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8)最后的旅程之6姑苏行(二)续

 出了留园往西走不多远就是西园,是我这次捎带着去的景点,一是它离留园不远,二是再瞻五百罗汉的风采。

当我信步走到西园的老大门时,只见园门紧闭,经向路人打听之后,才知它已改换门庭,在园南的上塘河边建了新的大门。

西园其实是一座寺庙,始建于元至元年间,初名归元寺。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太仆徐泰时置建东园(今名留园),同时将归元寺改为宅园,易名西园。清咸丰十年(1860年)毁于战乱。光绪初年(1875年),由广慧和尚筹资建修,更名为 “西园戒幢寺”,俗称“西园寺”。

我拐过永津桥,只见建在上塘河边的西园寺山门果然不同凡响,在河对岸的枫桥路上,有一照壁与山门隔水相望,照壁东西两边分别有一座“智慧桥”和一座“福德桥”飞跨过去。寺门前立一石牌坊,横额书“敇赐西园戒幢律寺”,字样出自最可怜的宣统皇帝。寺门的一副对联却是一语双关:“一水设双桥广度群生登觉岸,三风垂百世严持净戒证菩提。”

跨过桥去再隔水回望,照壁临水一侧是“自觉觉他”几个字,不禁怅然,因为人世间许多人事都是“未能自觉强觉他”。山门两侧则分题“天上胜妙地”和“离垢清凉园”八个大字,更让人畅想神往。

 

 

枫桥路上的照壁



“智慧桥”和“福德桥”飞跨过去



寺门前的石牌坊



 

    进入西园寺山门,只见有一个两千多平方米的广场,遍植古树名木,郁郁葱葱,其中的古香樟树龄都在百年以上。甬道两边的草地芳草萋萋,绿得凡夫俗子的心里也会一片澄明。甬道旁鼓楼和钟楼也是新建的,新崭崭地分立两边。

 

 

广场遍植古树名木,郁郁葱葱


 

钟楼



鼓楼



 

    过了崭新的鼓楼和钟楼,迎面便是天王殿,照例两边矗立着怒目圆睁、分管风调雨顺的四大天王。中间则是弥勒佛,关在瘦长的玻璃匣子里依然笑容可掬,目光依然透着慈祥。他身后是一尊立佛,同样的塑了金身,同样的圉在玻璃后。

 

 

天王殿



 

    过了天王殿便是大雄宝殿,大雄宝殿面阔五间,进深七间,前带露台,重檐歇山顶,气魄雄伟,里面循规蹈矩地供奉了三尊佛像,左是东方琉璃世界消灾延寿的药师佛,右是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两边各有一位护法,该是韦驮和伽蓝。中间供奉的自然是现世佛释迦牟尼,白眉的迦叶和低眉的阿南两位尊者侍立两侧。

    我不是信佛之人,没烧香的习惯,进殿转了一圈后就出来了,倒是殿前的那尊香炉宝鼎让我驻足了好久,可除了雄伟壮观以外,我这个外行人还真没看出什么名堂来。

 

 

 气魄雄伟的大雄宝殿



大雄宝殿面阔五间,进深七间,前带露台



殿前的香炉宝鼎



 

    下了大殿露台,来到大殿西侧的五百罗汉堂,它是西园寺最独特的建筑,规模宏大,三进四十八间,以四大名山塑座为中心,堂中央是一尊用整根香樟木雕成的千手千眼观音,高达13米多。距离千手千眼观音不远处,有一尊特殊的佛像,它4面有4个不同面相的脸,据说代表了佛教的四大名山及主供神,即五台山文殊菩萨、九华山地藏菩萨、峨眉山普贤菩萨、普陀山观音菩萨。堂内四壁列全身泥塑罗汉像五百尊,其像大逾常人,神态各异,造型生动,构成一组高超完整的塑像群,有极高的艺术性与民族性。其中尤以一尊疯僧济公的塑像堪称典范,精美绝伦,栩栩如生。

西园的五百罗汉为东南沿海地区所仅有,弥为珍奇。可惜的是堂内禁止摄影,我趁没管理员看顾时偷偷地在济公塑像前照了一张,由于没开闪光,又没三脚架,PP不是很清楚,但也勉可认看。

 

 

 五百罗汉堂



济公塑像



 

    出了罗汉堂来到西花园,西花园其实就是寺内的放生池,周围建有厅榭回廊。池中设八角亭,翼然屹立水中,以曲桥贯通两岸,构筑颇为巧妙。亭台楼榭环绕,花木掩映,苏州园林小巧玲珑的造园风格也融进了寺院建筑之中,使得西园寺更显得含蓄隽永,富于文化色彩。

