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19发展城郊乡村旅游业的思考

发展城郊乡村旅游业的思考

近几年,温州城市近郊的“乡村旅游”处于快速增长时期,对丰富城市居民闲暇生活,发展近郊农村特色经济,拓宽致富门路,盘活地方资源,激活消费市场无疑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自发增长期的乡村旅游尚存在遍地开花、良莠不齐、特色不显、内容不丰、规范不力、服务不周、规模不大、品牌不响等诸多问题。所以,政府要引导郊区乡村旅游成规模上档次,培育城郊区农村多种经济形式的重要力量,为城区市民提供丰富、舒适的休闲场所。本文对温州城郊乡村旅游的现状进行科学的调查和客观的评价,为发展城郊乡村旅游业开拓新途径作了积极的探索和思考。

一、 城郊乡村旅游业发展的背景分析

“乡村旅游”有多种定义。在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实际上还处于起步阶段,专家们对此的理解也各有不同。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委员会对乡村旅游的定义是:在乡村开展的旅游,田园风味是乡村旅游的中心和独特的卖点。在法国,这种与乡村紧密结合的旅游被称为“绿色旅游”、生态旅游”或“可持续性旅游”。在我国,学者们对乡村旅游比较普遍的认同是:以农民为经营主体,以农民所拥有的土地、庭院、经济作物和地方资源为特色,以为游客服务为经营手段的农村家庭经营方式。这实际上只是一种“农家乐”的概念。

日前,在乡村旅游国际论坛上,专家们形成了一个比较统一的意见,认为我国的乡村旅游至少应包含以下内容:一是以独具特色的乡村民俗民族文化为灵魂,以此提高乡村旅游的品位和丰富性;二是以农民为经营主体,充分体现“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的民俗特色;三是乡村旅游的目标市场应主要定位为城市居民,满足都市人享受田园风光、回归淳朴民俗的愿望。中国社会科学院魏小安研究员认为,我国的乡村旅游目前已形成5种模式:一是大城市近郊的“农家乐”;二是高科技农业观光园;三是农业新村,特点是经济发达、乡村城镇化,在发展中有意识地使本村成为有特色的目的地;四是古村落的开发;五是农业的绝景和胜景,如桂林的龙胜梯田和云南的元阳梯田等。我国拥有56个民族,尤其是西部地区,少数民族文化独具特色,保存也比较完好,具有发展高端乡村旅游的良好条件。贵州的国际合作乡村旅游示范项目已开始启动,将与新西兰、爱尔兰等专家一道,在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发展、实施反贫困战略、乡村旅游的标准化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以寻求本土化、中国化的乡村旅游发展之路。

以农庄度假和民俗节日为主题的乡村旅游,在欧洲、美洲开展的历史达百年以上。在欧美一些发达国家,乡村旅游也已具相当规模,并走上了规范发展轨道。在新西兰、爱尔兰、法国等国家,政府把乡村旅游作为稳定农村,避免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的重要手段,在资金、政策上给予大力支持,政府也从中也得到了丰厚回报。凡是在开发乡村旅游方面有成功经验的国家,均制定了专门的乡村旅游质量标准,产品、管理和市场开发都比较成熟。

二、 发展城郊乡村旅游业的条件。

城郊乡村旅游是农民利用自家院落以及依傍的田园风光、自然景点,以低廉的价格吸引市民

前来吃、住、游、玩、购的旅游形式。生活在现代都市的人们最关心的是健康,都愿意到郊区回归自然,体验一种纯朴、天然的生活情趣。这就决定了乡村旅游不仅是都市人追逐的一种时尚,也是一种朝阳产业。因此,乡村旅游的发展必须依赖“三大外部条件要素”和“三大内部环境要素”。三大外部条件要素:1、良好的区位条件。一般来讲,能够形成农家乐专业村的,要么是沿路(省级以上的主干道),要么是傍城(毗邻人口稠密的县城或大城市),要么是靠近自然、人文景区。这种区位优势,可以为农家乐经营提供相对充足、稳定的客源市场。2、便利的交通条件。乡村旅游是一种休闲旅游模式,游客一般都将出游时间放在双休日或节假日。这就要求发展这种旅游产业,必须具备相对便利的交通条件。这种便利的交通条件正好符合人们驾车出行的心理,是农家乐发展兴旺的基础。3、安定的社会条件。平安自古以来就是人们的心理底线要求。如果一个地方事故不断,社会治安环境不好,缺乏安全感,就是生态环境再好,交通再便利,也不会引起人们的兴趣。 三大内部环境要素:1、干净卫生的生活环境。乡村旅游的客源主体是都市人。因此,乡村旅游的经营首先必须能够提供符合都市人习惯的生活环境。其中包括整洁的住宿环境、干净的洗漱环境、卫生的饮食环境等等。这就对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个人素质提出了严格要求。2、舒适便捷的硬件环境。这里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村内公用设施比较健全,有公共活动场所、公共娱乐设施、硬化道路等;二是从业户自身硬件设施比较到位,有标准客房、取暖降温设备、洗澡间、水厕等。3、健康文明的人文环境。从一定意义上讲,城市人之所以选择乡村旅游,除了对于回归自然的追求,关键还在于对农村淳朴、和谐的生活环境的向往。

三、发展城郊乡村旅游业的重要意义

乡村旅游作为城市周边短程度假,将是相当长时期内城市居民旅游休闲的时尚。而且,这种方式弹性小,重游率高,市场相对稳定。为“离土不离乡”的近郊农民提供了一条新的致富的道路。对农村的综合带动功能远远大于其创造的直接经济效益。旅游业不仅可辐射周边农民致富,还可拉动较远距离的农民从事旅游运输、种植养殖和商品生产。因此,乡村旅游业作为关联带动性强、拉动内需明显的新兴产业,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通过实施“以旅助农”,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可以发挥积极的作用。

1、发展乡村旅游有助于推动农村的产业结构调整。伴随着现代农业、科技农业兴起的农业旅游,拓宽了传统农业的内涵与外延,促进了现代农业体系建设,推动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可促使千百万农民实现向非农领域的转化,部分农民的家庭住房变成了旅游接待的家庭旅馆,山场、农田、果园、池塘、老屋成为旅游吸引物,传统的农村种植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变。首先,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可以形成以农家乐为中心的产业链,推动农村产业分工。由农家乐延伸开的产业链包括:农家乐经营;种、养殖业;农副产品加工业;运输业,甚至包括农家乐装修、建设的人员。其次,农家乐有力地促进了农村劳动力转移。以农村风貌、农业生产、农民生活、民俗文化、自然生态等为旅游内容的乡村旅游,使很多农民成为旅游从业者。一个年接待10万人次的农村旅游景点,可直接和间接安置300位农民从业,直接和间接为1000个家庭增加收入;乡村旅游的从业人员没有年龄限制,实际操作中大多以50岁左右的人为主。这部分人往往处于“种地难增收,出门无技术”的境地。乡村旅游不仅给他们提供了就业的舞台,而且让他们不出家门就可以获得丰厚的回报。乡村旅游作为一种超越工业化路径、直接进入三产服务业的新的产业形态,已成为城乡经济、文化一体化的重要纽带。

2、发展乡村旅游有助于加快群众增收,走向生活宽裕。乡村旅游的出现是对传统旅游景点建

设的一种补充,每个农家乐户就如同一个小型旅行社。所不同的是,农家乐的经营方式更加灵活。一般来讲,一户投资2-3万元就可以营业,成本少,见效快,回报高。而且,他们置办的设施也是自己改善生活所必要的设施,有顾客时用于经营,没有顾客时自己使用,不存在闲置和浪费的问题。

3、发展乡村旅游有利于改善村容村貌,促进乡风文明。干净整洁的生活环境和健康文明的人文环境是乡村旅游吸引游客的基本条件。随着乡村旅游农家乐的开展,文明的语言、举止以及对卫生、环境的讲究正通过经营实践言传身教于农村和农民。许多农民的卫生意识已经渗透到他们接待客人的每一个细节之中。从业户对自身生活环境卫生的讲究,也极大地推进了全村内部环境的改善。另外,通过农家乐经营活动,有效地消化了农村剩余劳动力,也减少了家庭矛盾,促进了邻里和睦。

4、发展乡村旅游有利于推进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乡村旅游业对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应该说作用很大。据调查,所有发展旅游的农村乡镇,普遍整修了道路,装修了住房,修建了水冲厕所等,实现了环境卫生、村容整洁;城乡之间、城镇居民与农民之间,通过旅游加强了交流和沟通,既促进了城镇居民了解国情民情,也有利于农民开阔眼界、更新观念、变革生活方式,加速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此外,还促进了农民综合素质的提高,增强了农民主体意识,提升管理民主。对于乡村旅游从业人员来讲,他们直接面对游客、面对市场,是经营的主体,也是参与竞争的主体。他们需要在竞争中生存,就必须主动适应市场,强化主体意识。另外,由于乡村旅游经营活动和周边环境息息相关,这就迫使农民群众更加关注集体事业,更加致力于在参与集体活动中表达自身的意愿和要求。乡村旅游开展较好的村子往往也是管理比较规范、民主的村子。

四、 温州乡村旅游业的现状分析

1、温州旅游产业概况。温州旅游业发展经历了由政府接待到产业化经营的转变,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98年以来,坚持政府主导型发展战略,旅游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1998年至2002年,全市接待海内外游客数量每年以近100万人次递增,2002年,温州全市共接待海内外游客810.5万人次,旅游业总收入74.82亿元,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7.09%。排除2003年受到SARS的不利影响之外,温州旅游总收入和旅游总收入占GDP比重都呈逐年增长趋势(见表3-1)。但是也要看到与浙江省内其他城市比较,温州旅游业产业地位偏低,旅游总收入占国民经济的比重一直低于浙江省内平均水平2个百分点左右(见表3-2)。而且,从旅游增长速度来看,国内旅游增长态势平稳,且近年增长速度有所降缓。温州旅游接待总人数在浙江省内的名次不断下降,由1997年的第3位下降为2003年的第7位(见表3-3)。国内旅游收入在省内的排名由1997年的第3位下降为2003年的第5位;国际旅游收入在省内的排名也有所下滑,由1997年的第4位下降为2003年的第5位(见表3-3)。

