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刁德谦“生逃回展”的人生历程
刁德谦回顾展现场,媒体导览
  2015年9月18日,刁德谦迄今为止最大的一次个人回顾展在北京798艺术区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开幕。由于展览的115幅作品来自9个国家和地区的36个借展方,因此其筹备时间耗费了近2年。

  新闻发布会现场,艺术家刁德谦
  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馆长及展览策展人田霏宇
  新闻发布会现场
  对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馆长及展览策展人田霏宇来说,这场展览不仅让他了解到了刁德谦这位重要艺术家的创作历程,同时也让他学习到了当代艺术史中的许多知识。因为在刁德谦的作品中,几乎囊括了西方当代艺术史中的各个流派,同时也包含了他对许多重要艺术家的关注。而在大量与西方当代艺术史有关的绘画作品中,我们也看到了另外一条与艺术家自身以及他的经历有关的线索:1943年出身于成都,1949年逃亡香港,再于1955年去到纽约,1979年重回家乡,到2015年的首次回顾展,一段“生、逃、回、展”的人生历程展现在了观众的面前。





  刁德谦回顾展现场
  十年前,田霏宇去参加广州双年展时,第一次见到了刁德谦的作品:《濒危物种3》,这幅作品表现的是康涅狄格州的新迦南拆迁图。艺术家用一种抽象的方式来表现这幅图,让田霏宇印象深刻,他联想到了现代主义所面临的僵化局面,和另外一场拆迁。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田霏宇对刁德谦的作品产生了兴趣。
  刁德谦,《濒危物种3》,2004,布面丙烯、丝网印刷、乙烯,200.5×292厘米。由艺术家和纽约Postmasters画廊提供。
  07年,刁德谦受邀在北京的四合院画廊做了在华的第一次个展,刁德谦的个人创作也在这一年有了一次新的转折。
  刁德谦,《国富论》,1972年,布面丙烯,213.5×335.5厘米。由艺术家和纽约Postmasters画廊提供。
  在60、70年代的时候,刁德谦受到美国抽象表现主义的影响,其作品充满了对抽象表现主义的反思与修正。不过在这个时期,虽然其作品里充斥了调侃抽象表现主义的意味,但在作品的内容上,依旧与抽象表现主义的宏观性有关。
  刁德谦,《滑移》,1984,布面丙烯,178×254厘米。由艺术家和纽约Postmasters画廊提供
  刁德谦,《签印热心》,1987,布面丙烯,213.5×213.5厘米。由台北市立美术馆提供
  刁德谦,《几何和非几何》(双联画),布面丙烯、乙烯,148 x 366 cm,1990 图片:由大趋势画廊提供
  到了80年代中期,经历了1979年时隔三十年后的第一次回家乡,以及在法国的理论学习。这时,他开始打破抽象表现主义的宏观性,思考其与具体意义之间的联系,并尝试将一段艺术及艺术相关的历史融入他的绘画中。比如他让卡西米尔·马列维奇与罗伯特·马瑟韦尔的作品形式共同出现在一幅绘画中,试图形成两位重要艺术家在现实中难得一见的虚拟对话。
  刁德谦,《巴内特·纽曼创作年表(蓝)》,1991,布面丙烯、乙烯,198×335厘米。由艺术家和纽约Postmasters画廊提供。
  刁德谦,《销售2》,1991,布面丙烯,167.5 x 213.5 厘米。由艺术家和纽约Postmasters画廊提供。
  刁德谦,《双龙 》,1999,布面丙烯、丝网印刷,183 x 396.5 cm 致谢:艺术家本人及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
  90年代,他关于一些重要艺术家的抽象绘画作品在这一探索上得到了进一步延伸,比如以他所钦佩的艺术家巴内特·纽曼为母体的一系列创作。他发现纽曼一生只创作了120幅作品,他收集了艺术家的作品相关数据,并且制成了图标的形式。这些图标一方面表明了艺术家的创作数量与其艺术价值并没有直接的联系,也在一方面让他开始反思自己的艺术生涯。
  刁德谦,《年表》(双联画),布面丙烯、油画、乙烯,106.5 x 396 cm,2007 图片:由香港M+希克收藏提供
  在整个展览中,贯穿其中的一条线索便是艺术家对自我的反思、批判。比如进入展览的第一幅作品《履历》,表现的便是艺术家在1991年之前的个人展览史,上面详细记载了艺术家的展览以及每个展览上展出的作品。除此之外,他还创作了关于他自己的工作室,他的作品销售,他与其他艺术家之间的矛盾,以及一些没有举办的展览等的作品。
  刁德谦,《打扰一下,您的东方情调流露出来了》,1993,布面丙烯、乙烯,152.5×183厘米。由艺术家和纽约Postmasters画廊提供
  如果说在90年代艺术家已经开始了自我的反思与批判,那么真正让艺术家开始意识到文化身份问题,并且开始以自己的故事进行创作应该是其在2007年左右的那一次转折。这一时期的作品,开始往中国的观众靠近了。
  刁德谦,《回顾展(中文)》,1995,布面丙烯、宣纸,152.5 x 101.5 厘米。由艺术家和布鲁塞尔Office Baroque画廊提供。
  当艺术家1979年回到自己的出生地成都时,发现他们家的房子刚刚被拆掉,只有当时的一个网球场被保留了下来。通过从亲人那儿收集与家庭,房子有关的信息,逐渐汇聚成了有关他们家住宅的“大亨里”系列作品,而这一作品成为了艺术家近期的探索。
  刁德谦,《开放的未来 》,2011,布面丙烯,81.5 x 81.5 厘米。由香港M+希克收藏提供。
  刁德谦,《她是个老街坊》,2014,布面丙烯、纸,223.5×172.5厘米。由艺术家和纽约Postmasters画廊提供。
田霏宇谈到:“早在70年代的时候,刁德谦的抽象作品已经引起了西方当代艺术界的关注,当时包括Artforum等媒体已经在封面对刁德谦进行了介绍。如今,他所表现的这些与中国有关的绘画,让刁德谦作为在美国近代艺术史中最为内省的时期成长起来的艺术家,能够更加紧密地跟中国当代艺术生态发生联系。从更深层的社会、政治等层面体现出了他创作的意义。”




