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娄底财政收入与经济增长实证分析
“经济决定财政,财政影响经济”。在众多经济指标中,财政收入与GDP是最受关注最为关键的两个指标,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关系密切。一般来说,财政收入与GDP的比例关系、增长弹性应保持在合理的范围之内,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过高、增长速度过快有可能加重企业和个人的负担,从而抑制消费和投资,不利于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反之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过低、增长速度过慢,有效财力不足就会降低财政调控经济、支持经济的能力,同样不利于整个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各级政府对财政收入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分析研究非常关注,本文拟应用统计分析方法和计量分析模型,根据实际的统计数据,对娄底近年来财政与经济发展的总体情况、两者的相关性、协调性进行分析,找出娄底经济发展和财政收入增长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按照科学发展观和建设和谐娄底富裕娄底的要求,就促进全市经济与财政收入稳定较快增长提出一些对策建议。
一、财政与经济发展的总体情况分析
进入新世纪以来,娄底坚持“加速赶超”发展战略,狠抓项目建设、园区建设,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积极培植新的经济增长极,培养新的财源税源,同时立足本地实际,下大力气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全市经济持续快速增长,财政收入规模不断扩大。
(一)GDP总量、财政收入不断跃上新台阶。2000年,全市GDP仅166.73亿元,此后十年,经济加快发展,规模不断扩大,连续跃过200亿元、300亿元、400亿元、500亿元大关,至2010年,全市GDP跨越600亿元台阶,达到678.7亿元,是2000年的 4.07倍,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11.5%,比改革开放以来前22年年均增幅快2.7个百分点。特别是2004年以来,在工业经济的强劲推动下,全市经济步入历史以来的持续高速增长期,7年来除2008年因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增长11%以外,其余6年增速均在12%以上,7年年均增幅达12.9%;期间人均GDP也从2000年的4477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17569元,年均增长11.1%。按名义增长率计算,2000-2010年GDP年均增长15.1%,比改革开放以来前22年年均增幅快0.4个百分点,而2004年以来7年年均增长率高达18.1%,大幅高于2000年以来前3年增幅10个百分点。
表1           2000-2010年娄底GDP、财政收入总量情况
单位:亿元
年份
GDP总量
人均GDP(元)
财政总收入
地方财政收入
财政支出
2000
166.73
4477
9.85
7.58
11.42
2001
179.85
4820
10.44
8.04
14.55
2002
189.6
5068
11.03
8.46
17.91
2003
211.19
5632
12.08
9.13
20.09
2004
267.83
7120
15.41
10.6
24.36
2005
302.29
7960
20.19
12.27
28.39
2006
349.35
9076
26.16
15.32
37.58
2007
431.82
11109
32.75
19.05
55.06
2008
526.9
13471
40.07
22.33
66.03
2009
568.31
14454
45.51
25.54
88.98
2010
678.71
17569
56.29
30.01
106.66
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娄底财政收入水涨船高,收入规模持续扩大,可用财力日益增加,对经济社会的扶持力度不断加强。2000年,全市财政总收入不足10亿元,仅9.85亿元。此后十年,财政总收入连续跨越了10亿元、20亿元、30亿元、40亿元、50亿元大关,至2010年达到56.3亿元,为2000年的5.72倍,十年年均增长19.0%,增幅高出GDP名义增长率3.9个百分点;同期,地方财政收入从2000年的7.58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30.01亿元,十年年均增长14.8%;财政支出从2000年的11.42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105.32亿元,十年年均增长24.9%,财政支出更多的向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和就业民生和公共服务领域倾斜。
