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蜀汉帝后陵寝之汉昭烈帝刘备惠陵



惠陵,三国蜀汉昭烈皇帝刘备与其妻昭烈皇后甘氏、穆皇后吴氏合葬之陵,位于四川省成都市武侯祠内。是四川地区现存最早的一座帝王陵寝。

 

刘备刘皇叔,是广大人民群众也许自幼即耳熟能详的人物,历史上真实的刘备的事迹,没有罗贯中小说《三国演义》那般精彩,但也是绝对的励志。

 

刘备(公元161年-公元223年6月10日),字玄德,东汉末年幽州涿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政治家,史家又称他为先主。

 

刘备少年与公孙瓒拜卢植为师求学,而后参与镇压黄巾起义。与关羽、张飞先后救援过北海孔融、徐州陶谦等。陶谦病亡后将徐州让与刘备。

 

刘备早期颠沛流离,投靠过多个诸侯,后于赤壁之战与孙权联盟击败曹操,趁势夺取荆州,而后进取益州,建立蜀汉政权。陈寿评刘备机权干略不及曹操,但其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百折不挠,终成帝业。刘备自己也曾说过,自己做事“每与操反,事乃成尔”。

 

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年号章武,史称蜀或蜀汉,占有今四川、云南大部、贵州全部,陕西汉中和甘肃白龙江一部分。

 

公元223年,刘备病逝于白帝城,终年63岁,谥号昭烈皇帝,庙号烈祖(一说太宗),葬惠陵。后世有众多文艺作品以其为主角,在成都武侯祠有昭烈庙为纪念。


 


 

历史上对于汉昭烈帝的评价极高,特别是南宋时期“扬刘抑曹”的社会风气风靡以后,刘备无论在史学界还是民间的评价值都是与日俱增的。

 

陈寿:“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及其举国讬孤于诸葛亮,而心神无贰,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机权干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狭。然折而不挠,终不为下者,抑揆彼之量必不容己,非唯竞利,且以避害云尔。”

 

刘元起:“吾宗中有此儿,非常人也。”

 

陈登:“雄姿杰出,有王霸之略,吾敬刘玄德。”

 

袁绍:“刘玄德弘雅有信义,今徐州乐戴之,诚副所望也。”

 

程昱:“观刘备有雄才而甚得众心,终不为人下,不如早图之。”

 

曹操:“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数也。”“夫刘备,人杰也,今不击,必为后患,将生忧寡人。”“刘备,吾俦也。但得计少晚。”

 

裴潜:“使居中国,能乱人而不能为治也。若乘间守险,足以为一方主。”

 

刘晔:“刘备,人杰也,有度而迟。”

 

孙胜、贾诩:“刘备雄才。”

 

郭嘉:“备有雄才而甚得众心。张飞、关羽者,皆万人之敌也,为之死用。嘉观之,备终不为人下,其谋未可测也。古人有言:‘一日纵敌,数世之患。’宜早为之所。”

 

诸葛亮:“刘公雄才盖世,据有荆土,莫不归德,天人去就。”“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慕仰,若水之归海,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安能复为之下乎。”“伏惟大行皇帝迈仁树德,覆焘无疆,昊天不吊,寝疾弥留,今月二十四日奄忽升遐,臣妾号啕,若丧考妣。乃顾遗诏,事惟大宗,动容损益;百寮发哀,满三日除服,到葬期复如礼;其郡国太守、相、都尉、县令长,三日便除服。臣亮亲受敕戒,震畏神灵,不敢有违。臣请宣下奉行。”

 

赵戬:“刘备其不济乎?拙于用兵,每战则败,奔亡不暇,何以图人?”

 

傅干:“刘备宽仁有度,能得人死力。”

 

孙权:“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

 

周瑜:“刘备以枭雄之姿。”

 

陆逊:“寻备前后行军,多败少成,推此论之,不足为戚。 ”“备是猾虏,更尝事多。”“刘备天下知名,曹操所惮,今在境界,此强对也。 

 

张辅:“刘备威而有恩,勇而有义,宽宏而有大略。”

 

张松:“刘豫州,使君之宗室而曹公之深雠也,善用兵,若使之讨鲁,鲁必破。鲁破,则益州强,曹公虽来,无能为也。”

 

刘巴:“备,雄人也,入必为害,不可内也。”

 

钟会:“益州先主以命世英才,兴兵朔野,困踬冀、徐之郊,制命绍、布之手,太祖拯而济之,与隆大好。”

 

杨戏:“皇帝遗植,爰滋八方,别自中山,灵精是钟,顺期挺生,杰起龙骧。始于燕、代,伯豫君荆,吴、越凭赖,望风请盟,挟巴跨蜀,庸汉以并。乾坤复秩,宗祀惟宁,蹑基履迹,播德芳声。华夏思美,西伯其音,开庆来世,历载攸兴。”

 

习凿齿:“先主虽颠沛险难而信义愈明,势逼事危而言不失道。追景升之顾,则情感三军;恋赴义之士,则甘与同败。观其所以结物情者,岂徒投醪抚寒含蓼问疾而已哉!其终济大业,不亦宜乎!”

 

王勃:“以先主之宽仁得众,张飞、关羽万人之敌,诸葛孔明管、乐之俦,左提右挈,以取天下,庶几有济矣。然而丧师失律,败不旋踵。奔波谦、瓒之间,羁旅袁、曹之手,岂拙于用武,将遇非常敌乎?”

