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白族族称族源的由来

  白族是以商代就进入青铜文化时期的洱海土著居民“洱滨人”为主体,不断融合了西迁的僰人、蜀(叟) 人、楚人、秦人、汉人以及周围的一些民族,同时吸取了大量汉族及其他民族的文化,大体以大理国的建立(937年) 为标志形成的一个开放性的民族共同体。

  白族自称berp zi“白子”、berp nid“白人”、berp xuox“白伙”,他称有 “那马”“勒墨”,汉文史称有“僰人”“河蛮”“白蛮”“白人”等。明代以来,当地汉族多称其为“民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根据白族人民的意愿,正式定名为“白族”。

  关于白族的族源,学术界讨论了近一个世纪,看法不尽相同。主要的意见有四种,第一种是氐羌说。通过与其他藏缅语族民族的语言和文化比较,认为白族和彝族、傈僳族等藏缅语族民族一样,都属于原来分布于今青海、甘肃等地的古氐羌族群的一支,后南迁至洱海地区。第二种是土著说。根据洱海地区的考古材料,洱海地区在旧石器时期就有人类分布,从而认为现在的白族应该是土著居民。第三种是汉族移民说。历史记载和考古材料证实,白族地区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和中原地区有了文化上的联系。再加上白语和汉语之间的密切关系,部分学者认为白族和汉族在族源上有密切关系。第四种是多源说。通过多年的历史研究,又综合考古、语言等各方面的材料,现在学术界倾向于认为,白族是一个多源同流的民族共同体。白族著名史学家马曜提出的“白族异源同流说”,日益被学术界所接受。也就是说,白族是由洱海地区的土著居民融合了南下的氐羌族群的一支,秦汉以来不断融合了楚人、秦人、汉人,明代以来又融合了大量的汉族移民而形成的。多元的民族来源,造成了白族文化的多样性和深厚内涵,使白族在语言、文化上都表现出和云南其他少数民族不同的特点。

  白族多元的来源及后来的融合发展历史大体如下①:

  一、最早活动于洱海周围的土著居民洱滨人

  20世纪50年代以来,已发现洱海坝区的多处新石器文化和青铜文化。新近发掘出的洱海银梭岛贝丘遗址表明,早在5000年前,就有人类在洱海周围生活。这是云南省已发掘出的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

  在洱海银梭岛贝丘遗址发现以前,距今约4000年的洱海东岸宾川县白羊村遗址,长期以来被认为是云南进入新石器时代的最早遗存②。遗址居民是定居的农业民族,房屋都是平地起建的竹木结构建筑,墙基四周开沟,有柱洞,与现在的白族民居建筑相同,有大量陶、石、骨、牙、蚌器。居民种植稻谷,并从事渔猎、采集和捕捞,饲养狗、猪、牛、羊等家畜,具有南方文化色彩,同时出土的尖底瓶、瓮棺等,却又受到北方仰韶文化的影响。

  剑川海门口遗址发掘现场 摄影:杨伟林

  1957年发现的洱海北剑川海门口金石并用文化遗址,距今约3100 年,相当于商代,标志着云南原始社会的解体。遗址中出土石斧、锛、凿、刀、锥、镞、环、垫、纺纶等,不少器物通体磨光。新月形石刀的刀刃开于背面,与苍山马龙遗址出土者相同。出土铜器15件,有10件是青铜器。出土器物形式具有白羊村新石器文化的特征。

  1963年,在祥云县云南驿大波那出土的一座木椁铜棺墓,随葬品丰富,有锄、锛、斧等生产工具,矛、剑等兵器,筷、杯、樽、豆、匕等生活用具,铜鼓、葫芦笙等乐器,还有房屋模型、六畜模型。显然是边疆与中原经济文化交流的产物。遗址年代距今约2400年,相当于战国初期。

  通过对银梭岛、白羊村、海门口和大波那等文化遗址出土的房屋、建筑和器形构造等的鉴定,可以确认其居民应为今天白族的先民。由于他们分布在洱海周围的剑川、宾川、弥渡、祥云等地,可称为“洱滨人”或“洱海人”。洱滨人不是滇僰人,而是隋唐时期洱海地区土著居民“西洱河蛮”的前身,也即“白蛮”的主体部分。

