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胶东民俗:远去的歌谣
今天是个好日子,首先是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之春分,然后是世界水日、世界森林日、世界睡眠日、世界儿歌日,其次还是个遮天蔽日的沙尘暴尘埃落定后基本还算是风和日丽的周日。一天囊括几个节日,应该算是个节日堆积的开心周末了吧。不过,根据现实经验,什么人什么东西或什么事物,一旦被定为一个什么“日”,往往就说明它或他或她已经处于弱势了。春分是天经地义的,而水和森林、睡眠和儿歌呢?你不能不直面眼前的现实,森林生态濒危、原始植被脆弱,河流干涸、水源告急,地球人谁还能高枕无忧地睡眠、天真烂漫地行歌呢?不过,还是随手找出了一篇旧文,吟咏一番,以解阴郁。  
  
                                                    远去的歌谣
  
  每个孩子都是听着妈妈的摇篮曲长大的,不管生活多么贫寒,不管日子多么艰辛。小时候的那些歌谣,像一连串欢乐的音乐符号,渗透到血液里,沉积在骨子里,成为一生制造快乐的中枢神经。好吧朋友们,现在我们就来回味回味那些流逝了的岁月、轻轻地吟唱那些远去了的歌谣。
  
  胶东的冬天总是很寒冷。父母亲和我们三个孩子一家五口人,我们全家睡在一个烧得热乎乎的大炕上,温暖而快乐。最难忘记的是那些冬天的早晨,天总也不太亮,但是起床的时间到了。外面北风呼号,冰天雪地,经常还会大雪封门,出了温暖的被窝,就再也找不到暖和的地方了,真的很留恋被窝。这时候,我妈妈就会吟唱起快乐的歌谣,让我们忘记寒冷,愉快地起来该干啥干啥。  
  天亮了,鸡叫了,
  
  鸭子挑水来到了;
  
  狼打柴,狗烧火,
  
  小猫洗脸蒸饽饽。
  
  其实当时并不懂得这个歌谣是什么意思,只是觉得好玩,寒冷早忘到九霄云外了。现在回过头来,以欣赏的眼光来看,发现这首歌谣吟唱起来非常生动而上口,充满了朴素的幽默和智慧,洋溢着一种乐覌情绪。要问我妈妈是从哪知道这些歌谣的,当然她是从她妈妈那学来的,是当地民间口口相传传承下来的。
  
  胶东的夏夜清爽而明朗,我们全家人经常围坐在一起看星空,听奶奶讲神仙鬼怪的故事。奶奶讲的最多的是牛郎和织女的故事,边听着故事边畅想天空里可能发生的神奇事情,成为记忆中最早开启想象力的启蒙阶段。听得兴奋异常、思绪万千、睡意全消的时候,奶奶就嘎然打住不肯讲了,而是让孩子们和她一起吟诵歌谣:
  
  青石板,板石青,
  
  青石板上钉银钉,
  
  一个钉,两个钉,三个钉,……
  
  数来数去数不清。
  
  真的数来数去数不清啊!奶奶会教我们望着天上的星星数,一个钉,两个钉,三个钉,……一直数下去,直到困得不得了,嘴里嘟噜着“数不清,数不清”睡着了。大概这种经历可以算做是我们每个孩子的数学启蒙吧,数数不知不觉就学会了。歌谣中把星空比作“青石板”,现在看来这个比喻太缺乏想象力和浪漫色彩了。不过,把星星比作嵌进天空的“银钉”,还有些韵味。
  
  在胶东地区流行最广的儿歌要属《拉大锯》了,记忆有点模糊,歌词大概是:
  
  拉大锯,扯大锯,
  
  割倒姥姥家的大槐树,
  
  槐树割倒了,
  
  把姥姥吓跑了。
  
  这歌词乍一听似乎有点不通情理,为什么要“割倒姥姥家的大槐树”呢?跟姥姥家有仇啊?放到当时那个历史时代背景里去看,也就很好理解。胶东的家庭,尤其是在更早以前的年代,男权社会的印迹比较明显,姥姥属于女权社会的代表人物,在游戏中采用夸张的说辞,显露一些敌视女权的倾向性,倒是胶东人性情幽默和爽直的表现。现实生活中,胶东的“姥姥”们因为疼女儿而格外疼外甥,所以,经常会出现在外甥的视野中,以至于成了逗外甥开心的说辞。试想,小小的外甥,能把姥姥家的大槐树割倒了,不就是期盼孩子快快长大,就算长大了能把姥姥“吓跑了”也好啊,疼爱之心,多么殷切呀!至今,胶东民间还流传着“外甥外甥真外生”“外甥狗子不可亲”的俗话。一边由衷地亲着爱着,一边无奈地坦承亲的是外姓人的子孙。
  