出了西花园回到寺院广场,见两个身穿黑袈裟戴眼镜的青年女子走过,一路谈笑风生,我有点迷惘,看来她们不是寺院之人而是信徒,如此年轻而有知识,却对佛教笃信如此,真让我大惑不解。

 

 

两个女信徒



 

    出了西园,一看时间11点不到,在我计划的时间之内,就去寻午餐店馆。走到西园路口,见马路对面有一绿杨点心店,便过马路而去。“绿杨点心店”是苏州一老店,我记得它应该在观前街上,这里是它的分店吧,我在苏州的公交车上时时会看到“绿杨点心店”的店招飞驰而过,看来它在苏州开了不少分店。

说来也巧,无锡曾经也有过一爿“绿杨点心店”,专营馄饨、小笼包,夏天时也卖雪糕、绿豆汤之类饮品,开在五爱广场的十字路口,也曾名噪一时。我依稀记得,那时到“绿杨点心店”吃一块2角钱的小冰砖,是一种莫大的享受,可如今店已远去,记忆犹在,现在能记得“绿杨点心店”的无锡人大概没几个了。

我在留园的这家“绿杨点心店”要了一碗苏州特色的焖肉面,大洋6元,比无锡便宜,味道还不错,我吃完了就抹抹肚子向拙政园开路。

我还是坐游1公交车来到拙政园,拙政园前的路显然已经过拓宽改造,如今已成为步行街,热闹非凡。拙政园的老大门还在,可不开放,在老大门东侧50多米远的地方开了新大门。新大门较之老大门宏伟了许多,但总体风格还是延续了老大门的格调,没让人感到不舒服。

我没马上入园,在大门周围溜达起来。拙政园门前有一条小河,我溜到桥上向两边展望,还是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景象,难怪有人要说“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桥边开一茶馆,挂着红色的灯笼,插着杏黄色的店招旗,倒也有模有样。

 

 

拙政园的老大门


 

拙政园前的步行街,热闹非凡


 

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


 

小桥、流水、人家


 

桥边茶馆


 

拙政园的新大门


 

 

    在按了几张pp后,遂返身购票入园。新大门的入口处置一小品,缀以假山、花草、花窗,别具一格。

 

 

新大门入口处


 

 

    拙政园是江南园林的代表之作,列中国四大名园之首,被誉为“中国园林之母”,是苏州园林中面积最大的古典山水园林。拙政园始建于明代正德年(1509年),为明代弘治进士、御史王献臣弃官回乡后,在唐代陆龟蒙宅地和元代大弘寺旧址处拓建而成。王献臣取晋代文学家潘岳“拙者之为政”句意,将此园名为拙政园。其中园林中部、西部为晚清建筑园林遗产,199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进了园子,首先来到东花园的主厅“兰雪堂”,兰雪堂厅堂形制小巧,堂中有漆雕“拙政园全景图”,在此可领略拙政园全园的布局、景点。

走出兰雪堂,迎面看到一座假山,青翠的竹丛和古树,簇拥着一座巨大的石峰,状如云朵,岿然兀立,西侧有两块形状怪异的湖石,两石中间夹着一条羊肠小道。中间这座石峰叫做“缀云峰”,像一个巨大的屏风,挡住你的视线,在这里你才能知道什么叫真正的“开门见山”。

《红楼梦》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荣国府归省庆元宵》中有这样一段故事:贾政父子进大观园题景,开门进去,只见一带翠幢挡在面前。众清客都道:“好山,好山!”贾政道:“非此一山,一进来园中所有之景悉入目中,更有何趣?”……往前一望,见白石崚嶒,或如鬼怪,或似猛兽,纵横拱立。上面苔藓斑驳,或藤萝掩映,其中微露羊肠小径。这段描写,用在这里何其贴切,是偶然的巧合还是就此而叙,不得而知。

过了假山,可以看见一座水榭临水而筑,一半在岸上,一半伸向水面。榭前水面开阔,低栏曲桥,柳荫婆娑,芙蓉亭立,谓之“芙蓉榭”。假若夏日在这里赏荷,“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定能给你一种异样的恬淡,带来一种与浮躁相对立的心情。

 

 

“缀云峰”,像一个巨大的屏风,挡住你的视线


 

临水而筑的“芙蓉榭”



  

沿着芙蓉榭往北是一片紫薇草坪,在草坪的中央耸立着一座重檐攒尖八角亭,名为“天泉亭”。相传,这里原来是元代大弘寺的遗址,筑园时,在寺井上造了“天泉阁 ”。这座建筑物,从外面看似乎是两层,在里边看却只有一层。

 

 

 “天泉阁



 

