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绞胎、绞釉陶瓷器概述——兼及相关问题探讨(二)


 

 


因此,上京窑这片绞胎瓷残片与辽墓、辽塔出土的绞胎瓷一样,均属外来产品——河南窑瓷。关于“彭城窑址采集的绞胎瓷”问题,是在彭城镇旧城改造工程中出土,虽然盐店遗址西侧一公里范围内的八坡窑、老槐树、碗市街、半壁衔、衙门胡同等建筑工地陆续发现了数座窑炉遗迹,同时出土了数以万计的瓷片、窑具,但以白釉黑褐彩为主,少量的白釉剔刻和极少绞胎器[66]。但作为遗迹的旧城区改造,早已将窑址和生活遗物混杂,难以区分窑址物与外来生活用品,而且磁州窑也仅见非正式出版物的《中国磁州窑》图册文字中有绞胎瓷残片出土字句,彭城窑是否烧造过绞胎产品,还需更多的发掘资料证实。9界庄窑唐代绞胎器物标本

     据报道,山西浑源界庄窑发现了唐代绞胎盏托及碗等器物碎片[67],但无相关资料及标本。后在刊物[68]中见到界庄窑唐代绞胎器物标本(图9)图片,但相关资料不详。2002年终于见到稍详实的报道,得知浑源界庄窑出土了赭色、白色相绞的绞胎器,或施青釉,或素胎。器形有碗、盏托、枕等。枕,器身残,可看出为雕塑器物,枕面为橘红色、白色相绞的木理纹贴面,枕面以外器身为灰黄胎,高4、残长11.2㎝;碗,尖唇,敞口,斜腹,通体施青釉,高3.2、口径15.8、足径7.2㎝;盏托,整体呈盘式,托口微突,尖唇,环足,通体施青釉,高2、托盘口径12、足径6.4㎝。此外尚见三彩器,可辨器形有执壶、钵、碗等。采集有三彩器和带有三彩釉的三叉支具,还有三彩器物与绞胎器物相粘连的器物,也见三彩及绞胎器的素烧件,可能也是二次施釉的素烧坯[69]。笔者通过对标本图片(图10)的仔细观研,它为灰色胎坯上贴面绞胎产品。若施高温青釉,绞胎器似大可不必素烧。10界庄窑唐代绞胎器标本

     1988年河南荥阳广武乡发现唐代窑址遗迹,出土了一批唐代陶瓷器,其中有一件唐代绞胎枕,高6、长13、宽10㎝,呈长方体,枕面下凹。但末发现瓷窑遗迹,仅发现一些灰土坑和瓷片堆积坑(郑州市文物工作队:《河南荥阳菇?(造字:草字头下面一个固字)发现唐代瓷窑址》,《考古》1991年7期。)。但出土陶瓷器皿不似窑址废弃品,不见黏连、变形物,因此,尚不能确定这是否一处唐代窑址。11金代绞胎钵类残片

     就目前发现的唐代窑址中,除河南巩县外,山西浑源界庄窑也生产绞胎器。

关于宋金元生产绞胎器的窑口,除上述已知者外。有人提出“河北、河南、山西、山东等地均大量生产绞胎陶瓷器”[70]。亦没有注明河北那个窑口生产,是否指孙机《绞胎器与瘿器》一文所言“宋代的磁州窑”?12“山西榆次窑”孔雀蓝绞釉残片

     山西盂县磁窑坡窑发现“少量黑瓷及绞胎瓷”[71],不见附图,也无详实资料。后见调查简报[72]称:仅一件金代绞胎钵类残片(图11),厚突唇,芒口,唇下青灰胎和褐色泥片绞合,褐色泥片较薄,内外施白釉,釉泛黄,胎质坚硬,有气孔。因仅见一片绞胎残件,还不敢说该窑烧造绞胎产品。13矿山窑址出土绞胎瓷残件

     虽然只凭个别窑场的调查、发掘资料还远远无法了解唐代绞胎产品的生产全貌,也不敢说宁波遗址和陕西唐墓出土的绞胎器是黄冶窑生产。但其中大部分绞胎产品,如杯、碗、枕、炉等可在黄冶窑绞胎器和三彩陶中见到相同器型。很多传世绞胎产品的器型、胎釉、装饰纹样等都与黄冶窑绞胎标本存在着一些差距,笔者确信河南生产绞胎的窑场起码还有几处窑场,只是暂时未找到窑口而已。14当阳峪窑址出土宋代绞胎壶残件标本

