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龚运喜:裕州知州、徐州翰林崔焘史料

 

一、翰林家世

崔焘字虹桥(?一1854.11),徐州人,居南关崔家巷(今户部山)。世代书香,诗礼人家。

其曾祖崔岫,字云峰,幼颖,九岁能文,以贡生选宿州训导,所著书藏于家,学行深受闾党尊祟。

其父崔树楠字遽园,一生好善乐施,每逢歉岁,慷慨周济贫困,尤好造就人材,亲戚、族人子弟无力就学者招致家塾延师课读,成才者甚众。

其兄崔炘,字岚材,有才略,由廪生任广东高州府通判,有惠政,升广州同知。

长子惠均字心孚,河南通判,任职二十余年,廉洁勤政,他还是一位名师,善述文,有“学浅自渐多弟子,世衰何处卖文章”句。

次子调均,河南知县。

侄,度均,河北候补通判。

孙,铭新,陕西候补知县;铭箴,河南候补县丞。

孙女敬宣,幼明敏巧慧,绣艺出众,咏诗惊人,其兄赞曰:“……出兰针艺今过嫂,咏霸诗才我忝兄。”

 

二、师生情深

崔焘自幼勤学,文质彬彬,举动循礼。多得恩师岁贡生王廷珍教诲,深得乡里敬重。道光元年(1829)以廪生举孝廉方正,五年(1825)中举人,九年〔1829)成进土,入翰林院庶吉士,选授河南通许县知县,“政宽简,吏民便之。”道光二十一年(1841)黄河于黑冈口决口,通许当其冲,百姓避居高阜地带,食粮缺乏,崔焘捐资赈济,亲自驾船施放米粥,全活十万人。升裕州知州,寻调知郑州,淅川厅抚民同知。淅川本难治之城,崔焘廉洁务勤.以身作则,宽严相济,四境晏然。咸丰四年(1854)春,署怀庆府知府。十月卒于官。“仕豫十七年,所在皆有政声。”百姓称诵,有诗文集俱刊行于河南。

 崔焘幼年天资聪颖,学行兼优,探受老师王廷珍的喜爱,对其着意培养;他对老师也像父亲一样尊敬。中翰林之后,并未因享高官厚禄而淡忘老师。老师家居邳州,远去河南数百里,当时交通不便,闻知老师病重,亲往看望慰问。王廷珍享年九十余岁,去世后,崔焘又亲往奔丧披麻戴孝。

书挽联:

十载亲承侍函丈如侍庭帏非比寻常称弟子

一朝永诀思德音兼思道貌更从何处哭先生

这幅挽联至今仍在邳州,新沂一带流传,可见感人之深。

 

三、亲撰师碑

翰林崔焘在给老师送丧期间亲自撰书碑文,为老师立碑纪念。全文如下:

清代裕州知州崔焘撰《邳州玉山先生王五公碑记》

玉山先生王五公,讳廷珍,名士也。性恬静,初入小学时便端方自持,不苟步趋,时有小朱子之目。及长,工时文,每出一新意令人百思不能到,然皆原本经籍,法先正名程胥出以和平蕴籍之音。故大小试悉中式。一时遐迩知名,缘夙带晕疾应制,半科不能终场,惟屡荐未售以明经。老先生尝言曰:“是由命,不可强而致也。”。遂鼓书以终。工诗,尤长七言,所著有《周礼口口节要》,试帧诗数百首,余乐府、歌行诸体。焘任河南太守时已刊刻行世。其居家也,衣冠不备不敢出外庭,至外庭终日危坐,不妄发一言,而循循规矩,内外不闻有喧哗声,其实中情乐易,末尝有疾言逮色,常见宽然自裕而已。其处世也,济人之急,救人之困,御下以宽,且度量恢宏。无贤愚咸容纳之无差别。虽泾渭内分,终不言人过失,即其家人,来见偶也。而其教也,常以身率,工夫惟在主敬,尝谓门人曰:“此乃圣贤人法之门也。”故随而成,至得其文艺以进取功名者前后相望,故终岁桃李盈门。其讲评孜孜不倦,志而弥驾。早岁行教西方,焘年十七从先生游,所得讲授,举擢巍科,皆赖先生之力为多。迨晚年,三次掌教埝镇社学,至今东方之学者皆曰:“先生夙于我有益”。而其诗文业已家弦而户诵矣。若人品之高学问之纯正,无论贤否皆知,固无庸焘之赘述也,以是为记。