天泉阁的北面搭着几间草棚,草棚西面是一竹制游廊,据说是为示明代王心一所设计的“归田园居”之田园风光而置,可在我这个外行看来,这些建筑却显得有些不伦不类,与拙政园的其他建筑风格大相径庭。这时,一大队外国游客正从竹廊走过,对着“归田园居”叽里呱啦,发表着他们的看法,是贬是褒天知道。

 

 

“归田园居”



外国游客正从竹廊走过

 

 

     再向北走,是“秫香馆”,秫香馆是一个外观轻快明朗,体量较大的四面厅,意为稻谷飘香的馆所。据说,原来墙外是农田,种植秫谷,故借以为名。

 

 

秫香馆


 

 

    继续往前走是一条长廊,这是条复廊,,一半在东花园,一半属于中花园,三面临空,亭中有一圆拱门。这里的长廊名“似虹”,取之宋诗“长堤如卧虹”。

 

 

长长的复廊


 

 

    当我跨过复廊里的黑漆大门,就来到了中花园的倚虹轩。中花园是全园精华之所在,水面占了三分之一。江南因水而充满生机,拙政园因水而赋予灵动。

这时我站在倚虹轩旁,向西眺望,只见这里池面宽广,景色秀丽。在亭台楼阁之旁,在小桥流水之上,在古树花木之间,屹立着一座宝塔,给人以一种“庭院深深深几许”的感觉。但那塔不是拙政园内的,而是离拙政园23公里的北寺塔,造园主将园外之景“借”入园中,成就了“入园见塔”、“涉门成趣”的奇妙景观。据说直至现在抑或将来,凡影响到这一景观的楼层一概不许建。

 

 

入园见塔、涉门成趣


 

 

    中部花园里的建筑物,大小不同,形状各异,高低错落,疏密有致。每一个建筑物都是一个极佳的观景点,而每一个建筑物也都是景点的重要组成部分。

紧邻倚虹轩的是“梧竹幽居”,俗称“月到风来亭”,“梧竹幽居”造型非常别致,四个大大的圆洞门使人马上联想起八月十五晚上的月亮。如果您站在亭子里向外看,这四个圆洞门又恰似四个巨大的镜框,镶嵌着苏州园林一年四季的风光。

在面对复廊的两旁有一副对联:“爽借清风明借月,动观流水静观山。”慢慢品味,细细咀嚼,眼前似乎出现了两幅山水图画:一幅是皓月当空,夜色朦胧,清风徐来,沁人肺腑;另一幅是阳光明媚,鸟语花香,心动水动,心静山静。

 

 

梧竹幽居的圆洞门像八月十五晚上的月亮


 

 

    梧竹幽居的对面是一个小岛,当我跨过九曲石板桥,沿着弯弯曲曲的山间小道缓步前行时,迎面见到的是“待霜亭”。“待霜”出自唐代苏州刺史韦应物“书后欲题三百颗,洞庭须待满林霜”的诗句,字里行间透出了一股霜浓橘红的山野气息和泥土芳香。

 

 

“待霜亭”


 

 

再往前走又跨过一座石板桥,就是“雪香云蔚亭”,是一个四角亭,据说是当年小姐赏景的地方,它位于岛的中央制高点。我没有登高远望,去做一回“小姐”,我的眼光已被对岸的远香堂所吸引。

 

 

 

当年小姐赏景的“雪香云蔚亭”



 

“远香堂”,位于中部花园的中心位置,前面有一条小河,河面上莲叶漂浮。如若夏天荷花盛开,清香一阵阵飘到堂内,故取宋代周敦颐《爱莲说》一文中“香远益清”之句成了堂名。

“远香堂”四面都镶有玻璃窗,可以坐在厅里一边品茶,一边聊天,一边看景。厅的南边是一座峻峭的黄石假山,北边是池岛假山,东边山坡上有“绣绮亭”,西边池塘边有“倚玉轩”,给人以近山远水,山高水低的感觉。

 

 

“远香堂”


 

 

    我欣赏完了远香堂回过来继续往前走,就到了“荷风四面亭”,这里四面环水,三面植柳,真是绝佳的风景点。荷风四面亭上挂有一副对联:“四壁荷花三面柳,半潭秋水一房山。”廖廖几笔,勾画出了拙政园春、夏、秋、冬的风景特色。

 

 

“荷风四面亭”


 

 

同荷风四面亭隔水相望的是“香洲”,香洲的“洲”同“舟”同音,实际上是一座船型建筑物,可称为石舫或旱船,似乎是一只官船在荷花丛里徐徐而行。值得一提的是,“香洲”这艘石舫,集中了亭、台、楼、阁、榭五种建筑种类。船头为荷花台,茶室为四方亭,船舱为面水榭,船楼为澄观楼,船尾为野航阁。此时河中荷花未盛,船身倒被爬山虎浸漫,别有一番情趣。

