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文旅达人秀 | 谈谈南越国和长沙国的边界


本期达人



姜孖娴:考古学在读学生,大一时就在西汉南越王博物馆做志愿者,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感受到了帮助他人的快乐。超级喜欢考古,喜欢博物馆!希望自己能发掘那些鲜活的“曾经”,解读文物背后的故事。

1973 年中国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了三幅古地图,其中第一张地图为'西汉 初期长沙国深平防区图”(以下称为“地形图”)。谭其骧先生在其 1975 年文《马王堆汉墓出图地图所说明的几个历史地理问题》中提出,汉初长沙国南界既不是以五岭为 界,也不同于《汉书·地理志》中的桂阳、零陵二郡南界。谭其骧先生通过对《西汉初期长沙国深平防区图》所示地界与《史记·南越列传》和《汉书·地理志》等加以对 比考证,从而得出结论。本文将通过再次考证地图和古籍,将现代地图与之对比,探究 地形图所示的汉初长沙国南界,同时在对比中找寻古地图的史料价值。

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地形图”

汉初长沙国南界的现有研究


过去,有不少史学家对“波汉之阳”一语持怀疑态度。如黄盛璋《有关长沙马王堆汉 墓的历史地理问题》中说:“临江江国被平以后,汉改为南郡,辖境未改,所以汉江基本 上是秦南阳郡,与南郡的分界,吴芮的长沙国怎么会超越临江国而循着汉江北岸呢?所 以‘波汉之阳’云云,乃是班固参考《史记》写《诸侯王表》时自己所作的割析, 表面上 好象比《史记》的叙述明白,而实际并没有根据。”而周振鹤说得比较含糊:“《汉书·诸侯王表·序》云,波汉之阳,亘九嶷,为长沙。约略画出了长沙国的南北界。九嶷山在《汉志》零陵郡营道,是南界;北界波汉之阳则不易理解,师古日波汉之阳者, 循汉水而往也,水在北日阳。然长沙国似不得北至汉水之阳,但距汉水不远是可能的。” 

现在学界大多认同谭其骧先生的结论。张修桂在谭文的基础上,根据《驻军图》对 汉初长沙国的南界东段又做了进一步的补充和订正,使汉初长沙国南界清晰可见。两人 揭示出,汉初这两个诸侯亡国之间的边界,应该是沿袭秦代的长沙郡与南海、桂林二郡之间的郡界而来的。1980 年,周振鹤以帛地图为线索,全面复原西汉一朝长沙国的区域 变迁。周世荣也提出,汉初长沙国的领域要比现在历史地图中所绘的范围要大得多。过去 认为“波汉之阳”是不可能的。傅举有认为,长沙国的南界不仅确实到达了九嶷山, 而 且还越过九嶷山,到达今广东省的连县。

因此,总结一下,现史学家大多对《汉书·地理志》中的“波汉之阳”产生怀疑, 并逐渐证实此与汉初长沙国南界不符。谭氏之说“汉初这条两个诸侯王国之间的边界, 应该是沿袭秦代的长沙郡与南海、桂林二郡之间的郡界而来的”成为学术界普遍认同的 观点。

秦长沙郡汉初长沙国南界示意图 


以汉初南越王国的边境推测长沙国南界


《史记·南越列传》记载∶“即被佗书,行南海尉事。嚣死,佗即移檄告横浦、阳 山、湟溪关”、“秦已破灭,佗即击并桂林、象郡,自立为南越武王”,说明在秦末 时南越国已占据南海郡、桂林郡、象郡。而这三郡与秦设置的长沙郡均接壤。

汉高帝时,在赵佗割据下的南越王国“与长沙接境”,这一点谭氏在其文中也有涉及。又提到在高后时期“发兵攻长沙边邑,败数县而去焉”,“财物赂遗闽越、西瓯、 骆,役属焉,东西万余里”侵犯过长沙国边境;且使闽越、西瓯和骆越归属南越,其领地 面积大大增加。一是可以说明南越国在汉初仍与长沙国接壤,二是可以大致推测,在南越 国领土大大增加之后,与汉朝接壤的边境线也有所延长。文帝时期,赵佗上书提到“以故自 弃,犯长沙边境”。

因此,在推得汉初南越王国的北境与长沙国南界接壤,并且探知南越王国的北境大 致位置后,我们可以依此对汉初南越国的南界进行研究。

赵佗于高祖三年(前 204 年)至建元四年(前 137 年)在位。而史记中也提到“汉 十一年(前 196 年),遣陆贾因立佗为南越王,与剖符通使,和集百越,毋为南边患害, 与长沙接境”,这之间的时间不是太长。汉初这两个诸侯国的边界应该是由秦置长沙郡与 南海、桂林二郡间的边界沿袭而来。上文中提到南越国已占据南海郡、桂林郡、象郡, 这已 是赵佗的势力范围。同时还有“士卒大疫,兵不能逾岭”,岭即指阳山岭,秦时为长沙郡 南境。以此可以说明上述结论大致成立。再看谭氏之观点:“他也并没有侵占原来的土地,只是在高后时曾一度‘发兵攻长沙边邑,败数县而去’,边界未尝因而有所改变。”所以我们可以推测,汉初时两国 边境,有极大可能性与秦代两郡间边境相似。这点还需进一步证实。