(二)经济结构、财政收入结构不断得到改善。娄底建市时间不长,起步较晚,改革开放之初,全市经济以农业、手工业和低水平采掘业为主,产业结构粗糙,经济效益低下。改革开放以来,娄底人民积极内引外联,充分挖掘和发挥资源型城市的优势,不断改善传统粮猪型种养农业,做大做强新型工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产业结构逐步得到改善,第一产业比重逐年降低,第二、三产业交替加速发展,全市经济正朝着工业化中期迈进。2010年,全市三次产业结构为14.7:53.8:31.5,与2010年相比,第一、三产业比重分别降低9.4和6.8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在工业经济的强劲拉动下上升16.2个百分点;与改革开放之初的1978年相比,第一产业比重降低21.6个百分点,第二、三产业比重分别上升10.3和11.4个百分点。分阶段看,九十年代以前产业结构一直维持着“二一三”结构,比重也基本没发生大的变化,一二产业占领全市经济的主要地位;“九五”“十五”时期,第三产业进入高速发展时期,1991年-1998年连续8年增长达到13.5%以上,1991-2000年十年年均增长率达到13.8%,高于同期经济增长3.3个百分点,高于第二产业增长0.8个百分点,十年间,第三产业比重也从21.7%上升到38.3%,年均上升1.66个百分点,产业结构也从“二一三”转变为“二三一”,二、三产业成为推动全市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十五”“十一五”时期,娄底大力实施“后发赶超”“加速赶超”战略,随着涟钢薄板工程、双峰海螺、金电异地扩建等大项目的相继竣工投产及娄底经济开发区等工业园区建设力度的加大,全市工业经济取代第三产业高速增长,2003年-2010年7年间除2008年增长12.4%外其余6年工业增加值增长均在14.3%以上,期间年均增长高达16.5%,高于同期经济增长3.6个百分点,高于第三产业增长5.0个百分点,2001-2010年十年间,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从32.9%上升到48.7%,第二产业比重也从37.6%上升到53.8%,年均上升1.62个百分点。
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主要税源产业第二、三产业的加速发展也使财政收入结构得到不断改善,收入质量大幅提高。财政收入中税收收入增长加快,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的比重持续上升。2010年,全市地方财政收入中税收收入22.12亿元,为2000年的5.18倍,年均增长17.9%,高于同期地方财政收入增速3.1个百分点;税收收入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达到73.7%,比2000年提升17.4个百分点。税收收入中,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三大主体税种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更是快速增长。2010年,三大税收分别达到4.45、6.01和0.81亿元,分别为2000年的5.87、5.61和7.5倍,年均增速分别为19.4%、18.8%和22.3%,增速均高于税收收入的增长。相反地,由于市县两级政府不断清理整合各类收费项目,取缔各项不合理收费,非税收入呈小幅增长态势,在财政收入中的占比不断降低。2010年,全市各类非税收入7.89亿元,为2000年的2.38倍,年均增长9.1%,低于税收收入增速8.8个百分点,非税收入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也从2000年的43.7%下降到2010年的26.3%,年均下降1.74个百分点。
二、财政收入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分析
(一)财政收入弹性系数分析
财政收入弹性又称财政收入的GDP弹性,是指财政收入增长速度与GDP增长速度的对比关系,即GDP每增减1个百分点,财政收入增幅随之变动的情况。由于国家及各级统计部门对外公布的GDP增长率是按可比价计算的,而财政收入按现行价格为基础征收,财政收入的增长率也是按现行价格计算的,如将两者直接对比,在物价上涨的情况下,有可能造成财政收入增速相对于GDP增速的“虚高”。因此,为了排除物价因素的影响,在对比两者的增长率时,以下本文统一采用名义增长率。一般情况下,财政收入弹性应当大于或至少等于1,以下是2001年至2010年娄底财政收入弹性变动情况分析表,表2所示,
表2           2001-2010年娄底财政收入弹性分析表
年份
GDP增长%
财政总收入
地方财政收入
增长%
收入弹性
增长%
收入弹性
2001
7.9
6
0.76
6.1
0.77
2002
5.4
5.7
1.06
5.2
0.96
2003
11.4
9.5
0.83
7.9
0.69
2004
26.8
27.6
1.03
16.1
0.6
2005
12.9
31
2.4
15.8
1.22