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之模式探讨

1、乡村旅游发展模式

乡村旅游的开发,类型多样,其中关联到的因素很多,涉及到主要依托资源及开发主体等方方面面的问题,对于不同的开发主体、不同的资源类型,其开发模式也不尽相同,远见主要从资源利用角度将乡村旅游分为以下几种模式:

1)传统农家乐模式

农家乐是一种乡村休闲形式,是农民向城市现代人提供的一种回归自然从而获得身心放松、愉悦精神的休闲旅游方式。

一般来说,农家乐的业主利用当地的农产品进行加工,满足客人的需要,而且农家乐周围一般都是美丽的自然或田园风光,可以满足舒缓现代人的精神。

2)休闲农庄模式

休闲农庄模式是以休闲农庄作为经营单位的发展一种乡村旅游的模式。

休闲农庄是指占地有一定的规模,以农业生产和乡村生活为依托,以农耕文化为核心,利用田园景观为游客提供乡村生产生活休闲体验以及住宿、餐饮等基本服务设施的经营主体。

3)景区依托模式

景区依托模式是指依托旅游景区(点)开展乡村旅游,把附近旅游景区(点)的部分服务功能分离出来,吸引周边农民参与旅游接待和服务,并融入一些乡情活动,从而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和周边乡村发展的一种模式。

4)民俗风情模式

民族风情模式是指少数民族农村地区,以独特的民族风情为基础,大力改善基础设施和旅游接待设施,引导少数民族农民参与旅游开发,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的一种模式。

5)品牌餐饮模式

品牌餐饮模式是指某一特定乡村旅游地以品牌化的特色餐饮作为吸引游客的主要手段,从而推动乡村旅游发展的一种模式。游客对旅游地的深层体验,“从味蕾开始”。特色餐饮,是乡村基于饮食传统文化,投入最少,最易于经营的旅游服务。

比如:生态渔村。

6)乡村酒店模式

乡村酒店是指具有休闲、娱乐、求知、教育功能的综合性旅游住宿单位,是将农业景观、生态景观、田园景观与住宿、餐饮设施进行结合,能够为游客提供乡村休闲体验的经营主体。乡村酒店的档次介乎于城市酒店和农家住宿之间,让游客能在农村享受到酒店级的服务。 乡村酒店模式是以乡村酒店作为主要旅游接待设施,发展乡村旅游的一种模式。

7)古村聚落模式

古村聚落主要是指民国以前建村,保留了较长历史沿革,即建筑环境、建筑风貌、村落地址未有大的变动,具有独特民俗民风,虽历经年代久远,但至今仍为人们服务的村落。 古村聚落模式是指以浓厚的古村聚落文化和特色古村聚落建筑为核心吸引物,以保护为主,因势利导开发旅游,促进乡村发展的一种模式。

8)创意产业模式

创意产业是指那些从个人的创造力、技能和天分中获取发展动力的企业,以及那些通过对知识产权的开发可创造潜在财富和就业机会的活动。

创意产业模式是指依托乡村地区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发展创意产业所形成的氛围,开发艺术家社区等具有鲜明创意产业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并带动当地乡村旅游业发展的一种模式。

2、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乡村旅游经过近几年的发展,摸索出了一些较为成功的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在科学性、规范化等方面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

1)科学规划重视不够

目前,我国一些乡村旅游景区的开发大都基于业主自己的想法,没有按照科学的规范进行合理的规划开发,致使旅游景区的基础设施、安全设施等布局不合理,甚至连最基本的导向指示牌也没有。大部分乡村游客旅游归来后,都在抱怨景区停车难,停车场缺乏安全保卫人员和措施。让游客进入其中就像是无头苍蝇瞎转悠,人流量大的时候特别危险。这些问题归根结底是开发者没有对科学规划足够的重视引起的。

2)盲目开发,重复建设

有不少的景区是村集体或私营业主自行开发的,由于没有经过对资源条件、市场诉求、周边竞合等因素进行科学的分析和规划,致使开发具有很大的盲目性,开发主导者只是基于自己眼前利益,没有考虑长远的发展,甚至都没有思考开发与周边资源的协调与竞合,重复建设也在所难免。

3)管理不够规范,服务水平不高

乡村旅游服务的提供者大多是当地的农民,他们往往没有经过严格的培训,服务水平偏低,并且观念比较落后,没有统筹安排,提高服务质量的意识, 致使管理比较混乱。

随着旅游形式的多样化,乡村旅游形式逐渐成为游客日常休闲的选择,以往较为混乱的服务不在能够满足游客的需要。服务“短腿现象”日渐凸现。

4)缺乏商品意识,产品单一

乡村旅游仍然处在“吃农家、住农家”这样一个基础的接待服务阶段,真正农村的本地文化没有得到挖掘,有的已经在开发乡村文化,但也没有上升到商品的层次,使乡村提供给旅游者的服务形式单一,旅游产业链条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没有真正实现旅游对乡村发展的拉动作用。

5)食品安全问题突出

不少旅游者比较在进行乡村旅游时,比较热衷于现场宰杀、烹饪还在饲养的羊、鸡、鸭等畜禽。这种做法实际上隐藏着不少问题,现场宰杀的畜禽几乎是没有经过检验检疫部门的检疫,其中暗藏的疾病游客和经营者是无法分辨出来的。而乡村的厨房、碗筷也缺乏正规的消毒措施,没有卫生防疫部门的监管,很难达到与城镇餐馆相提并论的消费要求和卫生标准。有的经营点甚至还出售明令禁止销售的保护野生动物,如野猪、蛇类、青蛙等动物。

3、乡村旅游发展方向

1)乡村旅游分布的变化与新格局的形成

随着旅游消费意识的成熟,乡村旅游的格局也由观光、餐饮为主的旅游圈向休闲、体验为主的旅游圈转变。

观光、餐饮为主的旅游圈,以城市为中心,大型城市周边50公里,中型城市周边25公里,小型城市周边15公里范围区域。

休闲、体验为主的旅游圈,以城市为中心,大型城市周边250公里,中型城市150公里,小型城市周边80公里范围区域。

2)乡村旅游从依托城市向依托景区发展

乡村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的选择不再以出游距离作为第一选择,而更多考虑的是旅游过程中的得到的服务和体验。

乡村发展旅游要么依托自身资源的吸引力,自身没有资源的只有依靠附近的景区进行联合品牌,打造特有的服务接待。借助景区的客源。

3)乡村旅游从单一观光采摘农业型向休闲、度假、体验乡村型发展

乡村旅游有待产业的升级,随着大旅游休闲时代的到来和旅游者消费心理的成熟,单一的观光采摘已经不再能够满足乡村旅游者,旅游者到乡村希望得到乡村的生活体验和心灵的安宁,那么乡村旅游必定也应该从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体验旅游转型。

4)乡村旅游从自发发展逐步走向规范化发展

乡村旅游的自发发展是初期市场主导下的一种状态,是一种被动反映,随着市场的发展和成熟,自发的旅游状态将不再适应旅游者的需求,乡村旅游必须以规范化的姿态主动出击,找到与市场的契合点,这是市场化的必然。

5)乡村旅游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

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新的旅游形式,是农村经济的一种转型,通过乡村旅游发展拉动农村建设,三产带一产,一产三产化,是新农村建设的一个很好的途径。势必会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二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

现状分析

在旅游发达国家,观光旅游、度假旅游、乡村旅游构成三大重要板块,呈三足鼎立之势。我国的乡村旅游在市场需求的拉动下在全国各地蓬勃兴起、方兴未艾。尝到甜头、得到实惠的乡村纷纷扩大旅游规模,有力的示范效应又使许多乡村效仿跟进。借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强劲东风,各级政府非常关注“三农”问题与和谐社会的建设。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不仅是旅游产业的重要板块,而且是旅游业反哺农村的有效的途径之一。

发达国家或地区的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于二战以后,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之后,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向着内容更丰富的休闲农业发展,即不仅提供农产品,而且形成一个具有田园之乐的休闲区,这种“农业+旅游业”性质的农业生产经营形态,既可发展农业生产、维护生态环境、扩大乡村旅游,又可达到提高农民收益与繁荣农村经济的目的。

当前,我国的广东、北京、上海、浙江等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都市圈地区,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发展起步相对较早,发展较快,形成了一批很有特色的观光农业园区和乡村旅游景区,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1998年,国家旅游局把“华夏城乡游”作为旅游主题,使“吃农家饭、品农家菜、住农家屋、干农家活、做农家人、娱农家乐、购农家物”成为农村一景,使田园农家乐、花乡农家乐、果乡农家乐、竹乡农家乐、渔乡农家乐、湖乡农家乐等成为城市新宠;2004年我国的旅游宣传主题被确定为“中国百姓生活游”;2006年,全国旅游宣传主题定为“2006中国乡村游”,宣传口号为“新农村、新旅游、新体验、新风尚”,进一步把我国的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推向高潮。

大力发展高效特色农业,走特色农业、品牌农业、绿色农业、观光农业、生态农业的发展道路。既调整优化了产业结构,提高农业结构效益,又依靠科技进步,提高了农业技术经济效益;还建立了农副产品生产基地,大力发展了农业龙头企业,提高了农业规模效益;同时,通过加大宣传力度,实施农业精品名牌战略,实现了结构调优、规模调大、效益调高、农民调富的目标。2005年,尚田全镇农业总收入约1.6亿元,而“彩色农业”就占到了1亿元,户均约7000 元,“彩色农业”总收入比上年净增逾1000万元。

