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一生传奇!齐白石:生前无人比肩 死后备极哀荣

故事不长

我说给你听

1957年9月16日,齐白石去世
图为齐白石

原载:《人物》2007年第11期

作者:侯军

(一)

齐白石一降生就遇到了一个如影随形许多年的魔鬼,叫做“贫穷”。齐白石1863年11月22日出生在湖南湘潭白石铺杏子坞星斗塘一户贫农的家里。祖父齐万秉为他取名叫做纯芝。他是这个农家的长子长孙,他的生日又正好与祖父是同一天,这使全家人,尤其是老来得孙的齐万秉非常高兴。不过,他的出生也给这个贫困的家庭增加了吃饭的压力。他们家只有几间破屋,一亩水田,打的粮食根本不够全家五口人吃,无奈,他的祖父和父亲只好跑到外面去打零工,虽说挣不到几个钱,至少可以在雇主家里吃上一顿饱饭。

齐白石最初的记忆,就是看着母亲在灶台烧火做饭时,用捣衣椎把当作燃料的稻草一椎一椎地重捣一遍,为的是把残留在稻草上的谷粒收集起来。由此,他知道了让全家人吃上饱饭,是比天还大的事情。到了他记事的时候,就开始上山砍柴,放牛捡粪。当时,祖母把一个小铜铃铛系在他的脖子上,嘱咐他:“阿芝,好好地放牛砍柴,到了晚晌,我在门口等着,听到铃声由远而近,就知道是你回来了。”这个生活细节给齐白石留下了终生的印记,直到老年,他还对此念念不忘,特意做了一个小铜铃铛系在自己的裤带上,还刻过一个印章,自称为“佩铃人”。

齐白石一生只上过一年学,还是跟他外祖父读的那种不交学费的蒙馆。此前他的识字课是祖父用柴火棍在地上划字教他认的,到了蒙馆就算是高级班了。他在那里读了一年《论语》,没读完就辍学回家放牛去了。然而,齐白石天生就是一个读书的虫子,连放牛砍柴都带着书。有一回,他只顾读书,忘了砍柴,粪也捡得很少。回到家吃过晚饭,祖母忍不住对他提出了严肃的批评——在其晚年所作的《白石老人自述》中,记录着这样一段令他刻骨铭心的“祖母训诫”:“阿芝,你父亲是我的独生子,没有哥哥弟弟,你母亲生了你,我有了长孙子,真把你看作夜明珠、无价宝似的。以为我们家,从此田里地里,添了个好掌作,你父亲有了个好帮手哪!你小时候多病,我和你母亲,急成个什么样子!求神拜佛,烧香磕头,哪一种辛苦没有受过!现在你能砍柴了,家里等着烧用,你却天天只管写字,俗语说得好:'三日风,四日雨,哪见文章锅里煮?’明天要是没有了米吃,阿芝,你看怎么办呢?难道说,你捧了一本书,或是拿着一支笔,就能饱了肚子吗?唉,可惜你生下来的时候,走错了人家!”

即便放到今天,这番“祖母训诫”的分量也是很重的。它标示着一种人生取向,决定着孰轻孰重的人生价值——吃饭永远是第一位的,读书写字只能排在后面。齐白石从此把这个道理牢记在心。此后,他虽然带着书上山,却总是把书挂在牛角上,先把粪筐捡满,把柴砍够,再取书来读。遇到不懂的地方,就在放牛的路上绕到外祖父那里去问,就这样,他把一部《论语》读完了。

正是从幼年开始,齐白石的心里埋下了一个心愿,那就是:要用自己的勤奋和智慧,帮助全家摆脱贫穷,吃上饱饭。

齐白石并不缺少天分,更不缺少勤奋。他所需要的只是一个机会一位良师,这就像一株好苗子需要一块沃土一滴甘泉一样。而命运似乎也很偏爱这个聪明过人的孩子,总是在关键的人生岔路口上给他带来一些机遇。从15岁到27岁,在这短短12年时间里,他不断改行不断拜师,一步步完成了从一个放牛娃到一个乡间画师的角色转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齐白石自述:从砍柴牧牛到学做木匠(1871-1877)
纪念祖父纪念祖母纪念父亲纪念母亲
​言正:泣诉乳娘情
齐白石:娶第一个媳妇那年我才十二岁
白石老人自述一生(3)
想起母亲就想哭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