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关于缓解苏州企业“结构性用工荒”的建议答复
                            关于市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第321号提案的答复
高门中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缓解我市企业“结构性用工荒”的建议》提案已经收悉,现答复如下:
    首先感谢您对我市就业促进工作的高度关注。您的提案中的调查结论和启示以及对企业和政府部门的建议,内容很翔实,分析很透彻,我们表示赞赏和同意。
    目前,随着我市经济特别是对外贸易转暖回升,企业用工数量骤增,部分企业因招不到员工而缺工的问题开始突出,已引起各级党委、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为进一步了解人力资源市场发展变化情况对我市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满足企业用工需求,保障经济稳定增长和产业转型升级,近期我们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组织了深入调研,召开了多个层次的座谈会,听取了企业经营者、公共职介和民办职介机构、各市、区人力资源市场管理机构等方面,对当前部分企业生产经营遇到的用工困难和人力资源发展变化趋向等情况介绍,对我市企业用工情况有了一个基本的研判:在我市企业用工需求明显增加的情况下,人力资源市场供需基本平衡,企业用工局势总体平稳,没有出现规模性“用工荒”,但就业难与招工难并存的结构性矛盾和人力资源市场劳动力紧缺常态化有待于破解。对此,我们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提出顺应产业结构调整促进我市人力资源转型升级,促使我市人力资源与产业转型升级相匹配的对策建议。
    一、苏州企业用工基本情况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我市人力资源市场和企业用工需求情况出现了大起大落的戏剧性变化。从2008年4季度起,金融风波对我市企业用工需求的影响开始逐步显现,用工需求下降了20%左右。由于岗位有所流失,外来农民工也出现部分返乡现象。2008年4季度至2009年上半年,人力资源市场的求职人数也减少了20%左右。针对国际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结合我市经济运行外向度高、外来农民工数量较多的特点,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建立了就业形势定期分析制度和就业应急机制,采取了一系列保企业、保岗位、保就业的政策措施。然而,从2009年下半年起,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力逐步减弱和全球经济的逐步复苏回暖,我市企业订单特别是出口企业订单有了大幅度增加,我市人力资源市场和企业用工需求情况悄然发生转折性变化,由劳动力供过于求、企业批量裁员变为劳动力结构性供不应求、企业用工短缺,出现了部分企业招工难现象。企业招工难问题,制约了企业在经济复苏中快速发展的步伐。对此,我市各级政府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积极采取外拓劳务基地、组织多渠道、多区域招聘、开展校企合作办学培训、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实施养老保险跨地区转移新政等多种举措,积极为企业和劳动力搭建对接平台,全力破解我市部分企业用工短缺难题,相当一部分企业包括大部分外企也想方设法招工和稳定用工,取得了明显成效,确保了重点企业用工需求,对我市经济稳增长的大局起到了积极作用。从我市人力资源情况来看,据统计,2009年末,我市生源的应届高校毕业生4.85万人已有95%实现了就业、本市技校应届毕业生7800人已有99%实现了就业;纳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管理在企业就业的外来就业登记人员达248.03万人,其中全市新增苏北输入劳动力4.62万人;本市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向城镇转移就业累计人数达157万人。2010年,我市户籍生源的应届高校毕业生为4.93万人、本市技校应届毕业生为8600人,去年末结转的城镇登记失业人员为4.76万人,去年末本市农村进入失业登记可转移就业的劳动力为3.04万人,成为今年本市可供人力资源。今年和今后很长时期,我市企业大量用工需求仍然要通过外地输入人力资源。