(二)绞釉器的窑口

     从已知可确信资料看,绞釉产品的窑口集中在河南省,主要有:宝丰清凉寺窑、郟县黄道窑、新安城关窑、禹县扒村窑、修武当阳峪窑、博爱柏山窑等。有人著文[73]提出山西榆次窑亦生产绞釉器,并附有注明“山西榆次窑”孔雀蓝绞釉残片标本(图12),并未说明出土具体地点,或是榆次孟家井窑?也可能是城镇工地出土,但并不代表它是山西榆次窑场产品。从所附标本看,当为瓶类无疑,河南禹县扒村窑址曾出土元代孔雀蓝绞釉瓶标本[74],与所谓“山西榆次窑”标本相雷同。因此可确信“山西榆次窑”孔雀蓝绞釉残片标本的窑口为禹县扒村。15宋·绞胎水注

四、绞胎、绞釉器的年代

(一)绞胎器的年代

     关于我国出土和传世的绞胎器时代,公认是唐代。目前我国最早的绞胎产品为1972年陕西乾县的神龙二年(706年)懿德太子李重润改葬墓出土的2件唐三彩绞胎骑马射猎俑。1952年陕西咸阳唐杨谏臣墓出土的绞胎水盂,墓志铭的确切纪年为开元二年(714年)[75]。这时的绞胎器已较为精美,因此,绞胎器的产生年代必定早于神龙二年。有确切纪年的出土物中,绞胎器还有多件,详见表一:纪年绞胎、绞釉器。“※”者为有疑问的器物。16“搅釉”碗残片

器名   尺寸    出土地   纪年

1、三彩绞胎骑马狩猎俑 通高35.5、长30㎝  1972年陕西乾县懿德太子墓  唐神龙二年(706年)

2、三彩绞胎骑马射猎俑通高36、长29.5㎝  1972年陕西乾县懿德太子墓  唐神龙二年(706年)

3、绞胎水盂  高6、口径3㎝  1952年陕西咸阳唐杨谏臣墓  唐开元二年(714年)

4、青釉镶嵌绞胎虎枕  通高7.5~9㎝   1973年浙江宁波市和义路遗址  唐大中二年(848年)

5、三彩绞胎宝篋形印经式塔  总高47.2、胴高41、腹33.2㎝  河南新密市法海寺塔地宫  宋咸平元年(998年)

6、绞胎盒※  盖径8、高4㎝  吉林农安县城西八门外辽塔  辽太平三年至十年(1023~1030年)

7、绞胎盆  高6、口径28.2、底径18.4㎝  江西永修县真如寺僧塔地宫  宋嘉祐四年(1059年)

8、绞釉罐(残器)河南焦作电厂金墓  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

9、孔雀蓝釉梅瓶  高23.5、口径4、底径8㎝  广西桂林市朱规良夫妇合葬墓  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 

10、绞胎文昌像  高17.5㎝  “万历丁酉陈文成塑”刻款  明万历丁酉年(1597年)

     绞胎“花枕”的年代,过去一直断为晚唐。自范冬青女士根据其装饰纹样、戳印与“咸平元年三彩宝篋形印经式塔”的装饰风格相似等特点推测,“花枕”年代当为北宋早期[76]。李仲谋先生认为年代为五代~北宋早期,并从造型、装饰工艺、铭记风格等方面进一步补充了这一观点[77]。笔者认为仅凭这些还不能充分证明“花枕”年代,因为唐锦上也见团花外饰联珠的花纹图案[78];唐三彩贴花盖罐[79]上的贴花亦与“花枕”上的绞胎团花纹相似,且盖罐上团花外层的朵花与“花枕”上绞胎朵花纹相似;唐泥塑彩绘镇墓兽[80]身上也见小圆圈外联珠纹或小三角纹;黄堡唐窑出土提梁罐[81],所饰团花正是“花枕”四壁上的“戳印”太阳花;唐贴金铠甲骑马俑[82]人和马身上均见5~6瓣团花,团花外圈为联珠纹。该俑出土于乾县懿德太子墓,于神龙二年(706年改葬墓)陪葬乾陵。特别是1955年西安王家坟村唐墓出土的三彩绞胎钱柜,柜面镶贴绞胎五瓣团花纹与河南新密市法海寺塔地宫出土的北宋三彩绞胎宝篋形印经式塔纹饰雷同,该墓同时出土的还有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的同式样唐三彩钱柜,无绞胎纹饰。均为典型唐物。

