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他只靠一支曲子,却让世界起立鼓掌
声明:本人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必删


1912年,农历壬子年、鼠年,
清朝最后一位皇帝爱新觉罗溥仪宣布退位,中华民国元年正式开启。
这一年,两个满怀志向的青年带着五块大洋来到新上海
站在人头攒动的路口,看着与老家江阴完全不同的繁华热闹,内心里被革命磨灭的幻想再次升起。
十里洋场烟花地,风云际会上海滩。
中西方的文化在这里交织碰撞,这座城市对所有人展现出了极其高的包容性,两个年轻人踌躇满志,打算在这里闯出一片天地。
在朋友的介绍下进入上海开明剧社工作,大哥当编剧,二弟教西乐。
在这里,两个年轻人接触到了更大的音乐与文学天地,也从此开启了全新的人生道路。
 

01

音乐是他的人生支架



江阴市澄江街道西门,
有一座近150年历史的的清末建筑,坐西朝东,前后二进十间三庭院,与古兴国塔、文庙南北呼应、浑然一体,构成江南古城的一个游览区。
这是江阴市人民政府为纪念中国现代文化名人刘半农、刘天华、刘北茂三兄弟而用刘氏后裔捐赠的祖籍故居改建的刘氏兄弟纪念馆。
著名女作家谢冰心为纪念馆写了序文,
曾任国家文化部长的朱穆之亲自题写牌匾:刘氏兄弟纪念馆。
“二胡鼻祖”“国乐宗师”刘天华就成长于此。

刘 天 华

刘天华出身自江阴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其父刘宝珊曾是清末的秀才,后来做了个教书先生,刘氏三兄弟在父亲的启蒙教育下,自小就树立了人要有远大志向的人生观,这也为他们成人后探寻自己的发展道路奠定了思想基础。
刘天华酷爱音乐,幼年读书之余,常常跑去看家乡的祭祀活动,对其中使用的钟鼓丝竹特别感兴趣。
小学毕业后,他去了常州府中学读书,本该专心于学业,可他偏偏跑去参加了学校的军乐队,看着乐队里大大小小的西洋乐器,刘天华爱不释手,他穿上军乐队的制服,拿着乐器,特意叮嘱大哥用相机拍下这一刻。
后来,学校停办,刘天华随大哥回到家乡江阴,带着满腔报国热血投身辛亥革命之中,在反满青年团军乐队中担任他擅长的军号手,并且教唱革命歌曲。
然而,当时的革命并未为中国找到一条真正的救亡之路,反倒聚集了不少假革命的投机分子,呆的越久,刘天华越是看不到希望,郁郁寡欢之下刘天华离开了反清青年团。
1912年,刘天华随大哥前往上海,被人介绍进入开明剧社担任乐手工作,他满怀希望,打算在这片新土上打开一片天地。
在上海,日子虽然过的艰苦,但刘天华却有了更多的机会学习各种西洋乐器:钢琴、小提琴、各种铜管乐器,潜心钻研西洋乐理,对音乐的理解和学习也达到了更高的层级。
可好景不长,开明剧社没能支撑太久便解散了,刘天华不得不回到家乡靠着在小学和中学当音乐教员谋生,其间,父亲离世,他也因遭受别人妒忌再次失业,双重痛苦袭来,让刘天华的人生被打入了黑暗的低谷。
也正是在他最不得志的这一人生阶段,刘天华接触到了中国传统乐器二胡,在学习和拉奏二胡之时,他在二胡独特的音色和曲调中排解苦闷,并重新找到了人生目标:改进并作出最优秀的国乐。