出游便利,次数多,方式灵活,可采取分时度假。城里人有闲,但闲不连续。从1995年开始,我国推出了“双休日”制度;2000年开始实现了“ 黄金周”制度。目前,我国全年的法定假日已达114天,约为全年的1/3。但这种休假是不连续的。随着“休息是为了更好的工作”和“工作是为了更好的休闲 ”的理念的不断深入人心,随着假期的增多和延长,

随着带薪休假、奖励旅游的兴起,方便灵活、可分时度假的旅游形式下定会越来越受到欢迎。而“农家乐”因多处城乡结合部,恰恰能弥补这一需要。

以自住房进行经营,可根据营业需要进行改建或整修。我国的“农家乐”目前还处于初级阶段,还没有形成大型的公司化经营的模式,大多还是以一家一户为主,营业面积和内容等比较方便灵活。如添加人造景观与娱乐设施等。

季节性较强。由于季节和农时的变化,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往往表现出较强的季节性。如花卉观赏、瓜果采摘等。

至少具有三个实际价值:

1、调整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农家乐”的兴起,开拓了农村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可以充分有效地开发利用农业资源,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一是转移了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农家乐”促使农民转而利用农村现有的空间资源和绿色资源,就地发展第三产业,拓宽了劳动力转移渠道;二是农户收入增强,拉动了经济的增长;三是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塑造良好的乡村风貌,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和环境质量。“农家乐”正是传统农业延伸的新尝试和农业自然资源的新利用。

2、加快城乡一体化的进程。“农家乐”是城乡文化的一个交汇点。“农家乐”的消费主体是城市工薪阶层,他们是现代文化和城市精神文明的主要载体,“农家乐”必将加深城乡相互的理解与认同,扩大农产品销售市场和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扩大劳动就业。

3、推进旅游业的发展。“农家乐”是现代旅游的一种新形式,它丰富了旅游的内容,拥有其他旅游形式不可替代的功能和作用,它让游客了解农业生产活动,体验农家生活气息,享受农业成果,普及农业基本知识;它开拓了新的旅游空间和领域,使游客走进“农业”这一大世界,以减轻和缓解城市旅游地过分拥挤的现象,从而推动了现代旅游业的蓬勃发展。

存在的问题

(一)跟风模仿、弃土从洋

由于缺乏规划,各地“农家乐”发展往往表现出“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景象,从而让游客产生“审美疲劳”,让游客觉得“农味淡了”的感觉。而实际上,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一定要注重“农家乐”的特色开发,突出“农味”,反映当地多彩的乡土文化、纯朴的民俗风情和恬淡的农家生活,避免恶性竞争。

(二)恶性竞争、无序发展

由于“农家乐”发展历史较短,业内统一规范尚未完全形成,多数从业人员“半路出家”,不少农家乐“土法上马”,热情过头,强行拉客,吃住安全无法保障,降价恶性竞争或抬价宰客现象时有发生。

(三)竭泽而渔、不顾后果

“农家乐”是富民产业,由于现在还处于发展阶段。不少业主或政府部门只把眼睛盯在收入或税收上,不但不注意“蓄水养鱼”,而往往不顾后果,竭泽而渔,有使“农家乐”旅游被扼杀在摇篮的危险。

在全市乡村旅游发展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南充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喻小广

(2009年5月20日)

同志们:

今天,这次全市乡村旅游发展工作会议,是市政府第一次组织召开的乡村旅游专题会议,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全市旅游工作会议精神,安排部署全市乡村旅游发展工作。刚才,相关的县(区)、乡镇作了经验交流发言,永强、志敏同志对全市乡村旅游发展作了全面的总结和部署,省旅游局王处长亲临会议并作了重要讲话,请大家结合实际,认真抓好贯彻落实。今天下午,市旅游局专门邀请了成都理工大学朱创业教授给大家作乡村旅游专题讲座,启迪大家的思维,请同志们认真听取、积极思考。下面,我再强调三点意见。

一、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意义

乡村旅游是顺应城乡消费新趋势而逐渐发展起来的新型产业,它将休闲观光旅游活动与品味乡村风情、体验农耕文化、走进农家生活有机结合在一起,向广大城乡消费者打开了一个崭新的休闲旅游新天地。乡村旅游的兴起发展,意义非同小可,它不仅仅是旅游产业自身发展的事情,而且是带动“三农”全面发展的大事情,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有效抓手,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是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富裕、农村进步的有效载体。今年,国家旅游局提出的“生态旅游年”,就是以乡村旅游为重要内容,省旅游局也将乡村旅游提升行动,作为加快推进重振旅游工程的重要举措。对此,我们要进一步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加快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发展乡村旅游是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重要途径。我国正处在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关口,尤其在今年严峻的经济形势之下,既面临着实现工农关系、城乡关系调整的重大转折,也面临工农差距、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解决“三农”问题难度增大的严峻挑战。发展乡村旅游,不仅能够扩大城市居民在农村的消费,而且能够促进农村劳动力在农村内部的转移,带动农产品消费需求的扩大,推动农村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农业总收入的增长。发展乡村旅游,还能够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乡村风貌的整治、基础设施改善和生态环境建设,促进现代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和先进文化的传播。可以说,乡村旅游是一门带动面很广、带动链很长、

带动性很强的产业,它的兴起和发展将对“三农”产生全面而深刻的影响,是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一个有效通道,是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力促进。

(二)发展乡村旅游是发展生态经济的重要形式。促进可持续发展、发展生态经济、建设生态文明是全球性的时代潮流。目前全市上下正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其中“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是重要内容,建设生态文明的基础是发展生态经济。乡村旅游以生态、环境、文化和绿色农产品等为资源,是一种典型的生态经济形式,它的发展不仅有利于扩大经济总量、满足消费需求、增加农民收入,而且有利于增强人们的生态意识、环保意识,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经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

(三)发展乡村旅游是繁荣县域经济的重要力量。县域经济是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区域联动的强大力量。发展乡村旅游,能够带动特色种养业、农产品加工业、交通运输业、餐饮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县域经济加快优化产业结构;能够吸引更多的农民和企业投资创业、发展民营经济,扩大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规模,促进县域经济更加繁荣;能够发展农业的生态、文化等功能,满足城乡居民对绿色农产品、生态产品、文化产品等日益增长的需求,推动现代农业成为县域经济新的增长点。可以预见,乡村旅游将会成为我市推动县域经济进一步繁荣和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一股重要力量。

(四)发展乡村旅游是弘扬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城市、一个乡村最深厚的根基、最鲜明的特色和最显著的个性。乡村是人类活动的主要场所,也是人类创造文化的主要空间。与城市文化相比,乡村文化更悠久、更丰富。发展乡村旅游,农耕文明、产业文化、地域文化、生态文化、红色文化、民间艺术、风土人情、名人轶事等文化资源是吸引游客的最重要和最有魅力的资源,一定会受到政府、投资者和农民群众更加自觉和更大力度的保护,并在接待游客中得到广泛的传承和弘扬,让后人在接受历史文化熏陶中得到更多的教育和启迪。可以说,发展乡村旅游,实现了历史文化保护与利用的有机结合,是传承和弘扬历史文化的有效载体。

二、乘势而上,大力促进我市乡村旅游更好更快发展

我市乡村旅游发展这十多年来,总体上看,势头良好,但整体水平比较低,还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和制约因素。一些地方对乡村发展的重视程度不够,思想上缺乏认识,规划上缺乏指导,工作上缺乏引导,政策上缺乏支持,产业监管和服务工作相对滞后。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的盲目性和无序性依然存在,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还难以适应现代消费需求。特别是小型农家乐,消防、消毒等配套设施还不够完善,食品卫生和安全管理还存在着一定的隐患。此外,土地、人才、资金等要素的瓶颈制约,限制了我市乡村旅游的进一步发展和提升。希望这次会议后,各地要认真挖掘辖区内乡村旅游资源,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统筹兼顾,强化服务,推动乡村旅游快速健康发展,使之成为农业发展新的增长点,成为旅游产业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一)要把促进“三农”全面发展与拓展旅游业发展空间有机结合起来,准确把握乡村旅游的发展定位。乡村旅游的发展场所是乡村区域和农户家庭,投资者和从业者主要是农民群众,主要资源是与农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农村生态、乡村环境、农耕文化和绿色农产品等。可以说,乡村旅游既是旅游业发展空间的拓展,又是“三农”发展的延伸,是旅游业与

“三农”有机结合体。因此,我们要准确把握乡村旅游的发展定位,既要遵循旅游业发展的一般规律,拓展旅游业的发展空间,满足富裕起来的城乡人民多层次的休闲旅游需求,更要凸显乡村旅游的个性特点,把统筹城乡区域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全面促进“三农”发展、全面增进农民利益,作为发展乡村旅游的指导思想,在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专业分工的基础上,鼓励农民群众广泛参与乡村旅游及相关产业的投资、发展与就业,让农民群众依靠自身的力量,在为城市居民提供优质的休闲旅游服务中,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进步。

(二)要把发挥休闲旅游优势与发展农业产业化和相关产业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乡村旅游的带动作用。我市是农业大市,广大乡村拥有丰富的休闲旅游资源。随着我市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基础设施的日益完善,加之中短途游的逐渐繁荣,发展乡村旅游面临良好的机遇。我们要抓住机遇,充分发挥乡村旅游资源优势,引导农民群众和社会力量,加快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业。同时,要充分发挥乡村旅游对产业的带动作用,促进现代农业和旅游品加工业、交通运输业、餐饮旅馆服务业等配套产业的加快发展,这也是提升乡村旅游发展水平的客观要求。我们在规划和发展时要围绕乡村旅游休闲景点的建设,进一步推进农业产业的区域分工,促进特色农业的区域化布局和加快发展;进一步推进农产品的系列化加工、品牌化营销,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进一步推进农村劳动力的分工分业,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努力形成以乡村旅游为龙头、产业合理布局和农村劳动力合理分工的现代农业发展格局。要充分挖掘自然生态、乡村文化和特色农产品的旅游功能,引导农民、企业开发和生产具有浓厚乡土风格的休闲旅游品和观赏动植物。要努力改善农家乐休闲旅游业的配套服务条件,鼓励农民和企业发展交通运输、餐饮、宾馆等服务业。

