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李世济先生与程派
       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华夏梨园中诞生出“程派”这朵奇葩,自此京剧的青衣唱腔又增含蓄、隽永一脉。今天,不论你是否喜欢,谈起京剧,程派都是不能不谈的话题。同样谈起程派,李世济也一样是一位无法回避的艺术家。一个不寻常的流派,一位不寻常的艺术家,李先生与程派之间的恩怨纠葛历来都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毋庸置疑,没有程先生,就不会有程派,但能说程派就是程先生的程派吗?程派最初的确是由程先生的表演流传于世的,它的第一代表人物也自是程先生无疑,但程派艺术决不因此就等同于程先生的艺术或是程先生本人。作为一个流派的创始人,程先生是伟大的,但他的伟大并不在于拥有一个流派,而在于为后人开创了一个别一样的天地。一个开创者往往比一个拥有者更伟大。程先生应当属于前者。纵观他的一生,他从来都是艺术的崇拜者、追求者,从不曾以艺术的拥有者自居,也从不曾为程派艺术做过任何诠释,以界定自己的流派。至于“幽咽含蓄”,“深沉悲怆”都是后人说出来的。当然并不是说这些不是程先生说的因此就错,(相反,这些表述正是对程派艺术的精确概括。)而是说以此作为判别程派的标准只是后人一相情愿而已,并非程先生本人的意愿。
  作为京剧的一个流派,程派应该是表演中的有别于其他流派的鲜明的艺术个性,属于一种艺术现象,而不是某人的艺术。一般说来,程派的表演给人的印象是“沉郁含蓄”,其声腔特点是“幽咽婉转”。但这只能算是程派的形,程派的神则在于他悠远的意境,大气的主题。程派剧目中悲剧居多,但观者只觉其“哀”而不觉其“伤”,在深感不平的同时,还隐隐地悟出些形而上的东西。——这恰恰是程派魅力的真正所在,而这魅力却正是因其神才有的。所以程派的继承者,非但要继承程派的“形”,更要继承程派的“神”。求其“形似”并非难事,所难者是得其“神”。而与“神似”相比,能“神似而且出生气”就是难上加难了。究其原由,则无非“盲崇”与“盲从”——盲崇其人,盲从其法,而不知其所以为法。程先生是结合自身的条件另辟蹊径才蔚然成家的,如果只知盲从先人成法便不会有程派。每个人的条件都不尽相同,如果不知扬长避短而只是刻意模仿,那么得到的只能是前人的一个死气的翻版。当然这一现象本是学习任何流派都可能出现的问题,但在学程派过程中它表现得尤为突出。因为程派的声腔艺术具有如此独特的魅力,以至于通常都会令学者忘记深究其更深的内涵,而只学到一个程派的空架子。
  纵观今天的程派艺苑,可谓异彩分呈,深得程派神韵者大有人在。而其中走的最远,“生气”最足的当属李世济先生。李先生的艺术与程派最初的演法相去之远是显而易见的,但其中的“程腔程韵”是如此的鲜明。或许有人会说这决不是他的看法,但以你一个人的反调就能压过无数观众的声音吗?毕竟程派是大众的程派而不是个人或学究的。
  李先生的艺术世称新程派,不论这一提法先由谁提出,它为世人公认这一事实便已说明先生的艺术中绝不乏绝妙、独到之处。当然每一位程派传人都或多或少地拥有自己的创新,但李先生的发展非但“新”而且“妙”。——可谓:脱尽旧胎更见真纯。
  程腔以低回婉转见长,要唱出这一独特韵味,行腔低时并不难,可一旦行腔过高时,要想保持此特色是极其不易的,因为腔高时锋芒易盛,难求程腔中所特有的含蓄,而且落腔时也易将腔唱得过板过空。所以程腔大多行腔低沉,听起来凄凄切切,展现的意境略嫌暗些。可李先生的程腔唱得透亮,给人以云散天青之感,一扫以前程派的阴晦,听去更其畅快。难能可贵的是,李先生的腔并没有因为亮堂而失去程腔的神韵,它依旧幽咽婉转,只是于含蓄中更见轻灵,于沉郁中更显俊秀;而且由于音域更宽所以行腔更其曲折缠绵,但这种曲折只令人觉得荡气回肠、心旌摇曳,而绝无花哨之嫌。以前常听人以“高则响遏行云,低则游丝一缕”来形容歌唱者艺术之高超,但总觉有些夸张,可李先生的唱腔却是真的担得起这一称赞的。