 

朱敬则:“蜀先主抱英济之器,无角逐之材。远窜荆蛮,畏曹公之神武;奄有庸蜀,乘刘璋之政衰。国小人夷,风颓俗陋。”

 

杜甫:“蜀主窥吴幸三峡,崩年亦在永安宫。翠华想像空山里,玉殿虚无野寺中。古庙杉松巢水鹤,岁时伏腊走村翁。武侯祠堂常邻近,一体君臣祭祀同。”

 

刘禹锡:”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得相能开国,生儿不象贤。凄凉蜀故妓,来舞魏宫前。“

 

何去非:“方其豪杰并起,而备已与之周旋于中原矣。始得徐州而吕布夺之,中得豫州而曹公夺之,晚得荆州而孙权夺之。备将兴复刘氏之大业,其志未尝一日而忘中州也。然卒无以暂寓其足,委而西入者,有曹操、孙权之兵轧之也。”

 

陶宗仪:备又非人望之所归。周瑜以枭雄目之,刘巴以谁人视之,司马懿以诈力鄙之,孙权以猾虏呼之。

 

杨璟:“昔据蜀最盛者,莫如汉昭烈。且以诸葛武侯佐之,综核官守,训练士卒,财用不足,皆取之南诏。然犹朝不谋夕,仅能自保。”

 

历史上有关汉昭烈帝惠陵的记载

 

三年春二月,丞相亮自成都到永安。三月,黄元进兵攻临邛县。遣将军陈曶音笏。讨元,元军败,顺流下江,为其亲兵所缚,生致成都,斩之。先主病笃,讬孤於丞相亮,尚书令李严为副。夏四月癸巳,先主殂于永安宫,时年六十三。......疾亮上言於后主曰:“伏惟大行皇帝迈仁树德,覆焘无疆,昊天不吊,寝疾弥留,今月二十四日奄忽升遐,臣妾号咷,若丧考妣。乃顾遗诏,事惟大宗,动容损益;百寮发哀,满三日除服,到葬期复如礼;其郡国太守、相、都尉、县令长,三日便除服。臣亮亲受敕戒,震畏神灵,不敢有违。臣请宣下奉行。”五月,梓宫自永安还成都,谥曰昭烈皇帝。秋,八月,葬惠陵。(陈寿《三国志·蜀书二·先主传第二》)

 

祔葬后妃:

 

昭烈甘皇后,昭烈皇帝的原配皇后,亦为后主刘禅的生母,甘夫人,《夔州府志》作名甘梅,生卒年不详,沛国人,三国时期蜀汉昭烈帝刘备的夫人,蜀汉后主刘禅的生母。刘备因早年多次丧偶,于是娶甘夫人时并未将其纳为正室,而是纳为妾室。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挥军南下征讨荆州牧刘表,恰逢刘表病亡,刘表次子刘琮接任荆州牧,派遣使节向曹操求降。当时刘备驻军樊城,未料曹操军队突然攻袭。待曹军攻到宛城时,刘备才得知这一消息,于是率领军马撤出樊城。刘备撤军过程中因为荆州数十万百姓相随,导致行军速度非常缓慢,到当阳长坂坡时,被曹操的大军追上。仓促之间,刘备丢下甘夫人和儿子刘禅,与诸葛亮、张飞、赵云等数十人乘马向南逃走。当时的情况非常紧急,幸亏赵云及时返回,保护甘夫人和刘禅,舍命与曹军拼杀使他们母子二人幸免于难。赤壁之战后,刘备占据大半个荆州,但甘夫人却在此时病死。刘备将甘夫人安葬在南郡(今湖北江陵县北)。

 

章武元年(221年),刘备称帝,建立蜀汉政权。章武二年(222年),刘备追谥甘夫人为“皇思夫人”,下令将她的灵柩运到蜀地安葬。章武三年(223年)四月,甘夫人的灵柩尚未运到蜀地,而刘备便已去世。[丞相诸葛亮上书朝廷,追谥甘夫人为“昭烈皇后”。同年八月,甘夫人与刘备合葬于惠陵。

 

穆吴皇后,穆皇后(?—245年),吴氏,据说其名为吴苋,陈留(今河南开封)人,车骑将军吴懿之妹,三国时期蜀汉昭烈帝刘备的皇后。吴氏早年丧父,其父生前与刘焉交情深厚,所以全家跟随刘焉来到蜀地。后刘焉听相面者说吴氏有大贵之相,于是为儿子刘瑁迎娶吴氏。刘瑁死后,吴氏成为寡妇。建安十九年(214年),刘备平定益州,纳吴氏为夫人。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自称汉中王,立吴氏为汉中王后。章武元年(221年),刘备称帝,建立蜀汉,立吴氏为皇后。章武三年(223年),刘备去世,太子刘禅即位,尊嫡母吴氏为皇太后。延熙八年(245年),吴氏去世,谥号穆皇后,葬入刘备的惠陵。

 

汉昭烈帝刘备惠陵位于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武侯祠景区内,墓冢高12米,周长180米,有环形围墙。墓前有照壁,嵌有石碑,碑刻为“汉昭烈之陵”。寝殿面阔三间,宽11米,进深8米,灰青筒瓦屋顶,建筑简朴庄严。殿内高悬清人马维骐所书“千秋凛然”四字匾额。其后为阙坊,阙坊正中嵌墓碑。弧形碑帽上刻双龙戏珠浮雕。碑身刻“汉昭烈之陵”五个大字;下款署“大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三月上浣重建。”阙坊后即为刘备墓。


