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兴隆塔始建于隋仁寿二年考

千年古塔身世之谜

兴隆塔始建于隋仁寿二年考

 

王伯奇

        (右图:三十年代林徽音在兴隆塔测绘)

  今兖州城,春秋为鲁邑,称瑕丘。经考证,其建筑至少有2700年的历史。自南朝刘宋元嘉三十年(453)起,瑕丘一直为兖州治所,至今1550余年。瑕丘即兖州。兖州兴隆寺,按《魏书》和《北齐书》记载,始建于北魏太和年间(477-499),初为尼寺,隋称普乐,唐代中宗时先称中兴,继称龙兴,玄宗时称崇明。宋初改称兴隆,名传至今,寺久已圯。了解兖州城及兴隆寺的建置年代,是揭开兴隆塔千年身世之谜的前提。

  兴隆塔坐落于兖州老区东北隅,塔高54米,至今仍“矗若云断”,巍然而立,为兖州之壮观,镇城之大宝。可谓兖州之标志。

  关于兴隆塔的建置时间,兖州方志记载:

   一、明万历年间(1573)《兖州府志》:“兴隆塔寺在府治东北隅,隋开皇间(581-600)建,高十三层,中虚,可登顶巅,有尉迟公修建年月。”                                  

   二、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于慎行《兖州府志》卷之三十五《寺观志》,兴隆寺:“在北门内大东街,旧名普乐,隋文帝仁寿二年(602)建。太平兴国七年(982)改为兴隆,王禹稱有记(《重建兴隆寺三门记》)。殿庑门阶,规制恢宏,古塔十三级,隋时物也。今府县朝贺,肄礼其中,僧纲司在焉。”

   三、1989年《兖州县地名志》依据明万历元年《兖州府志》和清康熙年间举人仲宏道的“碧苔渐蚀开皇字”诗句,以及清光绪十二年(1886)版《滋阳县志.寺观》所载:“兴隆寺隋仁寿二年建”的说法而断为:“明言塔有‘开皇’文字,应为建塔碑,足可以证明塔为开皇年间建筑无疑。”且认为“当时为了工程上的方便,先建了塔后建了寺。或言塔为仁寿二年建,是误以建寺时间为建塔时间。”

   从以上三条可以看出,明万历年间的两部《兖州府志》,一说兴隆塔建于“隋开皇间”,一说为“隋时物”,二者对塔建于何时皆无确切年月,且语焉不详。按《兖州县地名志》所言,其认为兴隆塔建于隋开皇年间,兴隆寺建于隋仁寿二年。此说显然是信承了前史的错误记载。值得注意的是,明代两《兖州府志》和今《兖州县地名志》均认为兴隆塔建于隋开皇年间。

  兴隆塔建于何时?对此史有明载。据笔者近年对唐代兖州崇明寺的考证过程中发现,兴隆塔始建于隋文帝仁寿二年四月八日。其出处如下:

 

  隋仁寿元年(601)十月十五日于国内三十州首批建舍利塔。隋仁寿元年六月十三日《隋国立舍利塔诏》:“朕归依三宝,重兴圣教,思与四海之内一切人民,俱发菩提,共修福业,使当今现在爰及来世,承作善因,同登妙果,宜请沙门三十人,谙解法相兼堪宣导者,分道送舍利,往前件诸州(按:“前件诸州”为建立舍利塔之三十州列名。此不赘。)起塔。……于当州内清净寺处建立其塔。所司造样,送往当州。……率土诸州僧、尼普为舍利设斋。限十月十五日午时,同下石函。”

 

  关于这次建塔的情况,《全隋文》王劭《舍利感应记》记述甚详。兹摘录于下:

 

  皇帝昔在潜龙,有婆罗门、沙门耒诣宅,出舍利一裹,曰:“檀越好心,故留与供养。”沙门既去,求之不知所在。其后皇帝与沙门昙迁,各置舍利于掌中数之,,或少或多,并不能定,昙迁曰:“曾闻婆罗门说法身过于数量,非世间所测。”于是始作七宝箱以置之。神尼智仙言曰:“……儿当为普天慈父重兴佛法……。”其后周氏果灭佛法,隋皇受命乃兴复之。皇帝每以神尼为言之,我兴由佛,故天下舍利塔内,各作神尼之像焉。

   皇帝皇后于京师法界尼寺(按:兖州兴隆寺初始亦为尼寺。)造连基浮图,以报旧愿。其下安置舍利。……皇帝以仁寿元年六月十三日,御仁寿宫之仁寿殿,本降生之日也……故迎诸大德沙门与论至道,将于海内诸州,选高爽清净之三十处,各起舍利塔。

   皇帝于是亲以七宝箱,奉三十舍利,自内而出,置于御座之案,与诸沙门烧香礼拜……乃取金瓶琉璃各三十,以琉璃盛入金瓶,置舍利于其内,薰陆香为泥,涂其盖而印之,三十州同刻十月十五日正午入于铜函、石函,一时起塔。

  诸沙门各以精勤,奉舍利而行,初入州境,先令家家洒扫,覆诸秽恶,道俗士女倾城远迎,总管、刺史诸官人夹路步引,四部大众容仪齐肃,其以宝盖、旛幢、华台、像辇、佛帐、佛辇、香山、香钵、种种音乐,尽来供养。各执香华(按:华通花)或烧或散,围绕赞呗,梵音和雅……虽盲躄老病莫不匍匐而至焉……舍利将入函,大众围绕填噎,沙门高奉宝瓶巡视四部,人人拭目谛视,共睛光明,哀恋号泣声响如雷,天地为之大变。凡安置(舍利)处,悉如之。