  二、两汉时期的“僰人”西迁

  “僰人”是构成白族族源的一个重要分支。古“僰”“白”二字通用。《说文》说:“僰,犍为蛮夷。”古代僰人分布于僰道县之西、青衣江南沿岷江下游到达四川、云南东部以及滇中地区,与羌人同属氐羌族群,并交错居住,其在川东者称为“邛僰”,在滇中者称为“滇僰”或“蛮僰”。白族的故乡洱海地区历史上未出现僰人名称。因此,僰人当是后代迁入洱海地区的。秦代,“僰侯国”为秦占领,僰道县的僰人陆续南迁至“滇僰”地区。新莽时期,滇池地区的僰人起义,王莽派大兵镇压,僰人起义失败,一部人迁往滇西。《后汉书·西南夷传》说:“及王莽政乱,益州郡夷、栋蚕、若豆等起兵,杀郡守。”东汉“建武十八年(42年),夷渠帅栋蚕与姑复(永胜)、楪榆(大理)、弄栋(姚安) ……诸种反叛……十九年(43年) 遣武威将军刘尚等 ……追至不韦,斩栋蚕帅”。僰人栋蚕、若豆、孟迁等起兵失败后退往滇西地区,联合大理、姚安一带人民再度起义,说明洱海地区之“洱滨人”即使不是僰人,也早与由僰道南迁之僰人有了联系,也可能在栋蚕等起义之前,僰人受汉王朝压迫,已经不断迁往滇西地区了。

  三、蜀人和“叟人”入滇

  蜀人与“叟人”有密切关系,叟人的活动始于东汉而盛于西晋。叟族当是蜀族的一部分或与蜀族有密切的关系,自秦灭蜀后历汉魏晋战乱,蜀族四散,其流入中原者称“蜀人”,其融合于西南夷者则称“叟”。叟人的分布北接天水、略阳,南至巴蜀。在西北称为“氐叟”“青叟”,在四川汉嘉、越巂两郡称为“斯叟”或“徙”的叟人,汉化程度深,善于骑射,常被西汉、三国封建王朝征发至云南作战。三国时征用叟兵尤为盛行。西汉以来派到云南的叟兵,估计有数十万人。他们征服了滇池地区的僰人,僰人逐渐融合于人数较多的征服者叟人之中,“僰”的名称最后也被“叟”取代。“僰”与 “叟”都是氐人,《后汉书·杜笃传》称为“氐僰”,《华阳国志·汉中志》说叟是氐人,晋以后史书称“氐叟”。

  巴人与蜀人亦有密切关系,史籍中往往巴蜀并称。自汉武帝到新莽时征派到云南的士兵当有不少巴人。《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说:“巴人始祖禀君死,魂魄世为白虎,巴氐人以虎饮人血,遂以为祠焉。”《蛮书》卷十云: “巴氏其祖,击鼓而歌,白虎之后也。”白族先民以虎为图腾,有崇拜虎的习俗,他们之间在文化上或有某些联系。

  四、楚人、秦人、汉人向南、向西迁徙

  楚人、秦人都是春秋和战国时期汉人的前身。约在公元前286年,楚国农民起义领袖庄蹻率领一支农民起义军,从滇东南进入滇池地区,这是首批到达云南的内陆人民。差不多与庄蹻同时,公元前285年(秦昭襄王二十二年),秦派蜀郡太守张若从滇西北经营云南,“取笮及其江南地”。“江南地” 即指金沙江南岸的丽江、鹤庆、宾川、大姚、姚安一带,从中可知秦国的势力已到达滇西北一带,秦人自然也来到了洱海地区,正因如此,隋唐时期的 “松外诸蛮”才“自云其先本汉人”①。楚人和秦人是最早进入云南的汉族先民。

