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1)【卡塔尔行】别样纪录的别样童年

别样纪录的别样童年

——纪录片《泥娃娃》创作手记参加半岛国际纪录片节的感想

文/高徽

 

  纪录片《泥娃娃》创作手记

   2009年10月,我非常荣幸地通过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村留守人口干预研究”项目组的筛选,取得了拍摄留守儿童纪录片的机会,从2009年4月开始进行构思,到2010年10月终稿完成,及至今1年4月入围并受邀参加第七届半岛国际纪录片节,短片《泥娃娃》的制作让我学到了很多。有太多想感谢的人,也有太多想表达的东西,借这样一个版块来聊聊与此相关的感想。

 

   “简朴的日子,艰苦的环境,还有一种焦躁而无奈的情绪,它们构成一户农村留守儿童的全部生活。”这是2010年12月入围2010全球华人纪录片互联网盛典时的评语,短片还获该活动优秀纪录片个人奖,这也算是第一次在国内观众面前展播。尽管,此前《泥娃娃》也曾入围联合国不同文化联盟组织的PLURAL+青年影像节决赛,但因其宣传媒体是国外某视频网站,无法在国内登陆,也就没有什么人看过。到后来获第五届首都大学生原创DV作品大赛二等奖,再到入围半岛国际纪录片节,每一次肯定无不给我很大压力,也是对我未来创作的鞭策。

 

关于流动与留守

   提到“流动”与“留守”,还得从2003年读过的一本书说起,那年在图书馆读到一本对我影响至今的著作——《为人:中国当代社会各阶层生活品味报告》,这本书给我讲述了许多我未曾听过的故事,“正心、齐家、治国、平天下”那种豪情壮志顿觉有用武之地。2006年暑假,我毅然来到上海某时装厂做起了临时工,与书中所说的“农民工”一起生活。大学后,我一直在北京多所农民工子弟学校“支教”,现在这些学校或拆或迁,但与那些同学在一起的场景至今仍在我脑海中。每到节日能够收到来自远方的那些听过我课学生的祝福,那种欣慰很难用言语表达。三年的时光里,我也拍摄过一些流动儿童的素材,憧憬着能够做出张以庆《幼儿园》般的作品,却因种种缘由至今搁浅,倒是做的一份关于在校流动儿童农村认知的调查还算满意,并得以发表。2008年学校留守人口项目组出了一套留守人口的研究成果,我系统地学习了留守方面的一些问题,还有幸看到了当时尚未付梓的农村留守儿童书信集原稿,正是这些经历激励着我去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把他们的印迹留在这个时代记忆里。

 

   很多朋友得知我拍摄过流动和留守方面的素材,都问我“他们生活苦吗?”,我总无法准确地用表达,毕竟我也说不清楚他们的感受,唯一能够让我多说一点的是关于“影响”方面的话题:在走进他们前,我一直以为他们处在原始的落后的生活环境中,我可以用现代的生活方式去影响他们、帮助他们、感化他们,但真正走进后,我被他们的淳朴感染了,那种简单让我陶醉,有一种“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般的感觉,这也是我后来在《泥娃娃》中采用平和的叙事的缘由。或许只有那种简朴中又带有一些焦躁的氛围才足以表现我所认识的留守儿童,只有简单甚至机械又但又有一丝期盼的风格才足以展现留守人口的生活全貌。正是带着这些思考,我才将留守人口的两部片子展现在公众面前本文载于《数码影像时代》2011.6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留守儿童”调查问卷
有些心理裂隙,永远无法修复:春运背后的时代隐痛
图说:留守?流动? | 1亿孩子的伤感童年
儿童留守或随迁,未来有何不同?
5名留守儿童的夏天
你真的不知道留守儿童多孤独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