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面对地震灾民,心理治疗师应注意些什么
警惕地震后6大心理疾病

  关键词:地震 地震阴影 心理疾病 心理 行为 健康

  地震过后,你是否经常有房子摇晃的幻觉?是否有偶尔的眩晕感?是否经常失眠、焦虑、注意力不集中?如果你在这些方面表现很突出,请警惕自己是否患上了地震后精神疾病。

  创伤后应激障碍

  可以发生在任何年龄、主要发生在灾后一月到三月的时间内,也有部分患者在灾后的半年甚至更长的一段时间。患者可出现:警觉性增高、对创伤有关的刺激表现过分可惊恐、回避、注意力不及中、学习工作困难、失眠、噩梦,伴全身的紧张、出汗、心悸 。躯体方面可出现厌食、消化不良、腹泻、躯体不适感、疼痛、疲乏无力。不及时治疗病情可能发展和恶化,或并发其它精神疾病。

  创伤后的悲伤反应

  在丧失亲人、财产、家园的灾民常常会出现灾后的抑郁反应。表现情绪低落、伤痛 、反复回忆失去的亲人,睡眠差,伴多种躯体不适和功能障碍。严重的会出现自杀念头或行为。需要药物和心理干预。

  创伤后的心身障碍

  患者会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出现灾后的紧张感,易惊吓、对灾难和危险的过度的担心和恐惧,情绪焦虑、兴趣减退。对各种刺激出现过高的反应伴躯体的各种功能障碍、肌肉的震颤、发抖、跳动。

  创伤后精神病性障碍

  有些患者可出现一过性的幻觉、错觉、精神错乱、行为怪异等。

  灾后学习、社交障碍

  持久的疲乏、精力减退、学习困难、易激惹、烦躁、攻击性增加、社交回避等行为障 碍。

  另外,灾后不仅可能直接引发应激相关的精神精病,同时,对原有的精神疾病也有诱发的 作用。疲劳,睡眠不足、生活习惯改变不能按时服药都增加了对原有精神障碍复发的风险。
┏面对地震灾民,心理治疗师应注意些什么
   关键词:地震 地震阴影 心理疾病 心理治疗师 行为 健康
   正在集合全世界最顶尖的系统排列治疗师给予指导意见,如何能够用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帮助中国四川的地震灾民,同时避免一些其他地区曾经发生的错误。
   现在已经收到部分内容,要点如下:
   瑞士社会创伤专家Anngwyn女士
   “现在最关键的是解决灾民的生存基本需求,如清洁食水、食物…帮助寻找失散家人等。人们仍然在震惊的状态中,很可能已经跟自己的身体感觉脱离。有可能的话,仅可能把他们投入到援救他人的事情上。使命感可以帮助人们回到清醒专著的状态。”
   “这不是帮他们发掘情绪反应的时候!要等迟一些,当紧急事态完全受控的时候才可以做这部分工作。现在最重要是每个人都安排做一些事情。”
 
   澳大利亚Chris Walsh(心理学)博士
   治疗师四大注意事项:
   1.现在切勿鼓励当事人在叙述他们的遭遇和情绪反应,这会增加创伤后压力症的风险,只对当事人有害无益。(原文是一千次说“不” )。如果当事人真的自己想说,是可以的,除此以外,在这阶段千万不要鼓励。
   2.但这不能把沉痛的哀悼混淆。人们是需要对死难的亲友哀悼的。他们自己的表达方式要被尊重,而不是强迫他们使用其他方式 – 例如,更加强烈的情绪表达。治疗师这个时候最大的力量是“见证”,有同理心的聆听者,能包容自己的情绪,同时创伤受害者的情绪。
   3.一种证明有效的方式是“解决方法”导向,而不是“问题导向”。这称为“关键事件压力管理”。这种助人方式是指鼓励当事人讲述他们怎样应对,把他们的“能动性”发掘出来,就算是发现一个孩子丢失的玩具,也是很有帮助的。
   4.注意治疗师不要自己替代了当事人的创伤 – 因为发挥同理心跟受了创伤的灾民连接太重,反而自己代入其中,自己受伤。注意要充分休息、运动和静心,才能帮助他人。
  
 
 