2006
15.6
29.6
1.9
24.9
1.6
2007
23.6
25.2
1.07
24.3
1.03
2008
22
22.4
1.02
17.2
0.78
2009
7.9
13.6
1.72
14.4
1.82
2010
19.4
23.7
1.22
17.5
0.9
2001—2010年间娄底经济发展状况总体良好,增幅逐年提高,财政总收入增幅自2004年开始高于GDP增幅,总收入弹性基本保持在1以上,表现为富有弹性。2005年总收入弹性达到2.4, 即GDP每增长1% ,财政总收入增长2.4%;但地方财政收入弹性不太乐观。2001-2010年十年间有6年收入弹性在1以下,只有2005-2007年、2009年4个年份收入弹性大于1,最高为2009年,达到1.82,总体来看弹性不足,但近年来有所好转。
图1  财政收入和GDP 增长率对比图
(二)财政收入与GDP相关性分析
从理论上讲,经济规模的大小决定财政收入的高低,财政收人的增长归根结蒂取决于经济的增长。为了全面衡量娄底经济发展对财政收入的影响,我们选取反映经济增长X ( GDP)为解释变量,财政总收入Y为被解释变量进行回归分析,所选样本期为2000—2010年。利用Excel统计分析工具进行线性回归:
Y = a + bX
利用表1中的数据得出回归方程结果为:
Y = - 7.2597 + 0. 09243X
上述方程中,判断系数R2 = 0. 9956,说明回归方程拟合程度很高; F = 1857.07,回归方程的F > F0. 05,说明方程总体的线性关系显著成立,回归方程是有意义的, 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解释程度较高,这表明近年来娄底财政总收入增长的最主要因素是由于经济增长的拉动,当GDP每增加1000万元时,财政总收入增加92.43万元。
同样对地方财政收入进行回归分析,得到回归方程结果为:
Y = - 0.1887 + 0. 04411X,
上述方程中,判断系数R2 = 0. 9958,说明回归方程拟合程度很高; F = 1506.75,回归方程的F > F0. 05,说明方程总体的线性关系显著成立,回归方程是有意义的,当GDP每增加1000万元时地方财政收入增加44.11万元。
三、财政收入与经济增长的协调性分析
(一)财政与经济发展水平总体协调
具体来看,一是发展速度、结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从以上分析中我们可以知道,全市财政与经济持续较快增长,两者增长速度基本同步,虽然收入弹性有高有低,但波动幅度不是很大,趋势保持一致;两者结构变化也比较协调,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同时也改善了财政收入结构,税收收入占GDP的比重随二、三产业比重的上升而上升;二是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稳步小幅提升。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一方面反映了财政在GDP分配中的集中度,即当年GDP中财政集中掌握的支配权的多少,对经济和社会发展调配能力有多大;另一方面反映了单位GDP对财政收入的贡献份额,即GDP对财政收入的贡献率有多大,财政在经济总量中提取的比重是否适当,税收负担的水平、税负的承受能力是否合理。从2000年以来的数据分析看(见表3),我市财政
表3     2000-2010年娄底财政收入占GDP比重对比表
单位:%
娄底
湖南省
全国
年份
财政总收入占GDP比重
地方财政收入占GDP比重
财政总收入占GDP比重
地方财政收入占GDP比重
财政收入占GDP比重
2000
5.9
4.5
9.1
5.0
13.5
2001
5.8
4.5
9.4
5.4
14.9
2002
5.8
4.5
10.2
5.6
15.7
2003
5.7
4.3
10.5
5.8
16
2004
5.8
4
10.9
5.7
16.5
2005
6.7
4.1
11.3
6.0
17.1
2006
7.5
4.4
11.6
6.2
17.9
2007
7.6
4.4
11.9
6.4
19.3
2008
7.6
4.2
11.4
6.3
19.5
2009
8
4.5
11.5
6.5
20.1
2010
8.3
4.4
11.7
6.7
20.7
总收入占GDP比重2004年以前稳定在5.8上下,2005年开始小幅稳步提升,2010年达到8.3%,说明我市经济运行总体效益好转,财政总收入增长快于GDP增长;地方财政收入占GDP 的比重十年来稳定在4-4.5%之间,说明地方财政收入与经济近乎同步增长;三是财政收入与经济总量在全省排位匹配。从表4可以看出,2010年,我市GDP总量为678.71亿元,位列全省十四个市州的第十一位,地方财政收入30.01亿元,同样位居第十一位,地方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为4.4%,收入水平在全省排位第十位,表明我市经济与财政发展水平基本相当。
表4           2010年娄底财政与经济在全省的位置
GDP(亿元)
地方财政收入(亿元)
地方收入占比%
地方财政支出(亿元)
全  省
16037.96
1081.69
6.7
2702.48
长沙市
4547.06
314.28
6.9
403.33
株洲市
1275.48
78.04
6.1
156.98
