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诸葛亮和司马懿相比,到底差到哪儿了?
(2021-11-01 08:55:26)
标签:

历史

人物故事

三国

刘备

诸葛亮

分类:《三国演义》人物故事

  就从最基本的处事方法说起吧。

如果把蜀汉灭亡的重要原因分成十份,后主刘禅的昏庸占三份,诸葛亮不顾蜀汉实际情况,穷兵黩武的六出祁山,消耗蜀汉实力占五份,那么蜀汉后继无人,人才青黄不接就要占两份了,蜀汉自诸葛亮以后真的没人啊,所以才留下蜀国无大将,廖化当先锋的民谣,而与之敌对的魏国,人才是一拨接一拨,不但本国消化不了,就连最后被诸葛亮钦定为继承人的姜维,也是他从魏国挖墙脚挖过来的。



那么,蜀国的人才都到哪儿去了,自来巴蜀多才俊,刘璋统制的时候都有很多人才,为什么到了蜀汉,人才就没了,难道真像项羽乌江边感叹的那样,之所以灭亡,是“非战之罪,天也”,是老天爷偏了心眼,一门心思的要灭了刘汉吗。

答案当然不是,老天爷一向很忙 ,才没功夫管那些破事。

事实上,蜀国有人才,非但有人才,还有非常杰出的人才,原先的成都之主刘璋留下的法正、孟达、李严等人就不说了,就是后期李恢、邓芝、秦宓等人,哪一个不是精通某一领域的专家,而且诸葛亮本身也很重视人才,刚到成都的时候,甚至放下架子,亲自去请侮辱过张飞的蜀中才子刘巴,江山坐稳以后,就大力开办学校,从娃娃抓起,重视后备人才的培养工作。

又有人才,又重视人才,又加强培养后备人才,从这三方面看,蜀汉的人才应该也像魏国一样,成为本国特产才是,可为什么后来就没了了。

而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窘境,说起来也是让人心寒的,竟然是诸葛亮一手造成的,造成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就是那要命的八个字“鞠躬尽瘁,死而后己。”

据史书中记载,诸葛亮为人谦恭谨慎,工作很尽心,事无巨细,都要亲自过问,过问一遍都不行,要过问两次三次甚至更多,就生怕某一个细节处理不好,耽误了国家大事。

他这样做早期,也就是刘备还在的时候是没有问题的,绝对是个很大的优点,因为诸葛亮那时候的身份是辅臣,刘备的帮手,具体的办事人员,由刘备负责掌握大方向,制定大政方针,而他只需要具体负责执行,这时候谨慎、细心,事无巨细,亲自过问,能很好地完成刘备交代下来的任务,所以以后成了个合格的丞相。



而刘备死后,他成了托孤大臣,虽然名义上的老大是后主刘禅,但众所周知,刘禅这个人不管事,因此,蜀汉的实际权力就掌握在丞相诸葛亮手里,诸葛亮就这样从辅臣一下子跃升到蜀汉实际上的领导者,身份变了,还坚持“事无巨细,亲自过问”的特点就有问题了。

因为一把手跟二把手职责要求是不同的,一把手只需要掌握大方向,抓住重要环节 ,而二把手才是实际执行者,诸葛亮以二把手的习惯能力从事一把手的工作,事情就变得有些糟糕了,俗话说的好“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一把手管得太细,就会让手下人无所适从,更何况事事过问,手下人办好的事儿你还要复查一遍甚至多遍,到底几个意思,不相信我,不信我干嘛用我,问题就这么来了。

即便是有本事的人也在他的这种领导方式下,感到没有发挥才华的空间,于是人才一个个就变成奴才了,反正大小事你都要过问,那我还费脑子干嘛,你说了算不就成了。

然而变成奴才也成,最起码有人可用,以诸葛亮的才华,绝对是能事事处理妥当的,然而更为要命的是,他不但细心、管得多、手伸得长,而且人格上也有缺陷 ,而这个缺陷,也是他以前、甚至一生的优点:忠。

  有人说,作为朝廷大臣,忠有什么问题,但诸葛亮太忠了,忠的都有些忧虑,正如他前后出师表里说的那样:受到刘备的知遇之恩,所以要全心全意的报答,刘备死后,当上了托孤大臣,自受命以后,就“夙夜忧心”,白天晚上的担心,担心什么,生恐哪件事处理不妥当,完成不了光复汉朝天下的责任,辜负了先主刘备的信任,死了以后没脸见老主公去。



当时天下是什么情况,三分天下已成定局,在魏、吴两国的土地上,老百姓甚至不知道刘邦是谁,你即便抱着汉朝天子的牌位跑到魏吴两国的土地上 ,也能被老百姓视之为侵略者而大加反抗,天下大势如此,光复汉朝越来越成个不切实际的幻想,就在这样的情况下,诸葛亮还要逆历史潮流而动,遇到的问题自然会越来越多,他也就随之越来越是揪心,揪心到了白天黑夜都不开心的地步,这种情绪带到朝廷,带到工作上,造成的政治环境是沉闷,极度的沉闷。

