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决定性瞬间”——摄影史上的经典镜头

“决定性瞬间”(thedecisivemoment)是法国摄影家亨利·卡蒂埃·布列松提出的摄影理论,指摄影者在某一特定的时刻,将形式、构图、光线、事件等所有因素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摄影师通过抓拍手段,在极短暂的几分之一秒的瞬间中,捕捉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事物,并用强有力的视觉构图表达出来。摄影史上许多经典镜头都是“决定性瞬间”的代表。

《温斯顿·丘吉尔》

摄影师:卡特

1941年1月27日,刚开完会的丘吉尔来到唐宁街10号的一个小隔间拍摄几张表现“坚毅刚强”的照片。然而,抽着雪茄的丘吉尔显得过于轻松,跟卡特所设想的领导神韵不符,于是卡特走上前去,一把扯走丘吉尔嘴里的雪茄,丘吉尔吃了一惊,他被卡特的举动激怒了。就在他怒视卡特的一剎那,卡特按下了快门。这张照片在世界广为流传,成为丘吉尔照片中最著名的一张。

《男孩》

摄影师:布列松

《男孩》这张照片的题材并不重大,但却是布列松的一幅脍炙人口的名作。照片表现一个男孩:两只手里,各抱一个大酒瓶,踌躇满志的走回家去,好象完成了一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照片中的人物情绪十分自然真实,显示出布列松熟练的抓拍功夫。

《枪》

摄影师:克莱因

这幅在纽约百老汇第103号街拍摄的《枪》,被公认为是克莱因最具代表性的作品。画面中手持枪械、面目凶狠的人,虽然只是个孩子,但给我们的感受却充满着暴力和仇恨。“他只有11岁,却已经学会了一切狰狞。”克莱因回忆说:“当然,他手里拿的只是一把假枪,他正玩的也不过是美国孩子街头巷尾司空见怪的游戏。但在我看,这一瞬间早已不再是儿童的游戏。”

《苦难的眼睛》

摄影师:布列松

1948年,布列松来到中国的北平、南京、上海等城市,这张愁容满面的男孩子的照片,是在南京市民买米的队伍中抓拍下来的,照片中孩子的眼神,将那个年代中国人苦难的境况展露无疑。

《柏林墙边》

摄影师:布列松

在东西柏林交界处,布列松抓到了这样一个引人遐想和深思的镜头:双手持拐而行的残疾者,暗示出以前发生过的战争;持枪的卫兵,又反映出了持续着的对立。再加上阴雨天气的灰暗影调,使得画面有一种低沉的气氛。布列松经常强调观察,他说:“摄影,是在很短的时间里,敏捷地表现出最重要的部分。”

《倒下的士兵》

摄影师:卡帕

1936年爆发的西班牙内战最终给了反法西斯主义者们以武力反抗法西斯的机会。在安达卢西亚,卡帕拍摄了一名西班牙共和党(保皇派)武装人员被击中倒下的瞬间,这或许是史上最伟大的战争照片之一,也是卡帕最具争议的照片。关于这张照片是否摆拍,在当时受到了巨大的争议。

《拯救生命的一吻》

摄影师:洛高·莫洛比托

照片中的事情发生在美国佛罗里达州。电线工人赞比安进行例行检查时,碰到了一根活的高压线,立刻被电击得不省人事。在附近工作的工人汤普逊马上跑过来,他发现赞比安已经窒息,立即用口对口的方法进行人工呼吸抢救。洛高.莫洛比托是一名有经验的记者,当他走在路上时,听到人们惊慌的叫喊,便马上跟着跑了过去,最终拍摄到这幅感人至深的照片。第二年,这幅作品获得了美国普利策奖。

《决定性瞬间的美学》

拍摄者:布列松

拍摄时间:20世纪30年代

这张照片是布列松抓拍艺术中代表性名作。在前景中跳跃的男子,其身影恰好跟背后招贴广告中跳跃女郎相似,一前一后,相映成趣。这个拍摄瞬间,也正是布列松心目中的“决定性的瞬间”。

《我要读书》

摄影师:解海龙

1991年,解海龙来到安徽省金寨县桃岭乡张湾村的一所学校。就在他寻找心中的“感人瞬间”时,他看见了正在那儿低头写字的苏明娟,这时,正巧苏明娟一抬头,解海龙发现这孩子的眼睛特别大,有一种直抵人心的感染力。他迅速地换上了变焦镜头,稳稳地端住相机,当女孩握着铅笔再次抬头时,果断地摁下了快门。前后只拍了两张底片,一横一竖,那幅竖图《我要读书》成了经典。解海龙说,这张照片,无需任何言语就能从“大眼睛”里读出那种强烈的“渴望”。

编辑/王牧 文/王雨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世界上最著名的4张照片!
历史上最著名的26张照片
震撼心灵,有生之年必看的世界顶级摄影大师作品!
具有决定性瞬间意义的摄影大作
《布列松访谈录》笔记-摄影很难
朱永中讲摄影美学(之十四)——非决定性瞬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