(三)要把建设休闲旅游设施与推进城乡综合整治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加快完善乡村旅游发展的设施条件。旅游业所涉及的“吃住行游购娱”以及环境与安全等要素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必备条件,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加快乡村综合环境的整治和基础设施的建设。2006年,朱德故里在创4A级景区的过程中,创造性地将景区建设与促进新农村发展结合起来,按照发展休闲旅游业的要求完善了乡村的休闲旅游设施,既降低了乡村旅游的发展成本,又体现了乡村整治建设的经济社会效益,起到了发展乡村旅游与改善乡村人居环境“一举双得”的作用。市旅游局去年制定的《南充市特色乡村旅游示范乡(镇)、示范村评定标准》,将旅游发展要素融入新农村建设之中,兼顾农民生产生活和游客休闲旅游的双重需求,统筹规划和建设乡村的基础设施、公共设施、休闲场所、旅游项目和配套服务设施,较大程度地美化了乡村面貌,优化了乡村服务功能。

(四)要把开发休闲旅游资源与保护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有机结合起来,不断丰富乡村旅游的内容和功能。旅游是人们在满足基本生活需求后,求新、求异、求奇、求真、求美、求乐、求知的一种体验活动,而生态和文化则是这种体验的全部内容。人们参与乡村旅游,实际上就是体验乡村美丽的风景、宁静的环境、清新的空气、淳朴的生活、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状态、保存久远的文化传统。因此,发展乡村旅游,基础是生态,内涵在文化,关键是服务。开发建设中一定要坚持开发利用与保护建设互促的原则,既要注重生态资源和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更要加强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的保护建设,使消费者在优美环境和悠久文化的熏陶和感悟下,更多地了解自然,更好地秉承传统,更加自觉地呵护生态、保护文化,实现消费者的自我教育和生态资源、文化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要科学、合理、适度地开发利用山水资源,为消费者提供游山玩水、回归自然的条件,发挥乡村旅游的娱乐和身心调节功能。要保护、整理和挖掘乡村的地域文化、民俗文化、农耕文明,拓展农业的领域和功能,为消费者营造丰富的人文环境,发挥乡村旅游的教育和文化传承功能。

(五)要把鼓励广大农民投资创业与吸引企业投资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努力增强乡村旅游的发展动力。任何一门产业的发展都需要多元化主体的投资参与。乡村旅游“姓农”,农民的广泛参与是这一产业的基本特征,也是产业发展和繁荣的根本保证。乡村旅游做大做强也离不开市场资本的投资参与,它可以加快产业的发展速度,提高产业的建设档次。近年来,我市乡村旅游发展,除凤垭山和栖乐垭引入了业主投资外,大多是依托景区的自发发展,规模和档次都还不够。下一阶段,我们要把鼓励广大农民投资创业与吸引大企业、大业主投资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以农民群众为主体、企业和村集体经济组织共同参与的投资发展格局。要大力鼓励农户通过办小饭店、小旅社和销售绿色农产品,参与农家乐休闲旅游业的发展,扩大收入来源。要积极支持村集体经济组织投资开发生态资源和文化资源,发展村级集体经济。要积极引导工商企业、旅游企业投资参与农家乐休闲旅游业的发展,借助工商资本投资大、速度快、档次高、配套全的优点,发展一些农民一家一户办不了的休闲旅游项目和配套产业,带动周边规模较小的农家乐休闲旅游项目发展。

三、因势利导,切实加强对发展乡村旅游的组织领导

乡村旅游是一门农民拥护、市民需求、潜力巨大、效益明显的新型产业,要把乡村旅游业搞得红火,把旅游特色村、镇建设搞出特色,搞出水平,关键在组织领导。各部门必须切实负起责任,精心筹划、加强合作、真心支持、化解难题,使各项工作进展顺利、成效显著。

(一)要建立协调机制,形成工作合力。各县(市、区)和市级有关部门要把发展乡村旅游纳入建设新农村的总体部署。市旅游局和市农工办将共同组成乡村旅游工作协调领导小组,从市级层面进行操作和引导。各县(市、区)也要成立相应的组织协调机构,迅速开展工作。市级相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强化服务,在全市形成领导重视、部门协作、社会支持的发展合力。农口部门要根据各自职能,引导农民利用现有的生产生活资料投资发展乡村旅游;工商、税务、卫生、公安等部门要在允许的范围内,降低办证门槛、简化办证手续、减免办证费用;旅游部门要发挥行业主管部门的优势,做好乡村旅游的宣传推介、人员培训和市场信息的搜集发布等工作。

(二)要完善优惠政策,加大扶持力度。一是用好新农村建设相关扶持政策。把发展乡村旅游纳入各县(市、区)新农村建设的整体布局之中,积极利用规划、扶贫、环保、培训、基建等专项支持政策。二是推动乡村旅游开发项目和各种支农资金挂钩,把支持农村发展的小额贷款按照有关规定用于支持农村旅游户。三是发挥政府资金的引导作用。要集中一部分旅游发展专项资金和农业发展资金,用于乡村旅游项目建设。各县(市、区)要采取多种方式,进一步加大对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四是推动重点地区农村旅游项目集中招商,吸引社会资金和民间资本,引导大型旅游企业参与开发和经营。

(三)要加强科学指导,创新发展模式。在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中,我市许多村镇大胆探索,创造了“旅游公司+农户”、“公司介入型”、“嫁接升级”等行之有效的发展模式。要想干,先得试。发展乡村旅游没有固定的模式。要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从当地实际情况出发,依托特色资源,立足市场需求,搞出自己的特色,走出自己的生财之路。要深入研究和把握乡村旅游发展的趋势和规律,针对不同地区、不同条件、不同情况,制订具体的实施方案,形成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确保我市乡村旅游工作又好又快发展。

同志们,发展乡村旅游,是一项惠及城乡、造福于民的美好事业,也是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希望大家进一步理清思路,明确目标,坚持服务新农村建设大局,坚持富农宗旨,坚持按旅游产业发展规律办事,坚持可持续发展,努力推进乡村旅游发展再上新台阶,为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谢谢大家!

仙居县乡村旅游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

一、乡村旅游的概念

虽然乡村旅游在国内外得到了普遍的发展,但是对其概念的界定却并不统一。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委员会将乡村旅游定义为:在乡村开展的旅游活动,“乡村性”是其独特卖点和核心。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教授刘德谦认为,乡村旅游是以乡村地域及与农事相关的风土、风物、风俗、风景组合而成的乡村风情为吸引物,吸引旅游者前去休憩、观光、体验及学习的旅游活动。2004年在贵州举办的乡村旅游国际论坛上,各位专家、学者在乡村旅游的内容方面取得了比较一致的看法:独具特色的乡村民俗民族文化是乡村旅游的灵魂,并以此提高其品位和丰富性;农民应成为乡村旅游的经营主体;应主要以城市居民为乡村旅游的目标市场,满足都市人享受田园风光、回归自然、体验民俗的愿望。

二、仙居县乡村旅游的现状及优势

(一)仙居旅游资源整体状况与特色

仙居地处浙江东南、台州的西部,全县面积2000平方公里,总人口47万,是“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发展中县。仙居历史悠久,新石器时期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创造文明,东晋永和三年(公元347年)设县,先后命名为“乐安”、“永安”。北宋景德四年(公元1007年),宋真宗赵恒以其“洞天名山,屏蔽周卫,而多神仙之宅”下诏改“永安”为“仙居”,意为“仙人居住的地方”。就全县旅游资源而言,主要特色体现在:

1、仙居景色秀丽,生态怡人,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全县森林覆盖率77.2%,山青水秀,空气清新,气候温和。境内奇峰异石、流湍飞瀑、幽谷清溪、翠竹秀林,集“奇、险、清、幽”于一体,汇“峰、瀑、溪、流”于一地,兼有天台幽深、雁荡奇崛,被列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面积达158平方公里,被列为市县级风景名胜区的有10处,面积达53.5平方公里。

2、仙居历史文化源远,文化底蕴深厚。仙居境内文物古迹不胜枚举。下汤文化,中华下汤文化发源地、新石器时期的下汤原始社会村落遗址,1984年发掘,出土的石斧、石凿、石磨棒、石制削器、石簇、石凿、石磨盘、鼎足等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经省考古研究所鉴定,与闻名全国的河姆渡遗址属同一时期的古文化瑰宝。古灯文化,有世界上现存最早的照明路

灯——石柱灯;留传了一种千年绝活——针刺无骨花灯,被誉为“中华第一灯”、“华夏一绝”,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 “龙凤灯”入选国家邮政局的《民间灯彩》五枚邮票图案之一;仙居丰富的民间艺术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摩崖字画,有国内尚未破译的八大奇文之一——蝌蚪文,“蝌蚪文”也叫“蝌蚪书”、“蝌蚪篆”,为书体的一种,因头粗尾细形似蝌蚪而得名,蝌蚪文名称是汉代以后才出现的,是指先秦时期的古文;有填补中国东南空白、具有重大考究价值的汉代岩画——朱溪岩画;以及广度春秋时期古越族文字和现存世界上最大的晋代摩崖石刻大“佛”字。

