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伊吾马

伊吾马是伊吾军马场培育的马匹新品种,1984年通过国家鉴定验收,并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1954年9月,伊吾军马场作为建国后首批受命于中央军委组建的军马场,经过马场广大干部职工及科技工作者的艰苦努力,为部队培育出了适合挽驮乘骑的的优良马种伊吾马。建场以来,伊吾军马场先后为部队和地方输送优良军马20,000余匹。

伊吾军马场作为全军军马生产战线上的一枝独秀,曾以辉煌的业绩,创造了大群马繁育的世界记录,繁殖成活率达到92.6%,被誉为世界奇迹。辉煌的成绩得到了党中央、中央军委的充分肯定。作为大群马繁育先进经验,伊吾军马场的养马经验在全军军马系统进行了推广。这些成绩的取得,是一代军马战士爬冰卧雪、忘我工作、无私奉献的结果,是全场广大干部职工、家属学生艰苦奋斗、团结一心、顽强拼搏、励精图治的结果。

军队管理时期,在总后勤部的亲切关怀和精心指导下,马场始终坚持以养马为主,农牧结合,多种经营的经营方针,在搞好军马场的规划基础上,提高马匹繁殖成活率,培育合乎五项标准的马骡。马场成立了军马繁育科研团队,大力加强科攻关和技术创新,并不断总结经验,形成了一整套繁育军马的典型经验,并在全军军马系统得以推广应用。   

 为加强对马匹的改良,1961年伊吾军马场从苏联引进了顿河马、卡拉巴依等名贵种公马,又在河北涞水购买良种公驴,建立起了配种站,开展人工授精,对原有哈萨克马、蒙古马进行杂交改良试验,效果不理想。苏联顿河马为贵族马,对自然环境、饲养条件的要求非常苛刻,并且自然繁殖能力和生存能力都不高,牧工嬉称顿河马是“头大脖子细,松垮没有力”。

为培育适应我国国防建设需要的优秀马种,遵照1962年全年军马选种会议制定颁布的军马育种“五条标准”,五项标准那具体要求是:1、能驮1OO公斤,在山区持续行军;2、以驮为主,驮挽乘兼用;3、适应中国的饲养条件;4、持久力强;5、生产成本比较低。五项标准的提出,明确了军马繁育的育种方向,从此军马生产有了明确的发展目标。

马场成立了以曹光印、潘玉金、周万友、袁制军等同志组成的技术攻关核心小组。他们从新疆伊犁引进伊犁马,分别与当地的哈萨克马进行混血杂交。经过杂交试验,顿河马因达不到5项标准要求而被淘汰,伊犁马体尺较大,体型健壮、具有良好的奔跑速度。哈萨克马具有良好的挽驮性能且耐力强,根据二者之间的遗传杂交优势,培育以驮为主乘挽骑兼用马种,采取伊犁马血样1/4,哈萨克马血样3/4,进行混血杂交,达到育种指标后进行横交固定,所得后代既保留了哈萨克马很强的适应性,又提高马奔跑速度及大幅度增加了体尺度。

优良军马的繁育有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它凝结着马场广大科技工作者和广大牧工的辛勤汗水和辛劳付出。

一匹军马的培养,要经过父本母本的优选优育,通过人工受精、胚胎、生长发育、产驹接生、幼驹扶育等全过程的跟踪记录,运用统计学原理进行分组对比实验,最后才能得出科学的结论。这一过程往往需要反复进行多次,需要经历几十年时间。

伊吾军马场对马的管理和马的繁育都有着十分严格的规定,凡是伊吾军马场的马,统一进行编号,编号前冠以英文大写字母:E,代表伊吾军马场。马场对每一匹马都建有档案。一匹马从胚胎开始就要进行全程的跟踪记录,包括父本、母本的编号、年龄、出生地、毛色、血统、体尺测定及能力测定、繁殖记录和鉴定记录等,幼驹从出生后第一个月开始测量生长发育情况、以后每三个月测量一次,半岁后每六个月测量一次,所有数据全部记录在案,作为数据统计分析的基础资料。为了获得准确的统计数据资料,观察母马孕产反映情况,科技人员往往要一联几个星期近距离观察、采集,有时就干脆住在马棚,高级畜牧师袁制军就常住马棚进行观察记录,获得了第一手资料,为军马繁育试验做了大量的基础工作。

优良军马的培育,既离不开科学杂交,也离不开科学喂养,更离不开在艰苦环境下的磨练。马场有着一支懂养马、会养马的牧马队伍,他们热爱马场更爱马,他们常年在外放牧,风雪无阻,特别能吃苦,也特别能战斗。冬季牧工要冒着零下三四十度的严寒在野外放,尤其如果遇到风雪交加恶劣天气,风雪打在脸上就像刀割一样,虽然大家都全副武装地身着皮大衣、皮裤、粘筒,头带皮帽,但仍能将牧工们冻得瑟瑟发抖。

