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关于加快发展我市现代服务业的建议
市人民政府:
  根据市委批转的《市政协2009年工作要点》的安排,今年上半年,市政协组织部分委员和有关部门同志,围绕发展现代服务业进行了专题调研。瑶海、庐阳、蜀山、包河四区政协同步组织调研。调研组着重就信息与科技服务、旅游和会展、金融服务、文化产业、现代物流和商贸流通5个课题,听取了政府有关部门的情况通报,实地考察了30多家服务企业,邀请有关部门负责同志、部分专家学者和企业界人士进行了近20次的座谈研讨,广泛听取各个方面的意见和建议。7月9日,市政协举行十二届七次常委会议,围绕加快发展我市现代服务业进行了专题协商。与会同志认为,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发展现代服务业不仅是我市重要的经济增长点,也是我市调整产业结构、优化投资环境、强化城市功能的关键领域。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制定了《关于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意见》等政策文件,推进了我市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但我市现代服务业的政策还不够完善、总量还不够大、结构还不够优化、竞争力还不够强,有关文件还没有完全执行到位。全市上下要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进一步提升我市整体经济水平。为此,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一、加强领导,统筹解决现代服务业发展中的几个共性问题
  1、提高认识,加强协调。现代服务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具有巨大增长潜力的产业。先进制造业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基础和支撑,现代服务业为先进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最佳条件。要坚持“双轮驱动”,在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的同时,扎实推进现代服务业。要尽快成立发展现代服务业领导小组,统筹解决现代服务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改变当前政出多门、多头管理、职责不明的问题。要进一步理顺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领导体制,提高统筹协调能力,建立和完善市、县(区)发展现代服务业工作协调机制,明确相关职能部门的工作职责和工作目标,加强责任制考核,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合力。加强行业协会建设,畅通行业与政府及社会各界的沟通渠道。
  2、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尽快制定我市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我市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总体思路、主要任务和基本目标,并据此制定信息与科技服务、旅游和会展、金融服务、文化产业、现代物流和商贸流通等专项发展规划,以指导我市现代服务业健康有序发展。在规划的制定和实施中,各级各部门要树立全局观念,处理好局部和全局、当前和长远的关系,在发挥各自优势的同时,合理布局,准确定位,防止盲目建设,低水平重复建设和无序竞争,确保我市现代服务业科学协调发展。
  3、进一步完善政策体系。对《合肥市关于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意见》、《合肥市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若干政策(试行)》等已经出台的政策文件,要进一步加大贯彻落实力度,并就上述政策文件的贯彻执行情况开展督查。按照不同产业的划分,制定我市现代服务业的各项分类政策。进一步明确重点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战略目标,确定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主攻方向和关键领域。在财税、用地、融资等方面,制定和完善系统的、操作性强的、细化的政策文件,为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提供政策保障。
  4、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引导高等院校、中等职业学校和社会培训机构增设现代服务业紧缺专业,构筑社会化人才培养体系。加强现代服务业岗位培训,全面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提高服务业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制定现代服务业人才引进计划,畅通人才引进“绿色通道”,大力引进信息技术、金融服务、国际贸易、文化经营、现代物流等方面的专业人才,为我市现代服务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二、快速提升信息与科技服务业
  5、推动信息化、工业化融合发展。鼓励电信及网络运营商积极参与本地企业信息化项目建设。通过政策引导和财政专项资金,支持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促进企业与电信及网络运营商的对接。
