气去死了,只能等死,你说烦人不烦人?。”说完他又大笑,我们大家也跟着笑。

自那不久,他再也不愿出门,不再应酬,不再吃请,在家潜心研究《易经》了。而今,他已出版了一本专著,凝聚他一生的积累和沉淀。去年秋天的一天,忽然问我:“你在国企好好的,跑海洋局干嘛去了?”,我笑着说:“离大海近点,寻找仙山,以后做神仙去”,电话中,他大笑。继而又开玩笑说“研究《易经》后,我感觉人都轻松起来,境界大多啦,哪天你修成了神仙,随你入道可好?”看老人家如此玩笑,我也调侃起来:“那得等到您长发及腰”,原以为自己是笑话终结了,没想到豁达的老人马上补一句:“你难道不知道我没头发了吗?”----笑晕。

如此悟到生之辱的人,在晚年却演绎了生命的精彩,用他自己的话说,是明白了人生的真正意义。他短信说:

“为官至六十多岁,我只行生之辱。以前觉得,没有钱很没面子,没有权,很不自在。而没有学问,从来都不知道丢脸,不觉得没面子。想起来,就很惭愧。这几年研究国学,方知生之乐,要是人生可以重新来过,我就不选择过屈辱的人生,可惜我已老了,知道道家哲学太晚了”。

那一刻,我觉得他的形象真正的高大起来,也第一次真正意义上觉得那是书中似曾相识的知己。

    今夫人房舍、衣服、饮食、器皿,多耻不如人。至于学问不如人,良心不如人,却不知耻,抑独何哉?弗思甚也。(养真子,《养真集》,《正统道藏》洞神部威仪类

房子、车子、衣服、饮食等外物配置不如人,我们觉得羞耻。至于学问不如人,良心不如人,品德不如人,却不知道羞耻。

然而,读书多就有尊严吗?理论上讲是,也应该是。至少,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尊重读书人的。因为在宗法时代,读书与做官是有直接关系的,正所谓:

“家无读书子,官从何处来?”

可见,读书不一定有尊严,一旦做了官,就有尊严了。

一首元曲,值得玩味:

不读书最高,不识字最好,不晓事倒有人夸俏。老天不肯辨清浊,好和歹没条道。善的人欺,贫的人笑,读书人都累倒。……人皆嫌命窘,谁不见钱亲”(无名氏《朝天子·志感》)

如果人生可以重新来过-----

我们是否还会选择这样的人生?我们不可以选择时代,但可以选择自己的人生。

至少,尊严的活着。当不负此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9)长寿多辱(转古东学)
祝您多财、多寿、多子多福! | 庄子说
庄子|人生三境: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列子御风都不算什么,道家是如何用扩大心量来超越列子?
解读逍遥游
寿则多辱?季羡林、杨绛:做可爱老人对抗“长寿的惩罚”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