3、仙居农业经济特色鲜明。仙居山多、坡多、滩多,山地丘陵面积1612平方公里。近年来,通过大力发展规模农业和实施“百万亩生态公益林”等建设工程,畜牧业、高山蔬菜、优质大米、药材、水果、森林食品、淡水养殖等都形成了产业规模,生态状况进一步改善。全县有蔬菜瓜果30多万亩,经济林基地35万多亩,商品林基地30多万亩。绿色农业发展势头较好,建成了以仙居三黄鸡、高山蔬菜、黄姜、优质米、杨梅、蜜梨、有机茶、山茶油、竹笋、板栗等十大特色农产品为主的2万多亩有机食品生产基地、5万多亩绿色食品生产基地、近20万亩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其中仙居杨梅、蜜梨、三黄鸡、有机茶等特色农产品多次在中国农业博览会、浙江省农业博览会上获得中国名牌产品、浙江农业博览会金奖等荣誉称号。仙居相继被评为“全国经济林建设先进县”、“中国杨梅之乡”、“中国有机茶之乡”、“浙江蜜梨之乡”、“浙江山茶油之乡”。特别是杨梅产业,发展态势十分喜人。

4、民俗风情旅游活动多样。仙居民俗文化淳朴浓郁,底蕴厚实;民间工艺精彩纷呈,手艺精湛;古建筑规模宏大,历史悠久。如白塔镇高迁上屋村,明、清时期的古民居建筑群保存完好,村域自然生态环境得天独厚,田园景观优美不俗,有“针刺无骨花灯”、“鼓亭灯”、“蟠长龙”、“卷地龙”等珍贵的传统艺术。并且以打造浙东民俗文化村为目标,推出了“仙居八大碗”、野味土菜、仙居婚俗表演、传统民间工艺展示等系列活动。

(二)、仙居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及优势

近年来,县政府把旅游产业作为县域经济的主导产业来培育,提出了打造长三角地区重要旅游休闲胜地的战略目标。从大旅游、大产业、大发展的高度出发,加大开发、促销与管理的力度,使乡村旅游与景观旅游、经济与文化的互动发展成为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大特色和亮点,以“农家乐”为代表的乡村旅游深受游客欢迎,已成为仙居旅游的新宠。发展优势明显。

1、充足的潜在客源市场

仙居县旅游业近几十年来迅速发展,开发了神仙居、景星岩、永安溪漂流、皤滩古镇、淡竹休闲谷等一批旅游景点,形成了以“山、水、林、古、月”为特色的资源格局。目前已有7个景点对外开放,旅行社已发展到12家,旅游星级标准饭店15多家,规模较大的旅游商品企业6家,农家乐示范村16家,直接从事旅游服务人员近4000人。2006年全县旅游接待215万人次,门票收入达2160万元,综合收入达9.2亿元。以“立足浙江省、主攻长三角”为营销思路,已形成一个稳固而不断扩展的客源市场,为仙居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充足的潜在客源市场。

2、充足的资金条件和逐步完善的投资环境

地方经济发展方面。改革开放以来,仙居经济发展进入快车道,上半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32.2亿元,同比增长14.0%;财政总收入5.4亿元,同比增长25.8%,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8亿元,同比增长28.6%。仙居县是个私民营经济的先发地区,民营资本优势明显。“十一五”期间,我县进入人均GDP向3000美元跨越的发展阶段,这是我县加快发展、奋力崛起的关键时期,也必为仙居经济发展带来新的发展。

交通方面。随着35省道的改建完成和台州通往金华的台金高速公路、杭州通往温州的诸永高速公路的建成通车,昔日困于大山之中的仙居,很快成为浙中南的交通小枢纽,与上海、杭州、宁波、温州、金华等城市的时空距离大大缩短,使我县具有了更大程度地吸纳周边发达城市的资金、技术、信息、人才等要素和中西部资源、劳动力的双重优势。同时,县、乡道路硬化,康庄工程实施,使县内村村通公路,县内乡村交通得到全面改善,旅游可进入性加强。

城市建设方面。仙居县充分发挥县城山、水、塔互为相融的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以建设“城在园中,山在城中,楼在林中、人在花中、水穿城过”的花园式生态型城市为目标,按照拓东—改中—扩西的思路,开发仙居新区,改造西门片区,县城“五纵六横”井字型路网框架已基本形成。城市建设稳步推进,城乡面貌变化显著。县城东大门拓宽工程、永安公园、城关中心菜场改造工程、石牛大桥、新车站、邮政大楼、盂溪大桥、仙居宾馆至浮石园道路拓宽工程、穿城北路拆建工程、环城西路改造工程等一批县城重点项目相继完成,城市功能日趋完备。为仙居更好的“借鸡下蛋”,“借脑开发”,“借梯上楼”,“借船出海”创造了条件。

3、政府的高度重视

县委、县政府及历任领导都十分重视旅游业的发展,把仙居定位为“长三角地区重要的旅游休闲胜地”来建设,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建设长三角地区重要旅游休闲胜地的决定》、《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仙居县风景名胜资源开发利用管理暂行办法》等政策措施,来保障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同时在加强旅游规划、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构建大旅游大产业格局等方面做了大量而富有成效的工作,旅游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近十年旅游经济都以20%以上的速度在增长。特别是新农村建设时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为今后一段时间的工作重心,乡村旅游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载体,既是旅游业发展空间的拓展,又是“三农”工作的延伸,在推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和加速城乡统筹融合等方面,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受到了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也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历史性的发展机遇。

4、乡村旅游自身发展已初见成效

这几年,仙居县积极发展以“农家乐”为核心的乡村旅游项目,加快乡村旅游和特色旅游产品开发,乡村旅游业已成为我县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取得了良好的收益。

乡村旅游管理与扶持体系初步建立。根据上级政府及部门关于乡村旅游和农家乐方面的扶持政策,针对仙居乡村旅游发展实际情况,制定了《仙居县农家乐休闲旅游发展规划》、《仙居县农家乐示范户认定与管理办法》、《仙居县观光果园认定办法》、《仙居县观光果园质量等级评分标准》等相关规划和文件,促进乡村旅游健康有序发展。同时,对开发和保护旅游资源

起到了积极作用。

乡村旅游的市场推广有效展开。仙居紧紧围绕“立足浙江省、联手邻境县、主攻长三角”的宣传促销思路,加大旅游宣传促销和市场开拓的力度,提高仙居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在网站上设乡村旅游专栏,并通过召开乡村旅游产品推介会以及参加农博会、招商会、全国旅洽会等形式推广旅游产品。并结合仙居杨梅产业,成功举办了三届杨梅节,杨梅经济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全县共有杨梅基地10万亩,占全省的十分之一,去年投产4万亩,产量

3.2万吨,产值2.56亿元,40万农业人口人均增收600元; 目前已形成西炉、坎头、桐桥、赵岙等杨梅基地。“10万亩杨梅绿色食品基地”已被科技部列入国家星火项目,我们推出的杨梅果园观光游深受外地客人的喜爱,杨梅投产期也带来人流涌动期,成为我县旅游旺季。

乡村旅游形象定位已经确立。结合仙居大旅游产业,乡村旅游做足了“仙”字文章,在“仙”字字号的“主干”品牌指导下,进行发散拓展,创设“仙”字系列的次分品牌,如仙人之旅、仙乡农家游、仙黄牌三黄鸡(仙鸡)、仙梅、仙梨等;以形成完整的品牌架构,以互补集束型和形象引领型旅游产品群占领相关市场,形成强势市场影响力。根据仙居乡村旅游的特点,针对游客细分市场的不同需求,进行了不同的定位。如老年市场,我们提出了“寻找记忆中的童年,生态仙居圆梦游”的口号;青年市场,我们进行了“寻找远去的家园,生态仙居逍遥游”的定位;少年市场,则提出了“寻找姥姥的故乡,生态仙居快乐游”的口号。

农业观光休闲游初步形成。去年在全国首推“景观作物游”,万亩油菜花扮靓景区,沿线田园景观与神仙居景区神奇的天然山水景观互为辉映,产生极大的艺术效果和经济效益。据初步统计,油菜花开花期间,景区每天游客量比去年同期增加了20%,取得了良好收益。同时果园采摘红火,目前已形成杨梅、蜜梨、柑橘、桃、葡萄、提子等多个种类的观光果园。另外结合仙居山塘水库、溪流众多的特点,形成了以官路大北地溪垂钓中心、双庙革新休闲农庄、白塔茶溪仙神垂钓中心、田市吴桥李老汉休闲农庄等乡村旅游点,集垂钓、休闲、餐饮、烧烤等功能于一体的垂钓休闲体验区,效益明显。如田市吴桥李老汉休闲农庄仅在今年“十一”期间,就接待游客5000余人,收入近16万元。

三、仙居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县乡村旅游尚处于起步阶段,在掀起乡村旅游热潮的同时,存在着不少制约其发展的实际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旅游氛围还不够浓厚,整体合力有待强化

一些部门、乡镇对旅游产业功能的认识还没有完全到位,把发展仙居旅游看成是旅游部门的事,职责意识不够强,没有积极主动地为旅游业发展创造更有利条件;有的乡镇(街道)存在各自为政的现象,开发主体间矛盾突出,缺乏大环境、大产业的理念;有些旅游企业只顾及眼前利益,特别是宾馆酒店在节假日期间存在大幅度抬高价格现象;少数干部群众对发展大旅游的认识不够到位,由于利益分配或认识问题,认为外来游客打扰了其正常的生活,服务意思淡薄。“人人是旅游环境、个个关乎旅游形象”的良好社会氛围尚未真正形成。