  西汉元封二年(前109年),汉武帝征发巴蜀兵击灭滇东北的劳浸、靡莫,大兵临滇,滇王举国降,“请置吏入朝,于是以为益州郡,赐滇王王印,复长其民”②。除了驻戍士卒外,汉王朝还募徙内陆豪民到滇池地区从事垦殖,大批汉人因此移入云南。新莽时,征发二十万士卒征云南。从先秦到汉代进入云南的楚人、秦人和汉人有一部分往西迁徙到洱海地区,因此,《新唐书·南蛮传》说:“自夜郎、滇池以西,皆曰庄蹻之裔。”

  两晋南北朝是云南境内民族大迁徙和融合时期。滇东夷化的汉族“大姓”和汉化的“叟帅”联合巴蜀地区的成汉政权,反对晋王朝的民族压迫,遭到残酷镇压,大部汉族屯民和叟人被迫往西迁到滇中和滇西地区,《华阳国志·南中志》所谓晋民“或入永昌”即指此。姚安发现的公元278年的晋墓墓砖,可以为证。

  从三国到两晋时期,在南中大姓的斗争消长中,爨氏独得发展壮大。隋代西爨统治已达洱海地区。南诏时,南诏王阁逻凤趁爨氏内讧吞并了西爨和东爨,以兵威胁西爨,“徙二十余万户于永昌城(今保山)”①,促进了滇西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

  苍山洱海——白族繁衍生息的美丽家园 摄影:杨伟林

  五、唐宋时期白族民族共同体的发展及形成

  唐宋时期,大体等同于南诏(738~902年) 至大理国(937~1352年) 时期。一般认为,南诏是由乌蛮王族和白蛮贵族共同建立的国家,由于南诏以白蛮社会、经济和文化为基础,乌蛮王族后来也被白蛮化了。白蛮不等同于后来的白族,尚未成为一个统一的民族共同体。公元937年,白蛮贵族段思平建立了大理国,这是一个以白蛮为主体的封建农奴政权。政治上的统一,经济文化的发展,使原本松散的白蛮部落迅速发展成为一个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从这个意义上说,大理国的建立,标志着白族作为民族共同体的形成。

  六、明代以来白族与汉族的相互融合

  明代在云南大规模进行屯田,分军屯、民屯和商屯,几乎遍布云南全省,屯种土地面积占全省当时总耕地面积的二分之一强。明代屯田影响深远。自战国末年到唐宋元时期,迁来云南的汉族人民人口数都未超过当地少数民族,并大都融合于白族先民之中,称为“白蛮”。元人李京《云南志略》记载,元代从昆明到楚雄、大理、保山一线的平坝地区都是“白人” (白族先民) 的分布区。但到明代大规模移民屯田开始,云南的汉族人口总数逐渐超过少数民族,原来世居昆明至保山一线的白族也大多数融合于汉族之中。而在洱海区域的白族核心分布区,屯田的汉族人口又先后融入白族之中。民族是历史形成的。明代以前汉族白族化,明代以后白族汉族化,这是云南坝区民族发展的总的规律。

  白族是一个亲仁善邻的开放性民族。从古代银梭岛、白羊村新石器文化到海门口、大波那青铜器文化时期,活跃于洱海周围的是白族先民“洱滨人”。西汉末年,世居四川东部和滇池地区的邛僰和滇僰,在新莽政权镇压下部分西迁。汉晋时期,宦游、戍边、经商的汉族不断落籍云南;晋宋之际,不少内陆汉人避乱到达洱海地区;唐代,南诏政权掳掠大批内陆汉族人民,宋代也有不少四川起义军和农民迁来云南;明代大量移民屯田。历代先后移入云南的汉族不下百万,大都融合于白族之中,明以后白族又大部同化于汉族。此外,哀牢之后的南诏王族,云龙县的阿昌族和洱海地区少数彝族,也先后融合于白族之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为什么说白族是最接近汉族的少数民族,她到底是如何起源的?
白族,那些神秘的历史色彩
白族
白族文化史上的三次辉煌
方国瑜 | 略论白族的形成
补南诏大理史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