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莲青山皇陵埋了谁?
     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后,为了“上卫国家,下卫生民”使他的朱氏王朝“长治久安”(注《明太祖实录》),便制定了一套嫡长子继承皇位,余子分封王爵的制度。在《明史》中记载了明朝的制度:皇子封亲王,受金册、金宝、岁禄万石,府置官属。亲王嫡长子,立为世子、长孙立为世孙。为巩固朱姓天下,从洪武三年开始,朱元璋模仿汉高祖,大封诸子为王,诸王成了皇权的重要支柱。洪武年间由于子孙繁衍数众,为加强对各藩王宗亲的管理,朱元璋命宗人府给各亲王世系拟二十字的行辈,并规定凡各藩王子孙出生,即由宗人府依世系之序拟定名字。鲁王府世系为“肇泰阳当健,观颐寿以弘,振举希兼达,康壮遇本宁”共二十世(《明史·诸王表》)。
    明太祖第十子朱檀被封为第一代鲁王。朱檀,洪武三年(1370)郭宁妃生。据《明史》载:“鲁荒王檀,太祖第十子,洪武三年生,生两月而封”。朱檀受封后的当年,朱元璋曾派人到曲阜祭孔。在曲阜南郊台上立有祭告山川之碑。《滋阳乡土志》卷四载:“舞云台在泗河桥北,旧名郊台,洪武三年,封皇子檀于鲁,祭告境内山川,刻石其上……”,碑今已失。
    樊英民《明代兖州鲁王和王府》记载:朱元璋曾派人到曲阜祭孔,同时也代襁褓中的朱檀行祭告鲁国山川之礼。祭告碑文中说:“朕以一身渡江,始立太平郡,次驻金陵,于今十六年。枝叶茂盛,子孙十有一人。已命长子为皇太子,其余幼者于今年四月初七日皆封王爵。以第十子檀国于鲁,境内山川之祀,王实主之。因其年幼,未能往祭,欲令作词以奉神,其词并非已出,然久不告神,朕心甚欠。今朕以词实告,遣使赍香帛,陈牲礼,申祭告,惟神鉴之。”洪武三年四月在兖州建鲁王府。朱檀15岁时于洪武十八年(1385)就藩兖州;兖州即升州为府,辖四州、二十三县。
    朱檀有两个妃子,正妃汤氏是信国公汤和的次女,没有生育(明史《后妃传》)。继妃弋氏,以良家子入侍亲藩,生子一人肇煇。洪武二十三年(1390)封为鲁王妃。正统五年病逝,享年72岁。
    朱檀仅在位四年。《明史》载:“铒金石药,毒发伤目”。即服用道家为希求长生而炼制的丹药中毒,年仅19岁,于洪武二十二年(1389)病逝。按《谥法》朱元璋谥之为“荒王”。
    明太祖朱元璋与历代皇帝一样,宗法礼制,崇尚祖先,对葬地的选择十分重视,以此求得风水佳境,赐福子孙。
    明代皇陵、王陵的选址,基本都是依山傍水,称之风水宝地。皇陵,如南京的明孝陵,座落在紫金山;北京十三陵,东、北、西三面环山,处于燕山支脉天寿山的环抱之中;俗称的明世宗嘉靖皇帝生父的明显陵位于湖北钟祥县城北的松林山。明代王陵如:河南的潞简王陵在新乡北郊的凤凰山;四川的蜀王陵在成都北郊的凤凰山;湖南荣定王陵在常德市的德山;广西靖江王陵位于桂林东郊的尧山等。山东的鲁王陵同样也座落在依山濒水的地方。
    朱檀的荒王陵位于邹城东北12公里大束镇尚寨村北的九龙山南麓,整个陵园背依九龙山、南与朱山遥遥相望,东西有卧虎山、玉皇山拱卫,山前有白马二泉,为白马河源头,河水潺潺,环抱陵前,完全符合中国传统风水学的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的四神方位。陵园外城墙南北长1200米,东西宽800米,总面积约96万平方米,依山凿石开圹,青砖筑室,上有高大封土,建筑规模宏大。地宫距地面深26米,墓道全长50米,墓室全长20.6米。1969年冬被发现,于1970年进行了发掘。整个墓葬保存完好,出土各类珍贵文物1200余件,但未有墓志。1988年正式对外开放。