 

 

 “香洲”


 

 

从荷风四面亭经过九曲石桥,沿着游廊走,就来到了“见山楼”,古代叫做“藕香榭”。见山楼三面环水,似乎苍龙嬉水。见山楼是龙头,爬山廊是龙身,云墙是龙尾,门洞是龙嘴,曲桥是龙须。见山楼上层有蠡壳和合窗,楼下用落地长窗,室内明式桌椅茶几,梁上悬挂小方什景灯,完整地保留着那种古色古香的风貌。

 

 

 “见山楼”



爬山廊是龙身



 

从见山楼沿着游廊往南走,可以来到“小沧浪”。小沧浪的出典是《楚辞·渔父》,原话是:“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小沧浪是一座三开间的水阁,南窗北槛,两面临水,跨水而居,构成一个闲静的水院。

 

 

“小沧浪”



 

站在小沧浪前往北看,廊桥“小飞虹”倒映在水里,水波荡漾,犹如彩虹。这里是观赏水景的最佳去处。只见“藕香榭”前各路水源汇聚一池,似乎“浩浩汤汤,横无际涯”。到了“香洲”前,突然分流回去,其中一条支流弯弯曲曲,扑面而来,经过“小飞虹”,过“小沧浪”,有一种余味未尽的感觉。这样的理水手法,符合苏州古典园林关于“水面有聚有散,聚处以辽阔见长,散处以曲折取胜”的要领,可称一绝。

 

  

廊桥“小飞虹”


 

 

    我从小沧浪往西走,穿过“别有洞天”的圆洞门后,就来到了西部花园。西部花园的主体建筑是“卅六鸳鸯馆”和“十八曼陀罗花馆”,此建筑两厅合一,北厅挂楹额“卅六鸳鸯馆”,是清代状元洪钧墨宝;南厅悬楹额“十八曼陀罗花馆”,是清代状元陆润庠佳作。

 

 

“别有洞天”的圆洞门



卅六鸳鸯馆


 

 

    穿过卅六鸳鸯馆,是一座铁栏杆的小石板桥,桥上覆以紫藤蔓架,桥的北头是“留听阁”,我不知为什么没有进去,便绕过它向北面的“倒影楼”走去。

 

 

“倒影楼”


 

 

    这座楼之所以取名为“倒影楼”,是因为从前面的池塘里可以清楚地看到这幢楼阁的倒影。楼的下层,叫“拜文揖沈之斋”,其意就是“文征明先生和沈石田先生纪念馆”。

文征明是明代“四大才子”之一,有资料说,他参与了拙政园的规划设计,也有的资料说,他依照园景画了31幅图,各配以诗词,并作了《王氏拙政园记》,使名园增辉。沈石田先生曾经是文征明先生绘画方面的指导老师,他对苏州文化艺术的发展作出过重大贡献。

倒影楼中间屏门上雕刻有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的无根竹图,并配有诗词,也是不可多得的珍贵文物。

倒影楼前面有一条曲折婉蜒的水廊,地面贴着池面。池面上波光粼粼,地面上高低起伏,使人感到正踩在池面上随水飘浮。水廊的西面有一组楼阁群,最近的是“与谁同坐轩”。

轩,形似车厢的建筑物,两头有门框而不上门,随意进出;两旁墙上开有窗口,以便观景。“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这是苏东坡的诗句,表达了诗人孤芳自赏的心情,园主借此表示自己的清高。

仔细再看,“与谁同坐轩”,好像一把扇子,轩顶的瓦面像折扇的扇面,后面“笠亭”的尖顶恰似折扇的扇把,简直连接得天衣无缝。

 

 

“与谁同坐轩”



“与谁同坐轩”后面的“笠亭”


 

 

    与“笠亭”对望的是对面山上的“浮翠阁”,浮翠阁为八角形双层建筑,高大气派,煞是引人注目。山上林木茂密,绿草如茵,建筑好像浮动于一片翠绿浓荫之上,因而得名“浮翠阁”。

 

 

 “浮翠阁”与“笠亭”隔山对望


 

 

    西花园的最西部是盆景园,由于在留园已看过盆景,也由于时间的关系,我只在园口匆匆瞥了一眼没有进去,便顺着“波形廊”向出口走去。

波形廊是西花园与中花园交界处的一道水廊,是别处少见的佳构。从平面上看,水廊呈“L”形环池布局,分成两段,临水而筑,南段从别有洞天入口,到卅六鸳鸯馆止;北段止于倒影楼,悬空于水上。

