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剑川农耕文化雕塑群


        在剑川县金华古城东面,金龙河畔、金龙风雨桥边,有一个农耕文化雕塑群,剑川的白族艺术家们,用精湛的雕塑艺术把剑川白族传统的农耕文明淋漓尽致的展现要大家面前。这个雕塑群现在也只是雏形,还正在建设之中。

            这是传统的犁田方式。很多的时候,牛前面还有一个牵牛鼻绳的小孩。

          剑川农耕文明至少已经有3000多年的历史。根据对剑川海门口遗址(剑川县甸南镇海门口村)三次(1957年和1978年和2008年)文物考古研究结论:是目前中国发现的最大水滨“干栏式”建筑聚落遗址,三次发掘共出土各类遗物约3000余件,包括陶器、石器、骨角牙器、木器、铜器、铁器、动物骨骼和农作物遗骸(炭化稻、麦、粟)等,其中第三次发掘出土铜器18件。距今已3 0 0 0多年,相当于商代末期,就有了高度发达的农耕文明。

  白族人犁田,一般都较深,两条水牛还显费力。

           勤劳的白族人在劳作。

      这是传统种蚕豆法,工具是用天然弯曲的枝条做成,至今仍在沿用。

           农妇从较远的秧苗田那边背秧苗到稻田这边。

   抛秧苗。

   传统手工插秧展示。

    小孩也经常参加劳动,乐在其中。

   小狗也坚守在田埂上。  

 

   送饭的老奶奶。

  玩皮的小孩见到送饭的老奶奶来,甚是激动,忙招呼大家停下手中的活,准备吃饭。

   农妇抽空在田边哺乳。

  母子哺乳图。

  老汉背了两大捆稻谷。

 

          传统的打稻谷法。两个一长一短棍子,长的稍粗,拴在一起就是打谷子的好工具(白族话:jigai)。

       穿蓑衣的农妇。

  打稻谷场景。

   景区边坐在崇善亭中休闲的老人们,边聊天边听白族曲调。

   农耕文化雕塑群边的金龙桥(为四孔木梁桥,经几番重修,还保留原有特色),是滇西茶马古道上留存不多的风雨桥之一。根据《徐霞客游记》,该桥明代已经存在,剑川籍白族文化名人赵藩(成都武侯祠著名的'攻心联'、昆明大观楼'天下第一长联'即为其手书)曾题联赞道:“东道安行,喜看簦屩人如织;西来接引,闻说津梁我已疲。”簦,古代指有柄的笠。屩,指草鞋。

   [剑川文明] 剑川除了中国木雕艺术之乡、白族文化聚宝盆、云南文明之源、蒙语激情抵达的地方外,与剑川有关的赞誉还可以排的很长很长。这里自然风光秀丽、民族风情多姿多彩,文化底蕴深厚、名人辈出,是东南亚茶马古道交通要冲。敢为人先的胆识使这里在3000多年前就有了高度发达的农耕文明,开放包容的胸襟使这里在很早时期就有了商贸往来,本土文化、汉藏文化、中原文化、欧亚文化在这里相互碰撞和交流,形成了多元化交相辉映的文化生态,铸就了这里民族文化具有极高价值和唯一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寻福63 | 没有“风花雪月”,但这里才是白族文化的“聚宝盆”
我们在剑川石宝山相会
2012清明节旅游 玩转国内十大最美城市 图
为什么世界历史上有一个悖论:即一个高度发达的文明会被一个相对野蛮的文化所摧毁?
纪录片《稻之道》:由“稻”入“道”,解开稻作文化密码
探访晋南农耕文明雕塑博览园,国内外23组雕塑把艺术融入黄土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