(二)、基础设施及环境建设滞后,总体接待水平有待提高

1、城区市容市貌较差,旅游氛围缺乏。城区的设施与旅游发展的要求相差甚远,城内大中型停车场缺乏,交通秩序拥挤混乱,严重影响旅游形象;另外整个城区缺乏供人们休息和活动的场所,没有为盲人等特殊群体所设的相关配套设施,公共娱乐项目少而陈旧,人性关怀度低,而且仙居的生态环境在城区没有得到很好体现。“脏、乱、差”现象突出,城区的马路上绿化带和绿地缺乏,高楼大厦越来越多,与“诗意仙居”的目标相差太远。

2、旅游内部交通较为落后。通往各景区的道路普遍等级低、路况差,旅游旺季交通堵塞、停车难现象时有发生,交通指示牌不够健全,旅游者因看不到路标而找不到目的地的情况时有发生,而乡村旅游点基本都分布在通往景区的道路沿线上。

3、接待档次和服务水平低。农村传统建筑风格缺失,多数经济较为发达的村落,其民居外立面形态已趋同于一般的城市建筑,贴着瓷砖的多层楼房,甚至黄皮屋(赤膊墙)随处可见。村民的生活方式也逐渐远离农耕时代,与乡村旅游“回归自然,回归传统”的愿望相差甚远。同时乡村客房卫生条件差,尤其是厨房和厕所的卫生条件与预期标准相差甚远。

(三)、农村经济共同体尚未形成,开发主体缺位,发展后劲不足

仙居的乡村旅游虽然名为乡村旅游,但“乡”和“村”的概念基本缺失,虽然也出现了像 “仙居东方乡村观光农业合作社”等相对成型的联合体,但是大部分都是靠农户单干。农村由于长期以来处于欠开发、欠发达状态,在人员素质、市场信息、资金实力等方面都有欠缺,在这种条件下形成的旅游产品在品相、档次、管理、机制、市场营销和发展后劲上都有先天不足,难以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实现产业化发展。如在乡村旅游的开发方面,过分的依赖农业资源,缺乏文化内涵,地域文化特色不突出。许多乡村旅游只在原有生产基础上稍加改动和表层开发就挂牌营业,仅能形成“观光旅游”一种产品,难以让游客感受和体验乡村旅游地形象,发展后劲不足。同时基于其利益最大化的基本诉求和趋利避险的基本属性,经常会引致环境保护和发展的矛盾。大量传统物态文化在各种“善良”的愿望和行为下正在消失。

(四)、产品雷同,缺乏特色,淡旺季明显

1、地貌特征相近。仙居80%的国土面积是山地丘陵,是典型的山区县,资源形态上往往显得大同小异,个性特征不够明显。

2、区域产品相似。由于仙居与周边安吉、临安等乡村旅游相对成熟的县区相距很近,许多生活习惯和特点都是相同或相近的,乡村旅游产品开发特色难显。

3、乡村旅游概念的认识存在偏差。致使仙居乡村旅游大多只注重观光农业、乡村饭店等硬件设施的建设,而忽视对乡村文化传统和民风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许多乡村旅游活动只是“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住农家房”,产品雷同,不能满足游客多层次、多样化和高文化品位的旅游需求。从而影响了乡村旅游的进一步发展。

4、仙居乡村旅游淡旺季明显,旺季过旺,淡季过淡,影响了乡村旅游整体效益的发挥。旺季过旺,导致游客过于集中,旅游服务设施不能满足游客的需求,例如去年杨梅节期间,就出现了“游在仙居,住在邻近县”现象,许多旅行社把团队安排到周边的临海、天台等地住宿。据不完全统计,杨梅节期间仅县内旅行社将团队安排在临海住宿的就有900多人。游客

的减少直接导致景区门票受损,与旅游相关联的吃、住、行、购、娱等行业也随之受损。淡季过淡、淡季过长,一年中淡季七八个月,客源不足全年的20%。造成大量旅游接待设施闲置。

四、仙居乡村旅游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一)统一思想认识,形成良好氛围

旅游业是富民产业、生态产业、朝阳产业。县政府要牢固树立旅游兴县理念,把旅游业发展作为一大支柱产业来培育,进一步加强领导,建立健全全县性的协调管理机制,总揽旅游发展全局,认真研究做大旅游业的措施和办法,及时解决旅游发展中的问题。要注重调动和发挥各方面积极性,特别是要注重发挥景区所在地乡镇的积极性。各部门、乡镇(街道)要紧紧围绕建设长三角地区重要旅游休闲胜地的战略目标,积极做好各自工作,提供有效服务,密切配合,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宣教部门要强化宣传教育,提高市民素质,努力营造良好的旅游发展环境。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

各地要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把乡村旅游业发展与统筹城乡发展的各大工程有机结合起来,带动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逐步推进卫生、消防、治安、污水处理等全方面配套。必须在政府部门规划的统一指导下加大山区道路、通讯、水电等基础设施改造的力度,充分调动农民投资积极性,重点进行旅游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乡村旅游接待户的客房、厨房、厕所的改造,要把发展乡村旅游与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有机结合起来,优先将具有发展乡村旅游条件的村庄列入村庄整治建设的对象,并兼顾农民生产生活和游客旅游的双重需求,统筹规划和建设村庄的基础设施、公共设施、休闲场所、旅游项目和配套服务设施。还要与“乡村康庄”、“万里清水河道”、“千万农民饮用水”、“村镇绿化”、“千镇连锁万村放心店工程”、“万村文化阵地”等工程有机结合起来,改善乡村旅游点的外部交通、生态、供水、购物、文化等条件和环境,着力营造便捷、安全、卫生、舒适的乡村旅游氛围,共同推进我县乡村旅游又好又快发展。

(三)、加强对接待户的指导,加大培训力度

要进一步规范调整提高乡村旅游接待的整体水平,就要提高相关人员的整体素质。强化旅游服务意识,进行必要的教育培训和强化培训。在乡村旅游开发和经营行为当中,村民是资源的拥有者,也是保存至今的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唯一的载体,理所当然是旅游资源开发中具有主导性的主体。但由于诸多原因,他们不可能很快的适应商业运行机制,并且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了散漫、自由、不受约束的习惯,与旅游接待服务的要求存在较大的反差, 因此, 对村民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显得尤为重要。政府要把对接待户的培训教育纳入百万农村劳动力培训工程之中,并通过定期举办旅游技能、礼仪等方面的培训和教育,提高乡村旅游整体的接待服务水平,使其在掌握服务技能中强化服务意识。在素质培训的同时,加强对旅游业务知识的培训、职业道德的教育以及当地民俗文化和风土人情的培训,提高乡村旅游的服务质量和水平,搞好软环境。

(四)、突出特色,增强精品意识

乡村旅游要走个性化、特色化之路。乡村旅游最大的危险就是“千村一面”,所以乡村旅游发展要重视品牌效益,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尽量避免过于分散和低水平、同质化倾向,逐步形成“一村一品”、“一户一特”的发展格局。一要充分挖掘我县山区、水乡、生态、民俗等各种乡村文化,不断增强乡村旅游的乡土气息,让游客在参与活动中体验快乐。二要拓展乡村旅游的领域和功能:结合我县森林资源丰富和生态环境良好的特点,发展森林旅游、珍奇动植物观赏等生态休闲旅游项目;以下岸水库、抽水蓄能电站、翻板闸门式电站为依托,开发以电站教育、水上娱乐、水库垂钓、水利设施参观为主要特色的旅游产品;以仙居百里杨梅长廊、苗疗林场茶园、高山蔬菜等为载体,开发以观光果园采摘、茶叶生产体验等一系列乡村体验为主的旅游项目;以皤滩古街文化、横溪下汤文化遗址为依托,开发民俗文化旅游。以仙居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为依托,在风景区沿途开展以油菜花、向日葵等为载体的景观作物旅游区和以“吃农家美食、住农家小院”为特色的农家体验区。三要充分挖掘我县各类工艺品、农果特产的优势,大力发展旅游农副产品、旅游工艺品,提高旅游业的综合经济效益。

五、强化管理,逐步规范

充分发挥旅游监察相关部门的职能,定期深入农村旅游接待户,对其餐饮质量、卫生环境、服务态度进行抽查,并着力规范好以下几个方面的管理:一是强化安全管理,把安全工作作为日常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加强对从业者的安全教育,强化安全意识,做好安全检查,确保不出任何事故,保障游客的生命财产安全。二是强化卫生管理,重点突出食品卫生、公共卫生以及各种生活用品的清洁卫生;同时规定必须购置必要的卫生消毒设施,落实饮食卫生标准和防疫卫生要求。三是日常经营管理,在乡村旅游发展相对集中的区域,积极引导发展乡村旅游协会,通过行业协会加强行业自律。并对经营户进行星级评定,进行动态管理,对新开办的经营户实行准入制度。四是加强教育培训工作,教育从业人员树立遵纪守法,合法经营的思想观念,真正做到诚实守信,讲究信誉,以优质服务和乡村特色来吸引广大游客。

一、因势利导,着力加快乡村旅游发展步伐

乡村旅游具有资源覆盖面广、受益群体多、市场需求旺、带动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等特点。发展乡村旅游对拉动社会消费、促进农民就地创业就业、优化乡村经济社会结构、统筹城乡发展、提升文化传承与文明程度、保护乡村生态环境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市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丰富,特色农业亮点突出,发展乡村旅游优势明显。一是观光旅游的带动效应。我市以三清山为代表的观光旅游开发较早,且影响力与日俱增,如何把这种巨大的客流引向乡村旅游,我们主动作为、因势利导,从规划、建设、营销等环节入手,将旅游产业链不断延伸,助推了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二是新农村建设奠定的物质基础。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我市十分注重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历史文脉的传承,大力推进景区山村、湖区渔村、郊区新村试点建设,全市“三区”特色的新农村试点村达到1100余个,这些村点特色鲜明,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条件大为改善,具备了发展乡村旅游的良好条件。三是金融危机带来的重大机遇。国际金融危机重创制造业,造成大量农民工返乡,给农民就业增收和社会稳定带来一定影响,如何“转危为机”、促进广大农民工就业增收,无疑成为各级党政的一项重要工作。国家为应对这场危机,出台了扩内需、调机构、促增长的一揽子政策,为旅游产业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去年3月底,市委书记蔡晓明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果断提出要把加快发展乡村旅游作为上饶实现“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目标的的 重要举措,作为破解经济发展难题、扩大内需和刺激消费的重要手段,作为统筹城乡发展、

