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我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是什么典故

“我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出自《晋书.列传三十九》,意思是:我虽然怨恨伯仁,却没有杀死他的意思;但是因为我的怨恨使伯仁被人杀死,伯仁的死与我有间接的关系。

   “伯仁”,指周顗Zhōu yǐ,字伯仁,两晋名士、大臣,西晋安东将军周浚之子,曾任荆州刺史、尚书左仆射。因敢进忠言而被朝廷看重,因天性宽厚仁德被人敬重。

“我”指王导,东晋时期比较牛的人物,政治家、书法家,历任晋元帝、明帝和成帝三朝,是东晋政权奠基人之一。王导出身于魏晋名门“琅邪王氏”,早年就与琅玡王司马睿即晋元帝十分友好。

东晋建立后,王导任骠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封武冈侯,后晋升司空、假节、录尚书事、领中书监等职。王导之兄王敦也很牛叉,时任江州牧、荆州刺史,王氏兄弟一内一外,形成”王与马、共天下“格局。

王敦自恃文韬武略、无人能敌,不服朝廷管束,对朝廷阴奉阳违,甚至抵触,在不被晋元帝重用时,更起2万精兵直扑中央南京。

晋元帝宠信刘隗向晋元帝建议,杀光南京王氏家族成员,晋元帝未答应。但王导听后仍惊恐万分,于是带领有官职王氏子弟20多口到晋元帝前哭诉,说家门不幸出此乱臣贼子。而恰好这时,周顗进宫,王导希望周顗能替他说好话,便说:“伯仁,以百口累卿!”,意思就是说:我全家100多口,就全靠你了。结果周顗当作没听见,昂首径直进了大殿。然而,周顗见到皇帝说尽了王导好话,说王导是个忠诚臣子,皇帝采纳了他的意见。

周顗喜欢喝酒,在宫里喝到满身酒气、烂醉如泥才出来。王导仍在宫门口等着,叫周也没搭理他,周还边走还边胡言乱语:“今年杀叛军贼子,换个个斗大金印带在身上。”

周顗出宫后回到家里,又连忙写了一篇奏折,言词恳切,替王导他们求情。但王导不知道周顗两次为自己向晋元帝求情,还怀疑周伯仁可能向晋元帝说了自己的坏话,因而非常怨恨他。

     王敦确有两把刷子。“王敦之乱”仅20000精兵就把朝廷大军打得溃不成军,晋元帝只得对王敦封大官许愿,王敦总揽朝政,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至此大开杀戒,对名士周伯仁也不例外。

      王敦,问王导:“周顗和戴若思是南北两大才子,应该做三司这样的大官,没什么可疑虑的吧?”但王导不回答。王敦又问:“如果不做三司,那应该做尚书令、尚书仆射吧?“王导仍不吭声,王敦便说:“如果不配为官,那就杀了他”。王敦的堂弟王彬痛哭流涕,劝王敦不要杀周伯仁,王敦看了王导一眼,王导还是一声不吭。于是王敦大手一挥,杀!于是周伯仁人头落地。

      第二天,王导直入朝廷,神气活现地在中直机关转了一圈,突然在台子上发现周伯仁给晋元帝的上书,这才知道周顗原来是外示无情,但内里在极尽全力为王导开脱,于是王导拿着周顗的上书痛哭流涕:“吾虽不杀伯仁,伯仁由我而死。幽冥之中,负此良友。”意思是:我虽然没有直接杀死伯仁,可伯仁却是因为我的不作为而死,我对不起这个良友呀。

      这个典故给了我们很深刻的启示,因为眼睛的直观判断,而间接害死了品德高尚、宽厚仁德的大才子周顗,的确让人唏嘘,也留给我们无限的思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我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来自哪个典故,你怎么看这个典故?
“我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名士周顗如何守节秉义?
都知道“我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这句话来自哪个典故,是什么意思?
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伯仁是谁?
五胡乱华系列六:晋室东迁之十:王敦占领建康和戴周遇害
东晋开国名臣王导的两件错事:一件失去了朋友,一件让他夫人暴怒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