  6、加快服务外包示范园区建设。通过政策扶持和重点投入,努力在示范园区内引进和发展一批规模大、效果好、对全市服务外包产业发展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的企业。重点对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示范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办公用房租赁、市场拓展活动等给予财政支持。尽快落实《关于共建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的协议》中有关我市按1:1的配套资金。
  7、加快孵化器建设。对投资发展孵化器的企业给予土地优惠、税收优惠、种子资金或孵化资金等方面的支持。加强孵化器与高校、海智基地及人才中心的联系,为高校毕业生、高校教师、科研人员、海外人才在肥创新创业提供服务。通过孵化器协会等组织,加强各孵化器之间的交流合作,促进孵化器行业发展。为孵化器引入咨询公司、投资公司、律师事务所、会计事务所等中介机构提供便利。
  8、加强协作,实现资源共享。科技创新公共服务中心应与高校院所、大型企业研发中心建立科技资源共享机制,整合科技成果、仪器设备、实验室、专家等资源,充实“中心”各类数据库资源,并整理成详细的名录向社会公布,为高校院所和企业提供更加便利的服务。对提供设备服务的单位予以财政补贴。
  9、转换机制,引进和培育科技服务机构。制定科技中介机构发展指导意见,将挂靠政府的各类中介机构剥离出来,保持科技中介机构的“独立”地位,建立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各类科技中介机构,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利用科研设备和人才优势,兴办各类科技中介机构。成立科技服务行业协会,加强行业自律。建立政府投入奖励机制,每年从财政拿出一定资金,建立咨询服务专项资金。设立合肥市服务业专用税收发票,降低咨询服务业经营成本。
  10、培育专业性科技风险投资机构,建立中小科技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设立市级风险投资引导资金,引导风险投资机构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资金投入。成立专业性信用担保机构,设立信用担保基金,为有发展潜力的高科技项目提供风险担保。鼓励银行向风险性大的高技术项目提供先期贷款。
  三、全面发展会展和旅游业
  11、加快会展场馆建设,完善促进会展业发展措施。以滨湖新区大型会展中心的建设为契机,为打造“中国会展名城”奠定场馆基础。完善交通、通讯、餐饮、娱乐、商场等配套建设,提高我市会展的综合承载力。完善促进会展业发展的各项措施,强化激励机制,优化会展秩序。研究并解决会展业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及时协调解决企业遇到的实际困难。加强协调联系,对一些影响大、吸引力强的展会,政府要在人力和财力上加大支持力度。强化工作网络和联动机制,形成有序、规范、快捷的筹办和保障机制。
  12、结合产业优势和科教优势,打造会展品牌。加大引进国际性、全国性会议及论坛的力度,对照展会项目目录,结合我市产业和科教优势,力争展览门类更多,规模不断扩大,并重点打造几个会展旅游品牌,增强我市会展旅游业的市场竞争力。支持和提升我市“家电博览会”、“苗木花卉交易会”、“ 中国坚果炒货食品节”等品牌展会的规模和档次,扩大其在全国的影响力。
  13、加快旅游大项目建设,抓好旅游产品开发。实施“太阳工程”,以引进特大旅游项目为突破口,提升合肥的旅游形象。围绕滨湖新区、经开区等重点区域,策划1至2个超20亿元的休闲娱乐或主题公园项目,专人负责,对外招商,力争年内有实质进展。推进《合肥市加快旅游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中28个重大项目的建设,加快现有景区景点建设,重点推动紫蓬山森林公园、大圩都市农业公园和岱山湖创建国家4A旅游景区建设。推动丰乐生态园、肥西老母鸡生态园二期工程建设,打造一批高星级农家乐。在中博会 “江淮和畅”晚会的基础上,打造具有“徽风皖韵”特色的大型舞台演出,定期上演大型实景节目。
  14、顺应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趋势,推动区域旅游合作。抓住《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通过国家评审的机遇,充分利用合肥日益巩固的交通枢纽地位,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与长三角城市的无缝对接。强力推动合肥旅游集散中心与上海、南京、杭州等地的互联互通,争取纳入新华东旅游线,加快建设长三角地区的观光休闲度假基地。抓住合武高铁营运的机遇,推动与武汉等中部城市的深度合作。积极主办“中国南方旅游城市协作体第十一届年会”,推动与南方10多个城市旅游一体化建设。围绕省会经济圈建设,发挥合肥“依山傍水”,周边温泉、湖泊、森林、山岗等度假旅游资源丰富的优势,加快建设全省旅游中心城市。开展区域旅游合作,加强合巢六淮旅游资源开发,推动合巢六淮旅游一体化。
  四、大力发展金融服务业
  15、完善金融体系,打造区域金融中心。利用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契机,全面规划合肥区域金融中心和国际金融后台服务基地、金融产业园、资本要素大市场等一揽子事宜。完善政策环境,采取切实的办法,吸引更多的国内外金融机构来我市设立机构。支持和引导地方金融机构发展壮大,丰富和活跃金融市场,营造功能齐全、竞争充分的现代金融组织体系。大力发展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金融机构,全面探索金融创新。大力引进国内外会计、律师、评估等与金融核心业务密切相关的各类中介服务机构,为金融业的快速发展提供配套服务。
  16、加大信贷投放,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做大金融资源总量。抓住国家当前执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有利时机,争取银行贷款额度,增加贷款投放,增强对合肥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持力度。运用并购贷款和银团贷款等方式,加大对我市基础设施、重点产业、重大项目建设的支持力度。加强银企对接,把银行关注度高的项目和涉及地方发展及民生的项目统筹安排,打包向银行推荐。鼓励银行加大对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创新企业的信贷扶持力度。