    1.大型规模企业人力资源基本能适应正常运营的需求。大部分大型企业因为管理规范,人力资源基本能适应正常运营的需求。作为外向型经济发达的地区,我市春节后外企劳动用工的情况好于预期。由于年前地方政府及规模型企业普遍担心春节后会出现“民工荒”,因而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有效的措施,至2月底,开工投产并正常运转的外企13500余家,总体用工约320万人,近80%是外来务工人员,其中大部分是回苏的老员工。其中全市100强进出口大户及年出口1千万美元以上的795家外企的劳动用工已到位90%以上,名硕电脑、明基电通、仁宝集团、纬创集团等大型企业的员工已到位95%以上,劳动力能基本满足生产需要;目前全市规模以上企业的开工率达100%。
    2.中小型企业和新办企业缺工较多、开工率不高。由于目前我市劳动密集型及传统产业的中小型企业较多,这类企业往往受到管理水平、生产条件和工资待遇限制,因而招工也相对困难,用工缺口较大,目前缺工在20%左右,导致开工不足。而近期投产的新办企业由于知名度低,加上劳动力储备不足,目前招工不甚理想,缺工在30%左右。还出现个别企业要求到东南亚国家招工的现象。从行业用工情况来看,纺织印染服装企业由于需要一定的劳动技能及对女性职工需求较多,加上薪酬、劳动环境竞争力不如机电类企业,因而缺工较为普遍。
    3.人力资源市场劳动力供需尚未平衡。根据全市就业登记情况反映,外来务工人员在我市的就业人数并未出现暴跌现象。从金融危机后去年第四季度的“急单效应”开始,企业订单的大量增加促使企业迫切需要在短期内提高生产能力,然而人力资源供给不可能是“挥之即去、召之即来”,而且熟练工的培养需要过程,因而使部分企业用工缺口延续至今。此外,用工来源存在阶段性因素。根据一般规律,元旦至春节阶段往往是企业与员工劳动合同终止阶段,也是外来务工人员返乡探亲过年时节,而农历正月十五后外来务工人员就会出门打工。因此,3月起我市人力资源的总供应量有所增长,人力资源市场总供求的矛盾已经趋缓。企业缺工监测数据也显示,春节前的1月下旬上报缺工数达3万余人,到3月初上报缺工数减少到2万人以下,缺工情况正在逐步趋缓。从春节后开始的火车站、汽车站每天监测的情况来看,进入苏州的人流量逐日增多并高于往年同期。
    二、苏州部分企业缺工主要原因分析
    我市发生的人力资源市场供需矛盾,造成企业招工难、用工短缺问题,经分析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成因。
    1.企业用工需求的变化导致人力资源紧缺。由于在国际金融危机中,我市部分企业尤其是农民工较集中的制造业企业,采取减薪、降低待遇、压缩成本、待岗、裁员等措施维持运转,造成大量外来务工人员流失、返回家乡。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在我国采取的保增长、刺激经济、拉动内需政策效应下,市场刚性需求及经济形势触底反弹共同作用,去年下半年以来经济逐渐复苏后,我市企业订单逐步增加、生产能力提升、经营规模扩大,致使在恢复制造业产能、扩大零售业规模时出现人力资源缺口。而由于部分企业劳动力需求预测不周、用人计划性差、储备不足,用工缺口较大。特别是由于中小企业在工作薪酬、就业环境、生产技术等方面不如规模企业,缺乏吸引力,因而招工也相对困难。随后又正值元旦、春节期间外来务工人员流动加剧,导致用工矛盾的集中出现。根据去年末对2010年用工需求调查显示,933家抽样企业的新增用工需求为31.6万人(其中一季度用工需求9万余人),占这些企业现有从业人数的54%,与历年比较增加20个百分点左右。而与此同时,我市人力资源市场及劳务输入的劳动力则供不应求,求人倍率为1:0.8。此外,部分企业对外来劳动力的人文关怀不足,没有把外来劳动力当作企业的宝贵资源,普遍缺乏对这部分员工的长期培养计划、晋升制度和完善的管理体系,加班现象频繁,往往有订单就招人,订单任务完成就裁员,造成员工对企业没有深入的认知和归属感,因而就业缺乏稳定性。
    2.区域经济格局的变化导致人力资源紧缺。近年来,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中部崛起经济战略的实施,以及滨海经济开发区、环勃海经济区、江苏沿海经济区、海峡西岸经济区、皖江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成渝经济区、新疆经济区等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的制定实施,我国版图上经济发展格局正在发生重大变化,一些传统的劳务输出地区,目前也在国家产业政策和发展规划推动下,加快本土经济发展步伐,大型基建项目、招商引资项目等陆续开工,新办企业纷纷投产,对劳动力需求剧增,于是直接吸取当地人力资源,致使人力资源产生分流,甚至部分地区采用行政手段阻止劳动力外流,致使传统人力资源输出地的劳动力输出量锐减;与此同时,近些年来国家加大对于“三农”和“老少边穷”地区的政策扶持力度,以及拉动内需的资金投入,农村劳动力在本乡土从业致富的机会大大增加。此外,由于外来务工人员在我市等经济发达地区生活成本的增加,而工资收入增长缓慢,工资水平与生活成本比较相对偏低,我市原来吸引外来劳动力薪酬与成本的比较优势已日渐消失,越来越多的劳动力选择在本地或周边地区就业,放弃到较远的经济发达地区务工机会。