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濮族(倮倮族,今彝族)》(梁沫之)

 西南诸族,最为复杂,名称亦多。史书所言其亦不详,故后人多惘。我国古代,通称为蛮。古代称四方之异族曰:夷蛮戎狄。皆以其方位而言,而非以其种族而言。遂习以为称,遂不知其种族之本名。今日西南者,分为“苗、濮、羌、藏”五族。今述濮以示之。

余所学亦有不精,西南民族史和外国民族史为余所学之短板,今日所述不确处,望见谅。

濮,亦称卜。又称倮倮。49年建国后称彝族。然此族名实应为濮族。《山海经--海外北经》曰:“有青龙焉,状如虎,名曰罗。”濮族,亦西南一大族也。此族与苗族相接,而种族则断然不同。近代学者称:“其异,云贵人类能言之。”日本民族学者乌居龙藏,探险于苗疆。言其人种、习俗、文明。彼此皆有差异。曰苗族与濮族,二者世为仇眦,相互攻伐,时代久已。濮族所居,皆今日之黔江、金沙江、大渡河流域,所居大致于横断山脉处。

班固著《汉书》所谓“南夷君长以十数,夜郎最大。其西扉莫之属以十数,滇最大,自滇以北,君长以十数,邛(qiong)最大。”然此族居地,实不止于此。《山海经--中山经》曰:“荆山,其中多牦牛。”此亦濮人在今湖北之证。余案濮族古代,居地实至湖北,河南,北与华夏族相临近。

《左传》:昭十九年,楚子为舟师以伐濮。费无极言于楚子曰;若大城城父,而置太子焉,以通北方,王收南方,是得天下也。此言在迁郢(ying)以后,则此濮必在郢之南。

濮族古国中,以夜郎及滇为最大。自汉朝开此等地方为郡县后,各中蛮夷大姓,皆多从汉姓。

范晔作《后汉书》云:公孙述时,牂牁(zang ke)大姓龙、傅、尹、董氏。与郡功曹谢暹(xian)保境为汉。光武帝嘉之,并加褒赏。《唐书》所载,有东谢蛮,在黔州西三百里。其附近牂牁蛮,东谢之南曰西赵,西曰夷子。东谢及牂牁,酋长皆姓谢氏;牂牁后改赵氏为酋长。西赵酋长姓赵氏;夷子酋长姓李氏;宋时,有龙、方、张、石、罗五姓。常奉职贡,受爵命;而龙氏最大。宋神宗元丰七年,有程番,乞贡方物,愿依五姓例著籍,许之。宋哲宗元符二年,有韦番者,亦来贡,总称西南七番云。

而滇中望族者,爨(cuan)为最著。《唐书》云:西爨,自云本安邑人。七世祖为晋南宁太守(今云南曲靖县)。中国乱,遂王蛮中。爨有东西之分,东爨谓之乌蛮,西爨谓之白蛮,即今所谓白倮倮,黑倮倮也。其种族有别,白倮倮,皮肤较白,发黄,眼碧,身长,其盖白种也。疑与白种混血。黑倮倮较短小,肤色较黑。又云:黑倮倮皆黑帽,白倮倮皆白帽。乌蛮种落,见于《唐书》者:曰阿于路(居今四川庆符县,屏山县)、阿猛、暴蛮、卢鹿蛮、磨弥敛,勿邓(居今四川会理县)。其北有初裹五姓。又邛部六姓之中,其五姓为乌蛮。丰琶。两林与黎(四川汉源县)戎(四川宜宾县)及四川西昌县三地栗蛮二姓、雷蛮三姓、梦蛮三姓,皆属勿邓。南诏附近,有独锦蛮、施蛮、顺蛮,及默写蛮(今云南丽江、剑川一带)。滇池之西者,有徙莫袛蛮、俭望蛮(今楚雄一带)、白水蛮(姚安大姚境内)。白蛮者,自今云南曲靖南至建水县。

此外属于乌蛮者:蒙蛮、夷蛮、讹蛮、狼蛮。夷望、鼓路、西望、安乐、汤谷、佛蛮、亏野等十二部落。多之不费述。虽未明知其属于白蛮或乌蛮,然其居地及其习俗观之,皆与白蛮乌蛮同种,亦为濮族也。 濮族之枭雄者,唐时为皮逻阁。其并南诏诸部。此处不费述。 濮族居于黔江及金沙江流域者,久以耕种为业,然皆散居,故无大部落,遂无大盛。其在郁江流域者则较为强劲,唐时之西原蛮,宋时之广源州蛮皆于此。

大理,即南诏也。《唐书》云: 乌蛮之别种。其先渠帅有六,蛮语谓王曰诏,故号六诏。六诏为:蒙嶲gui诏(四川西昌县)、越析诏(云南丽江县)、浪穹诏(云南洱源县)、邆赕诏(云南邓川县)、施浪诏(洱源之东)、蒙舍诏 (云南蒙化县) 。蒙舍诏居诸部南,故称南诏。其王为蒙氏。

自蒙元以来,云贵之地,日益开化,诸濮族皆列为土司。元置乌蒙,乌撒等处宣慰司。明初,付友德平其地,分设四土府。其地西连贵阳,与水西安氏辖境相接,实滇、黔之要地。满清时,平乌撒,置威宁,余三府属四川。雍正帝时,三府改云南。

文明开化及习俗:濮族耕种开化较早。《汉书》述西南夷,自夜郎至邛qiong都 ,皆 椎髻耕田,有邑居。多精于耕种,寡畜牧,无桑蚕,多出鹦鹉,孔雀。《唐书》述诸濮族之俗,皆以十二月为岁首。父母丧,斩衰布衣,近者四五年,远者五六年。婚姻以牛酒为礼。有城郭,知阴阳历数。其俗尚鬼。《汉书》曰:好巫鬼禁忌。《唐书》曰:其主祭者为鬼主。每户出一牛,或一羊,就其家祭之。大部落有大鬼主。小家百姓则置小鬼主。

濮族之俗自古则散居,小聚居。无大部落,故其文明程度虽高,而无强盛之原因也。其稍强大者,亦爨cuan氏,南诏也。

今日之现状:49年建政权后,倮倮改名为彝。然倮倮一族,今仍散布云南全境,四川西昌,贵州威宁、普安一带。旧称白夷,又作摆夷。人皆盘发于头顶上,其俗与汉族之古俗椎髻相似。所居房屋皆平顶。自古亦有文字,即倮倮文。某民族自有其语言、习俗、文字。可见濮族文明程度之高。

有所述处不确,请多指教。

原创---梁沫之

2016.2.09.于烟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段丽波 | 分化与发展:南诏大理国时期的东部乌蛮
部分不同国家、民族史料中关于南诏王室蒙氏为白人的记载
彝族历史文化-
濮人种茶考(探秘云南三千年茶叶种植史)
古代云南的辉煌你难以想象!
爨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