笔者开始也赞同范冬青“北宋早期”的观点,特别是见2000年《黄冶唐三彩窑》“该窑北宋初期持续发展,并出现了如意头形镶嵌绞胎枕”和2002年《巩义黄冶唐三彩》[83]“其年代则晚到北宋时期”的语句,更深信不疑。但2005年《黄冶窑考古新发现》[84]的“唐末停烧”使愚迷惑不解。又有文载:该窑出土扇形花枕残片,“枕两侧上下边平直,前后上下边均为弧形,一长一短,枕平面呈扇面形,前壁上部有一圆孔。枕面镶嵌绞胎圆形图案,枕面其他部分与枕的四壁满饰太阳纹印花。枕表面施绿色或褐色透明釉。1999年5月,郑州市一北宋墓出土一件完整扇形枕,当系黄冶窑所产,为北宋初年产品。”[85]可见这一“北宋墓”并无纪年,是凭这件扇形绞胎枕类似“北宋初花枕”而得出“北宋初年产品”结论。17“‘咸和’铭绞釉葫芦酒瓶”

     宋金元时,绞胎产品继续生产,且烧造绞胎、绞釉器物的窑口已增至几十处。当阳峪的绞胎器产量不多,但发现较早。上世纪30年代任职于焦作煤矿的英国人司瓦洛曾雇人对窑址盗挖,并写有《关于焦作陶瓷的记录》发表。不久北京古玩市场出现该窑瓷片[86]。该窑所获绞胎器标本虽少,但它作为宋代纹胎器的一个重要产地,已为学术界所广泛认同。2003年11月至2004年6月文物部门对该窑进行了较大规模发掘,出土了绞胎小碗、钵式平底碗和一种圈足较高的绞胎碗等[87]。值得注意的是,牛庄窑、恩村窑和矿山窑发掘出不少绞胎器,特别是矿山窑,出土可复原绞胎器近300件,其中在一个灰坑内发掘出大量的绞胎残件,复原器物近200件,器类有碗、钵、盒、盘、罐、壶、枕、瓶、盆,其中碗、盘、罐可分多种型式,品种比原来增多。还发现大型器物,有的碗、盘、盆直径都在20㎝以上。制作方法是用或白、褐,或白、黑,或白、黄两种色调的瓷泥揉合在一起,再拉坯成型,出现的纹理变化多样,有羽毛状、木纹状、水波纹状、蚯蚓走泥状等,施透明釉一次烧成。同时也见有施绿釉的绞胎器,较珍稀[88]。内蒙古敖汉旗辽墓出土的绿釉绞胎钵[89],应为矿山窑产品。图13[90]为矿山窑址出土绞胎瓷残件。胎质细腻、坚硬、较薄,瓷化较佳,制作精良、器型规整,少见整器绞胎,圈足、口沿及壶流等以白胎粘接。其工艺之精,为全国其它同期绞胎窑口所不及。图14[91]为修武当阳峪窑址出土宋代绞胎壶残件标本,与矿山窑壶、碗等同类标本基本相同。因此,传世品中此类器物窑口分辨相当困难。如英国克拉克夫人收藏的一件完整绞胎水注(图15)[92],高10.8,水注为羽毛状绞胎纹,而器流、柄、足以及颈、口均为素胎粘接。该水注与当阳峪窑、矿山窑出土宋代绞胎壶残件标本吻合,可确信为河南产品,但想要缩小范围,具体确定是其中那一个窑口所产却不易。18“宋·绞釉玉壶春瓶”