而到了夏季,牧工仍要穿戴着棉衣棉裤顶着炎炎烈日在草原上放牧,马场地处高海拔地区,独特的自然气候,使人能够在一天感受到四季,“早穿棉衣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 是对马场一天天气变化的真实写照。马场马群一年四季常年在野外放牧,广大牧工练就了极强的耐受力,不仅要忍受冬季的严寒和夏季的蚊虫叮咬,还要忍受寂寞,做到“人不离群,群不离人”。

二连九班李进良所在母马群,是全场的标兵马群,在班长李进良的带领下,自1969年至1974年这个班连续5年创全军马匹繁殖最好纪录,平均繁殖成活率达到88.1%。其中,在马场1974年遭遇几十年不遇特大干旱的情况下,仍然保持了93.5%的繁活率,全马群144匹母马,产驹134匹。


为了给孕产母马增加体质,这个班加强对母马群的补饲,他们抓膘情防流产,在产驹期间,这个班同志们轮流守候待产母马,早春二三月份是母马产驹的高峰期,而这一时期,马场的平均气温仍然在零下20几度,马群在冰天雪地的草场上生产,极易造成小马驹在短时间内冻死。为防止小马驹野外发生危险,同志们就用自己的双手或脚在雪地里拨开一块空地,给待产母马当做“产房”,马驹产下后,一般同志们都会脱下自己的皮大衣把小马驹包住,宁可自己受冻,也要保证小马驹的安全。

广大牧工积极投身于军马事业,默默无闻、无私奉献。就每当一匹小马驹降生时,牧工们内心的喜悦无以言表。

正是由于广大牧工的敬业奉献精神,经过长期探索与实践,伊吾军马场牧工总结出一整套养马经验,概括起来主要是:建母马核心群,小群繁育、固定杂交、合理选种选配,做到“三个结合”,即:实行选和育相结合,四季放牧和冬春补饲相结合,人工授精和群牧本交、小群固定相结合。根据伊吾军马场的养马经验,1970年8月5日至20日,总后勤部企业部在伊吾军马场召开了全军军马生产经验交流现场会。

各军区后勤部、总后勤部有关办事处军马生产管理部门和军马场代表181人出席。伊吾军马场介绍了马匹繁殖经验,总后勤部企业部以会议纪要的形式印发全军各军马场借鉴学习。

据测验,骑手和驮重100公斤,行程五十公里,为3小时37分,驮重120公斤,行程25公里,为1小时19分14秒。据南方部队测试,伊吾马在野营训练中,驮载100公斤(最多150公斤),翻山越岭,涉水渡河,历时两个月,行程650公里,均能胜利完成任务。

在驮载高射机枪等全副武装的情况,仍能跨过1米5宽的战壕,越过1米2高的障碍,通过三十厘米宽的独木桥,并能在水深1米5左右的江河中武装泅渡。经过训练还能在炮声隆隆,火光四起,硝烟弥漫的情况下,不惊慌,不嘶鸣,不乱跑,还可以按照口令卧倒起立,完全符合战场要求。

1979年10月23日至12月2日,经调查,在中越自卫反击战中,军马场出场的军马完全能够适应战争环境的要求,这些军马在山岳丛林地区执行任务,能穿林越谷,爬山过涧,发挥了能驮善走,机动灵活的长处,对保障作战胜利起了重要作用,得到了广大指战员的好评。

伊吾马有较强的适应性,耐粗饲,抗寒暑,能适应全国各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在冬季能抗到零下摄氏30到40度的严寒,能在雪深20至30厘米的草场刨雪采食,夏季在气温高达摄氏30至40度德地区,能较好的生长和使役。多年来,出场到内蒙、山西、河北、北京、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南、山东、甘肃、广东、广西、云南、四川、青海、新疆等十八省市自治区的2万多匹军马和民马,均能较好地适应当地的自然条件,正常生长发育,受到部队和地方好评。

1984年7月通过全国九所农业院校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畜牧科研、生产单位的二十多名专家、教授和技术人员共同组成的鉴定委员会,对伊吾马进行了全面鉴定和验收,并报经国家农牧渔业部同意,总后勤部正式批准命名为伊吾马。

伊吾马的育成,为部队提供了优质军马,丰富了我国马匹品种资源,积累了育种经验,填补了我国驮马育种的空白,是一项重大的科研成果。1985年10月,伊吾马荣获全军科技成果一等奖和国家级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伊吾马的育成,是伊吾军马场广大干部、职工和科技人员经过22年的辛勤劳动、艰苦努力、共同奋斗的结果。尤其是伊吾马技术攻关核心小组的曹光印、潘玉金、周万友、袁制军等同志,不为名,不为利,不怕苦,不怕累,二十多年如一日,勤勤恳恳,尽心竭力,在艰苦的环境中坚持科学实验,为军马育种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作出了突出贡献。在国防建设事业中,马场人向祖国和人民上交了一份合格的答卷。

伊吾马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证书

野外放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军官的坐骑:布琼尼马
王纪刚:送军马(二)【伊犁老故事】
再说说伊犁马
(定稿)马场优良马匹繁育、饲养、驯教项目实施方案报告4(喜欢就下吧)(模版2)
伊犁马一个世纪的变迁
我爱马场我爱马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