湘潭市
894.01
47.38
5.3
106.81
衡阳市
1420.34
75.89
5.3
209.33
邵阳市
727.29
31.53
4.3
161.61
岳阳市
1539.36
51.9
3.4
165.34
常德市
1491.57
70.02
4.7
177.3
张家界市
242.48
14.31
5.9
55.09
益阳市
712.28
24.5
3.4
116.75
郴州市
1081.76
62.71
5.8
161.15
永州市
767.01
33.06
4.3
144.39
怀化市
674.92
35.67
5.3
145.55
娄底市
678.71
30.01
4.4
106.66
湘西自治州
303.54
17.78
5.9
104.11
市州小计
16355.81
887.08
5.4
2214.4
娄底在全省的位置
11
11
10
12
(二)财政与经济发展比较水平偏低
仍然较弱,在全省处于相对落后状况;。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一方面反映了政府对经济和社会发展调控能力的大小,另一方面反映了政府在经济总量中提取的财政比例是否得当,一般来说,随着经济发展水平和运行质量的提高应呈逐步提高趋势。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发达国家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平均为40-50%,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也将近35%,2010年我国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为20.7%,大幅低于发达国家水平,与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相差较大。从近十年来的数据资料看,全市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19.0%,高于GDP增速3.9个百分点,而同期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4.8%,低于总收入速度4.2个百分点,也低于GDP增速0.3个百分点;十年间财政总收入弹性为1.26,而地方财政收入弹性仅为0.98,这表明全市上划中央税收和省级税收增长明显快于地方财政收入增长。这主要是因为我市经济结构主要是以工业为主导,税收收入以增值税为主体。2010年全市实现工业增加值364.86亿元,占GDP的比重达53.8%,完成增值税27.41亿元,占全部税收的53.3%,但在全市财政收入中,增值税仅4.45亿元,占税收收入的比重仅为37.6%,说明我市辖区内工业企业对国家和省级贡献较大,而市县级财源、税源相对薄弱;四是财政支出与财政收入矛盾突出,财政对经济的促进作用有限;从近十年来的数据资料看,全市财政支出呈快速增长态势,2010年,全市地方财政支出总额达106.66亿元,为2000年的9.3倍,十年年均增长25.0%,高于同期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0.2个百分点,高于GDP增长10个百分点;地方财政支出总额大于地方财政收入总额76.65亿元,支出来源更多的依赖于上级补助收入,2010年上级补助收入达到78.18亿元,为地方财政收入的2.6倍;财政支出的快速增加,一方面加大了对文教卫、社会保障、公共事业等民生和社会事业的支出力度,另一方面也加大了对经济部门的扶持和引导力度。但由于财力有限,且政策性支出的刚性越来越大,财政对经济的促进和引导作用十分有限,特别是当前我市产业转型和结构调整任务重大的困难时期,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和扶持,目前的财政状况难有大的作为。
四、促进娄底经济与财政收入增长的对策建议
十年来,娄底经济与财政均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就,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保持了良性发展的态势;财政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调整总体协调、相辅相成,经济持续较快发展,财政收入稳定增长。但是我们也发现了诸如我市财政与经济总体水平偏低,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不高、财政收入与经济增长有待于进一步协调、地方财政收入增长慢于财政总收入增长、财政收支矛盾突出等问题的存在。为使财政收入保持稳定增长,提升全市经济运行质量和财政集中程度,实现财政收入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良性循环,建议采取如下措施。