国惠陵占地2000平方米,封土高12米,有一道180米长的砖墙环护。陵前有“汉昭烈皇帝之陵”碑,公元1788年(清乾隆五十三年)立。史载,刘备于223年4月病逝于白帝城后,运回成都安葬;墓中还葬有刘备的先后死去的甘、吴二位夫人。三国惠陵现有匾“汉昭烈陵”“千秋凛然”对联:“一抔土尚巍然,向他铜雀荒台何处寻漳河疑冢;三足鼎今安在,剩此石鳞古道令人想汉代宫仪”。

 

古冢拔地突起,红砖垣墙环绕, 苍松翠柏掩映,庄典肃穆。

 

三国惠陵惠陵为夯土垒筑而成,成圆形。砖砌成的垣墙环绕陵冢,周长180多米。陵前有乾隆年间刻制的穹碑一通,碑身镌刻“汉昭烈皇帝之陵”七个苍劲有力的大字。陵的前方建有寝殿。

 

武侯祠中尚存刘备殿,世传位惠陵陵殿,刘备殿,为单檐歇山式建筑。正中有刘备贴金塑像,左侧陪祀的是他的孙子刘谌。据说,他的儿子蜀汉后主刘禅由于昏庸无能,不能守基业,他的像在宋、明两代几次被毁,后来就没有再塑。在蜀汉后主刘禅降魏时其子刘谌到刘备墓前哭拜,杀掉家人后自杀身亡。两侧偏殿,东有关羽父子和周仓塑像,西有张飞祖孙三代塑像。两侧东、西廊房分别塑有蜀汉文臣、武将坐像各十四尊。东侧文臣廊坊以庞统为首,其次为简雍、吕凯、傅肜、费祎、董和、邓芝、陈震、蒋琬、董允、秦宓、杨洪、马良及程畿;西侧武将廊房以赵云领衔,依次为孙乾、张翼、马超、王平、姜维、黄忠、廖化、向宠、傅佥、马忠、张嶷、张南及冯习。







 

历史上关于惠陵的记载、文人作品与争议是非常多的,很多争议一直到今天仍没有解决。

在清代文史学者朱孔阳的《历代陵寝备考》中收录有历史上关于刘备惠陵的诸多记载。

 

明陈继儒《文苑潇湘》:嘉靖中。盗发蜀先主墓。数盗穴墓而入。见两人...兼乞与玉带数条。命速出。盗出外。口已漆矣。”或云近有盗,发蜀先主墓。墓穴,盗数人齐见两人张灯对棋,侍卫十余。盗惊惧拜谢,一人顾曰:“尔饮乎?”乃各饮以一杯,兼乞与玉腰带数条,命速出。盗至外,口已漆矣。带乃巨蛇也。视其穴,已如旧矣。类似记载最早见于魏晋小说《酉阳杂俎》,后见于清褚人获所著《坚瓠集》。

 

又夔州即白帝城也,亦有昭烈武侯庙,《方舆胜览》庙在奉节县东六里。又云:先主庙在成都府内。

 

御选唐宋诗杜甫《谒先主庙》:“惨淡风云会,乘时各有人。力侔分社稷,志屈偃经纶。

复汉留长策,中原仗老臣。杂耕心未已,欧血事酸辛霸气西南歇,雄图历数屯。锦江元过楚,剑阁复通秦。旧俗存祠庙,空山立鬼神。虚檐交鸟道,枯木半龙鳞。竹送清溪月,苔移玉座春。闾阎儿女换,歌舞岁时新。绝域归舟远,荒城系马频。如何对摇落,况乃久风尘。孰与关张并,功临耿邓亲。应天才不小,得士契无邻。迟暮堪帷幄,飘零且钓缗。向来忧国泪,寂寞洒衣巾。”

 

杜诗分类全集注:先主庙有二,一在成都,一在夔州,此则在夔之庙。

 

刘梦得禹锡《蜀先主庙》:“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得相能开国,生儿不象贤。凄凉蜀故妓,来舞魏宫前。”

 

陆游《谒汉昭烈惠陵及诸葛公祠宇》:“雨止风益豪,雪作云不动。凄凉汉陵庙,衰草卧翁仲。画妓空笙竽,土马阙羁鞚。壤沃黄犊耕,柏密幽鸟哢。尚想忠武公,身任社稷重。整整渭上营,气已无岐雍。少须天意定,破贼宁患众。兴亡信有数,星陨事可痛。陵边四五家,茆竹居接栋。手皲纸上箔,醅熟酒鸣瓮。虽嗟生理微,亦足逭饥冻。刘葛固雄杰,阅世均一梦。论高常近迂,才大本难用。九原不可作,再拜临风恸。”

 

苏轼《永安宫》:“千古陵谷变,故宫安得存。徘徊问耆老,惟有永安门。游人杂楚蜀,车马晚喧喧。不见重楼好,谁知昔日尊。吁嗟蜀先主,兵败此亡魂。只应法正死,使公去遭燔。”

 

《明诗别裁》何仲默《景明昭烈庙诗》:“漂泊依刘计,间关入蜀身。中原无社稷,乱世有君臣。峡路元通楚,岷峨不向秦。空山一祠宇,寂寞翠华春。”