饬授文林郎,晋中宪大夫,河南知府,前翰林院庶吉士,门生崔焘顿首拜撰并书。

同治九年庚午仲冬月


 

四、饯行赋诗

道光十年(l830)夏,崔焘离徐入都。许多同学为他饯行。他兴至赋诗二首答谢:

(一)

鸿轩凤举想翩翩,卅载追随结胜缘。

泮水曾欣芹共采,云山好记砚同研。

诗吟梓里多真趣,叙拟兰亭证萏贤。

我辈论心胶漆似,不须车笠写盟笺。

(二)

离亭酒罢日斜熏,竞唱骊歌响入云。

北海开樽情缱绻,辋川送别意殷勤。

关心旧雨鹏抟翼,转眼秋风桂吐芬。

此去明表应小住,杏林花下盼诸君。

 

五、通志史料

崔焘,字虹桥,铜山人。幼嗜学,动静循礼法。道光元年,由廪生举孝廉方正。五年,登乡荐。九年,成进士,改庶常。选授河南通许县知县,政尚宽简,吏民便之。邻境鹿邑,教匪孔瞎子谋滋事,焘访获,置之法,事得寝。道光二十一年,河决黑冈口,邑当其冲,民避居高埠,艰于觅食,焘捐资赈济,身驾小舟,施放米粥,全活不下数十万人。升裕州知州。裕素多盗,下车名捕,获土匪数人,尽法治之。或疑政与昔异,焘曰:通民朴而弱,施以猛则无所措手足;裕俗强悍,以宽治之,益无忌惮矣。寻调知郑州。时值旱荒,邻邑请振,帑多浮冒,焘独按户核实,费较他邑省数倍。升浙川厅抚民同知。浙为豫省边境,与陕、楚毗连,称难治,焘宽严相济,四境晏然。咸丰元年,豫抚潘铎首以疏荐,特旨召对。四年春,署怀庆府知府。十月,卒于官。旋简授安徽安庆府知府。

焘仕豫十七年,所至皆有政声,至今遗爱在民云。(《江苏通志稿人物》)

 

六、崔家大院

崔家大院,又叫崔焘故居,当地称崔旗杆,是清道光年间翰林崔焘及其家人的聚居地。崔焘故居原有上院、下院和客屋院,占地1万余平方米,有房320余间。现存上、下院,占地4600平方米,有房屋100余间。崔家大院的建设经历了从明清至民国初年的三个历史时期,从茅屋草舍到深宅大院,历经400余年历史沧桑,历经崔氏家族20余代的经营。据介绍,它最早是明嘉靖年间,翰林崔海因不满皇帝昏庸、奸臣乱政,于是愤而辞职,隐居徐州结庐南山(今户部山)而修建的。崔家大院记载着崔氏家族的历史。明清两代,崔家共有5位进士、两位翰林,13人先后任知府、同知、通判等职,可谓诗礼人家,科甲鼎盛。而以清道光年间崔炘、崔焘兄弟俩最有名,崔炘曾响应林则徐禁烟,崔焘中进士入翰林院,被钦点为庶吉士。历任河南通许县知县、郑州知州、安徽怀庆知府等职,为政宽简,放赈救灾,深受百姓爱戴,官至内阁中书。现在我们看到的崔家大院,是崔焘奉旨在故乡旧居上扩建的,由崔家下院、崔家上院和客屋院三大部分组成。在今彭城路和崔家巷的交汇处,座落着崔家下院,沿崔家巷迤俪而上的是崔家上院,沿彭城路向北分布着客屋院,整个崔家大院几乎覆盖了户部山的半个西坡。

(龚运喜收辑、参考陆保伦先生《徐州翰林崔焘》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游记|户部山古建群的历史承载
徐州户部山古建筑群(国六)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徐州户部山古建筑群之徐州崔焘旧居
徐州户部山古民居【原创摄影】
徐州“古彭城”名胜古迹户部山崔家大院
讲解词 -12.22.doc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