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听听那雨声

听听那雨声_《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李商隐_悦读悦美·霓裳一曲千峰上

竹坞无尘水槛清,

相思迢递隔重城。

秋阴不散霜飞晚,

留得枯荷听雨声。

一个深秋的夜晚,诗人寄宿在一位骆姓人家清幽雅致的园亭里,寂寥中怀念起远方的朋友,听着秋雨洒落在枯荷上似有若无的声音,写下了这首富于情韵的小诗。诗题中的崔雍、崔衮是诗人的表叔、知遇者崔戎的两个儿子。这首诗就是诗人与崔雍、崔衮告别后在旅途中的寄怀之作。

“留得枯荷听雨声”,这是怎样一幅让人想想都能沉醉在其中的画面啊!更何况又是在“竹坞无尘水槛清”的环境中,竹林如屏,纤尘不染,青青栏杆,池水清澄;“秋阴不散霜飞晚”——深秋时节,天气阴沉,晚来霜风紧,于是,“相思迢递隔重城”,诗人沉浸在对远隔重城、路途迢迢的兄弟的怀念中,这样的夜晚,听秋雨淅沥,滴打在枯荷上似有若无、错落有致的声音真有一种说不出的情致和韵味。

本来枯荷给人的是一种衰败萧瑟之感,但对诗人这样一个旅宿在外、思念亲友、夜不能寐的人来说,能卧听枯荷秋雨的清韵让诗人不由得深幸枯荷之留了,而这“听雨”也竟有了一种特别的美感,蕴涵了一种特有的意境。这单调而凄清的声音,更衬托出环境的寂寥,也更加深了诗人对朋友的思念,让人不禁想起的是晏殊“高楼目尽欲黄昏,梧桐叶上萧萧雨”,是元好问的“骤雨过,珍珠乱撒,打遍新荷”,是李清照“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更是温庭筠的“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www.guayunfan.com)

记得《红楼梦》第四十回《史太君两宴大观园金鸳鸯三宣牙牌令》中有这样一个片段——那日,众人游至荇叶渚,宝玉眼见得满池残荷,不禁想要找人把这甚是煞风景的残荷拔掉,偏是黛玉不肯:“我最不喜欢李义山的诗,只喜他这一句:‘留得残荷听雨声’。偏你们又不留着残荷了。”宝玉为林妹妹着想,便留下了这荷。世人多酷爱鲜洁娇嫩的荷花,爱这“出淤泥而不染”的别样风韵。若是真到了叶残花凋之时,真能品味这润雨残荷的又有几人?看来黛玉真的是深得义山听雨滴残荷的神韵了。

其实听雨的经历,贯穿每个人的一生。不同的人、不同的人生经历、不同的人生阶段、不同的心境下会有不同的体悟。蒋捷的《虞美人·听雨》把这种不同的人生况味,点点滴滴抒发得淋漓尽致。“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凭,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少年时在歌楼上听雨,红烛明灭昏罗帐,一派热闹和香艳,“少年不知愁滋味”“不知今昔是何年”;壮年时漂泊在外,在客舟中听雨,江阔云低,西风中失群雁阵阵悲鸣,想起独自飘零的困顿和艰辛,联想起自己就像这离群的孤雁,心中是无尽的凄凉和无奈;而今两鬓已斑白,寄身僧庐,任阶前细雨点滴到天明,悲欢离合都去也,终是无凭,这是老来世事洞明后的欲说还休。对人生和世界的体悟大都要经历这样的阶段吧。

记得很小的时候不喜欢下雨天,因为下鱼就意味着要待在家里,不能出去玩,所以往往听着雨声盼天晴。有一次去外婆家玩,晚上下起了大雨,和表哥表姐蜷缩在沙发上,听着外面的风声雨声,想象着童话故事里的妖魔鬼怪会不会来。少女时代的我,最喜欢下雨天坐在被窝里,听着雨声看小说。若是看曲折惊险的,心会随着雨声不觉紧张起来,若是看到哀婉动人的,心也会不觉潮湿起来。读大学时曾和几个要好的同学去爬山,不觉被山的奇险秀美所吸引。年轻人爱冒险,我们打算走人迹罕至的山路,不想竟迷路了,这时山上又下起了雨。匆忙中躲进了一个山洞。听着外面的雨声,心中有冒险的激动也有着隐隐的恐惧。雨停了,我们平静下来,辨明了方向,一场虚惊。而这次躲在山洞中听雨的经历成为学生时代最珍贵的记忆。从上大学时就离开家,一个人在外难免会有情绪低落、心情不好的时候,若是正赶上雨天,听着雨声,更是平添了一分感伤。思乡之情、思念远方的亲人好友之情油然而生。余光中的那篇散文《听听那冷雨》,真是字字珠玑,把听雨声泛起的乡愁抒发得不着丝毫刻意的痕迹而又深深触动每个游子的心弦——

惊蛰一过,春寒加剧。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即使在梦里,也似乎把伞撑着。而就凭一把伞,躲过一阵潇潇的冷雨,也躲不过整个雨季。连思想也都是潮润润的。

雨天的屋瓦,浮漾湿湿的流光,灰而温柔,迎光则微明,背光则幽暗,对于视觉,是一种低沉的安慰。雨敲在鳞鳞千瓣的瓦上,由远而近,轻轻重重轻轻,夹着一股股的细流沿瓦槽与屋檐潺潺泻下,各种敲击音与滑音密织成网,谁的千指百指在按摩耳轮?“下雨了,”温柔的灰美人来了,她冰冰的纤手在屋顶指弄着无数的黑键啊灰键,把晌午一下子奏成了黄昏。

……

雨在作者的笔下化作思乡的精灵,听听那冷雨,从竹楼到瓦屋到旧式的古屋、听听那冷雨,从江南到台湾到美国、听听那冷雨,从远古到近代到现代……前年,我得到一次宝贵的机会——在浙北的德清,我见到了余光中先生。先生已入暮年,但口吐珠玉,神采飞扬,让人浑然忘却了他的白发。当时,真的好想好想能够和先生一起,“听听那冷雨”!

无论是李商隐的“留得残荷听雨声”,或是李清照的“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蒋捷的“少年听雨歌楼上”,抑或是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还是我们每个人一生中听雨的经历,听雨总是伴随着记忆、思念、想象还有对人生的感悟。尤其是静夜听雨,那点点滴滴滴入心头的,是否也如这残荷一样透着悲凉,让人体悟到生命的短暂与凄美?听雨,是生活之中难得享受的宁静与清韵,是铅华洗尽的纯净,是盛宴散尽的清寂和绚烂过后的静美,也是繁华过后的回归……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八首听雨古诗词:一叶一声是悲欢,一点一滴是流年,写尽人生百味
林黛玉最不爱李商隐诗作,却偏爱其中一句,为何?意境太美!
【音画文】雨叩帘珑 轻吟如梦
描写雨的古诗词名句总结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诗词中的秋雨:有情还是无情?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