    朱檀死于洪武二十二年,是明代病逝于藩国的第一位亲王,当时尚无亲王陵寝规制的任何规定。故鲁荒王陵的规模宏大是一个特例。此后的亲王、郡王陵都大大小于荒王陵。
    朱檀有二妃。正妃汤氏墓不详,继妃弋氏墓位于朱檀墓西侧,距地表较浅,1968年被当地群众挖开,陪葬品大部分被盗。墓室内出弋氏墓志一合。藏于邹城市孟庙内。
    第二代鲁王朱肇煇,洪武二十一年(1388)生,成化二年(1466)病逝,享年79岁,谥靖王。妃严氏,中兵马指挥敬之女。子6人、女5人。他一生历经成祖,仁宗、宣宗、英宗、代宗、宪宗六帝,在位63年,享有较高的威望,屡受表彰嘉奖。
《明代兖州鲁王和王府》记载,朱肇煇和朝廷始终保持着很好的关系。永乐十四年(1416)朱棣北巡南还时经过济宁,朱肇煇前去迎驾,成祖见他“周旋进退甚有仪度”,十分喜欢。更富于戏剧性的是,在接见结束,皇帝的龙船向南开行走到徐州附近的利国驿时,成祖皇帝竟做了一个梦,梦见朱肇煇谦恭地陪自己说家常话。于是他醒来做了一首诗,差专人把诗连同一些财物返回兖州赐给鲁府。诗的序言中说:“朕每见尔,喜朕弟之有子也;不惟朕之慰悦,仰惟皇考妣在天之灵亦必鉴悦,俾尔永享福禄、子孙蕃昌,世为藩辅、宗社绵万年之安”。47年后,朱肇煇把这诗刻在碑上,并作了《恭题文皇帝御制诗碑阴》立在鲁府的宫门外边。(现藏兖州市博物馆)
    靖王朱肇煇陵墓位于邹城市大束镇云山前,该墓约建成于成化二年(1466),同年11月葬入,后毁于明末清初。出土墓志一合(藏于邹城市孟庙内)。朱肇煇于洪武二十一年(1388)系弋妃所生。而《明史》记载,则由汤妃所生。该墓志的出土校正了《明史》记载其生母为汤妃的讹误。对研究明鲁藩王历史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第三代鲁王朱泰堪,系靖王嫡长子。光绪十八年《泗水县志》记载:泰堪于永乐九年(1411)生,成化三年(1467)封为鲁王,成化九年(1473)病逝。谥惠王。享年63岁,在位7年,妃赵氏,系知县褫之女,先逝。子1人阳铸,女2人。
惠王陵位于泗水县圣水峪乡皇城村北的二歧山南麓,第四个山头下。《泗水县志》记载,“三王墓”(惠王朱泰堪、端王朱观、恭王朱颐坦),三墓相距600米。惠王墓早年被盗,现为平地。光绪十八年《泗水县志》记录了鲁惠王墓志志文。后出土了惠王及赵妃墓志各一合,现藏泗水县文管所。
    第四代鲁王朱阳铸,惠王嫡长子。正统十三年(1448)生,成化十二年(1476)袭封,历经宪宗、孝宗、武宗、世宗四代帝王。于嘉靖二年(1523)病逝;谥庄王。享年77岁,在位47年,在皇室和鲁府都有较高威望,并有《尊德堂稿》等著作。正妃张氏,原任济南府儒学训导张仁之女。子10人,女8人。
    滕州市城东南20里南沙河镇上营村东的一座“椅子背”形的山,一直被当地称为“皇城山”,山前的一座古墓传说是“皇姑坟”。2003年2月出土了明鲁庄王圹志一合(存滕州博物馆),证实了万历十三年《滕县志》:“鲁庄王墓在狐台山上”。万历二十四年于慎行编《兖州府志》记载:“皇明鲁庄王园,在县(滕县)城东南二十里狐台山麓,俗谓壶山是也。”卷三《山水志》载:“狐台山在城东南二十里土山,戴石如灰堆状,与云即雨,俗呼省台字,遂讹为台山非也,按鲁襄公四年,邾人莒人伐鄫,鲁臧仡救鄫侵邾败于狐台。杜预注云:“鲁国蕃县东南有狐台山是也”。2001年版的《滕州地图》海拔327米的狐山,早在公元前563年前就闻名于世了。鲁庄王圹志:“……嘉靖四年四月二十日葬于兖州府滕县湖山之原。”“壶”、“湖”皆是“狐”的谐音。因此,所谓的“皇城山”就是历史的狐山了。