     除河南外,山西、山东均发现烧造此类器物的窑口。上海博物馆所藏的几件宋金绞胎产品,如绞胎鼓钉钵、花口碗、敛口钵等均出自山东淄博博山,为大街窑产品。

     金、元时期,绞胎工艺衰退,质量、数量明显下降。内蒙古黑城遗址曾出土一件绞胎瓷碗,“已残缺一半。釉色灰白,花纹黑褐色,呈细密的波折曲线状,器壁内外图案浑然一体”[93],从不清晰的黑白图片看,似为元代遗物。1973年内蒙古大学(呼和浩特市)院内出土一件元绞胎高足杯,高6.3、口径8.7、足高2㎝,侈口,尖唇,弧腹,喇叭形高圈足,足底外撇,杯腹较深,由褐色和白色胎泥绞合而成,呈木纹状,施透明釉[94]。从线图与器物、纹饰等描述看,与元高足杯不太吻合,因未见彩图或实物,暂作阙疑。集宁路出土的绞胎器有碗、高足杯、器座等,高足杯与黑城所出绞胎碗的纹饰雷同,为连续水波纹装饰[95]。从内蒙古出土不少的元代绞胎器观察,元代绞胎器的生产尚未完全衰败,应还有一定持续。

     内蒙古包头市燕家梁遗址也出土过青花瓷和搅胎瓷(笔者注:原文为“揽胎瓷”,应为“搅胎瓷”之误)的器物残片。据调查者言:“燕家梁遗址应属一处古代瓷窑址是无容置疑的……燕家梁瓷窑遗址青花瓷器的发现,使我们了解到元代青花瓷器生产的北缘已扩展到了内蒙古地区”[96]。若果真这样,该窑址也是元代搅胎瓷的产地之一。但这些推论还缺乏足够的资料加以印证。因为,2米的文化堆积层不见匣钵等窑具,仅此一项即可否定该遗址非古瓷窑。故宫博物院藏元绞胎高足杯和元绞胎盘,已不能与宋代绞胎器同日而语。元代以后,绞胎工艺衰败,绞胎器再不见生产窑口。但尚见明清绞胎器传世品,或城市工地出土的明清绞胎残器。

(二)绞釉器的年代

     “绞釉”是一种化妆土艺术,不少学者都称之为绞化妆土。因绞釉器出土和传世较少,实物标本难得一见,故有人并未认真研究“绞化妆土”(绞釉),便否定“绞釉”,认为“搅釉”之说实为臆测之词[97]。杨静荣先生将“绞釉”与“绞化妆土”划列为不同品种,认为:中国古代陶瓷史只有绞胎和绞化妆土,绞釉产品是建国后才出现的新品种,但产量不大,因为绞釉产品成本太高一桶釉只能生产几件就报废了[98]。以至使人误解其意为:“宋元无绞釉产品”,并列举部分出土绞釉器证明宋元有绞釉产品[99]。其实“绞釉”即是“绞化妆土”。长期从事绞胎瓷研制的艺人贠荣贵将搅化妆土称为“绞胎釉”,区别于搅胎瓷,而搅釉就是将两种不同颜色的不透明釉混合在一起施于坯体上。但这种技法属现代工艺,就古瓷而言至今不见真正的绞釉瓷器。绞釉也许是绞胎釉(搅化妆土)的简称,但工艺操作上概念完全不同(贠荣贵口述、辛文映整理:《我所了解的当阳峪绞胎古瓷》,《焦作文史资料·焦作陶瓷史料专辑》2007年3月第11期。)。为照顾习惯,本文仍按“绞釉”传统称谓。