以秦置长沙郡看汉初长沙国南界


秦始皇三十三年(前 214 年)设岭南三郡,长沙郡。秦代的长沙郡,以今长沙地 区为中心,涵盖了今湖南大部分地区,北起洞庭,南逾五岭,东邻鄱阳湖西岸和罗霄山脉, 西接沅水流域。“秦伐楚,初置长沙郡,置湘、罗今湘阴地,古罗子国、湘南、益阳居 益水之阳、阴山、零陵、衡山、耒、桂阳为县隶焉。汉高帝五年,初置长沙国。” 说明秦代长沙郡下设湘、罗、益阳、阴山、零陵、衡山、宋、桂阳等 9 县,其范围相 当于今岳阳、长沙、湘潭、株洲、益阳、衡阳、邵阳、娄底、郴州、零陵等部分或全部, 以 及鄂南、赣西北和广东的连县、广西的全州等地,面积几乎相当于今天整个的湖南省。

秦二世而亡,长沙郡虽之后经历一系列战乱,但其下所辖地区未有较大变化。因此我 们可以说,汉初长沙国的疆域大致与秦时相当。而《汉书》载“波汉之阳,亘于九疑,为长沙,置茶陵居茶山之阴”,即汉水往南到九嶷山是长沙国的属地。在这里笔者认 同谭氏的说法,其与汉初长沙国南界不完全一致。

其原因有二∶一是“九疑”即为九嶷山。《山海经·海内经》中记载“南方苍梧之 丘,苍梧之渊,其中有九嶷山,舜之所葬。在长沙零陵界中。”秦始皇设长沙郡,始置 零陵县,零陵县治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全州县境内。所以九嶷山是在零陵县内, 而 不是南境,所以如此看来这条界线实有变动。二是以史料年代来判断。《汉书》于建初 年中基本修成(约公元 80 年),在此期间汉朝经历了公元前 127 年汉武帝推行的推恩 令,因为中央政府仍担心他们在经过景帝的削藩之后会“合纵以逆京师”。其结果是 到元始二年,长沙国只剩下《汉志》所载的那十三县,大约是元光六年推恩封侯以前版 图的一半。公元前 112 年汉武帝冬季灭亡南越国。我们可以确定的是从汉武帝年间到 《汉书》成书期间长沙国的南界发生过变化,所以并不能说《汉书》中所记载的长沙国 南界就是汉初的长沙国南界。

依据上述推论,可以得出的是汉初长沙国的疆域大致与秦时相当。


古地界与今政区之对照


谭其骧先生说:“总上所述,我们把文献资料与这幅图中所显示的情况结合起来, 可作一线西起秦汉零陵县西南,东南行穿灵渠,越海阳山、都庞岭,经图中□鄣约当今江 永县治之南,循今湘桂省界折南折东,又东经莲县南抵秦汉阳山关,折东北穿乐昌峡, 折东循令湘粤省界踰大庾岭至横浦关,大概就是汉初长沙国与南越国之间的边界。它既不是 以五岭为界,也不同于《汉书・地理志》里的桂阳、零陵二郡南界。”“汉初这条 两个诸侯王国之间的边界,应该是沿袭秦代的长沙郡与南海、桂林二郡之间的郡界而来 的。

”如今笔者再用古地图与今中国行政分界来对照长沙国南界所过的区域:其中黄线所 表示的是今之省界,红色所代表的是长沙国与南越国边界线。

从这张地图上我们可以得知,汉初的长沙国南界自西向东为:先经过广西东北部的 桂林市兴安县南部,再过省界,到达湖南省的西南部,之后与今湘粤两省省界重合;至桂阳西部分异,经清远市北部、韶关市中部,在乐昌城附近又与省界有所向合;之后接 着分异,然后与今粤赣省界相一致。

古地图的史料价值


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古地图,是世界上现存最早、具有相当科学水平的实用彩色 地图,在我国地图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考古挖掘的遗址实物是研宄历史的第一手资料。“关于长沙国的南部境界,文献记 载语焉不详,长期以来就是个悬而未决的问题。《地形图》的发现,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 了第一手资料,再参照历史文献记载和地下考古发现就可推知西汉初期长沙国的现状和历 史沿革。”《地形图》的发现,一是让我们了解了汉初长沙国的国界沿革。对当下研究湖 南省的地区变迁,湖南地缘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研究方向和资料。二是我们可以通过 考古史料对记录文献进行研究查实;例如证实了《南越列传》“出桂阳” 指的是桂阳县等 遗留的问题,对古地名洭水、春陵、观阳等可以通过对现今地名和方位的对比进行详细 的考证。三是对我国西汉时期中原与南方民族的交流提供了研究的基础,从地缘方面记载了汉与南方各国有所往来。四是该地图是最早记载南海的古地图, 证明了秦末全国战乱,南海郡尉赵佗乘乱兼并三郡建南越(粤)国,海南岛与南海诸岛 归南越国管辖。


编辑:霍雨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从地图上来看,中越边境的四次大波动划分,大明曾经直接控制越南
先秦时期海南岛人文地理考释
#潮州头条#发现潮州“汉代史”
秦代象郡考二
楚南全州 舜葬圣地(连载4)
东汉十三州——荆州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