    鲁庄王陵早年被盗,据上营村高振兴老先生和村民李学习介绍,在文革初期的1966年,该墓被当作砸烂对象,挖掘者沿墓穴上方旧盗洞进入墓室,墓室内空空,但存有一块小墓碑,高约70公分,宽40公分。当时抬出后放在上营生产大队,以后不知去向。据高、李先生回忆,碑文右上方:“大明正德十二年十二月碑中下方有个“妃”字。完整的碑文记不清了。
    2005年10月,在庄王墓前封土下又发现了庄王妃张氏圹志(现存上营村委会)。志文:“妃张氏成化十二年四月初三日册封为鲁王妃。正德十年七月二十日病逝,享年67岁。慈圣康寿太皇太后,慈寿皇太后,中宫公主皆遣祭焉。以正德十二年十二月二十日葬于湖山之原。妃以淑德选配宗藩,享有荣封富贵兼备。”张氏妃圹志的发现,证实1966年从墓室抬出的小碑是庄王妃张氏未合葬前地面的墓碑,后与庄王合葬时放入墓室。
    第五代鲁王朱当漎,庄王嫡子,母张氏,成化九年(1473)生,成化十九年(1483)封为世子,弘治十八年(1505)病逝,追封为鲁怀王,享年32岁。妃王氏,临清州南城兵马付指挥王轩之长女。子1人、女3人。
    第六代鲁王朱健杙,怀王子,母王氏,弘治七年(1494)生,弘治十六年(1503)受封为世孙。正德三年(1508)娶衍圣公孔弘泰之女孔氏为妻。正德九年,因鲁庄王年迈代理鲁王府事。正德十五年(1520)病卒,追封鲁悼王,享年27岁。
    鲁怀王朱当漎、鲁悼王朱健杙两个墓在同一个王陵里,两墓东西相距50米。位于平邑县白彦镇小山后村毓秀山南麓。西邻王子山、白虎山,东靠石龙山,墓前约300米处有一小河自西向东流,墓地与太皇崮遥遥相望,地势壮观,景色优美。墓前地面建筑已无。1972年两墓各出土墓志一合(现藏平邑县博物馆)。墓室为券顶砖结构,底部长条石砌,有左右耳室,石质墓门。墓室早年被盗空。明朝时期,现平邑县的疆域属于费县,光绪二十二年《费邑古迹志》对上述二王陵也有记载。
    第七代鲁王朱观锭,系悼王妃孔氏遗腹子,正德十五年(1520)生,嘉靖七年(1528)嗣封,嘉靖二十八年(1549)逝,谥端王。享年30岁。在位二十一年。被谥为端王的观锭  ,其行为颇为不端,受封时年龄尚幼。《明史》载:“游戏无度,挟倡乐,裸男女杂坐。左右有忤者,锥斧立毙,或加以炮烙。”实在是荒淫而又残暴。
    鲁端王陵位于泗水县圣水峪乡皇城村北二歧山南麓第三个山头下,东距惠王朱泰堪墓约300米。该墓早年被盗。
    第八代鲁王朱颐坦,系端王庶长子,嘉靖十五年(1536)生,嘉靖二十九年(1550)袭封为鲁王,万历二十二年(1594)病逝,谥恭王。享年59岁。在位44年,是一位著名的贤王。《明史》载:“恭王颐坦有孝行,捐邸中田湖,赡贫民,辞常禄,给贫宗。前后七赐玺书嘉劳。”是一位为朝为民的藩王。
    鲁恭王墓位于泗水县圣水峪乡皇城村北二歧山南麓卧龙岗下。东距端王墓300米。据《泗水县志》记载,恭王墓原有陵园,尚存遗迹,有琉璃瓦片及柱基石。南150米处有一石桥,俗称御桥。桥沿两侧各镶一兽头。桥南120米处,原有石牌坊一座,坊高5米余,坊正中横石上刻有“鲁恭王之陵”,万历二十二年(1598)建,文革中毁掉。