     “绞釉”装饰的出现可能稍晚。纪年资料中,目前仅见河南焦作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墓出土一件绞釉罐。80年代大、小黄冶窑调查中,仅采集到“搅釉曲线纹枕”残片一件(傅永魁:《河南巩县大、小黄冶村唐三彩窑址的调查》,《考古与文物》1984年1期78砍及图五:5。),以后大规模发掘中黄冶窑也仅见一些碗类“搅釉”残片(图16),平底,圈足,以棕色釉与粉红釉相搅,见于碗内外壁。曾见钴蓝书“‘咸和’铭绞釉葫芦酒瓶”(图17),著文者认为“咸和”为831~857年建都于敖东渤海国国王大彝震年号,该瓶为831~857年间渤海国产品[100]。笔者认为该瓶时代有误,就算是宋器也不见青料书款者,因此推测该瓶为后仿品。另见一件“唐·绞釉陶执壶”[101],高7.5、口径3.6㎝,喇叭口,长颈,圆腹,平底,颈腹间有一绳纹拱形柄,对侧设短圆管注口,釉仅施至上半腹。从造型看,笔者认为金代产品无疑。鹤壁集窑金代地层出土的一件黑釉执壶[102],高8.5、口径3、底径4.1㎝,长颈,圆腹,颈腹间有一绳纹拱形柄,对侧设短圆管注口,与这件“唐·绞釉陶执壶”相同,因此可确定所谓“唐·绞釉陶执壶”实为金代物。《旅顺博物馆藏唐宋瓷枕》(王宇等:《旅顺博物馆藏唐宋瓷枕》,《辽海文物学刊》1989年2期。)介绍馆藏瓷枕中有一件“唐·水纹陶枕”,高5.5~6.5、长21.6、宽15.3㎝,呈腰圆形,胎色微红,质粗,后面有一孔,枕面巧妙利用低温釉烧制时的流动,形成黄色水纹,枕面褐色釉,周壁半釉。从图片看这是一件绞釉枕,这种形制的陶枕多见于金代。“山西省馆藏一级历史文物一览表”中有一件序号458的白地绞釉玉壶春陶瓶,时代定为宋(山西省史志研究院:《山西通志第四十四卷·文物志》909页,中华书局,2002年。)。因未注明藏处,见不到实物,存疑。另外该文还有几款宋金枕被误定唐枕。

     在郭良蕙先生著文[103]中,见1980年纽约苏富比拍出一件柏耐BERNAT夫妇收藏的“宋·绞釉花口瓶”一件,另外还见“宋·绞釉玉壶春瓶”(18)、“宋·绞釉陶梅瓶”各一件。笔者以为,从造型看时代应为金元制品。而绞釉花口瓶、绞釉陶梅瓶笔者也为第一次得见彩图。1993年7月,山西平朔(现为朔州市朔城区)曹沙会村元墓出土一件绞釉玉壶春瓶[104],高18㎝,颈下及腹部饰褐、白绞釉纹饰,呈行云流水之“流沙纹状”,与这件“宋·绞釉玉壶春瓶”造型一致,而《中国古陶瓷研究》[105]上介绍的韩先生收藏的一件“元·绞釉玉壶春瓶”则造型有小异,饰纹赭、黑、白三色相同。“宋·绞釉花口瓶”属涩胎无釉制品,日本东京博物馆藏有这类涩胎绞釉玉壶春瓶二件,年代为金~元。著录上亦见一件定为金代的涩胎绞釉带座双耳瓶[106]。

     有学者指出,中国历史博物馆所藏的河南陕县刘家渠唐墓出土绞釉枕[107],从附图看,为公认的绞胎枕。廖永民、张毅敏先生认为:“搅釉器”与绞胎器一样,都是在唐代早中期创烧[108],但并未出示令人信服的实物标本和提出理论依据。有人错误的将一件绞釉器残片时代及窑口定为“辽代扒村窑”产品[109]。河南禹县从来不曾有过辽王朝(916~1125年)政权,西辽、后西辽更与河南禹县扒村窑扯不上干系。1985年鲁山县大窑店遗址出土的一件搅釉枕虽被作为北宋产品介绍。但纪年资料中,目前仅见河南焦作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墓出土一件绞釉罐。内蒙古察右前旗巴音塔拉乡土城子村元代集宁路古城遗址曾出土多件绞釉器标本,有花口盘、敞口盘等,“以黄白两种颜色的釉泥搅拌,通过釉的流动熔融产生黄白两种颜色的条带纹理”(陈永志主编:《内蒙古集宁路古城遗址出土瓷器》11页图五,文物出版社2004年)。