  刁德谦回顾展现场
刁德谦回顾展现场,媒体导览
  2015年9月18日,刁德谦迄今为止最大的一次个人回顾展在北京798艺术区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开幕。由于展览的115幅作品来自9个国家和地区的36个借展方,因此其筹备时间耗费了近2年。

  新闻发布会现场,艺术家刁德谦
  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馆长及展览策展人田霏宇
  新闻发布会现场
  对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馆长及展览策展人田霏宇来说,这场展览不仅让他了解到了刁德谦这位重要艺术家的创作历程,同时也让他学习到了当代艺术史中的许多知识。因为在刁德谦的作品中,几乎囊括了西方当代艺术史中的各个流派,同时也包含了他对许多重要艺术家的关注。而在大量与西方当代艺术史有关的绘画作品中,我们也看到了另外一条与艺术家自身以及他的经历有关的线索:1943年出身于成都,1949年逃亡香港,再于1955年去到纽约,1979年重回家乡,到2015年的首次回顾展,一段“生、逃、回、展”的人生历程展现在了观众的面前。





  刁德谦回顾展现场
  十年前,田霏宇去参加广州双年展时,第一次见到了刁德谦的作品:《濒危物种3》,这幅作品表现的是康涅狄格州的新迦南拆迁图。艺术家用一种抽象的方式来表现这幅图,让田霏宇印象深刻,他联想到了现代主义所面临的僵化局面,和另外一场拆迁。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田霏宇对刁德谦的作品产生了兴趣。
  刁德谦,《濒危物种3》,2004,布面丙烯、丝网印刷、乙烯,200.5×292厘米。由艺术家和纽约Postmasters画廊提供。
  07年,刁德谦受邀在北京的四合院画廊做了在华的第一次个展,刁德谦的个人创作也在这一年有了一次新的转折。
  刁德谦,《国富论》,1972年,布面丙烯,213.5×335.5厘米。由艺术家和纽约Postmasters画廊提供。
  在60、70年代的时候,刁德谦受到美国抽象表现主义的影响,其作品充满了对抽象表现主义的反思与修正。不过在这个时期,虽然其作品里充斥了调侃抽象表现主义的意味,但在作品的内容上,依旧与抽象表现主义的宏观性有关。
  刁德谦,《滑移》,1984,布面丙烯,178×254厘米。由艺术家和纽约Postmasters画廊提供
  刁德谦,《签印热心》,1987,布面丙烯,213.5×213.5厘米。由台北市立美术馆提供
  刁德谦,《几何和非几何》(双联画),布面丙烯、乙烯,148 x 366 cm,1990 图片:由大趋势画廊提供
  到了80年代中期,经历了1979年时隔三十年后的第一次回家乡,以及在法国的理论学习。这时,他开始打破抽象表现主义的宏观性,思考其与具体意义之间的联系,并尝试将一段艺术及艺术相关的历史融入他的绘画中。比如他让卡西米尔·马列维奇与罗伯特·马瑟韦尔的作品形式共同出现在一幅绘画中,试图形成两位重要艺术家在现实中难得一见的虚拟对话。
  刁德谦,《巴内特·纽曼创作年表(蓝)》,1991,布面丙烯、乙烯,198×335厘米。由艺术家和纽约Postmasters画廊提供。