实现产业联动和以城带乡的重要途径,着力实施“双万”工程(万民创业者工程和万户农家乐工程),全力助推以农家乐为主要载体的乡村旅游快速发展,进一步扩大农民创业就业渠道,确保农民持续增收。四是农家乐发展的强劲势头。近年来,我市以农家乐为主要形式的乡村旅游崭露头角,涌现出了婺源乡村度假、玉山生态旅游、鄱阳水乡风情、铅山畲乡风情、横峰、弋阳红色情怀、上饶城郊休闲、万年农业观光、德兴工业观光等乡村特色旅游,2008年全市农家乐达到2000多家,从业人员1.2万余人。其中起步最早、发展最好的婺源县农家乐发展到600多家,直接从业人员5000余人,接待游客达到409.6万人,旅游总收入10.16亿元;

一、因势利导,着力加快乡村旅游发展步伐

乡村旅游具有资源覆盖面广、受益群体多、市场需求旺、带动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等特点。发展乡村旅游对拉动社会消费、促进农民就地创业就业、优化乡村经济社会结构、统筹城乡发展、提升文化传承与文明程度、保护乡村生态环境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市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丰富,特色农业亮点突出,发展乡村旅游优势明显。一是观光旅游的带动效应。我市以三清山为代表的观光旅游开发较早,且影响力与日俱增,如何把这种巨大的客流引向乡村旅游,我们主动作为、因势利导,从规划、建设、营销等环节入手,将旅游产业链不断延伸,助推了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二是新农村建设奠定的物质基础。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我市十分注重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历史文脉的传承,大力推进景区山村、湖区渔村、郊区新村试点建设,全市“三区”特色的新农村试点村达到1100余个,这些村点特色鲜明,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条件大为改善,具备了发展乡村旅游的良好条件。三是金融危机带来的重大机遇。国际金融危机重创制造业,造成大量农民工返乡,给农民就业增收和社会稳定带来一定影响,如何“转危为机”、促进广大农民工就业增收,无疑成为各级党政的一项重要工作。国家为应对这场危机,出台了扩内需、调机构、促增长的一揽子政策,为旅游产业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去年3月底,市委书记蔡晓明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果断提出要把加快发展乡村旅游作为上饶实现“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目标的的重要举措,作为破解经济发展难题、扩大内需和刺激消费的重要手段,作为统筹城乡发展、实现产业联动和以城带乡的重要途径,着力实施“双万”工程(万民创业者工程和万户农家乐工程),全力助推以农家乐为主要载体的乡村旅游快速发展,进一步扩大农民创业就

业渠道,确保农民持续增收。四是农家乐发展的强劲势头。近年来,我市以农家乐为主要形式的乡村旅游崭露头角,涌现出了婺源乡村度假、玉山生态旅游、鄱阳水乡风情、铅山畲乡风情、横峰、弋阳红色情怀、上饶城郊休闲、万年农业观光、德兴工业观光等乡村特色旅游,2008年全市农家乐达到2000多家,从业人员1.2万余人。其中起步最早、发展最好的婺源县农家乐发展到600多家,直接从业人员5000余人,接待游客达到409.6万人,旅游总收入10.16亿元;

一、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意义

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快城乡经济统筹发展、实现产业联动和以城带乡的重要途径,对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增加农民就业机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满足游客旅游文化消费需求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科学保护和合理开发各类乡村风光,宣传文化和生活吸引,开展乡村观光、休闲、度假和体验性旅游活动,对进一步保护生态环境和弘扬民族文化,丰富和优化我国旅游产品结构、产业结构、区域结构和市场结构都将发挥积极的作用。

(一)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重要着力点。通过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可以实现城乡需求与供给的有效对接,实现城乡、区域的统筹协调发展,使广大农民立足自身实际,实现农业现代化和特色化,增强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是农民不离土、不离乡,就地走向现代化,开创统筹城乡发展的新路径。

(二)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是破解当前经济发展难题,扩大内需和刺激消费的重要手段。乡村旅游既可以拉动广大的城镇居民旅游消费市场,也可以培育广大农民旅游消费的能力,形成巨大的农民旅游消费市场,通过城镇和乡村两大旅游消费市场的开拓,成为刺激消费、扩大内需的重要手段。

1、城区市容市貌较差,旅游氛围缺乏。城区的设施与旅游发展的要求相差甚远,城内大中型停车场缺乏,交通秩序拥挤混乱,严重影响旅游形象;另外整个城区缺乏供人们休息和活动的场所,没有为盲人等特殊群体所设的相关配套设施,公共娱乐项目少而陈旧,人性关怀度低,而且仙居的生态环境在城区没有得到很好体现。“脏、乱、差”现象突出,城区的马路上绿化带和绿地缺乏,高楼大厦越来越多,与“诗意仙居”的目标相差太远。

2、旅游内部交通较为落后。通往各景区的道路普遍等级低、路况差,旅游旺季交通堵塞、停车难现象时有发生,交通指示牌不够健全,旅游者因看不到路标而找不到目的地的情况时有发生,而乡村旅游点基本都分布在通往景区的道路沿线上。

3、接待档次和服务水平低。农村传统建筑风格缺失,多数经济较为发达的村落,其民居外立面形态已趋同于一般的城市建筑,贴着瓷砖的多层楼房,甚至黄皮屋(赤膊墙)随处可见。村民的生活方式也逐渐远离农耕时代,与乡村旅游“回归自然,回归传统”的愿望相差甚远。同时乡村客房卫生条件差,尤其是厨房和厕所的卫生条件与预期标准相差甚远。

(三)、农村经济共同体尚未形成,开发主体缺位,发展后劲不足

仙居的乡村旅游虽然名为乡村旅游,但“乡”和“村”的概念基本缺失,虽然也出现了像 “仙居东方乡村观光农业合作社”等相对成型的联合体,但是大部分都是靠农户单干。农村由于长期以来处于欠开发、欠发达状态,在人员素质、市场信息、资金实力等方面都有欠缺,在这种条件下形成的旅游产品在品相、档次、管理、机制、市场营销和发展后劲上都有先天不足,难以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实现产业化发展。如在乡村旅游的开发方面,过分的依赖农业资源,缺乏文化内涵,地域文化特色不突出。许多乡村旅游只在原有生产基础上稍加改动和表层开发就挂牌营业,仅能形成“观光旅游”一种产品,难以让游客感受和体验乡村旅游地形象,发展后劲不足。同时基于其利益最大化的基本诉求和趋利避险的基本属性,经常会引致环境保护和发展的矛盾。大量传统物态文化在各种“善良”的愿望和行为下正在消失。

(四)、产品雷同,缺乏特色,淡旺季明显

1、地貌特征相近。仙居80%的国土面积是山地丘陵,是典型的山区县,资源形态上往往显得大同小异,个性特征不够明显。

2、区域产品相似。由于仙居与周边安吉、临安等乡村旅游相对成熟的县区相距很近,许多生活习惯和特点都是相同或相近的,乡村旅游产品开发特色难显。

3、乡村旅游概念的认识存在偏差。致使仙居乡村旅游大多只注重观光农业、乡村饭店等硬件设施的建设,而忽视对乡村文化传统和民风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许多乡村旅游活动只是“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住农家房”,产品雷同,不能满足游客多层次、多样化和高文化品位的旅游需求。从而影响了乡村旅游的进一步发展。

4、仙居乡村旅游淡旺季明显,旺季过旺,淡季过淡,影响了乡村旅游整体效益的发挥。旺季过旺,导致游客过于集中,旅游服务设施不能满足游客的需求,例如去年杨梅节期间,就出现了“游在仙居,住在邻近县”现象,许多旅行社把团队安排到周边的临海、天台等地住宿。据不完全统计,杨梅节期间仅县内旅行社将团队安排在临海住宿的就有900多人。游客

的减少直接导致景区门票受损,与旅游相关联的吃、住、行、购、娱等行业也随之受损。淡季过淡、淡季过长,一年中淡季七八个月,客源不足全年的20%。造成大量旅游接待设施闲置。

四、仙居乡村旅游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一)统一思想认识,形成良好氛围

旅游业是富民产业、生态产业、朝阳产业。县政府要牢固树立旅游兴县理念,把旅游业发展作为一大支柱产业来培育,进一步加强领导,建立健全全县性的协调管理机制,总揽旅游发展全局,认真研究做大旅游业的措施和办法,及时解决旅游发展中的问题。要注重调动和发挥各方面积极性,特别是要注重发挥景区所在地乡镇的积极性。各部门、乡镇(街道)要紧紧围绕建设长三角地区重要旅游休闲胜地的战略目标,积极做好各自工作,提供有效服务,密切配合,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宣教部门要强化宣传教育,提高市民素质,努力营造良好的旅游发展环境。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

各地要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把乡村旅游业发展与统筹城乡发展的各大工程有机结合起来,带动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逐步推进卫生、消防、治安、污水处理等全方面配套。必须在政府部门规划的统一指导下加大山区道路、通讯、水电等基础设施改造的力度,充分调动农民投资积极性,重点进行旅游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乡村旅游接待户的客房、厨房、厕所的改造,要把发展乡村旅游与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有机结合起来,优先将具有发展乡村旅游条件的村庄列入村庄整治建设的对象,并兼顾农民生产生活和游客旅游的双重需求,统筹规划和建设村庄的基础设施、公共设施、休闲场所、旅游项目和配套服务设施。还要与“乡村康庄”、“万里清水河道”、“千万农民饮用水”、“村镇绿化”、“千镇连锁万村放心店工程”、“万村文化阵地”等工程有机结合起来,改善乡村旅游点的外部交通、生态、供水、购物、文化等条件和环境,着力营造便捷、安全、卫生、舒适的乡村旅游氛围,共同推进我县乡村旅游又好又快发展。