  认真研究国家关于稳步发展主板市场、壮大发展中小板市场、加快推出创业板市场、拓展非上市公司代办股份转让试点的各项规定,制定和完善鼓励企业上市的相关政策,加快企业股份制改造和上市前期准备步伐,尽快形成一批上市企业梯队乃至上市企业的“合肥板块”。推动上市公司通过增发、配股等方式进行再融资,拓宽企业直接融资渠道。加大债券发行力度,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公司债、企业债、短期融资券以及中期票据,争取发行中小企业集合债。深化与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的战略合作,推进产权交易市场发展。设立政府创业投资引导资金,积极发展创业及私募等股权投资基金。发挥期货市场功能,推动融资租赁和信托业务发展。
  17、推进金融创新,切实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鼓励金融机构加强和改善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加强对中小企业融资的政策引导,对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的金融业务进行单独的业绩考核。完善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制度,推进中小企业融资信用担保体系建设,提高风险管控能力,调动金融机构服务中小企业的积极性。支持金融机构开展中小企业金融产品创新,鼓励商业银行对有担保的中小企业贷款简化业务流程,并给予一定的利率优惠。鼓励银行建立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专营机构,开展中小企业信贷资金需求调查,加大信贷投放力度,切实解决中小企业发展的资金瓶颈。
  18、加强农村金融服务,促进金融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适应。健全农村金融体系,丰富农村金融资源,以优质的金融服务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鼓励和支持金融机构完善县域业务网点,提高服务质量。制定和完善相关奖励措施,鼓励金融机构热心服务“三农”,力争县域新增贷款主要用于当地经济建设。发挥合肥农村科技商业银行的重要作用,支持其在农村地区开展金融业务。探索和创新农村小额信贷服务的新模式,使其更多的资金用于支持农村经济建设。抓住银监会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扩大试点的契机,推进村镇银行试点工作。总结和推广长丰县草莓种植基地开展的“信贷+保险”试点工作,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业务。
  19、加强信用体系建设,不断优化金融生态环境。重视社会诚信的宣传和教育,完善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营造诚信文化,扎实推进“信用合肥”建设。加快联合征信体系建设步伐,依托人民银行信贷征信系统,扩大工商、税务、法院等部门的信息采集面,逐步统一工商、税务、银行等部门信用信息,实现互联互享。严厉打击逃废债务等不法行为,帮助金融机构维护金融债权,稳定地方金融秩序。成立全市担保业协会,建立融资性担保机构联系会议,开展担保机构信用评级,规范担保机构与银行、中小企业的业务合作。
  五、积极发展文化产业
  20、确立文化产业的支柱地位。2008年,合肥人均GDP已超过5000美元,预示着我市文化消费的快速增长阶段已经到来,文化产业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战略期。因此,要进一步解放思想,用大的气魄,把文化产业的发展作为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战略举措来抓,把文化产业作为支柱性、战略性产业加以推动,确立文化产业在全市的支柱产业地位,力争到2010年把文化产业发展成为增加值占全市GDP8%以上的支柱产业。进一步完善统计工作,为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基础服务。
  21、培育龙头骨干,做大做强文化企业。对特色鲜明、实力较强、成长性较好的文化企业,通过出台土地、税收、规划、金融等相关优惠政策,进行重点培育和扶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及股份制方式运作,形成一批有实力、有影响的文化企业。对一些由于历史原因造成体制不顺、竞争乏力的文化企事业单位,进行必要的经营体制改革。对于目前带有“国字号”的专业演出团体,通过产权交易、共同投资、公司化运作等形式,挂大靠强,实施重组,实现新生,及至做活做强。
  22、实施大项目带动战略,发挥规模、集聚效应。借助外力,积极引进境内外战略投资者,特别要吸引具有雄厚资金、经营策略和营销人才优势的外来文化投资企业落户合肥。重视文化搭台多产业发展,发挥重大项目的引领作用,努力形成集房地产、旅游、商贸、餐饮等相互关联的产业链条。结合老城区改造,将桐城路打造成文化戏曲休闲一条街。具有一定历史价值和文化底蕴的工业遗址,是可资利用开发的文化资源,应将其改造成为具有文化、艺术特色的创意产业集聚区。抓住2010年举办全国体育大会的契机,推动文化产业的大发展。
  23、设立专项基金,成立文化产业投资公司。设立文化产业发展投资基金,尽快组建文化产业投资公司,使其以战略投资者的身份,以股权投资的方式参与骨干文化企业的组建和发展。帮助骨干企业尽快上市,组织大项目、大工程发行企业债券,广泛动员社会资本投资文化产业,开展项目补贴、贷款贴息、融资担保,多渠道筹措资金,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加大对文化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引导各类风险投资机构进入文化产业领域。成立文化产业风险投资公司、小额贷款担保公司以及风险担保公司,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采取政府引导、资本运作、扶优扶强的模式,进一步优化文化产业投资结构,解决文化企业融资难问题。