 

 

“波形廊”临水而筑,悬空于水上


 

 

    走到波形廊的中段,仍跨过别有洞天向北穿过见山楼,依着最北面的卵石小道循东而去。我边走边环顾南面的中花园,好多游客和我一样仍不舍离去,频频按下手中的相机,留下这拙政园最后的时刻。

这时的拙政园,满园都是绿,满眼都是春,满眼都是欣喜和渴望,那生命中点缀无华的就是绿,那生命中的希望就是绿,如果还想对拙政园说些什么,那我就想把清茶沏上,把琴弦拨起,把这所有的一切,所有的绿,所有的渴望全都保留在记忆里,不要让我沉醉於斯,不知归路。

 

 

 满园都是绿,满眼都是春,别沉醉於斯,不知归路


 

 

    出了拙政园沿着园林路向南走了200米左右就到了狮子林,我从东门入园,东门还是原来的样子,没啥改变,门墙砖额仍是“师子林”三字,它继续在向游人昭示这座园林的创始人天如禅师是为纪念他的师父中峰禅师而建造的。

初起,狮子林是座寺庙园林,直到清代乾隆年间才成为私家花园。狮子林始建于1342年,即元代至正初年,距今已有近670年的历史。狮子林既有苏州古典园林亭、台、楼、阁、厅、堂、轩、廊之人文景观,更以湖石奇峰,洞壑深邃而盛名于世,素有“假山王国”之美誉。

咸丰年间,狮子林年久失修,1918年,上海颜料巨商贝润生买下狮子林,花80万银元,用了将近7年的时间整修,新增了部分景点,并冠以“狮子林”旧名。解放后,贝氏后人将园捐献给国家,整修后,于公元1954年对公众开放,200011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狮子林的正门朝南,古朴雄伟,正门上方额匾上的“狮子林”三个大字为乾隆皇帝御笔。乾隆曾五次下江南,六次游览狮子林,多次为狮子林题匾作诗。

 

 

狮子林的正门



狮子林的东门


 

 

    东门的入口原是贝氏宗祠,有硬山厅堂二进,檐高厅深,光线暗淡,气氛肃穆。再往前走就是燕誉堂,堂的前面是一个由湖石、石笋、两棵玉兰树等花木点缀的庭园,南侧是一垛白墙,若以白墙为纸,则构成了一幅天然国画,我们如同走入了一幅画中。燕誉堂是全园的主厅,建筑高敞宏丽,堂内陈设雍容华贵。

 

 

燕誉堂前的庭园


 

燕誉堂建筑高敞宏丽,堂内陈设雍容华贵


 

 

    穿过燕誉堂是一个院子,院子的北面是一个小厅,院子的西面就与假山群相接。当我一看到假山群心里就有一种莫名的兴奋,我像小孩一样,马上在假山洞里穿来穿去。

狮子林的假山闻名遐迩,石洞高低盘旋,连绵不断,曲折幽深。眼看山穷水尽,却又豁然开朗,隔洞相望,或隔路相望,但可望而不可即,要绕上几个大圈子才能会合,令人感到如入迷宫。我在这迷宫里转了好几个圈,上下好几回才到达假山顶。

登顶一看,怪怪隆地咚,这么多人啊,真是吓了我一跳!唉,今天的PP算完了。今天上午还好好的天,在拙政园刚入中园时就阴了下来,现在更是看不到一丝阳光。狮子林景高园小,本来就腾挪不开,再加上这么多人,真是无以为计。这么多因素叠加在一起,我那高昂的兴致顿时晕菜了,但也只能既来之则安之,继续前行吧。

 

  

怪怪隆地咚,这么多人啊


 

   

    但在游园人中就有那么一些人,不顾嘈杂的人群,独自找个僻静之处,或是三四好友在那里谈天,或是独坐一隅看书,悠然自得。我羡慕他们的超然,也许他们没带相机,也就没了我的这些烦恼。

 

  

悠然自得的人们


 

   

    在山顶我转着看着,找了一个避开人群的角度取景,对岸的湖心亭、石舫、暗香疏影楼,南面的问梅阁,还有那一潭波澜不惊的池水尽入画中,我按下了快门,效果还不错。

 

 

对岸景点尽入画中


 

   

    镜头再往右一转,便是“荷花厅”。据说当年日本鬼子投降,在这里曾举行驻苏州的侵华日军向中国政府投降的仪式。荷花厅前池边有露台,是夏天赏荷花的地方,可惜现在池中无荷,荷花厅不免显得有些影孤身单。

 

 

荷花厅不免显得有些影孤身单


 

   