02

自有天华 乃登上品



20世纪初,中国民族音乐走到了一个尴尬的十字路口。
当时的统治者中竟有人以“有伤风化”为由取缔音乐教育。
也有一些人主张“复兴雅乐,不闻西乐”,片面地抵制西方音乐。
而另一些人则主张“全盘西化”,甚至把西洋音乐说成是“蓝眼金发的美少女”,而把中国传统音乐说成是“不堪入目的黄脸婆”。
刘天华则是一位真正集齐了理性与感性的音乐大家,他扛着“中西融合”、“洋为中用”的大旗,思考和探索着中国民族音乐的新方向。
1915年,刘天华经过几年的学习和探索终于写了他的第一支二胡独奏曲《病中吟》,但由于当时大环境的原因,这支曲子并没能及时出版表演。
1922年,北大校长蔡元培的一封聘书,成了刘天华命运的转折点。
原本北大只计划聘用刘天华教授琵琶课程,但刘天华却坚持再开设二胡课程。
这一度惹得北大内部教师们议论纷纷。
因为在当时,二胡被人们视为“贩夫走卒”的玩物,登不得大雅之堂,北大教务主任箫友梅也不赞成开设二胡课程。
但刘天华却不愿放弃,他始终坚持二胡作为中华国乐的正统身份,在“力陈萧友梅,上书蔡元培”等努力下,北大音乐传习所在给刘天华的聘书上,正式注明“教授琵琶、二胡两种乐器”。从此,二胡这种乐器终于在高等院校有了一席之地。
1928年,刘天华国乐改进社,主编《音乐杂志》,以二胡为中心,开展演奏、创作、教学研究活动,培养了一大批青年音乐家,活跃在二胡表演创作的舞台上。
刘天华的弟子谌亚新曾回忆:“当时(三十年代)先生的著名弟子蒋风之先生经常在协和礼堂举办二胡独奏音乐会,每场演出必然满座。那时候的观众热情,已然达到了高峰,真是盛极一时。”
1931年1月9日,北京饭店举办了近代中国最具价值的一场国际音乐会。
参加演奏的大都是当时名扬世界的音乐家,其中有著名的外国钢琴家、小提琴家和声乐家,参加这场音乐会的多数听众原本主要是为听外国演奏家的演出而来的,而对音乐会安排中国的民族乐器演奏曲目,则颇不以为然。
有人认为这是画蛇添足,多此一举;有人认为只是点缀而已;有人甚至认为是故意让国乐出丑等等,唱衰国乐的氛围笼罩全场。
然而,当刘天华上场表演完一曲《病中吟》后,大厅内所有的听众都被带入了曲中哀伤愁苦的意境里,片刻安静后,爆发出猛烈的掌声,经久不息。
可以说这是第一次,刘天华用国乐让世界安静聆听了中国的民族之音。
随后,刘天华又演奏了《空山鸟语》以及琵琶曲《十面埋伏》、《霸王卸甲》等,引得全场欢呼声、掌声此起彼伏,在场的外国人也深刻感受到了中国乐器的魅力。
甚至后来有大家回忆起这次音乐会时,直言“那是一场刘天华的独奏音乐会”。
自此,二胡也大踏步登上了乐坛的“大雅之堂”。
为了进一步破除和改变当时人对二胡的陈旧态度,从根本上找到中西乐器融合的新方向,1932年,28岁的刘天华开始从零学习小提琴,一边担负繁重的教学压力,一边每日保持五到六个小时的练琴时间。
他广泛接触各种民间艺人和传统艺术大家,从街头拉曲的老叟,到著名戏曲大家梅兰芳,无一不学,无一不问。
他靠着对音乐的热爱与勤奋创作了不少二胡作品,《月祝》、((空山鸟语》、((良宵》、《光明行》等等都是脍炙人口的经典作品。
但令人惋惜的是,1932年6月,这位国乐大家曲北平天桥听写锣鼓经期间,不幸染上了猩红热,6月8日病逝于北平,终年只有37岁。


03

一代宗师



刘天华一生致力于改进国乐,反对音乐成为“贵族们的玩具”,提出音乐“要顾及一般民众”。他珍视中国民族音乐传统,但不赞成抱残守缺的“国粹主义”。
刘半农曾评价:“二胡地本庸微,自有天华,乃登上品”。
德国汉学家雷兴教授还专门撰写了《纪念刘天华先生》的文章,对刘天华在二胡、琵琶音乐方面的成就和贡献,给予了高度评价。
刘天华一生的努力终不落空,化作声声有力的弦乐,回响在中国民族乐坛的历史之中,提醒后辈,莫忘国乐理想。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名家简介:储师竹
刘天华逝世90周年 | 音频欣赏 宋飞演奏刘天华十大二胡名曲
梁聆聆二胡独奏音乐会成功举办
有多少人听过这首曲子呢#二胡演奏 #弘扬国乐 #二胡 #民族乐器
传承中的传统与当代· 闵惠芬篇
江阴的“刘氏三杰”——刘半农与刘天华与刘北茂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