 

国朝王士禛《九日谒汉昭烈惠陵诗》”万里登高日, 桥山白露寒。至今悲蜀帝, 何处问祠官。杳杳衣冠闭,凄凄封树残。锦江非渭水,独作霸陵看。”

 

王士禛《蜀道集》《谒白帝城昭烈武侯庙》:“赤甲山头云色苍,枫林萧瑟落微霜。鱼人故磊生秋草,鸟道寒空挂夕阳。当日君臣真洒落,至今祠庙有辉光。江流薄暮闻笳鼓,回首中原泣数行。 

 

《地舆图考》河南南阳府南阳县有汉昭烈帝庙,又湖广荆州府有汉昭烈帝庙。

 

宋率一号《燕魏杂记》:“涿州西南二十里,有蜀先主庙,以关羽、张飞配。乡老言祖父相传,先主故居也。庙左右大木环绕。云:“先主为儿童时,尝戏于木下。”所说与《蜀志》所载略相合。”

 

明王圻《徐文献统考》:“唐乾宁四年建汉昭烈庙在涿州楼桑乡。”

 

日下旧闻京畿五《涿州志》云:“昭烈庙在楼桑村。一统志云:昭烈故里也。唐乾宁四年建,庙碑尚存。金承安初重修,王庭筠有记。宏治二年再修,以关张配享。”

 

郦道元《水经注》:“原汉昭烈宅在涿州楼桑村昭烈在民间所居有桑层荫如楼因曰楼桑今尚在其地留题甚多。”

 

蒋仲舒《长安客话》:“楼桑村在涿州西南十五里云是汉先主故宅村故有三义庙祀汉先主而以关侯张侯配之。”

 

顾炎武《金石文字记》《蜀先主庙碑》唐郭 正撰书,乾宁四年立石,今在涿州楼桑庙中,文已剥蚀其首行曰娄居道重修。”

 

《吉贞金石记》金王庭筠《涿州重修汉昭烈庙记》:“仁者未必成功,成功者未必仁。仁者之心以仁仁天下,不仁者之心以仁济其私。故善论人者,论其心之何如,而成败不与。以仁济其私者,发于其言,见于其事,亦仁也,盖窃仁以欺天下。夫窃仁者,是有大不仁根着于心。然窃者易穷也,而根着于心者卒不可掩,天下之人莫不腹詈臆唾,虽一时成功,旋与草木共腐矣。仁者之心,不以其身其家,而以天下,故天下之人亦相与讴歌戴仰,愿以为吾君,虽生无成功,天下之人莫不叹惜,至后世犹喜称道。精爽在天,能推其仁心,用之不已,施之不竭,呼吸而雨云,咄嗟而风霆,只尺万里,朝夕千载,此理之自然,无足怪者。先主,仁人也。当阳之役,不以身而以民;永安之命,不以家而以贤,虽不能如其言,要之其心如是而已。有厚爱天下之心,必飨天下之报,至今天下之人犹叹惜其无成,而喜称道之。涿之人又祠而奉之,宜哉!涿,先主之故家也,庙距州西南十里而远,庭有石,乃刺史娄居乃重修记,唐乾宁四年也,则血食于此,旧矣。岁久屋老,才庇风雨。承安二年夏四月,里民始议增葺,于是富者以(下转86页)(上接83页)资,巧者以艺,少者走以服其劳,老者坐以董其功,稍完治中堂,新作门屏,又作两庑,配祀元臣,诸葛孔明、关云长、法孝直在东,庞士元、张益(翼)德、简宪和在西。既成,具兴废岁月,乞文于庭筠,将以刻诸石。庭筠曰:五季兵火之余,室庐焚荡殆尽,而庙貌岿然独存,悍夫暴客过堂下,敛兵肃跽不敢犯,则其仁之入民也深矣。大哉仁乎,蕴之于心,充于天地,被于万物,盖有□与死而俱亡者,幽而为神,其遗泽残烈,丐及天下后世,以达其生平未厌之心必矣,岂独私于一乡哉?祠而奉之者,特其乡人之情耳。庭筠既书其事,复作歌遗之,使迎送神,佐其鼓舞以乐之云。先主建安廿六年即皇帝位,后谥曰昭烈,若夫虚名未饰,非其心也,唐石题曰蜀主庙,今仍之。其辞曰:

 

舜禹不可作兮古犹日溃,盗盗守兮恬不为怪。仁人起兮力砭其废,志天下兮岂独为汉计。大统未一兮时已逝。奄为神明兮陟配上帝,何纾我忧兮仁及异世。彼操丕兮死为妖彗,握长铗兮载芟载刿。燕山之陲兮范水之裔,平畴如砥兮惟神之丰沛。郁童童兮羽葆盖,怅篱树兮今安在。记儿时之旧事兮想亦为之一忾,神之去来兮苍虬翠驮。粲华裾兮锵鸣玉佩,瑟而吹篪兮纷群音之繁会,牲肥酒香兮神其饫醉,来云度兮回风满。将而送兮百拜,民不忘兮遗爱。驱螟蝗兮疠疫,时雨兮屡岁。俾富康兮耆艾,民德神兮事之无替。

 

承安四年四月望

 

登仕郎范阳县主簿兼管勾常平仓事刘大有

 