    我镜头再往南寻,只见“问梅阁”掩在绿荫丛后。“问梅阁”是一座外观两层、里面一层的重檐歇山阁,阁名来自唐诗人王维诗句:“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倚窗前,寒梅著花未?”阁内悬匾额《绮窗春讯》,与诗意相呼应。阁前种梅数株,阁内床、桌、椅、屏风、地面之装饰都与梅有关。

由于狮子林是寺庙园林,“问梅阁”之名原与佛教的禅宗有关。相传唐代僧人法常问他的师傅马祖“什么是佛?”师父答:“心即是佛。”徒弟即悟。徒弟后到外地佛寺里当主持,一直坚持“心即是佛”的教诲。师傅曾派人去试探打听,得知此消息,极为满意,对众僧说:“梅子熟也。”即徒弟的佛教学说成熟了。

因此在这里建造“问梅阁”,是把狮子林创始人天如禅师比作唐代高僧马祖的徒弟法常,说明已能独立弘扬佛教禅宗了。游览狮子林,从这里可以看到佛教在中国文化中的影响。

 

 

“问梅阁”掩在绿荫丛后


 

   

    这时我沿着山顶石阶往下走,回望过去,只见山顶平台就架在一个黑乎乎的洞顶之上,既是洞顶又是山顶平台,真是一举两得。

 

 

一举两得的平台


 

   

    往前再走几步,见两个外国朋友坐在路边太湖石上小憩,有很多游客要与他们合影留念,他们一一慨然答应,不嫌麻烦,展示了他们的良好素质。

 

 

两个外国朋友坐在路边太湖石上小憩


 

   

    在他们走后,我沿着他们坐的地方向下望去,只见山石、亭子、小桥、石舫、池水组成一幅美丽的画卷,怪不得他们选在这里小憩。

 

 

山石、亭子、小桥、石舫、池水组成一幅美丽的画卷


 

   

    再往下走,临近水面,还是湖心亭、石舫、暗香疏影楼,南面的问梅阁,一样的元素,同样的角度,可和在山顶上比,由于拍摄的高度不同,俨然又是另一番感受,有了一种亲近的感觉。

 

 

一样的元素,同样的角度,可由于高度不同,俨然又是另一番感受


 

   

    再往前走,镜头往右转,去掉问梅阁,引入荷花厅旁的假山,又是另一画景,一步一景、移步换景莫过如此。

 

 

去掉问梅阁,引入荷花厅旁的假山,又是另一画景



 

还是镜头往右扫,还是荷花厅,这次高度不同,角度也不同,看看是什么效果。荷花厅更静谧了,人们不是在赏花而是在观鱼,我想,荷花厅该改成“观鱼厅”了吧。

 

 

荷花厅该改成“观鱼厅”


 

   

    继续往下走就到了假山群与对岸连接的小石桥上,我站在桥上向东望去,只见一壁廊蜿蜒起伏。廊的起头是扇亭,这里扇亭的内部结构与拙政园的扇亭,即“与谁同坐轩”,有异曲同工之妙,只是没了“笠亭”做扇把。

 

 

廊头的扇亭


 

   

    壁廊的中间有“文天祥诗碑亭”,亭中的碑刻是他写的狂草手迹《梅花诗》:“静虚群懂息,身雅一心清;春色恁谁记,梅花插座瓶。”文天祥寄梅咏怀,体现了洁身自守的崇高操德。文天祥,是江西吉安人,1277年兼任平江知府,也就是苏州知府。后升任南宋的副丞相,指挥抗元战争,后被俘,坚贞不屈,视死如归。他的留芳百世的名句写在《过零丁洋》诗中,即:“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壁廊的中间有“文天祥诗碑亭”


 

   

    壁廊尽头是“御碑亭”,乾隆二十二年春(1757年),乾隆二巡江南到苏州,他取来倪云的狮子林图展卷对照着观赏狮子林。赐匾“镜智圆照”于狮林寺,双题五言诗《游狮子林》,此诗后被刻成御诗碑并新添一景名为“御碑亭”。

我在桥上再往西看,湖心亭位于中央,侧畔立一山石犹如一头幼狮仰望湖亭。此时池中微澜已静,亭、石的倒影显得十分的漂亮。

在这里我故技重施,再移动镜头,湖心亭成了配角,假山成了主角,又是一番景象;再换个角度退出假山群,引入荷花厅,又成另一景;最后退出湖心亭引入假山群,让荷花厅与假山群搭配,也是别有意境。

我在这里折腾了一番,终于离开小桥向岸上走去,真想在这里扫一张全景图,但囿于场景的限制,只能频繁折腾。

 

 

亭、石的倒影显得十分的漂亮



湖心亭成了配角,假山成了主角,又是一番景象


 