      黄冶窑所见碗类“搅釉”残片绝少,是否为真正的“搅釉器”?年代问题还不能确定,因为目前尚不见唐~宋纪年墓葬中出土,窑址发掘出土的“搅釉器”残件亦为与其它品种混杂的金元地层。因此,将“搅釉器”的年代暂定为金代是有科学依据的。从山西平朔出土的绞釉玉壶春瓶、河南卫辉市博物馆藏绞釉三足炉、中国历史博物馆藏绞釉鸡心式碗等各地出土和国内外公私收藏的绞釉制品看,也多属金、元之物[110]。

     目前已发现“搅釉”或绞釉器物遗存的窑址有:鲁山段店、宝丰清凉寺、郏县黄道、新安城关镇、禹州扒村、修武当阳峪、焦作西王封、博爱柏山等窑口[111]。

五、绞胎、绞釉制品的种类

      目前所见窑址、遗迹、墓葬出土与传世的绞胎共计约140件,品种还是比较丰富的,唐五代以枕为大宗,其次是碗、盘、钵、炉、杯、盒、罐、盂、钱柜、骑马俑、执壶、海螺、球等。部分箱形枕似乎并非枕的作用,部分学者指出它们可能是器座或压置文书什物的镇具使用,与祭祀礼仪有着密切的关联[112]。关于“花枕”,似为唐末五代至宋初产品,尚有争论。唐五代绞胎器釉色以黄色透明釉为主,也见三彩釉、绿釉。

      宋元、辽金绞胎器主要有:塔、碗、盘、钵、杯、高足杯(碗)、器座等,尚见扇形抌、贯耳瓶、三足双耳炉等,真伪存疑。釉色以白色透明釉为主,亦有黄色、青色、绿色和三彩釉。另外曾见元当阳峪窑绞胎花盆残片[113]。

明清绞胎器少见,有梅瓶、文昌像、瓷板、陶壶、紫砂六角罐、双联笔筒、六棱柱体笔筒,釉色亦以无色透明釉为主,亦见其它釉色。见附表二。“※”者为真赝或年代存疑。

国内外绞胎器一览表

时代名称  出土地  尺寸  收藏者  资料出处

1、唐·绞胎箱形枕※  ?  ?  1985年台湾故宫博物院购藏   陈擎光《唐宋陶瓷——中国陶瓷艺术的黄金时代》,《故宫文物月刊》1985年3卷6期。

2、唐·三彩绞胎木理纹箱形枕 ? 高5.5㎝  美国波士顿美术博物馆   屈志仁《绞胎、“绞釉”和流沙笺》,《上海博物馆集刊》总第4期,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3、唐·绞胎箱形枕 ? 高5、长10.7、宽9㎝  汝州市博物馆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等《汝窑的新发现》图49,紫禁城出版社1991年。

4、唐·绞胎木理纹箱形枕 ? 高6.5、长12.5、宽7.5㎝  河南博物院  巩义市文物保护管理所《黄冶唐三彩窑》,科学出版社2000年。

5、唐·绞胎木瘿纹箱形枕 ? 高5、长10.8、宽9.3㎝  广州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 《杨永德伉俪捐赠藏枕》,广州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1993年。

6、唐·三彩绞胎木瘿纹箱形枕 ? 长11.3㎝  日本出光美术馆  弓场纪知:《中国の陶瓷·3·三彩》,东京平凡社1995年。

7、唐·三彩绞胎木瘿纹长方形枕 ? 高7.2、面15.4×9.2、底13.1×9.2㎝ 故宫博物院  李辉柄主编《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晋唐陶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2002年。

8、唐·绞胎回纹箱形枕 ? 长10.7㎝  日本根津美术馆   刘涛《宋辽金纪年瓷器》,文物出版社2004年。

唐·绞胎回纹箱形枕  1983年河南临汝县纸坊乡唐墓  高5、长10.6、宽8.9㎝  临汝县博物馆  杨澍《河南临汝县发现一座唐墓》,《考古》1988年2期。

9、唐·绞胎木理纹枕  1998年吉林和龙市龙头山渤海墓群   高10.5、宽12、长16.5㎝  延边博物馆   国家文物局等《国之瑰宝:中国文物事业五十年(1949~1999)》,朝华出版社1999年。

10、唐·黄釉绞胎长方形枕  河南荥阳市薛村遗址唐墓  ? ?  楚小龙、李胜利《配合建设项目的考古发掘》,《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文物考古年报2005》,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2005年。