忠武校尉范阳县令兼管勾常平仓事武骑尉张绎

 

昭武大将军行涿州刺史兼知军事提点山陵提举常平仓事上轻车都尉彭城郡开国伯食邑七佰户蒲察克温立石。”

 

郝经《书黄华涿郡先主庙碑阴》诗云:称道孔明独有杜少陵,论著昭烈复见王黄华。君臣一体始无媿,蜀相祠望楼桑家。昨因应诏过燕南,青林一簇啼鸢鸦。箫皷寂寞村社散,廊庑惨淡昏龙蛇。西南一碑刻苍玉,每读辄止惊咨嗟。磊落一片恢复心,始终於仁无少差。当阳之言永安命,三代圣王何以加。仲谋雄畧祇僭伪,阿瞒诡谲空奸邪。论议到此真不欺,文采绚缛森芳葩。书法二王作真行,得意韵胜如时花。歌谣慷慨燕赵义士风,但恨不能完汉军败崩三巴。百匝细读立复坐,不觉午日倾檐牙。徬徨欲去不忍去,饥马更系枯荆楂。东夷何以得此人,日出之图王气韬朝霞。灭辽服宋帝诸夏,礼乐制度无疵瑕。家世章庙布衣臣,贵胄鼎族来幽遐。春深径渡鸭绿江,太行山巅高挂浮海槎。风流儒雅冠当代,碧云玉树峨乌纱。汉魏以来无此作,作诗为向诸生夸 。(《郝文忠公陵川集》卷九)

 

又涿郡汉昭烈皇帝庙碑文曰王统系于天命,天命系于人心。人心之去就,即天命之绝续,统体存亡,于是乎在。观汉氏之三起三灭,民到于今称之庙食,血祀于兴王之地,越千岁而不忘者可见也。夫有仁民之诚心,上通于天,而下固结于民,虽欲舍之而去,天与民弗舍焉。不笃于仁,不诚其心,一以暴戾诡伪驱民而力争之,自以其民为己有,而民视之为己雠。纵一时或得,则必失之。昔秦之暴甚矣。高帝宽仁爱人,圣度豁如而得人心。留侯自留从之,以为天受义帝,诸将推为长者,使之入关,除残约法。秦父老争持牛酒,惟恐不王。虽避楚王汉,天与民弗舍。卒一天下,受天命,纂承三代之统。莽之伪甚矣。光武仁厚英明,推赤心置人腹中,而得人心。邓禹仗策而求见,耿弇倡义而来归。马援以为帝王自有真,遂留而不去。虽避更始,留河朔,天与民弗舍,卒复汉祚而大一统。操之暴则如秦,而其伪则甚于莽,复有项籍、韩彭之智力,盗有汉祚,阴畀之丕,偃然自以为无汉矣。昭烈以遐胄遗孤,有大志,尚义烈,与人诚尽,坚忍自强,一时推为英雄,尤得人心。关羽、张飞熊虎之将,恩同骨肉。诸葛孔明,伊吕之佐而为之用。虽逼于操,忌于权,奔走于二袁,身无所归,而所在民辄归之,尤笃于君臣之契。颠沛之际,信义愈明。扫境以复关羽之雠,身死而无憾。遗命孔明,谓“孺子不可辅,则自取”。至于不负刘荆州,哭墓而去,当阳、长坡不忍弃民,劝于座袭刘璋,以为当与操如水火。及其属纩,自谓德薄,皆古之贤王所难能,高、光之所无有。故曹氏虽据中夏,只为僭伪。天命王统,卒在昭烈。呜呼!高帝、光武、昭烈三君传一诚心,归之于仁,作汉命脉,以为统体,维系中国。始则造汉,中则复汉,终则存汉。几五百年,涵浸深浃,固结民心,至今不忘在所庙祀。秦楚莽操之后,卒皆无闻,仁与暴、诚与伪之征昭昭矣。沛丰邑之高帝,南阳之光武,涿郡之昭烈,皆为帝里,故其庙祀尤甚。涿,故燕国也,古多豪杰之士。歌谣慷慨,借交报仇,遗风尚存。每言曹魏篡汉之事,莫不唏嘘流涕。想见昭烈君臣父子之际,仁厚洒落,蔼然三代之风。故其祠下拜谒而致奠者,朝夕不绝。其岁时祀事,合沓走集,不远千里,指示楼桑故居,彷徨不忍去,故其神灵赫奕,又有盛于沛丰、南阳焉。庙在涿郡南十里,而近自隋唐五季辽金以来,皆即故居,代为增葺其正殿。当中山靖王之后,昭烈之诸父祖坟,园其神室,则昭烈像设衮冕,南向,其佐命将相则列于两庑。左则诸葛亮、庞统、法正、许靖,右则关羽、张飞、赵云、马超,位序崇敞,有法制焉。庙又有碑,金翰林应奉王庭筠词,推明昭烈之志,论义文采,近世所无。然犹题为先主名号,有未正焉。按《春秋左氏传》,称先主者,大夫称其先大夫之辞。生则称主,没则称先主,非帝王之号也。魏晋私计,以昭烈父子为僭伪,故称蜀,不称汉,以昭烈为先主,安乐为后主。至陈寿作《三国志》,即以汉统与魏,使昭烈父子与刘璋共为《蜀志》,其后著书者皆以魏为正统。惟宋司马光更蜀为汉,初曰汉中王,即位曰汉主,崩则曰汉主殂,追称则曰汉昭烈帝,而亦不以正统归之。至建安,朱熹始夺黄初之统,以章武继汉。汉亡,始为魏。夫高帝以宽仁得人心、开汉统,光武以谨厚得人心、复汉统,昭烈以信义得人心、存汉统。故魏篡汉之始,昭烈以为天下不可遂无汉。传序在己,故即汉中王位。及魏遂代汉,废汉帝而幽之,乃即皇帝位于武担之南,正名定分,声罪致讨。及崩,而畀之孔明,使复汉,卒事其中兴。功烈虽不逮光武,其出师诛雠,纂承高帝之志,揭示汉家神灵,震竦奸伪,若天假之年,必拓定中原,如建武之际矣。且与光武皆汉子孙,岂容神器之他归,而独不与其统,称大夫之称乎?或者又以为族属疏远,不能纪其世数,名位犹宋高祖称楚元王,后南唐烈祖称吴王,恪后此又从而为之辞者也。后世之致疑,未若孔明之传信。初昭烈见孔明,即曰:“今汉室颓倾,奸臣窃命,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即以复汉自任。”孔明即曰:“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天下。”又曰:“霸业可成,汉室可兴。”为帝胄,使兴汉室。当是之时,莫不以昭烈为汉帝,曹氏为汉贼。岂至于后世而欲以一己之私反之哉!故为推本汉氏家法心传,统体所在,正其名号,曰汉昭烈皇帝,榜其殿而碑诸庙。再歌义烈,系之以诗。词曰:高祖造汉,拯民涂炭。世祖戡难,民适思汉。两都二祖,垂四百年。昭烈之兴,死灰复然。难于二祖,百折不沮。仓皇奔走,众才一旅。岂弟仁厚,民心是归。必得国士,乃可有为。既挟熊虎,复起卧龙。电扫汉南,雷震江东。蹙操脱吴,据有梁益。遂取汉中,兴王立国。高皇之起,始实在此。拓定中原,贻于孙子。汉贼不并,顾岂偏安。丕岂其敌,诛雠弗难。天不假年,偾军崩殂。不能致讨,还于旧都。顾命孔明,伊周之事。不私其子,天下大计。琅琅格言,最以为善。三代君臣,乃今复见。宗臣流涕,效死出师。游魂伥鬼,折败不枝。崦嵫返照,有光属天。既绝之统,复一再传。三君一仁,三起三灭。庙食帝里,至今不绝。燕山之阳,涿水汤汤。笃生异人,复一高光。杜鹃不来,桑犹在寝。刻诗庙门,万世是谂。