  程派的伴奏向来都是最具特色的,因为程腔的一绝就是与胡琴的水乳交融,当然每一流派的唱腔都是与伴奏相融合的,但没有那一流派能像程腔这样与伴奏浑然一体。李先生的唱腔中这一特点更为突出,特别是低腔时,虽然声音弱得几不可闻,可那若断若续的意思已全然由伴奏烘托出来了,更能给人以美的感觉。欣赏李先生的表演时,总觉得一切都配合得那么妙,她的唱与琴声竟仿佛是相识半世的知己,配合得那么贴心,那么自然,那么恰倒好处。这些是欣赏其他演出时领略不到的。或许是由于琴师唐先生是李先生的丈夫,所以表演时才配合得特别默契。同时李先生的伴奏也独具特色,如果说各派青衣表演中,由伴奏就能一辩即出的只有程派,那么程派各家中,能由伴奏一辩即出的就只是李先生的表演了。它总是异常的绚丽,即便是《六月雪》中的伴奏也一样是异乎寻常的繁复曼妙。最绝的是那只让人觉得细致动人,而丝毫不影响它对悲剧剧情的烘托。大概是由于别人的繁复只是为了买弄技巧,而李先生的繁复是为了尽量多表现出一些她心中无尽的情感。这些情感又都是如此的真实,它们绝非凭空而来,它们都是由于心中有表演中才有的。而这样的多情又能幸运地为唐先生的琴声所理解。应该说程腔伴奏的魅力已由李先生的艺术中完备而极具特色地展现出来了。
  程派剧目多为青衣本戏,程派艺术家们也几乎都穷其一生的精力追求青衣的最高境界,极尽典雅贤淑之能事,于美学上所取得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可戏曲本身就是一种程式化的艺术,京剧的青衣行当尤其如此。所以程派的艺术家们取得成就的同时,也使他们的艺术为“程式”而“程式”了,严重地脱离了生活,这是令人遗憾的。或许有人说,既是程式化的艺术,当然与生活有距离。这是不错的,但“与生活有距离”并不等于“脱离生活”。据说某一戏台上曾悬挂一副对联,其中下联是“戏其戏乎,戏推物理,越戏越真”。这是十分智慧地阐述:只有经得起推敲的、合乎物理(生活)的,才能“程式化”得真实,而不真实的是没有生命力的。令人钦佩的是,李先生作为资深的程派传人,她却并没有落入这一窠臼,不光她的唱腔绚丽得情真意切,她的眼神、她的念白都比其他人多了一些自然外现的东西。没错,欣赏她的表演时,你也一样总能清醒地意识到:她在演戏;可于她的表演中又总可隐约地看出你自己、或你所熟悉的人的影子,让你觉得这是你的戏、你的生活。从这一角度讲,她的戏已与你没有了距离。正合了那个上联“曲是曲也,曲尽人情,愈曲愈妙”。能达到这一境界的艺术家实不多见。现今程派能有李先生这样的名宿是幸运的。
  “四大名旦”中程先生去世最早,而今程派却成了影响最大的青衣流派之一,这当然是程先生和众多程派艺术家们辛勤汗水的结晶。但程派能深入如此众多的“新新”一代程迷的心,却是尽赖李先生之力。说“李先生是促使程派复兴之人”或许有些武断,但李先生对程派现今的繁荣的确是功不可没。如果没有李先生复出后的卓越贡献,程派便不会如此广泛地引起新一代戏迷的兴趣,而年轻的程派艺术家们也不可能获得如此多的与观众交流使之领略程派神韵的机会。如今李先生已淡出舞台,但她的影响力并没有减小,尽管她的唱、念、做已不如当初,更不能与年轻的演员相比,但所到之处那雷动的掌声非但没有减弱反而更胜当初,足见人们对其尊重与景仰。由此更能看出先生对程派的贡献。
  李先生并没有开创新派,也没有许多自家的代表剧目,但她在戏剧界崇高的声望,是尽人皆知的。这足见她艺术中不同凡响的魅力。由此看来,李先生没有成为一位开宗立派的人物并非憾事,因为在程派这一片天地间,她一样获得了骄人的成绩。便如庄子,虽然以老子衣钵传人的形象传于后世,但那并没有妨碍他的千古高名令无数“宗主”式人物退避三舍。如果以《老子》的“朴素”比程先生的艺术,那么《庄子》的“英气”则尽显于李先生的艺术之中。
  可以说,李先生选择了程派的同时,程派也选择了李先生。李先生热爱程派,也理解程派。不论你是否愿意承认,李先生都是程派发展道路上的里程碑似的人物。她用毕生的精力,以自己的方式解读着程派的精妙。无论程派将有多么精彩的明天,李先生都是程派永恒的精彩。李先生离不开程派,程派也不能没有李先生。她打开了程派千人一腔的僵局,为程派开出一派新气象,把程派推向另一个高潮,为程派迎来了百花齐放的又一春。
  上面所说的,或许是多余的,因为一个伟大艺术家的功过是非本无须太多评说,她精湛的艺术本身就已说明了一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赵荣琛:程派艺术漫话(程派唱腔的用气与用嗓)
杂谈程派
赵荣琛:浅谈我对《荒山泪》学习和演出的心得体会
费玉平:京剧旦角流派唱腔音乐研究
从“小程砚秋”到“新程派”的京剧大家李世济
【程韵悠悠锁麟囊】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