劳务输出地区就业机会的增加,当地的薪酬水平与生活成本相比优于外出务工,导致技术熟练工的返流、外出务工人数减少。据春节前我市对外来务工人员问卷调查,生活成本太高和收入太低,成为春节后不打算回苏州就业人员的主要原因。我市生活消费的成本每月在1000元以上,但普工的收入月平均仅为1600元左右,确实没有很强的吸引力。据统计,从去年11月到今年2月的4个月里,进入我市公共人力资源市场求职的外来务工人员人数逐月锐减,分别是去年11月167422人,12月142791人,今年1月72028人,2月56816人。就今年1—2月外来务工人员进场求职的13万人而言,就比去年同期的19万减少了30%以上。我市作为主要依靠劳务输入的经济发达地区,外地输入我市劳动力的增量下降,直接造成我市人力资源市场劳动力供不应求、企业招工用工困难。
    3.人力资源结构性矛盾导致人力资源紧缺。由于教育结构和培训能力不能满足社会需求,我市在产业转型升级中企业中高端岗位的技术工人来源不足;本地有就业意向的青年都希望能找一份既稳定、薪水又不低、还不太辛苦的职业,在就业选择上挑三拣四、等待观望;本地部分农村富余劳动力和下岗失业人员因年龄偏大、无一技之长,又不适企业的岗位需求;而新生代农民工与上一辈农民工相比观念、追求也有变化。在调查企业中,近80%是外来农民工,其中绝大部分是80后新生代农民工,与他们的父辈相比已经由以谋生存为主向谋发展求平等转变,外出打工已经不是单纯的为了谋生,更多地是想在满足生存的前提下,谋求个人更好的发展空间,提升生活幸福指数。因此,如果在新生代农民工追求梦想和面对现实之间出现背离,他们就可能会游动于人力资源市场和企业之间处于择业状态。这些因素也使进入我市企业的劳动力流量显著下降,更加凸显部分企业招工用工难问题,出现“用人单位招工难、求职人员就业难”的人力资源结构性矛盾。
    三、应对人力资源紧缺问题的对策建议
    从总体上看,我市虽然有部分企业因缺工确实给生产经营带来一定影响,但由于我市各级政府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企业在开辟人力资源渠道、招工、用工方面的措施积极到位,目前企业的用工局势基本稳定,大多数企业的生产经营已正常进行。预计上半年我市企业用工情况将会持续向好,下半年随着企业进入订单及产能高峰,用工可能会出现紧张态势。因国家宏观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实施、产业结构调整导向布局等形成的客观条件变化,预计我市人力资源的供给量呈平稳下降趋势,今后几年随着苏州地区及其他地区经济的较快发展,人力资源紧张及部分企业缺工现象将可能呈现常态化趋势。对此,我市总的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正确认识我市部分企业用工紧缺的现象,转变人力资源开发方式,既要在策略上考虑短期企业用工应急,破解部分企业缺工难题;又要在战略上立足于长期人力资源供求关系新的平衡,根据我市人口控制规划,顺应产业结构调整同步进行人力资源结构调整,逐步使我市人力资源结构由“金字塔”型向“橄榄”型转变,促进我市人力资源转型升级与产业转型升级相匹配,满足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现提出如下设想和打算:
    1.要通过产业转型升级优化用工结构,进一步促使人力资源需求由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转变。我市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调结构、稳增长、扩内需的经济发展战略,积极调整我市产业结构布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在实施六大产业振兴规划和四大新兴产业规划方面取得新突破,使我市实现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和优化,由传统的低端制造业、劳动密集型企业向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智能电网、物联网、软件和服务外包、金融服务等高端的新兴产业及现代服务业转型,从而使我市经济发展对人力资源需求由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转变。与此同时,要大力引进和发展总部经济、集团企业、研发基地,要鼓励我市企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利用各地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实施的优惠政策走出去发展,将需要大量劳动力的制造工厂放到外地去、甚至放到国外去,形成产业经济主导一头在苏州,生产制造基地一头在外地、在国外的新格局,以降低我市人力资源市场对低端普通操作工的需求。从某种意义说,部分从事低端制造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在人力资源市场招工难问题,也势必倒逼这类企业尽快转型升级或向外地转移。