荷花厅与假山群搭配,也是别有意境


 

   

    我来到问梅阁旁的小山上向北望去,狮子林大部景象尽收眼底,在阴沉沉的天空下显得深邃而又迷离。

 

 

狮子林在阴沉沉的天空下显得深邃而又迷离


 

   

    再往西走就是飞瀑亭,亭旁山石做悬崖状,一股清泉经湖石三叠,奔泻而下,如琴鸣山谷、清脆悦耳,形成了苏州古典园林引人注目的人造瀑布。

 

 

一股清泉经湖石三叠,奔泻而下


 

   

    这时从小山下来,来到池边,只见湖心亭伫立池中,曲桥连亭,似分似合,水中红鳞跃波,翠柳拂水,云影浮动,真是“半亩方塘一镜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半亩方塘一镜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我继续往西来到“暗香疏影楼”下的石舫,该石舫是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为贝氏修园时所建,横泊在池水之中,尾舱两层,中层屋顶为平台,结构精致。登上石舫,再望湖心亭,宛如置身于石林江湖之中,美不胜收。

 

 

石舫横泊在池水之中


 

登上石舫,再望湖心亭,宛如置身于石林江湖之中


 

   

    在石舫上瞭望了一会转身来到“真趣亭”,相传乾隆皇帝游览狮子林假山后,在此亭内眺望园景,一时龙心大悦,便写下“真有趣”三字,一随从大臣认为不雅,但怕犯欺君之罪又不敢直说,便灵机一动,下跪乞求圣上把中间那个“有”字赐给他。皇帝听出话中有音,便做顺水人情点头应允,于是留下“真趣”二字,做成匾额,饰有金龙和“乾隆御笔”之金印,挂在亭内,成为美谈。

由于是皇帝亲临之地,所以亭内装饰金碧辉煌,刻绘有镀金的凤穿牡丹图案,雍容华贵;亭内还饰有木刻狮子,三面设美人靠。在此小亭,可悉心欣赏“湖心亭”、四曲石桥、石舫、飞瀑和连绵的假山等园景,令人心旷神怡。

 

 

“真趣亭”


 

   

    从真趣亭出来走到它旁边连接假山处,我的贼眼突然发现从这个角度望湖心亭别有意趣,真趣亭美人靠角上的木刻狮子,瞪着双眼,一边看着湖心亭,一边看着面前的假山,不许它们离开半步。我忽然有了一种灵感,专找假山的孔洞去引入外景,还真的另有情趣。

 

 

美人靠角上的木刻狮子,瞪着双眼看着湖心亭和面前的假山


 

从洞里看问梅阁和三叠瀑布


 

另一孔中的湖心亭


 

侧过一点再看


 

再从另一孔中看石舫


 

   

    我拍了一会孔洞转到了这个假山的临池边,这时向东望去,一头张开血盆大口的狮子正欲吞噬到口的假山和扇亭,肚子里已吃了一对俊男玉女,特有意思。

 

 

一头张开血盆大口的狮子正欲吞噬到口的假山和扇亭


 

  

    再移过几步,那狮子就更像了,张着大口,昂首对天,让人看了不禁毛骨悚然。我登上顶去,放眼尽是石狮子在昂首咆哮,“狮子林”在这里是最最名副其实了。

 

 

那狮子张着大口,昂首对天



放眼尽是石狮子在昂首咆哮


 

   

    看了一会假山,我来到“指柏轩”,它是一座两层楼,庭前是奇峰古柏林的假山群,它的全名是“揖峰指柏轩”,源于宋代朱熹的诗句:“前揖庐山,一峰独秀。”及明代高启的诗句:“人来问不应,笑只庭前柏。”

轩前假山上有古柏数株,生在石峰之间,其意境与诗文相符。另外“揖峰”取自宋代大书法家米芾向石峰作揖的典故。相传大书法家米芾爱奇石,见到好的石头会称之“石兄”,冰双手作揖拜之。

 

  

“指柏轩”庭前的假山群


 

   

    在“指柏轩”的东边有一海棠形门洞,门洞上方有砖额“探幽”二字,门洞里面是由许多太湖石堆积成的九狮峰,气势雄伟。洞的边框以水磨砖贴面,以精巧美观的线条,从一个空间过渡到另一个空间,构成景色无限,在此前观后瞻,组成的门景千变万化,是留影的好地方。刚好有一MM在门洞后喝水等人,我等了好久她还不走,我顺势按下了手中的相机,假若是我的亲朋好友,这里确是一个留影的好地方。

 

 

有一MM在门洞后喝水等人


 

   