(三)、加强对接待户的指导,加大培训力度

要进一步规范调整提高乡村旅游接待的整体水平,就要提高相关人员的整体素质。强化旅游服务意识,进行必要的教育培训和强化培训。在乡村旅游开发和经营行为当中,村民是资源的拥有者,也是保存至今的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唯一的载体,理所当然是旅游资源开发中具有主导性的主体。但由于诸多原因,他们不可能很快的适应商业运行机制,并且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了散漫、自由、不受约束的习惯,与旅游接待服务的要求存在较大的反差, 因此, 对村民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显得尤为重要。政府要把对接待户的培训教育纳入百万农村劳动力培训工程之中,并通过定期举办旅游技能、礼仪等方面的培训和教育,提高乡村旅游整体的接待服务水平,使其在掌握服务技能中强化服务意识。在素质培训的同时,加强对旅游业务知识的培训、职业道德的教育以及当地民俗文化和风土人情的培训,提高乡村旅游的服务质量和水平,搞好软环境。

(四)、突出特色,增强精品意识

乡村旅游要走个性化、特色化之路。乡村旅游最大的危险就是“千村一面”,所以乡村旅游发展要重视品牌效益,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尽量避免过于分散和低水平、同质化倾向,逐步形成“一村一品”、“一户一特”的发展格局。一要充分挖掘我县山区、水乡、生态、民俗等各种乡村文化,不断增强乡村旅游的乡土气息,让游客在参与活动中体验快乐。二要拓展乡村旅游的领域和功能:结合我县森林资源丰富和生态环境良好的特点,发展森林旅游、珍奇动植物观赏等生态休闲旅游项目;以下岸水库、抽水蓄能电站、翻板闸门式电站为依托,开发以电站教育、水上娱乐、水库垂钓、水利设施参观为主要特色的旅游产品;以仙居百里杨梅长廊、苗疗林场茶园、高山蔬菜等为载体,开发以观光果园采摘、茶叶生产体验等一系列乡村体验为主的旅游项目;以皤滩古街文化、横溪下汤文化遗址为依托,开发民俗文化旅游。以仙居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为依托,在风景区沿途开展以油菜花、向日葵等为载体的景观作物旅游区和以“吃农家美食、住农家小院”为特色的农家体验区。三要充分挖掘我县各类工艺品、农果特产的优势,大力发展旅游农副产品、旅游工艺品,提高旅游业的综合经济效益。

五、强化管理,逐步规范

充分发挥旅游监察相关部门的职能,定期深入农村旅游接待户,对其餐饮质量、卫生环境、服务态度进行抽查,并着力规范好以下几个方面的管理:一是强化安全管理,把安全工作作为日常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加强对从业者的安全教育,强化安全意识,做好安全检查,确保不出任何事故,保障游客的生命财产安全。二是强化卫生管理,重点突出食品卫生、公共卫生以及各种生活用品的清洁卫生;同时规定必须购置必要的卫生消毒设施,落实饮食卫生标准和防疫卫生要求。三是日常经营管理,在乡村旅游发展相对集中的区域,积极引导发展乡村旅游协会,通过行业协会加强行业自律。并对经营户进行星级评定,进行动态管理,对新开办的经营户实行准入制度。四是加强教育培训工作,教育从业人员树立遵纪守法,合法经营的思想观念,真正做到诚实守信,讲究信誉,以优质服务和乡村特色来吸引广大游客。

一、因势利导,着力加快乡村旅游发展步伐

乡村旅游具有资源覆盖面广、受益群体多、市场需求旺、带动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等特点。发展乡村旅游对拉动社会消费、促进农民就地创业就业、优化乡村经济社会结构、统筹城乡发展、提升文化传承与文明程度、保护乡村生态环境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市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丰富,特色农业亮点突出,发展乡村旅游优势明显。一是观光旅游的带动效应。我市以三清山为代表的观光旅游开发较早,且影响力与日俱增,如何把这种巨大的客流引向乡村旅游,我们主动作为、因势利导,从规划、建设、营销等环节入手,将旅游产业链不断延伸,助推了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二是新农村建设奠定的物质基础。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我市十分注重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历史文脉的传承,大力推进景区山村、湖区渔村、郊区新村试点建设,全市“三区”特色的新农村试点村达到1100余个,这些村点特色鲜明,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条件大为改善,具备了发展乡村旅游的良好条件。三是金融危机带来的重大机遇。国际金融危机重创制造业,造成大量农民工返乡,给农民就业增收和社会稳定带来一定影响,如何“转危为机”、促进广大农民工就业增收,无疑成为各级党政的一项重要工作。国家为应对这场危机,出台了扩内需、调机构、促增长的一揽子政策,为旅游产业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去年3月底,市委书记蔡晓明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果断提出要把加快发展乡村旅游作为上饶实现“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目标的的 重要举措,作为破解经济发展难题、扩大内需和刺激消费的重要手段,作为统筹城乡发展、

实现产业联动和以城带乡的重要途径,着力实施“双万”工程(万民创业者工程和万户农家乐工程),全力助推以农家乐为主要载体的乡村旅游快速发展,进一步扩大农民创业就业渠道,确保农民持续增收。四是农家乐发展的强劲势头。近年来,我市以农家乐为主要形式的乡村旅游崭露头角,涌现出了婺源乡村度假、玉山生态旅游、鄱阳水乡风情、铅山畲乡风情、横峰、弋阳红色情怀、上饶城郊休闲、万年农业观光、德兴工业观光等乡村特色旅游,2008年全市农家乐达到2000多家,从业人员1.2万余人。其中起步最早、发展最好的婺源县农家乐发展到600多家,直接从业人员5000余人,接待游客达到409.6万人,旅游总收入10.16亿元;

一、因势利导,着力加快乡村旅游发展步伐

乡村旅游具有资源覆盖面广、受益群体多、市场需求旺、带动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等特点。发展乡村旅游对拉动社会消费、促进农民就地创业就业、优化乡村经济社会结构、统筹城乡发展、提升文化传承与文明程度、保护乡村生态环境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市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丰富,特色农业亮点突出,发展乡村旅游优势明显。一是观光旅游的带动效应。我市以三清山为代表的观光旅游开发较早,且影响力与日俱增,如何把这种巨大的客流引向乡村旅游,我们主动作为、因势利导,从规划、建设、营销等环节入手,将旅游产业链不断延伸,助推了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二是新农村建设奠定的物质基础。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我市十分注重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历史文脉的传承,大力推进景区山村、湖区渔村、郊区新村试点建设,全市“三区”特色的新农村试点村达到1100余个,这些村点特色鲜明,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条件大为改善,具备了发展乡村旅游的良好条件。三是金融危机带来的重大机遇。国际金融危机重创制造业,造成大量农民工返乡,给农民就业增收和社会稳定带来一定影响,如何“转危为机”、促进广大农民工就业增收,无疑成为各级党政的一项重要工作。国家为应对这场危机,出台了扩内需、调机构、促增长的一揽子政策,为旅游产业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去年3月底,市委书记蔡晓明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果断提出要把加快发展乡村旅游作为上饶实现“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目标的的重要举措,作为破解经济发展难题、扩大内需和刺激消费的重要手段,作为统筹城乡发展、实现产业联动和以城带乡的重要途径,着力实施“双万”工程(万民创业者工程和万户农家乐工程),全力助推以农家乐为主要载体的乡村旅游快速发展,进一步扩大农民创业就

业渠道,确保农民持续增收。四是农家乐发展的强劲势头。近年来,我市以农家乐为主要形式的乡村旅游崭露头角,涌现出了婺源乡村度假、玉山生态旅游、鄱阳水乡风情、铅山畲乡风情、横峰、弋阳红色情怀、上饶城郊休闲、万年农业观光、德兴工业观光等乡村特色旅游,2008年全市农家乐达到2000多家,从业人员1.2万余人。其中起步最早、发展最好的婺源县农家乐发展到600多家,直接从业人员5000余人,接待游客达到409.6万人,旅游总收入10.16亿元;

一、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意义

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快城乡经济统筹发展、实现产业联动和以城带乡的重要途径,对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增加农民就业机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满足游客旅游文化消费需求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科学保护和合理开发各类乡村风光,宣传文化和生活吸引,开展乡村观光、休闲、度假和体验性旅游活动,对进一步保护生态环境和弘扬民族文化,丰富和优化我国旅游产品结构、产业结构、区域结构和市场结构都将发挥积极的作用。

(一)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重要着力点。通过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可以实现城乡需求与供给的有效对接,实现城乡、区域的统筹协调发展,使广大农民立足自身实际,实现农业现代化和特色化,增强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是农民不离土、不离乡,就地走向现代化,开创统筹城乡发展的新路径。

(二)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是破解当前经济发展难题,扩大内需和刺激消费的重要手段。乡村旅游既可以拉动广大的城镇居民旅游消费市场,也可以培育广大农民旅游消费的能力,形成巨大的农民旅游消费市场,通过城镇和乡村两大旅游消费市场的开拓,成为刺激消费、扩大内需的重要手段。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桠溪的启示
发展乡村旅游 促进美丽乡村
?“农旅 文化”创新融合发展成为趋势!
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和前景
乡村农家乐酒店可行性报告书
浅谈乡村旅游的价值 取向和发展策略,旅游经济学论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