    第九代鲁王朱寿增,恭王庶六子,万历二十五年(1597)袭封鲁王,万历二十八年(1600)病逝,谥敬王。在位仅4年。其妃程氏系东城兵马付指挥程良琏之女,生于隆庆六年(1572)万历十四年(1586)选配寿增,万历十九年病卒,享年20岁。
    鲁敬王陵位于平邑县丰阳镇午门村北,王山(原名奎山)南麓。据《平邑县志》记载;鲁敬王墓现封土高5米,直径8米,墓前地面建筑屡遭破坏,上个世纪60年代后期,陵园午门被拆除,在原址建设了民宅。据午门村80岁的孔先生讲,任职于济南铁路局保卫处干部李芝叶于1960年前后回午门村探家时,曾拍过陵园午门的照片,送给孔先生的一张已经遗失,现在李芝叶的家人全部居住在济南。80年代初期,因村扩建,仅存的三孔券御桥被拆除。清光绪初年,该墓被盗掘,遗物全部流散社会。1984年,在平邑镇胡同村发现了流失百余年的鲁敬王妃墓志。现收藏在平邑县博物馆。万历二十九年(1601)与鲁敬王合葬于兖州府费县地方奎山之原(此地域明代属费县)。
    第十代鲁王朱寿鋐,恭王子,万历二十八年(1600)封鲁王,崇祯九年(1636)病逝,谥宪王。在位36年,宪王无子。
    第十一代鲁王朱寿镛,恭王庶五子,崇祯九年(1636)封为鲁王,三年后逝,谥肃王。
    崇祯十三年(1640)肃王子朱以派袭封为第十二代鲁王。此时,中原大地上已经到处是农民起义的武装,其势不可阻挡,关外的满洲人正入边犯境,大明政权已摇摇欲坠。
    《明代兖州鲁王和王府》引《明史·忠义传》、《明季北略》记载,崇祯十五年(1642)十二月,满族兵攻打兖州城。刚上任不久的兖州知府邓藩锡积极筹备防守,当时城内粮饷紧张,邓几次劝鲁王从府中大量的财富中拿出部分以激励军民共同抗敌,而鲁王朱以派竟宁死不肯。邓拿出自己多年积蓄和募集的有限财物激励将士,组织敢死队,趁黑夜从城墙上袭击清营,杀清兵千余人,但后来清兵收买城中内奸,终于城被攻破。邓藩锡及参议王维新、滋阳县知县郝芳声以及范淑泰兄弟被残杀。鲁王朱以派也自缢身亡。不久清兵退出兖州。山东巡抚向朝廷奏报了兖州战情,朝廷谥朱以派为安王。
    关于在位仅仅三年,又死于清兵攻占兖州的鲁安王朱以派,没能像前十一位鲁王那样安葬在已建好的王陵里。那么,朱以派在位期间是否开始营建自己的王陵呢?在位短短的三年里,就遇突发事件死去。如果已营建王陵,这浩大的工程这么短时间能建完吗?现作初步探讨。
    滕州市东郭镇境内的莲青山古墓,自2003年冬至今被各方人士关注,大家作了一些探讨、考证。2003年10月至2004年1月,文物部门对古墓进行发掘,清楚显露出14×14米、深8米的墓圹,墓圹西侧是砖券窑洞式高2.4米,宽2.1米,长3.6米像似一个简易小墓室,发掘时发现,墓室门用多块方木排列封堵.该墓虽被盗过,但也没发现遗留的尸骨和残木棺碎片,墓室空空,出土的6个陶俑也是在墓室上方的土层里。综合分析,该墓并没使用过。
    2004年,滕州文化局邀集省考古专家,邹城市荒王陵的领导以及滕州市的历史研究者、爱好者等,举行了“莲青山大墓发掘研讨座谈会”。大家比较统一的意见:该墓是明代一个未建完的王陵,多数人认为是明代末期未完工的王陵。理由是:1、墓圹内未建较规格的墓室;2、散落在地面上的半块、整块城墙青砖并不是很多,而且仍散落在原地,在陵区并没发现大型建筑坍塌的砖、瓦残片,琉璃瓦片基本没有。去过莲青山的人都会感受到,这里的自然风景独特、幽静,仍保持着原始的生态环境。东、西、北三面都是层叠的高山,没有进出山的路,南面通往王陵山路崎岖不平。因此,可以认为当地群众上山背砖回家使用的可能性几乎没有。3、正因王陵因故未建成、没埋葬使用,所以明、清《滕县志》,《兖州府志》均没有记载是合情合理的。