 

又《涿郡汉昭烈皇帝庙碑》文曰:庙又有碑,金翰林应奉王庭筠词。推明昭烈之志,论义文采,近世所无。然犹题为先主,名号有未正焉。按《春秋左氏》传称先主者,大夫称其先大夫之辞。生则称主,没则称先主,非帝王之号也。魏晋私计,以昭烈父子为僭伪,故称蜀不称汉,以昭烈为先主,安乐为後主,至陈寿作《国志》,即以汉统与魏,使昭烈父子与刘璋共为《蜀志》。其後著书者,皆以魏为正统,惟宋司马光更蜀为汉,初曰汉中王即位,曰汉主崩,则曰汉主殂,追称则曰汉昭烈帝,而亦不以正统归之。至建安朱熹始夺黄初之统,以章武继汉,汉亡始为魏。夫高帝以宽仁得人心开汉统,光武以谨厚得人心复汉统,昭烈以信义得人心存汉统,故魏篡汉之始,昭烈以为天下不可遂无汉,传序在己,故即汉中王位,及魏遂代汉废汉帝而幽之,乃即皇帝位于武担之南,正名定分,声罪致讨。及崩而畀之孔明,使复汉卒事。其中兴功烈虽不逮光武,其出师诛讐,纂承高帝之业,志揭示汉家神灵,震竦奸伪,若天假之年,必拓定中原,如建武之际矣。且与光武皆汉子孙,岂容神器之他归,而独不与其统,称大夫之称乎?或者又以为族属疏远。不能纪其世数名位,犹宋高祖称楚元王後,南唐烈祖称吴王恪後,此又从而为之辞者也。後世之致疑,未若孔明之传信。初昭烈见孔明即曰:“今汉室颓倾,奸臣窃命,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於天下”,即以复汉自任。孔明即曰:“将军既帝室之胄,使兴汉室。”当是之时,莫不以昭烈为汉帝,曹氏为汉贼,岂至於後世而欲以一己之私反之哉?故推本汉氏家法心传,统体所在,正其名号曰“汉昭烈皇帝”,牓其殿而碑诸庙。

王世贞《跋王庭筠先主庙碑》云:涿州有昭烈庙,王庭筠撰记及书篆。庭筠在金,与党、赵辈俱负能书名,行笔绝类南宫父子,正书稍存廉隅,虽筋骨不乏,而姿态远逊矣。“当阳之役,不以身而以民;永安之命,不以家而以贤”,自是名语。 (《弇州山人续稿》卷一百六十七)

 

又云:涿郡为昭烈桑梓地,故金人亦知立庙以祀,而王庭筠为之记且书之。王庭筠作行草,得海岳三昧,此书乃楷笔,杂有张从申、柳诚悬风骨,而小以米意运之,遒逸疏朗,亦可贵也。 