 

  以上史料为随仁寿元年国内三十州同建舍利塔之纪实,对起塔原由、仪式、场景等均作了详细记录,此诚可信也。

  关于兖州兴隆塔的建立时间,《全隋文》正文·卷二十二王劭的《舍利感应记别录》一文有载:“仁寿二年正月二十三日,复分布五十一州,建立灵塔(按:为当时国内第二批建塔)。令总管、剌史已下,县尉已上,废常务七日,请僧行道,教化打刹,施钱十文,一如前式。期用四月八日午时,合国化内,同下舍利,封入石函。所感瑞应者,别录于左。其有:

 

  兖州表云:敕书分送起塔,以瑕丘县普乐寺最为清净,即于其所奉安舍利。以去三月二十五日,谨即经营,以为函盖。初磨之时,体惟青质,及其功就,变成玛瑙,五色相杂,纹彩焕然。复于其里间生白玉,内外通彻,照物如水,表里洞朗,鉴人等镜。其送舍利(按:此后似有缺文)。以上《舍利感应记》和《舍利感应记别录》所记述隋仁寿年间国内两批建塔之情况,《庆舍利感应表》亦有记述,大意相同。

 

   再者,《续高僧传》卷二十八对兖州兴隆塔建立时间亦有所载:

 

  “释法性,兖州人。……仁寿二年,敕召送舍利于本州普乐寺,初营外函得一青石,错磨始了,将欲蓥饰,变成玛瑙,五色相杂,文彩分明,函内斑剥,间生白玉,凝润光净函之内外,光如水镜,洞照无障。当入函时,正当基上白鸟一双,翱翔缓飞,绕塔而转。塔西奈树枝叶,并变为金色。

 

  另外,宋淳熙六年吴僧道原所撰《新修科分六学僧传》所载略同,中云:“隋法性,兖人。……仁寿置塔,又送舍利于州之普乐寺焉。”

 

  以上史料,足可以证明,兖州兴隆塔始建于隋文帝仁寿二年可信无疑。当时建塔所奉安舍利,是由兖州籍高僧法性自隋之京都洛阳奉召送至兖州。由此看来,倘若塔之地宫在历史上未曾被毁或被盗,今兴隆塔下应当藏有佛之舍利和隋代甚至隋以前的一宗佛宝文物。

 

  上世纪三十年代,梁思成先生携夫人林徽音女士来兖州考察并测绘兴隆塔,其后梁主编《中国建筑史》,将它收录书中:“山东滋阳县兴隆寺塔,形制颇为奇特,塔平面八角形,高十三级,全塔简无赘饰,各层但叠涩出短檐而已。其塔身逐层递减,但最上六层则骤然缩减,如一另一小塔置于未完塔上者,盖建至第七层而建筑费告罄,故将上六层缩小欤?塔之建造年代为宋嘉祐八年。”今人罗哲文先生所著《中国古塔》亦录有兴隆塔,其认为:“按现在实物推断,塔应为宋代遗物。”

  由上可知,梁、罗两位先生都认为兴隆塔建于宋代。以我看来,罗先生之说很可能是采用了梁先生的观点。值得注意的是,梁、罗二人说兴隆塔建于宋代,对此都没在其书中举出此次建塔的相关文字史料和实物来证明,所以“宋代说”还有待于再作考证。

  按梁思成先生所言,“塔之建造年代为宋嘉祐八年(1063)”,从目前兴隆塔上所存最早的一块刻石,即为宋嘉祐八年时物。据武秀先生《雨中读塔》一文中述:石为“宋嘉祐八年,由博陵崔士衡书写,杨平刊石的题名碑”,碑上述有“社人张元之妻郭氏计家二十口”等云云。显然这不是一块宋代建造兴隆塔的纪事碑。

  兴隆寺自唐以后,寺内有大型建筑,差不多都有文献记载。如:天宝八载,崇明寺(即兴隆寺)南门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有一次移址,也须“颁下明诏,令移于宝坊”鲁郡(兖州)大都督李辅参加此庆典活动,李白作有<崇明寺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颂并序》以纪此事。唐大中年间(847-859),由兖、海、沂、密等州连帅刘莒于兴隆寺建三门(即寺之南门)。宋太平兴国七年(982),改建兴隆寺三门,有著名文学家王禹稱作《重建兴隆寺三门记》以纪元。清康熙年间,因地震兴隆塔上半被震塌,后维修,亦刻碑作记之。惟宋嘉祐八年建造兴隆塔一事,兖州方志无一记载,更无相关文物。

  据以上情况分析,假若兴隆建造于宋嘉祐八年,如此重大、艰巨的城建工程,在当时绝不会不刊碑勒石,作以记载。若有碑铭,明清以后的兖州方志,对兴隆塔的建造时间,也不会再以“隋开皇年间”、“隋时物”而写入史册。由而可见,兴隆塔建于宋代之说以及兴隆塔是否建造于宋嘉祐八年,还有待于与此相关的史料和文物发现来证实。因此,根据现有史料考证,兴隆塔--应该认为是“隋时物”。

 

(原载《原野文学周刊》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书库 子部 类书类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神异典 卷一百四十五
兖州大兴隆寺的前世今生
寻访古塔之兖州兴隆塔
兖州纪行散记一篇【探索式散文第二篇】
山东省泰安市:揭开岱庙经幢神秘面纱
2008年山东兖州兴隆塔地宫被盗,从西天取得的真身舍利流离失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