    明代末期的安王朱以派在位三年,那么未完工的莲青山明王陵是为鲁王朱以派而建的可能性很大。由于清军攻占兖州,以派遭突发事件死亡,因此,没能葬入为他营建的王陵。
    鲁安王朱以派的墓葬在那里呢?樊英民《明代兖州鲁王和王府》文,记述的比较清楚:崇祯十七年(1644)明朝灭亡,鲁王府后裔因躲避清军捕杀、纷纷下乡隐居。《朱氏谱牒》记有朱以派自缢身亡后,他的后人情况“……王缢死,封子袭王职,子因父死无葬,愿尽孝道,守孝葬父,于是兄与弟私将父王之灵柩运到城西(兖州城)丁家庄东北二百步安葬。母亲、妻子搬来,遂在丁家庄隐居避住。”《地名志》(兖州)亦征引此说法,谓“本村便是鲁王后裔逃难居住的地方,至今朱姓仍多”。但据《滋阳县志》载:“明朱以派墓在栗园村”。两处说法不一样,有待进一步考证。笔者认为,尽管两种说法不同,但处于战乱时期鲁王朱以派在兖州就近埋葬是理所当然的。另据史料记载:清顺治年间,清初,故明鲁王朱以派子弘法迁至泰安天保寨(今新泰天宝)后世繁衍,遂为泰山望族之一。
    在兖州市颜店镇丁家村,确实有一朱姓老林墓碑,文革期间被拉倒,现平放在该村东200米处路旁,碑文中九代孙朱遇和等三人尚在。此碑缺上半部分,立碑年月残缺,据推测,此碑系民国期间1941年前后所立。碑文正中:《鲁王讳以派字衍宗暨配郭妃朱公母之墓》。而在兖州谷村镇栗园村确有一封土堆,当地称是鲁王坟。
1997年在栗园村北,又发掘出鲁王宫侍姬张氏墓,出土有大红漆云龙捧日金线图案的木棺一具。棺头有“鲁宫侍姬张氏柩”字样,还出土有金头饰、金钮扣、铜镜、钱币等,未见墓志(木棺现藏邹城市荒王陵、随葬品藏兖州博物馆)。
    崇祯十七年(1644)四月,封安王弟朱以海为鲁王,这是第十三代鲁王,也是最后一位鲁王。
    《明史》载:“崇祯十五年,大清兵克兖州,以派被执死。弟以海转徙台州,张国维等迎居于绍兴,号鲁监国。顺治三年六月,大兵克绍兴,以海遁入海。久之,居金门。”
    《明代兖州鲁王和王府》文:崇祯十七年(1644)清兵南下,当时的兖州守将刘泽清接受了清兵的贿赂,弃城不守,兖州再次沦入清兵之手。瞿世美著《天南逸史》一书中有一段记载了清兵入兖州后捉拿鲁王朱以海的情景。当时朱以海不敢公开自己身份,假装成穷苦的牧羊人。他看见清兵抢掠鲁府中的财物,不禁伤心哭了。清兵奇怪,旁边有人告发说他就是鲁府的八千岁鲁王。有清兵要杀他,但奇怪的是三刀都没有刺中。清兵吃惊的说:“汝有大福,吾不害汝!”又说起不久前有一个非常高贵的美丽的女子,被清兵捉住,“犯之不从,死于墙下,意汝妇耶?汝其埋之!”那个女子正是鲁王妃张氏。朱以海此时国破家亡,仓皇中跟随众大臣们渡江南逃。
    据史料记载,清顺治二年六月,在南明的抗清势力钱肃乐、张煌言迎鲁王朱以海至台州,8月28日朱以海称监国于绍兴,以抗清相号召。鲁王政权主要有张国维、方国安、王之仁、钱肃乐等部武装,在此后九年里,也多次击退过清军的进攻,但最终没能抵抗住清军的南进。顺治八年(1651)九月初二日清军破舟山,张名振奉鲁王航于海上。后郑成功迎鲁王居金门。顺治十年(1653)三月,鲁王自去监国号。关于最后一位鲁王朱以海的下落,一直遵照《明史·诸王传》的说法:“以海遁入海,久之,居金门,郑成功礼待颇恭,既而懈,以海不能平,将往南澳。成功使人沉之海中。”