  刁德谦,《销售2》,1991,布面丙烯,167.5 x 213.5 厘米。由艺术家和纽约Postmasters画廊提供。
  刁德谦,《双龙 》,1999,布面丙烯、丝网印刷,183 x 396.5 cm 致谢:艺术家本人及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
  90年代,他关于一些重要艺术家的抽象绘画作品在这一探索上得到了进一步延伸,比如以他所钦佩的艺术家巴内特·纽曼为母体的一系列创作。他发现纽曼一生只创作了120幅作品,他收集了艺术家的作品相关数据,并且制成了图标的形式。这些图标一方面表明了艺术家的创作数量与其艺术价值并没有直接的联系,也在一方面让他开始反思自己的艺术生涯。
  刁德谦,《年表》(双联画),布面丙烯、油画、乙烯,106.5 x 396 cm,2007 图片:由香港M+希克收藏提供
  在整个展览中,贯穿其中的一条线索便是艺术家对自我的反思、批判。比如进入展览的第一幅作品《履历》,表现的便是艺术家在1991年之前的个人展览史,上面详细记载了艺术家的展览以及每个展览上展出的作品。除此之外,他还创作了关于他自己的工作室,他的作品销售,他与其他艺术家之间的矛盾,以及一些没有举办的展览等的作品。
  刁德谦,《打扰一下,您的东方情调流露出来了》,1993,布面丙烯、乙烯,152.5×183厘米。由艺术家和纽约Postmasters画廊提供
  如果说在90年代艺术家已经开始了自我的反思与批判,那么真正让艺术家开始意识到文化身份问题,并且开始以自己的故事进行创作应该是其在2007年左右的那一次转折。这一时期的作品,开始往中国的观众靠近了。
  刁德谦,《回顾展(中文)》,1995,布面丙烯、宣纸,152.5 x 101.5 厘米。由艺术家和布鲁塞尔Office Baroque画廊提供。
  当艺术家1979年回到自己的出生地成都时,发现他们家的房子刚刚被拆掉,只有当时的一个网球场被保留了下来。通过从亲人那儿收集与家庭,房子有关的信息,逐渐汇聚成了有关他们家住宅的“大亨里”系列作品,而这一作品成为了艺术家近期的探索。
  刁德谦,《开放的未来 》,2011,布面丙烯,81.5 x 81.5 厘米。由香港M+希克收藏提供。
  刁德谦,《她是个老街坊》,2014,布面丙烯、纸,223.5×172.5厘米。由艺术家和纽约Postmasters画廊提供。
田霏宇谈到:“早在70年代的时候,刁德谦的抽象作品已经引起了西方当代艺术界的关注,当时包括Artforum等媒体已经在封面对刁德谦进行了介绍。如今,他所表现的这些与中国有关的绘画,让刁德谦作为在美国近代艺术史中最为内省的时期成长起来的艺术家,能够更加紧密地跟中国当代艺术生态发生联系。从更深层的社会、政治等层面体现出了他创作的意义。”




  刁德谦回顾展现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文化艺术街区|春游外滩源,众多新展萌发!
谭平: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
卓纳香港|拉乌尔·德·凯泽(Raoul De Keyser)个展《重新再来》
自由艺术家汪德龙作品欣赏
“余润德——疏离的诱惑”大展隆重开幕
当代叶永青 画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