11、唐·绿釉绞胎长方形枕  河南荥阳市薛村遗址唐墓  ? ?楚小龙、李胜利《配合建设项目的考古发掘》,《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文物考古年报2005》,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2005年。

12、唐·黄釉绞胎枕  ?高7、长16.4、宽11.3㎝ 河南温县博物馆  王再建《温县博物馆馆藏陶瓷器介绍》,《焦作文史资料》2007年第11辑。

13、唐·黄釉绞胎长方形枕 ? ? ?  廖永民、张毅敏《黄冶窑唐三彩的绞胎器》,《中原文物》2003年4期。

14、唐·黄釉绞胎长方形枕  2003年西安小雁塔东院  高8.1、面长14.4、宽10.2㎝  ? 中国社科院考古所西安唐城队等《西安小雁塔东院出土唐荐福寺遗物》,《考古》2006年1期

15、唐·黄釉绞胎长方形枕  ?  ?  三门峡博物馆 姚江波《古瓷标本》82页,辽宁画报出版社2003年

16、唐·黄釉绞胎长方形枕 ? ? ?  廖永民、张毅敏《黄冶窑唐三彩的绞胎器》,《中原文物》2003年4期。

17、唐·黄釉绞胎长方形枕  1993年山西朔州火车站5号墓  高7、长13.2、宽8㎝  平朔考古队  山西省史志研究院《山西通志第四十四卷·文物志》790页,中华书局,2002年。

18、唐·黄釉绞胎长方形枕  ?  高11、宽18.5㎝  上海东华陶瓷博物馆  蔡国声等《鉴陶品瓷》60页彩图,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19、唐·黄釉绞胎长方形枕  ?  通高6.9、长14.5、宽10.4㎝  淮北市博物馆  杨忠文主编《隋唐大运河出土古陶瓷》30页图20,淮北市委宣传部2007年。

20、唐·三彩绞胎长方形枕  1955年西安市郊唐墓  高8、长15.5、宽11㎝  陕西历史博物馆  王莉《从馆藏陶瓷器看绞胎工艺》,《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第7辑,三秦出版社2000年。

21、唐·三彩绞胎长方形枕  1955年西安市郊唐墓   高7.3、长14.7、宽10㎝  陕西历史博物馆  王莉《从馆藏陶瓷器看绞胎工艺》,《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第7辑,三秦出版社2000年。

22、唐·绞胎菱纹长方形枕 ? 高7.4、长15.6、宽10.6㎝  广州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  广州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 《杨永德伉俪捐赠藏枕》,广州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1993年。

23、唐·绞胎团花纹长方形枕?高8.1、长14.7、宽11㎝  广州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 《杨永德伉俪捐赠藏枕》,广州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1993年。

24、唐·绞胎团花纹长方形枕?高5.9、长11.6、宽8.4㎝  广州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 《杨永德伉俪捐赠藏枕》,广州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1993年。

25、唐·绞胎长方形枕  1956年河南陕县刘家渠唐墓   高7.5、长14.8㎝  中国历史博物馆  中国陶瓷编委会《中国陶瓷·唐三彩》,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3年。

26、唐·绞胎菱形花长方形枕  1959年安徽亳县  高7、宽10.5㎝  安徽省博物馆   安徽省博物馆《安徽省博物馆藏瓷》,文物出版社2002年。

27、唐·绞胎菱形花长方形枕  1987年山东兖州市李海村  高8、宽10.8、长16㎝  兖州市博物馆  吕常凌主编《山东文物精萃》,山东美术出版社1996年。

28、唐·绞胎团花长方形枕  1975年扬州市双桥乡卜桥村  高8、长14.6、宽10.7㎝  扬州博物馆  扬州博物馆等《扬州古陶瓷》,文物出版社1996年。

29、唐·绿釉绞胎长方形枕  1975年扬州市双桥乡卜桥村  高7.7、长14.3、宽10.9㎝ 扬州博物馆 周长源等《略论扬州出土的唐代陶瓷枕》,《文物春秋》1997年增刊;徐良玉主编《扬州馆藏文物精华》,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