    据1981年上海辞书出版社《中国名胜词典》介绍“鲁王墓”时说:“1959年8月在旧金门城东(原福建金门岛)炸山采石,发现了鲁王冢,南澳公案才真相大白。后便将其遗骸迁到太武山西麓,重建了鲁王墓(原葬于西红山南麓)。”另据1968年台湾中华丛书编审委员会出版《明监国鲁王圹志之研究》称“民国四十八年八月二十二日,驻金门部队炸山采石发现古墓一座。继于墓穴获一石碑,始知为皇明监国鲁王圹志。同时出土者,尚有鲁王遗骸及永历通宝钱币等”。圹志中记朱以海“字巨川,号恒山,别号常石子”、“计自鲁而浙而粤,首尾凡十八年。”“王素有哮疾,壬寅十一月十三日中痰而薨,年四十有五。”该圹志的发现,纠正了正史藉之不足。
    最后一位鲁王朱以海系万历四十六年(1618)五月十五日生,清康熙元年(1662)十一月十三日中痰而病逝。
    明代鲁藩王世系从洪武三年(1370)受封到南明永历七年(1653)取消鲁监国,前后283年,传十世十三王,贯穿整个明代,这在全国明代藩王世系史上是非常罕见的。
    至目前,在位36年鲁宪王朱寿鋐和在位3年鲁肃王朱寿镛二王的墓葬尚未发现。
平邑县白彦镇大营村北毓秀山前麓,被当地称为“东皇城”的地方,从建筑格局,地面遗存物看,像是明代王陵。东、西、北三面环山,陵园城墙部分墙基仍存,距墓前约1000米处宽10.40米的御桥基本完好。在墓室正前方500米处,约10余块柱础石散落在地面。据大营村郑传友等老先生介绍,早年在大营村口,曾挖出石碑一块,原碑上曾有“文官到此下轿、武官到此下马”字样,约1960年被当地油坊制做了石锤。可以认定这就是俗称的“下马碑”。从地面遗迹和已知明代王陵的建筑格局,该遗址像似明代晚期一座王陵。它是否尚未发现的宪王、镛王陵呢?有待进一步发掘考证。
    至目前止,邹城市在乌龙山、盘龙山、岗山等地已发现明代郡王墓志10余合;兖州市也发现明代郡王墓志7合。这些墓志的出土发现,对研究明代藩王历史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此外,在滕州境内除上营狐山、莲青山两座鲁王陵外,滨湖镇还有一座明代郡王墓。据《滕县志》(约1965年版):“鲁邹平王墓葬在城西北六十里后古村。”据《兖州府志》记载:鲁邹平王朱泰塍系靖王朱肇煇嫡第三子,宣德四年薨。
    枣庄市山亭区半湖乡红门村的王山,有两座明代郡王墓。据《峄县志·古迹考》记载:“明朝鲁藩乐陵王,安丘王墓,县北五十里王山麓”。据《兖州府志》记载:“乐陵王朱泰壆,靖王庶第二子,安丘王朱泰宁靖王庶第一子,均宣德二年薨。”
    枣庄市峄城区位于石榴园西部娘娘坟村西,还有一座皇妃墓。《峄县志·山川考》记载:“白茅山前为权妃墓”俗称娘娘坟。
    据《明史》载:恭献贤妃权氏,朝鲜国人,明永乐年间朝鲜贡女送来南京,进入后宫,权妃聪明伶俐,善吹玉箫。深宫后院里经常传出优雅动听的箫声,颇得明成祖朱棣的宠爱。永乐七年(1409)封为恭献贤妃,并赐其父权永均为光禄卿。永乐八年,漠北一代出现战争,随永乐帝北征,凯还途中薨于临城(薛城),葬峄县。墓高7米,东、西、北三面环山,地势开阔。每当深秋,柿树经霜,红叶满山,映照古冢,清幽静谧,景色十分优美。
    至目前为止,尚有两座鲁王陵没被发现,有待于考古工作者,历史研究者和广大群众去不断探索发现。