 

钱大昕《跋重修蜀先主庙碑》云:右《涿州重修蜀先主庙碑》,王庭筠撰。字体遒劲,郝陵川所云“书法二王作真行,得意颇胜如时花”者也。朱锡鬯《日下旧闻》载此碑全文,但改题中“蜀先主”为“汉昭烈帝”,又脱落三十馀字,舛误者亦数字,皆当据石本正之。张桓侯字益德,见於《蜀志》本传,惟世俗所传《三国演义》譌“益”为“翼”,钱遵王谓内府板《演义》犹未譌。此碑本作“益德”,而《日下旧闻》亦譌为“翼”,盖锡鬯得之传钞,未尝亲至碑所也。(《潜研堂金石文跋尾》卷十八)

 

元元好问《摸鱼儿·楼桑村汉昭烈庙》云:”问楼桑、故居无处,青林留在祠宇。荒坛社散乌声□,寂寞汉家箫鼓。春已暮。君不见、锦城花重惊风雨。刘郎良苦。尽玉垒青云,锦江秀色,办作一丘土!西山好,满意龙盘虎踞。登临感怆千古。当时诸葛成何事,伯仲果谁伊吕?还自语。缘底事、十年来往燕南路?征鞍且驻。就老瓦盆边,田仇共饮,携手醉乡去。”

 

南宋文天祥《经楼桑刘先主故宅》:“我过梁门城,楼桑在其北。玄德已千年,青烟绕故宅。道旁为挥泪,徘徊秋风客。天下卧龙人,多少空抱膝。”





 

除了刘备的故里涿州有汉昭烈庙外,在四川成都、奉节等地,亦有汉昭烈庙,旧人有因陵立庙之论,因此,关于刘备墓确切位置的记载也就众说纷纭了。

 

从现有材料,未见有惠陵被发掘、盗挖的文字记录。清褚人蠖《坚瓠集》说:“嘉靖中,盗发蜀先主墓,数盗穴墓而入。见两人张灯对棋,侍卫十余。盗惊拜谢,一人顾谓曰:“尔欲饮乎?‘乃各饮以一杯,兼乞与玉带数条,命速出。盗出外,口已漆矣,带乃巨蛇也。视其穴已如旧矣。”此说借盗墓者进入惠陵受到惩罚事,比喻刘备墓不可盗挖,也说明了刘备墓从未被盗挖。可是中国历史几千年,帝皇几百个,很少没有皇帝陵墓被盗挖的,那么刘备惠陵为什么没有被盗挖?因此,两宋时候就有人怀疑,惠陵不是刘备真墓,它只是纪念刘备的衣冠冢。刘备的真墓只能是在他病死的白帝城(四川奉节)处。此说几百年来多有流传。据说,60年代郭沫若路过奉节城时,也说过刘备真墓不在成都,而是在奉节。

 

1985年,陈剑提出刘备尸体葬在奉节说。他有三条理由:第一,奉节四月份后天气炎热,尸体最易腐烂发臭,要将它送到千里之遥的成都,实在不易;第二,据宋元以来典籍和地方志记载,甘皇后葬于奉节。而据《三国志》,甘皇后是与刘备合葬的,但她却没有葬在惠陵,可见刘备也是葬在奉节的;第三,刘备墓在奉节,在历史上多有传说,近年奉节城里多处出现人工隧道口,很像墓道,而且其走向均指向原府署(现县人民政府大院)。(《天府新论》1985年第3 期)陈剑还说,近年,文物探测队曾使用超声波开展物探,发现在大院所在地底深处,埋藏有两个建筑结构,分别为18米到15米长,高5 米。有专家认为它很可能就是刘备和甘夫人的真正墓葬。

 

但谭良啸、吕一飞不同意此说,他们针对陈剑说作了批驳,认为刘备葬于惠陵,史志言之确凿。我国早发明尸体防腐术;至于甘皇后葬处,《三国志。先主甘皇后传》有详记,“后卒,葬于南郡(湖北江陵),章武二年,追谥皇思夫人,迁葬于蜀,未至而先主殂陨。丞相亮上言:……会大行皇帝崩,今皇思夫人(甘皇后)神柩以到,又梓宫在道,园陵将成,安厝有期。…… 故昭烈皇后(甘皇后)宜与大行皇帝合葬,臣请太尉告宗庙,布露天下,具礼仪别奏。制曰可。”按刘备是公元223 年(蜀汉章武三年)四月,死于白帝城永安宫的。翌月,他的梓宫自永安宫护运到成都,八月安葬于惠陵,此处称“梓宫在道,园陵将成”,是指刘备之柩正在由永安运往成都的途中,成都的惠陵正在加速修建中,这份奏章是在白帝城(或正在途中)的丞相诸葛亮给成都的后主刘禅的,可见刘备和甘皇后确是合葬于惠陵的。谭良啸等认为,“刘备虽死于奉节白帝城,但确系运回成都安葬。此事陈寿的《三国志》记载甚明,陈寿生长在蜀地,曾在蜀国为官,岂能将国君的墓地错记?”