  胶东独特的地理特点,使之与内大陆形成交流的阻隔,文化和传统也就相对比较封闭。当地一般一村同姓一个大家族,或者几姓分属几个家族,都不是外人,基本很少有外来流动人口出现,所以就形成了当地人对外来陌生人的防范心理,把外来人视为可怕的陌生人。教育孩子别上坏人的当、别受陌生人的骗、确保孩子自己和家里财物安全,是每个家庭都要以各种方式对孩子进行的早期教育。这类的歌谣和故事都很多,记得还很清楚的歌谣有:
  
  小巴狗,
  
  你看家,
  
  俺上南园去采红花;
  
  红花没采得了,
  
  听见巴狗汪汪地咬;
  
  咬的谁,咬的张果老,
  
  张果老来弄么?
  
  来偷草。
  
  偷草好弄么?
  
  喂驴。
  
  喂驴好弄么?
  
  将媳妇。
  
  将的媳妇俊不俊?
  
  不俊,嘴大眼小,
  
  腚大得像驮篓。
  
  胶东沿海是道教发源地,关于八仙的故事传说非常多,很多真是的 山似乎都是八仙活动过的地方,而神话传说又是孩子最迷恋的,所以八仙的故事常常是逗孩子玩的素材。把神仙故事和世俗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让孩子在亦真亦幻中体验到生活的真谛,是胶东歌谣的另一大特点。你看,“偷草喂驴”的人娶的媳妇是不会俊的,一定是丑陋的。还有一首涉及道德品质的歌谣,似一首儿歌版的“天问”,善恶爱憎很分明。
  
  天上的星星十八行,
  
  四个大嫂哪个强?
  
  大嫂教我织锦扣,
  
  二嫂教我织锦罗,
  
  三嫂教我织锦绣,
  
  四嫂教我打公骂婆不贤良。
  
  流传民间的歌谣不仅具有娱乐功能,还有寓教于乐的教化功能。胶东歌谣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似乎还具有一种立竿见影的实用功能。在缺医少药的漫长历史岁月里,面对病痛人们很无奈,尤其是年幼的孩子,难免经常会有个头昏脑热的,父母往往就束手无策。无奈之下,类似巫术、咒语的治病方法就流行起来。不过并不是请巫师来施法术,而是父母亲人面对着生病的孩子,念叨着一些咒语一样的话,孩子居然能神奇般地好起来。逐渐就形成了一些咒语一样的歌谣,被一代又一代的父母重复地念叨着,护佑着一代又一代的孩子平安地长大。
  
  肚子痛,找老宋,
  
  老宋家没有,找老九,
  
  老九在家磨小刀,
  
  劐某某(孩子的名字)的大屎包,
  
  肚子痛,好啦!
  
  咒语似的歌谣中,透着胶东人特有的憨直粗犷的群体性格特征,胶东的孩子也在这种粗犷的生活氛围里粗放地成长。我就是在这样的“咒语”中长大的,我的女儿小时候有个小灾小病,我也给她念叨,她也马上不“敢”不好!然后,我们开心地说这咒语真的这么灵啊!现代医学把这归结为“精神疗法”,它是老百姓在百般无奈条件下所祈盼达到的一种精神胜利,有它的民间生存土壤,不必大惊小怪。
  
  最后,我又记起了一首《夜哭郎》,也属于咒语类的歌谣。婴儿夜里啼哭,彻夜不眠,父母无奈折来一根桃树枝压在婴儿睡觉的炕席底下,同时找来纸笔抄写上《夜哭郎》歌谣,贴到村头人来人往的地方,村人谁从那里路过就念几遍,家中的孩子很快就安睡了。歌词如下:
  
  天也长,夜也长,
  
  俺家有个哭夜的郎,
  
  行路君子念三遍,
  
  (小孩)一夜睡到大天亮!
  
  (家乡的小河)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姥姥家唱大戏 | 杨建英专栏
界首民间歌谣集之二十八
拉大锯,扯大锯,姥姥家里唱大戏
【锦溪苑】巴公地方歌谣
拉大锯,扯大锯,姥姥门家唱大戏
歌谣小品|拉大锯:农耕场景的亲情时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