    狮子林游到此处,又回到了起点,穿过庭园和小方厅就是出口了。清代文人朱炳靖游过狮子林假山后写道:“对面石势阻,回头路忽通。如穿几曲珠,旋绕势嵌空,如逢八阵图,变化形无穷。故路忘出入,新术迷西东。同游偶分散,音闻人不逢。”

有位导游曾说过,到苏州园林看到的景色,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那就是:“假山假水甲天下。”想想很有道理,这里的池塘,廊桥,亭子,山石,无一不是人工筑成,只是看到我们眼中时,每一道假山,假水都连贯而成,丝毫不觉得有拼凑之感,狮子林犹是如此。

出了狮子林已是下午三点多了,本想再去沧浪亭,可觉得时间不够了,不如到观前街溜达一番再回无锡。

我乘公交车到醋坊桥下了车,这时的天却又在慢慢地放晴了,显得有些闷热。傍晚的观前街仍是人流如潮,忙碌的人们不辞辛苦地奔走于大街之上。现在的观前街显然经过了大规模的改造,旧时的观前街已是荡然无存。我穿过了崭新的石牌坊,慢慢地去寻找已逝去的记忆。

 

 

醋坊桥观前街的石牌坊


 

傍晚的观前街仍是人流如潮


 

   

    说老实话,改造过的观前街是那么的陌生,我一点都不喜欢。走到观前街的中段,终于看到了一家老字号“稻香村”,店面依旧,只是已修葺一新,少了那份古韵。再过去就是“采芝斋”和“黄天源”,它们都已旧貌换新颜,除了名号是旧的,其他都是新的。只是采芝斋的营业员打扮得如吴地女子,倒也让人耳目一新。

 

 

老字号“稻香村”,店面依旧,只是已修葺一新


 

“黄天源”已旧貌换新颜



“采芝斋”除了名号是旧的,其他都是新的


 

采芝斋的营业员打扮得如吴地女子,倒也让人耳目一新


 

   

    再往前走就是“玄妙观”,玄妙观始建于西晋咸宁二年(276年),距今一千七百多年,其主殿三清殿建于南宋淳熙年间,是苏州仅存的一座南宋木构殿宇式建筑,历史悠久,规模宏伟,在我国建筑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玄妙观倒是没大的变化,只是把石牌坊移到了街的对过,拓展了它的空间。

 

 

玄妙观的石牌坊


 

玄妙观



玄妙观三清殿


 

   

    我在玄妙观逛了一圈后在对面的巷子里看到了“得月楼”的店招,感到了一份亲切感,油然就会想到小时看的一部喜剧电影“满意不满意”,它以得月楼为背景叙述故事,至今久不能忘。影片中的“得月楼”是杜撰的,现在的得月楼却是借了影片之名而设的,虽谈不上百年老店,却能延续至今也是大不容易。

 

 

巷子里的“得月楼”


 

   

    从玄妙观出来后在观前街上苦苦寻找赫赫有名的“松鹤楼”和“绿杨点心店”,可就是不见踪影,也不知她们搬迁何处,只见到处都是经营金银的商铺,让人非常恶心。

 

 

到处都是经营金银的商铺,让人非常恶心


 

   

    这时看到一家商场门口的一个小姑娘一边喝着奶茶一边晃动着手中的牌子做着眼镜广告,煞是有趣,便被我带回了家。

 

 

小姑娘一边喝着奶茶一边晃动着手中的牌子做着眼镜广告


 

   

    再往前走就到了观前街人民路口,街口也立着一个牌坊,牌坊前纪念“五一”的花饰依然那么绚丽,好多人在那里摄影留念。我也按了一张,由于观前街通向人民路的路口已被封闭,不能再退后,画面有点挤,但作为这次苏州之行最后一张留念之作,凑合着吧。

 

 

观前街人民路口的牌坊


 

   

    这次苏州园林之行,我从今日去寻找她的昨天,去潜心回忆几个淡远的岁月章回,吟一曲绵延的姑苏咏唱,连接那历史文化的无限深邃。

苏州园林经过吴门烟雨的冲洗,当年园主人笙歌归院落,灯火下楼台的那种富贵风雅的生活早已不见。虽然在姑苏城里历史的颓垣早就埋没了吴宫的花草,吴门烟水里也不见了唐朝的渔火江枫。但这些苏州园林旺盛的生命力却跨越了无限的时空,一代又一代地向人们吟诵着那不变的主题,就象田园诗大家范成大笔下的菜花那样,一直金灿灿地绽放在这吴门烟雨之中。

 

 

游于201157

文结于2011512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旅程之6姑苏行(二) ---5
狮子林(1)
姑苏名园—狮子林
苏州 狮子林
苏州狮子林导游词
【转载】苏州狮子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