    2.要通过提高劳动者技能和素质,进一步促使人力资源由普通操作工为主向技能人才为主转变。随着我市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的加快,对人力资源的需求结构也必然随之发生重大变化,除了需引进和培养大量高层次研发人才、管理人才和领军人才外,企业将由过去以使用低端的普通操作工为主转变为以使用技能型人才为主。因此,要积极进行我市教育、培训结构调整及专业设置调整,鼓励、扶持我市职业类大中专、技师院校及公共实训基地的发展,实行对本市外来农民工子女招生优惠政策,扩大实施本地大学理工科学生、职业院校学生技能鉴定及《技能等级证书》制度,大力培养我市技能型人才;积极引导和鼓励我市职业院校和企业与外地职业院校开展校校合作、校企合作,根据我市企业用工需求,开办“苏州系”、“苏州班”,或以企业命名的“定向班”,实行“订单式”培养,并实行政府、企业、职业中介机构补贴学费、来苏就业路费等优惠政策,为我市储备充足的技能型人才资源;还要通过开展包括以新生劳动力为主要对象的职前培训,以失业业人员为主要对象再就业培训,以及本地农村和外来劳动力的职业培训等,提高各类劳动力的技能和素质。同时,要做好各类求职人员的就业指导,从而缓解我市人力资源供需的结构性矛盾。
    3.要通过发挥人力资源市场的导向作用,进一步促使人力资源向我市流动由无序向有序转变。要按照建立城乡平等的就业服务机制和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的要求,积极探索我市人才市场、劳动力市场实现贯通的有效办法,加快推进人力资源市场建设,规范公共职业中介和民办职业中介机构的管理,培育和完善我市城乡统一、内外开放、平等竞争、规范有序的人力资源市场体系,并通过人力资源市场提高用人单位岗位需求与求职劳动者的匹配率;我市各级政府及人力资源和保障部门要以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对人力资源需求为重点,进一步加强与劳务输出的联系,可选择在国内人力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设立引进人力资源办事机构,通过有组织、有计划地与劳务输出地、职业技术院校劳务合作,建立并扩大人力资源基地,开辟多种流通渠道,采用减免税费、奖励等政策鼓励合法职业中介机构引进需要的劳动力,引导外地人力资源向我市有序流动;健全完善人力资源服务信息化体系,继续实行人力资源供需、农民工流动、就业失业等三项监测制度,通过信息网络实行我市人力资源需求信息与苏北和外省市区劳务输出信息的对接交流,增加人力资源信息的储量,充分发挥网上“无形市场”跨区域配置人力资源的作用。
    4.要通过优化我市企业就业环境,进一步顺应新生代农民工由谋生型向谋发展型转变。我市作为劳务输入地区,各级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要积极引导企业转变观念,以人为本,从生产、生活、培养等方面全方位增强对外来务工人员人文关怀和善待。可以采取产品创新升级、技术改革、工艺改进提高劳动效率和健全劳动保护机制等措施,改善生产劳动条件;可以采取提高工资待遇、提供食宿福利和文化体育活动设施等措施,改善他们的生活待遇和降低生活成本;可以采取规范企业用工管理、建立完善用人激励机制和员工培养晋级晋升机制、改善劳资关系等措施,鼓励员工成长和发展,从而进一步为员工创造比较好的生产、生活和发展环境,形成一种“环境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事业留人”的氛围,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吸引力,建立稳定的新型员工队伍。各市、区要加快外来务工人员集宿区建设,并在集宿区建立“蓝领之家”,以改善企业的用工条件,满足外来务工人员的生活和业余文化需求。从而提高我市企业在全国人力资源市场的竞争力,增强外来务工人员在我市就业的稳定性。
    最后,感谢您长期以来对就业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苏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二○一○年五月四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2012年舟山市部分企业用工调查报告
百企复工快速调查系列报告 ——人力资源服务业篇
跳槽频繁导致“用工荒”?调查显示新生代农民工跳槽频率达父兄辈近6倍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信长星副部长在2011年全国春风行动启动仪式上的致辞
浙江企业用工普遍回升 招工难结构性问题突出
迎新春送温暖稳岗留工!领取1000元现金补贴,社保缴纳时间节点在2020年12月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