    关于明代“滕王”朱瞻垲,近两年在滕州市为何引起大家的关注呢?主要原由可能是莲青山古墓被发现后,从地面遗迹看,王陵的规格,占地面积是一个规模不算小的明代王陵,在墓主人尚未确认的情况下,自然也会想到“滕王”朱瞻垲。滕王朱瞻垲究竟是不是封为滕县的郡王呢?死后又葬到那里呢?作如下探讨:
    朱瞻垲是明太祖朱元璋的曾孙;仁宗朱高炽第八子,同第九子梁王瞻垍、第十子卫王瞻埏均系郭贵妃所生。
    据《明史》记载:永乐二十二年(1424)七月成祖朱棣在北征的返京途中驾崩于榆木川,皇太子朱高炽于八月继皇位。洪熙元年(1425)五月病逝,在位只有十个月,享年48岁。
    仁宗继位两个月(永乐二十二年十月),除太子瞻基外,对其九子进行分封,但分封后都没立即就藩。第四子瞻垠早逝系追封;第三子瞻墉、八子瞻垲、十子瞻埏未就藩就薨逝;第二子瞻埈、五子瞻墡,六子瞻堈,七子瞻墺,九子瞻垍均于宣德四年(1429)就藩。
    关于滕王朱瞻垲,史料是这样记载:
    据《明史·诸王传》载:“滕王朱瞻垲,仁宗第八子。永乐二十二年(1424)封云南,未之国,洪熙元年(1425)薨,无后。”
    据《明史·地理志》载:“昆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岷王府自陕西岷州迁于此。永乐二十二年(1424),迁岷王府于湖广武冈州,建滕王府于此,宣德元年(1426)除。”
    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补遗》记载:明仁宗朱高炽与陪葬献陵的贵妃郭氏生“滕怀王”。
    明于慎行编《兖州府志》(万历二十四年)载:“皇明:瞻垲成祖子,永乐中封滕王,薨,谥怀。”
    《滕县志》(万历十三年)载:“皇明瞻垲文皇子也,母郭贵妃。永乐二十二年十月封,宣德元年卒。谥曰怀,批无子,国除。”
    《滕县志》(清道光二十六年)载:“朱瞻垲,明仁宗第八子,永乐中封滕王,薨,谥怀王。”
    据以上史料记载,永乐二十二年(1424)十月,仁宗继皇位两个月后分封其子是初次封藩。滕王朱瞻垲封云南昆明,并在同年在昆明建滕王府是非常明确的。滕王在未就藩的短短一年里,于洪熙元年(1425)就逝。宣德元年(1426)除滕王府。因此,滕怀王朱瞻垲并未有史料记载曽封藩滕县和葬在滕县。明代的亲王王陵如果在滕县的话史志是不会漏掉的。
    《兖州府志》和万历十三年《滕县志》对滕王朱瞻垲的记载,是有讹误的。滕王朱瞻垲系仁宗第八子是正确的(何况行辈很明鲜),而《府志》记载是成祖子。万历十三年《滕县志》记载,滕王朱瞻垲“文皇子也……宣德元年卒。”《滕县志》仍将滕王朱瞻垲误为文皇帝成祖朱棣子。滕王实为昭皇帝仁宗朱高炽第八子。同时与《明史》和其它史料记载:“洪熙元年卒”有别。
    滕怀王朱瞻垲“滕”字的封号,是指的地名滕县吗?《滕县志》将滕怀王朱瞻垲记入滕县志是何故?还需要进一步探讨考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明鲁王府文艺创作辑考(上)
17.《兖州府志》中的泗水陵墓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  第二百十五卷
山东博物馆 明代鲁山展
朱元璋第十子/鲁荒王朱檀:朱元璋亲手赐以恶谥,后世子孙羞于提及的荒唐亲王
朱檀[明朝第一任鲁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