  

四川社科院学者沈伯俊近日也就笔者询问,持“刘备惠陵系真墓”说,他提出“最简单的理由有二:(一)史书明言刘备还葬成都;(二)所谓天热尸体难运之说,亦站不住脚。秦始皇比刘备早死400 多年,仍不顾路遥,还葬咸阳,到刘备时,防腐技术大有发展,何不可运尸回成都?”而“所谓奉节地下发掘古墓,实不可信”。

 

史料也为刘备墓在奉节提供了佐证,目前有4种版本的刘氏家谱均记载刘备葬于夔州府后花园,即现在的奉节旧县城县委县府附近的夔州宾馆内。明代《夔州府志》也曾这样记载:“昭烈之陵依依,甘后之墓匿匿。”刘备和甘夫人感情甚笃,应该合葬。而今,甘夫人墓在老城原夔州宾馆地下似乎已无争议。但根据史料记载,甘夫人墓曾经两次迁葬,即从公安葬蜀中,从蜀中迁惠陵,因此不能单纯遗诏这个记载即认定惠陵所在。

 

近年来,随着安阳西高穴“曹操墓”的热炒,关于刘备惠陵位于彭州的说法也甚嚣尘上起来。

 

刘备墓在四川彭山的莲花坝。持这种观点的人首先驳斥了《三国志》等历史文献中关于刘备尸体运回成都的记载。刘备死于农历的四月,对于四川来说,这是烈日炎炎、气温极高的夏天。当时的交通很不方便,从白帝城(今奉节)到成都全是逆行而上的水路和崎岖的山路,仅单行也得需要30多天时间。如果花这么长的时间把刘备的尸体运到成都,按当时的尸体保护技术,要使尸体不会腐烂是完全不可能的。死在夏天的刘备,他的尸体最多也不能30天不腐烂,也就是说诸葛亮根本不可能拉着臭气熏天的刘备尸体,经过长达三个多月的跋涉,把刘备安葬在成都。

 

四川彭山牧马乡莲花村也“冒出”一座规模宏大的古墓,当地人称之为皇坟,于是有专家便认为,刘备葬在彭山牧马乡莲花村的可能性也极大。因为刘备是一名乱世之皇,为了防止盗墓,他出殡时是数路同时进行,以迷惑他人。其次,成都到彭山仅需半天时间,水路交通十分发达,加之牧马山又是刘备的养马场,刘备手下的文武百官中有四名心腹是彭山人。因此刘备很可能就葬在距成都“半日马步”的莲花村。另据《彭山县志》记载:“治北四十里莲花坝有皇陵,并传莲花坝有皇庄。墓依山势,封土呈覆斗形,传此为刘备坟。” 

 

关于彭山这座刘备坟,当地流传的传说也比较多比较邪门,彭山牧马乡的莲花村自古就有皇坟的传说,这里的皇坟被周围9座小山丘环抱着,当地人称为莲花的9片花瓣,而皇坟正处在中心,被称为“莲心”。站在皇坟顶端,9座间距不远的小山丘尽收眼底。古代风水先生还把这一带叫做“九龙回头望”。这种“九龙回头望”只有封建时期的帝王才能享用。靠近皇坟的地方还曾发现一块数十吨重的灌县石。这座皇坟总面积达100多亩,全是由石灰、黄泥和这种灌县石等混合物夯筑而成。由于墓建筑中混合有石灰,所以在皇坟的半山腰以上,竟然看不到蚂蚁蚊虫之类的东西。

 

近年来,更多关于刘备惠陵就在武侯祠后的证据也逐渐公布出来,让这种争论更加激烈过瘾。

 

成都武侯祠博物馆2001年3月植树时,意外地在刘备墓的封土边缘挖掘的树坑中发现几匹蜀汉砖。这几匹蜀汉砖位于刘备墓的封土边缘约30厘米深处,离堡坎大约1米。砖的颜色与泥土近似,但质地坚硬,砖的一侧长边上镂刻着蜀汉花纹图案。经测量,这些砖长40厘米,宽25厘米,厚7厘米,是典型的墓砖。

 

武侯祠博物馆副馆长、研究员罗开玉博士说,从发现的这几匹蜀汉砖的质地和纹饰看,与成都平原常见的东汉砖非常近似,这些砖都是当时专为修建墓室所制。他认为,这次在刘备墓封土边缘发现蜀汉砖十分有意义,从侧面证明《三国志》等历史文献中关于惠陵与刘备墓记载的可靠性。

 

武侯祠博物馆研究部主任李兆成约见记者,并向记者提供了4大本由他们博物馆自己编纂的内部杂志《诸葛亮与三国文化》。李兆成说,据《三国志》记载,刘备死后,尸体由奉节运回成都,后与吴夫人合葬于惠陵(今武侯祠内)。而《三国志》的作者陈寿是蜀汉的观阁令史(从事文献档案管理工作),在蜀汉生活了30多年,他必定知道刘备的葬处。

 

南承觉得,不管刘备墓究竟在哪里,就让刘皇叔安生的在大地里长眠吧,几千年后的我们为了争口气、争利益,不惜打扰他老人家的清静,真的好吗?我们还是且认为武侯祠后的封土即为惠陵吧,毕竟证据是比较多的,而且游览、祭祀、纪念也非常方便。炒完曹操炒刘备,炒完刘备炒孙权,目测继续这样下去三国名人都不得安生了有木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成都武侯祠导游词
刘备的陵墓在何处?
成都之武侯祠
金 王庭筠行书《重修蜀先主庙碑》上
金 王庭筠行书《重修蜀先主庙碑》
碑帖系列:王庭筠《重修蜀先主庙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