  面对灾民,该说什么不该说什么
    心理专家强调,灾区儿童、青少年是救助重点之一。他们缺乏足够的认知能力,受到的刺激更大,如果处置不力,负面的心理症结会成为他们今后成长的障碍。救援人员、现场记者的心理问题也不能忽视,他们看到了更多的惨烈状况,加上身体疲惫,精神受到创伤很大。
    心理专家称,未掌握心理辅导技巧的志愿者很可能越劝越糟,有些话绝对不应对灾民说。
    要说什么?
    □这不是你的错。
    □对于你所经历的痛苦和危险,我感到很难过。
    □你现在安全了(如果这个人确实是安全的)。
    □你的反应是遇到不寻常的事件时的正常反应。
    □你有这样的感觉是很正常的,每个有类似经历的人都可能会有的很好的反应。
    □看到这些一定很令人痛苦。
    □你现在的反应是正常的,你不会发疯。
    □事情可能不会一直是这样的,它会好起来的,而你也会好起来的。
    □你现在不应该去克制自己的情感,哭泣、愤怒、憎恨、想报复等都可以,你要表达出来。
    不要说什么?
    ■你能活下来就是幸运的了。
    ■你能抢出些东西算是幸运的了。
    ■我知道你的感觉是什么。
    ■你是幸运的,你还有别的孩子/亲属等等。
    ■你还年轻,还能再有一个孩子/还能再找一个伴侣。
    ■你爱的人在死的时候并没有受太多痛苦。
    ■她/他现在去了一个更好的地方/更快乐了。
    ■在悲剧之外会有好事发生的。
    ■你会走出来的。
    ■不会有事的,所有的事都不会有问题的。
    ■你不应该有这种感觉。
    ■时间会治疗一切的创伤。
    ■你的生活还要继续下去。
    如何对地震灾民进行心理救助
    对于灾区的人们来说,首要问题是安全感的大幅降低。他们在地震期间和震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都会很关心自己基本的生存问题,如环境是否安全、健康是否有保障等;同时会担心与自己关系亲密的亲人、亲戚等,会表现出惊慌、无助、逃避、退化、恐惧等一系列行为。其中,有些人会出现急性应激障碍。处理的关键是鼓励其宣泄,让他尽量哭出来或说出来;同时,采取接受性和包容性语言,例如:“你的感受我完全可以理解”、“不要怕”等,一边安慰一边引导。
    如果亲人受伤或去世,幸存者往往无法面对突如其来的噩耗,有些人会出现精神崩溃,其表现是惊恐万状、哭闹不止、行为盲目冲动、伤人或自杀。处理精神崩溃的方法是先使其安静下来,然后鼓励其宣泄,引导他们转移关注点;例如,“如何去帮助受伤的亲人更为重要”,还要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各种意外的发生。
  具体而言,如何帮助当事人,可参考以下建议:
  (1)在灾后,在解决安全和基本的生活问题后,最好找专业的心理医生进行适当地心理干预,必要的时候用药治疗,防止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生。值得注意的是,在处理这些问题一定不要采取隐瞒真相的方法,用善意的谎言去安慰,这是不利于心灵康复的。
  (2)在建立良好的关系后,可以给予被干预者支持性或疏导性心理辅导。使他们的情感得到疏泄或释放,而不是压抑这种情绪,这样能使情绪稳定下来,对缓解症状有很大帮助。此时不宜采用让被干预者回忆创伤事件的认知疗法或暴露疗法,这些方法可能会使他们在不适宜的情况下再次体验创伤性经历,有加重病情的可能性。
  (3)帮助被干预者认识有关的应激源,正视和面对现实,让他们认识到人生中会遇到各种各样意想不到的困难,生活就是和自然做斗争,就是和各种预料不到的境遇做斗争。鼓励他们调整自己,去适应和处理各种事物,适应各种环境。
  (4)如果被干预者表现为恐惧,可采用暴露疗法,它常作为系统脱敏疗法的一部分。但此方法对以前精神状况良好、无明显的创伤性经历、无严重的抑郁或物质滥用病史、有严重的闯入性回忆的人有明显疗效。
  (5)鼓励被干预者锻炼自己的意志,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其独立应付或处理各种复杂情况的能力。
  (6)采用道家处世养生法,改变价值观念,减缓应激。道家处世养生法,主要有4条原则:“利而不害,为而不争,少私寡欲,知足知止;知和处下,以柔克刚;清静无为,顺其自然”。
  (7) 进行家庭治疗,社会环境治疗,使被干预者获得社会的支持和帮助,有助于尽快康复。积极的社会支持良好的家庭和社会支持是创伤后应激障碍发生的保护因素。一般认为创伤事件发生后受到良好社会支持的受害者都有较佳的预后,得不到充分的社会支持则反之。因此对受害者来说,从家庭亲友的关心与支持、心理工作者的早期介入、社会各界的热心援助到政府全面推动灾后重建措施,这些都能成为有力的社会支持,同时要考虑受害者的实际需要,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与受害者进行有效沟通,以增强社会支持的力度,降低受害者创伤后应激障碍发生的危险。
  (8)此外,还可让他们之间建立“互助组”,增加对彼此的关注,建立团队间安全感和信任感,改变无助感和被动状态,增强自信心。
  (9)对于患者而言,认知行为治疗和眼动脱敏与再现(EMDR)暴露治疗已经被证明行之有效,但必须是专业的心理医生进行操作。
  (10) 另外,多年的研究显示,紧急事件应激晤谈(CISD) ,对于缓解消防队员、警察、急诊医疗工作人员和其他处于危机事件(即创伤事件)的人员的应激反应有较好的效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心理专家:请别忽视九寨沟震区儿童的心理创伤!
北京安定医院汶川救援团队:十年后,我们仍然记忆犹新……
灾后心理救助者需要“大心脏”
突发疫情中的心理危机与干预2:危险与机会并存
地震受灾儿童心理卫生需要把握的十个“三”(中篇)
专家讲述:地震后的心理干预与建设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