30、唐·绞胎团花长方形枕 ? 高8、长12.5×8.8㎝  故宫博物馆故  宫博物院古陶瓷研究中心《故宫博物院藏中国古代窑址标本·河南卷·上》,紫禁城出版社2005年。

31、唐·绞胎枕  陕西西安市青龙寺遗址 ? 西安市青龙寺遗址保管所  西安市政府等《青龙寺》,香港大道有限公司1992年。

32、唐·黄釉长方形绞胎枕 河南偃师市五岔沟村收集  高7.3、幅15.6×10.9㎝  偃师商城博物馆  《唐三彩展——洛阳の梦》,日本朝日新闻社2004年。

33、唐·黄釉长方形绞胎枕 ? 高8.2、长14.5、宽10.6㎝  上海博物馆  李辉柄主编《中国陶瓷全集·隋唐》,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年。

34、唐·黄釉长方形绞胎枕 ?高5.8、长12.5、宽9㎝ 上海博物馆  李仲谋《上海博物馆藏绞胎陶瓷及相关诸问题》,《上海博物馆集刊》总第8期,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年。

35、唐·黄釉菱花纹绞胎枕 ? 高9、长17.8、宽12.7㎝  高阿申  高阿申、钱伟君《唐绞胎器的胎釉、制作工艺研究》,郭景坤主编《′05古陶瓷科学技术6国际讨论会论文集》,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5年。

36、唐·黄釉绞胎枕 ? 高11、长18.5㎝  东华陶瓷博物馆  蔡国声、刘春华《鉴陶品瓷》6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37、唐·黄釉绞胎枕 ? 前高6、后高7.5、长15、宽10.5㎝  广东省博物馆  宋良璧主编《广东省博物馆藏陶瓷选》图37,文物出版社1992年。

38、唐·绿釉木纹绞胎枕  ? 高8.2、长15、宽10.5㎝   高阿申  高阿申、钱伟君《唐绞胎器的胎釉、制作工艺研究》,郭景坤主编《′05古陶瓷科学技术6国际讨论会论文集》,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5年。

39、唐·镶嵌青瓷绞胎枕 1973年浙江宁波市和义路遗址  通高9、长13.8、宽7.5㎝ 宁波市文管会  中国陶瓷编委会:《中国陶瓷·越窑》图138,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3年。

40、唐·绞胎盘  巩义市芝田镇唐墓  高2.8、口径12.8㎝  ?  巩义市文物保护管理所《黄冶唐三彩窑》,科学出版社2000年。

41、唐·绞胎盘※  巩义市芝田二电厂89号墓  高2.3、口径12.4㎝ ? 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巩义芝田晋唐墓葬》,科学出版社2003年。(从两书彩图看与上物应同为一物)

42、唐·绞胎盘 ? 口径18.3㎝  瑞土包尔  台湾故宫博物院编委会《海外遗珍·陶瓷》(二),台湾故宫博物院1989年。

43、唐·黄釉绞胎盘 ? 口径14.7㎝ 日本永末新次郎  《陶器图录》第七卷支那编(上),日本雄山阁株式会社1938年。

44、唐·绞胎盘 ?高2.1、口径17.1、底径11.8㎝ 山东省博物馆 马自树主编《中国文物定级图典·一级品·下卷》112页,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

45、唐·绞胎盘 1972年(一说为1973年(《江苏省志·文物志》411页,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江苏江都县嘶马公社(邗江) 高4.2、口径21.6、底径18㎝ 镇江市博物馆 李辉柄主编《中国陶瓷全集·隋唐》,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年。

46、唐·绞胎三足盘2件 陕西高陵县唐墓 口径13、高2.4㎝  弋戈:《李重润墓“绞胎马”有误》,《文博》1986年3期。

  新闻标题:绞胎、绞釉陶瓷器概述——兼及相关问题探讨(二) 本文来源:华夏收藏网http://news.cang.com/infos/201103/144853.html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古陶瓷标本之北朝相州窑绿釉
一批文物找到了归宿
宋吉州窑黑釉木纹茶盏
钧瓷的历史 二
黑釉瓷“特殊装饰”探微
【观复嘟嘟】拍出三亿天价的“瓷器之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