  六、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和商贸流通业
   24、整合资源,夯实基础。抓住新建、改扩建高铁站、铁路货运站场、合肥港、新桥机场和城市道路大建设的难得机遇,加强铁路、港口、公路和机场转运设施的统一规划和建设,合理布局和建设物流园区,完善中转联运设施,实现各种运输方式及城际通道与市区道路的无缝对接和高效贯通。在对外物流主要通道出入口建立综合物流中心、公铁联运中心,在高速公路与进出城干道的公路运输节点,建立物流转运中心、货运站场,在大型企业、专业批发市场周边建立现代化配送中心。规划和建设城市快速道路系统,实行客货分流。鼓励社会资金按照规划建设物流园区、货运站场,政府给予土地使用方面的优惠和便利,以及必要的资金支持和政策扶持。加快由政府主导建设的全市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并通过与政府部门的电子政务系统和企业的物流信息系统相互衔接、相互支持,构成一个完整的社会物流信息系统,实现与本省及周边中心城市的物流信息平台相衔接。利用国家《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加快国际物流和保税物流发展”的机遇,加快合肥出口加工区和B型保税物流中心的申报力度,争取尽快获批。按照全省物流业统计工作的部署,加强物流主管部门和协会的力量,完善物流统计工作。
  25、创新机制,培育主体。鼓励生产和商贸企业按照分工协作的原则,剥离或外包物流功能,促进企业内部物流社会化。推动物流企业与生产、商贸企业互动发展,促进供应链各环节有机结合。大力培育、引进和发展第三方物流,鼓励第三方物流企业加强服务创新和技术、装备改造,提供供应链一体化解决方案和物流增值服务。鼓励现有运输、仓储、货代、联运、快递企业的功能整合和服务延伸,加快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鼓励中小物流企业加强信息沟通,加强资源整合,鼓励物流企业兼并、重组、合资、合作。加强物流业的招商引资工作。
  26、加强行业协会建设,提升组织化水平。鼓励物流行业协会进一步发展会员,支持协会发挥作用:一是在政府统计部门的指导下,开展行业统计,为政府决策提供翔实可靠的依据。二是发布物流信息,提供信息咨询。三是制订各项行业规范制度,在市场准入、退出等方面发挥把关作用,在行业的标准化运作、守法经营、受理行业投诉方面担当主角。四是开展行业教育和培训。五是组织各类行业交流、研讨、宣传推介活动,为行业与政府及社会各界的沟通与交流建立渠道,寻求支持。
  27、按照构建合肥经济圈的要求,合理进行商贸布局。进一步加强圈内合作,优化商业布局。重点发展生产资料、工业品和具有地方特色的专业市场。鼓励圈内商贸企业开展商业合作,支持合肥骨干商贸企业到周边市、县开设连锁店,提高经济圈商品档次和水平。根据城市发展定位、发展步骤和产业政策,科学确定商业市场的定位、布局、业态和规模。实施“商旅互动”策略,促进商贸业和旅游业共同发展。积极开展以“便利消费进社区,便民服务进家庭”为主题的“社区双进”工程,通过网点、资金、技术等一系列扶持政策,引导优势企业到社区设立便利店、物资回收站、维修站、早餐点、理发店等便民利民网点,满足社区居民休闲消费需求。
  28、积极推动电子商务的广泛应用。通过综合政府的产业政策、企业的市场需求、行业的发展趋势、消费的变动情况等信息,提高各类网络资源的集聚度和利用率。抓紧研究电子交易、信用管理、安全认证、在线支付、税收、市场准入、隐私权保护、信息资源管理等方面的法规规章问题,建立依托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的电子商务示范平台,探索符合我市实际的电子商务组织模式和运作模式。以支柱产业为依托,培育一批集信息发布、价格指导、网上交易、资源配置等功能于一体的行业门户网站,发挥无形市场的优势。鼓励大型百货商场、购物中心、连锁超市建设网上商城,增强配送功能,扩大网上消费。发展服务业的网络业务,拓宽电子商务覆盖面。打击电子商务领域的非法经营以及危害国家安全、损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违法犯罪活动,保障电子商务的正常秩序。
  附:
  1、《关于我市信息与科技服务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2、《关于我市会展旅游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3、《关于我市金融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4、《关于我市文化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5、《关于我市现代物流业和商贸流通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政协合肥市委员会
  2009年7月20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苏州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考察报告
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
关于加快哈尔滨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经济新常态下我县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思考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4)
四川省服务业发展四年行动计划(2014—2017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