(一)加快发展,做强做大娄底经济。经济是源,财税是流,根深才能叶茂,源远才能流长,只有经济发展了,经济规模做大了,才能确保财税收入的不断增加。从以上分析我们知道,娄底财政收入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基本相当,规模偏小,总量不足,在全省同处于相对落后状态。为此,我们要坚定不移的继续实施“科学发展,加速赶超”战略。针对当前赶超步伐不快的现状,一是要继续实施投资带动战略,以投资促增长,促转型。近年来我市大力实施“项目建设年”活动,固定资产投资持续高速增长,一批大项目相继建成投产,经济园区建设成效显著,促进了全市经济的较快增长和财政收入的快速增加。但由于我市建市较晚,经济基础较差,产业结构传统单一,还需在较长时期内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和不断引进新的产业项目。因此积极招商引资,继续加大投资和技改力度,以投资促经济增长、促结构调整是最为有效的途径和手段;二是要创造条件扩大消费需求。近年来我市消费增长缓慢,消费率连年下降,消费对经济增长拉动乏力,很大程度上是受制于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高,城市化率偏低,消费观念陈旧,消费环境不优等主客观因素的制约,我们要有针对性的创造条件,落实各项收入分配政策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市场建设,改善消费环境,制订刺激消费的政策措施, 有效促进消费需求加快增长,形成投资与消费共同拉动经济增长的良好态势。
(二)转变观念,着力调整产业结构。收收入中二、三产业比为61.4:38.6,第二、三产业税负基本相当。但由于我市第一产业比重仍然较高,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偏低,造成整体税负水平较低。因此下大力气调整产业结构,巩固发展第二产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是确保财政收入稳定快速增长的必然选择。一是要以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为契机,着力调整和优化工业内部结构。当前我市工业依然以钢铁、煤炭、建材、电力、有色、化工等行业为主,行业结构单一,高能耗、高污染、粗放型特征明显,经济效益受政策调控和外部环境影响极大,增长稳定性较差。对此,我们一方面要按照节能环保的新要求积极改造提升这些老的支柱行业,大力开展资源深加工,增加产品附加值,延长产业链,提高企业经济效益,项目带动,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各县市区、特别是经济园区在选择项目时,一定要按照国家产业政策要求,结合当地经济发展的特点和优势审慎选择,坚决杜绝高能耗、高污染项目的再引进,要坚持做大做强中心城区,科学布局工业项目,以增强中心城区的带动力和辐射力。二是要加快发展第三产业。(三)突出重点,抓好财源税源培植。当前我市。培育壮大财源税源,一是要壮大现有财源。要加强对涟钢、冷钢、金电、中兴液压、中源新材料、双峰海螺等骨干企业的支持力度,稳定和提高产能,并在增产增收上做好文章;二是要培植新兴财源。要加大汽车板电工钢、雪花啤酒、鸿帆铝业、湖南巨大重工等重大项目的推进力度,争取早日竣工投产;三是要立足经济园区,狠抓招商引资,重点引进先进制造、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培植强有力的支柱税源。特别是在娄底城区经济总量偏小,税源匮乏的情况下,更要花大力气、下大魄力抓城区经济税源的培育。四是加大上级扶持争取力度。针对“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实施给市里带来的问题和困难,进一步做好向省委、省政府及相关部门汇报工作,争取得到上级支持,将全市投入巨大人力、物力的涟钢在建华菱汽车板、电工钢等项目和涟钢今后新建的子公司以及煤化新能源公司税收由省财政下放市本级,改变国家、省级财政集中度过高,市级财源严重不足的现状;是要大力发展。重点支持市场前景好、成长性强的中小企业做大做强适当提高第三产业中大型垄断性企业的市场准入门槛,以减税让利的形式适当放宽第三产业中小型企业的市场准入度,通过“放水养鱼”的形式扶持中小型企业的发展,长久看会给营业税的增长提供较大的空间,也会成为我市财政收入增长新的、稳定的财源。
(四)创新手段,加强完善税收征管。经济增长为财政收入提供了来源,但其产生的财政收入则需要征管的有力保障,因此加强税收征管也是确保财政收入增长的一个重要手段。一方面,税务部门要加大税法宣传力度,严厉打击采用做假帐、两套帐和帐外帐等手段偷逃税款的违法行为,不断增强市民和各经济组织的纳税意识,依法加强税收征管,清理和规范各种优惠政策,严格控制减免税,堵塞收入漏洞,做到应收尽收,同时努力提升税收征管的科技含量和信息管税水平,加大公平治税、阳光治税力度;另一方面,政府相关部门要不断优化税收执法环境,强化协税护税意识,加大协税护税力度,支持和协助税务部门依法开展工作。财政、统计、国土、规划、工商、国库、银行等相关部门要加强信息交流共享,形成协调配合机制,公检法等部门要积极配合税务部门严厉打击涉税违法犯罪行为,实现税务部门专业管理与社会协税护税力量的有机结合,确保各项税收及时足额入库,撰稿人:娄底市统计局 秦金莲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新证据力挺供应学派理论
财政收入增长是不是越多越好?
中国消费者信心为何持续下降
如何理解“收入倍增计划”
陈嘉珉:黔西南州旅游经济发展迅猛
当前通胀高烧难退的根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