有人说在古代,忠是对士人的基本要求 ,丞相如此忧心,就会激励手下的官员也跟着丞相一齐忧心起来,共同发奋办好蜀汉的公事,怎么能成诸葛亮的缺陷呢。

这句话放在和平时期自然没什么问题,但要命的是,当时是乱世,乱世使天下混乱不说,还会造成思想上的混乱,士人更讲究贤臣择主而事,有机会能愉快的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诸葛亮忧心在蜀国造成沉闷的政治环境,让人愉快的工作自然谈不上,而他事无巨细的亲自过问,更是让人才束手束脚,既发挥不了自身价值,又不能使人开心,当官就成了吃饭,  因此,有本事的人也就越来越不愿意为蜀汉服务了。

而诸葛亮还把仅存的几个人才当小孩子对待,更是打击了人才的积极性。



就连吴国人都看好的秦宓,也就是在接待吴国使者偶尔暴露下才华,口头上讨了几句便宜,诸葛亮非但不奖赏,还当着吴国使者的面说他这些都是上不了台面的小玩意,高傲的秦宓能受得了吗,秦宓受得了,传出去类似秦宓的人才受得了吗,恐怕他们在选择蜀汉时就会在选择之前打个大大的问号。

就这样蜀汉越来越没人,诸葛亮最终也只能给累死了。

再说传说中被诸葛亮吓跑的司马懿,他的做法则比诸葛亮高明得多, 能做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不管从事什么工作,都能抓住该工作的核心要点。

早先他给曹丕当老师,这时候是辅臣,所以司马懿能尽心尽力的辅佐曹丕,在某些方面甚至比诸葛亮还细心,曹操喜欢有事没事考考儿子,看看他们处理军政事务的能力。

司马懿知道这种考核意味着什么 ,于是费尽心思的熟悉掌握曹操的行为个性,最后对曹操的掌握比杨修还高明得多,杨修只是个小聪明,而他却能直接掌握曹操的核心,能知道曹操最近喜欢什么,考虑什么,并根据这种习性罗列出曹操有可能问到的问题,并根据曹操的喜好细致的给予回答 ,然后叫曹丕逐条背熟,事实上,他真的每次都猜对了,这样一来,曹丕就在曹操心里留下了心思敏捷,举措得当的印象,为最后当上世子打下坚实的基础,也就是说,曹丕最后能继承曹操的位子,司马懿是功不可没的。

最有意思的例子是,曹操某次出征,几个儿子送行,聪明的曹植当场就做出一篇感人的文章,借此来为曹操送行,曹操很是感动 ,眼看曹植就要拔了头彩,曹丕虽然也会作诗,但他反应没曹植快,也没有曹植的文才,这时候该怎么办呢。



司马懿就悄悄地说:你什么都别说,只悄悄的流泪就行了。

曹丕听了他的话,就在一旁暗自流泪,不小心叫曹操看到,曹操心里就想了:曹植虽然聪明,但论起孝顺,恐怕还比不上我这个老实的大儿子啊,因为他伤心的连话都说不出来了。

当父母的谁不喜欢孝顺的孩子,而对父母孝顺的人心眼也坏不到哪儿去,今后一定会成为爱民如子的英主,所以这件事上曹操就已经有倾向曹丕的意思了。

后来曹操死了,司马懿提升成大都督,大都督节制军事,手握重兵,俨然一方霸主 ,身份变了,司马懿的做法也就变了,这时候他不像当老师的时候那样事无巨细都要亲自留意,而只严格的抓住中心环节,在选拔人才上十分慎重,这一点就连诸葛亮也是清楚的,司马懿任命的每一个先锋不管听过没听过,他都不敢大意,因为他知道,能被司马懿看上当了先锋,一定有过人的本事。

如果说慎重的选拔人才诸葛亮也能做到,那么,在使用人才方面,诸葛亮就自愧不如了。因为司马懿选中人才之后,就能根据相应的本领给予充分的信任,重用,这摊子事就交给你了,怎么做你看着办。

具体事务上不管不问,安心的当起了甩手掌柜。

司马懿当上都督后提拔了小将秦朗,给与他充分的信任,秦朗手下有个军官对秦朗处理的某件事不服,就反映到司马懿那里。

这件事如果遇到诸葛亮,那他一定会是核查核查再核查,生怕某些方面出现差错,但司马懿的反应却是勃然大怒,直接斥责那个军官说:“我能提拔秦朗,他的为人、能力怎么样,我心里清楚,你即便有意见,也应该找他当面提,直接越级上报什么意思,想挑拨我跟秦将军的关系吗,你就是个只会钻营的小人,留下你迟早会成为军中的祸害。”



教训完之后,直接命人把这位军官推出去砍了,事情传出去以后,秦朗自然非常感激,其他如秦朗一样的人更是从中看到了充分的尊重,信任,那工作起来,还有不卖力的,因为在司马懿账下,只要有本事就会获得提升,提升以后就能获得充分的尊重和信任。

而尊重和信任 ,正是人才最需要的,魏国有了这样的风气,人才还不趋之若鹜,层出不穷吗,有了人才,而且还能恰当地使用人才,魏国还不越来越强盛吗,所以从这个层面看,司马懿比诸葛亮高明的多啊。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曹操和刘备临终前,都说过一人不能重用,为何双方的后人都没听!
刘备为何看不上马谡?你看庞统是怎么得到器重的,诸葛亮却没搞懂
曹操临死前
三国此四人号称四大瑞兽,为何司马懿能笑到最后?
三国中比刘备还会“装”,比诸葛亮还聪明的人是谁?
《三国演义》共读集锦43 | 悦读读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