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对联的应对技巧

 

        前面我讲了对联史话、对联的一般规则、对联的形式与禁忌。今天讲一个下对联的应对技巧,什么是应对呢?应对即根据别人的出句,对出另一联,可以是上联,也可以是下联。关于应对,古来有之,称之为“对课”,是练习诗词联赋写作的基本手段。也是对联初学者在所必须经历的一个过程,象我们盖楼房一样,应对是打基础,从未有听说过不经过应对练习,就能达到非常高的对联创作水平。对联创作基本上都是从“对句”开始的。古时候“对课”,是从单词到长句,由少到多,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通常是单词对练习到一定程度再转到词组对,词组对练习到一定程度再转到长句对。喜欢对联的朋友,大都要读《笠翁联韵》或者《声律启蒙》。如:

       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茅店村前,皓月坠林鸡唱韵;板桥路上,青霜锁道马行踪。

       古对课课堂上先以学生身边的事物为题,人名、地名、物名皆可。好处是对比较熟悉的事物,以便容易联想。先是词性、结构的练习,然后逐步加强平仄的区分,最后在语意、连接方面进行提高,最终达到对联格律所要的求各种要素。

        对句的一般概念中一个最重要的词语是“按对联规则进行应对”。

       我们知道了对联的“六规则”,它们是:字句对等,词性一致(对品),结构对应,节律对拍,平仄对立,形对意联(语意相关)。这是对句所必需遵守的规律。至于前面的五条规则,有规可循,重点是形对意联(语意相关)。接下来,我们探讨一下形对意联的对句步骤和方法。

一、对句步骤

1、断句

断句:也就是对联规则中“节奏对拍”的要素,合理的即判断出句的节奏点。说白了,也就是分解出句。好比一台机器,当我们把它分解了,各种部件一目了然。要想对句,首先得学会断句。就象你要想学会造车,你首先得知道车是怎么构成的。哪怕你是闭门造车,也得清楚出句是由哪些词组成的?各是什么词性?在联句中作什么成份?然后才能有针对性的进行应对。

2、对词

对词:这是对联规则中“字句对等、词性一致、结构对应”要素,即为每节奏点上的词找个相应的词来对。

3、置律:这是联律规则中“平仄对立”要素,看平仄设置有没有问题,然后有针对性的进行调整,使之符合对联平仄设置要素。

4、炼意:这是联律规则中“语意相关”要素,即检查对句内容是否与出句联结紧密,最后得到了一个意境统一的对句。

以上所说的:断句、对词、置律、炼意的“步骤”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因每个人的习惯不同,可能会有其它更直接、巧妙的方法或步骤,只要最后取得的结果是一样的也行。

下面就如何做到“语意相关”作详细叙述。

二、找关联点

对联,顾名思义,是即对又联,如果说平仄等要素是对,那么语意要素就是联。应对的时候,怎么才能做到这个“联”呢?

为了便于说明问题,下面我们引入一个“关联点”的概念。什么叫关联点?“关联点”对于一副对联而言,它是一个字、一个词,也可以是同一个事物、同一个理念,甚至是一种状态、一种氛围、一种气质。具体的说也就是从出句中的“人、事、物、时、地、景”等方面进行探寻设置,确定一个中心点之后,对句从这个点上,通过某种关系进行延伸或拓展,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切”。与之相反的就是“隔”,即不切。

从上面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个出句的“关联点”并非是固定不变的不同的人、不同的思路、不同的学识、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心态,找出的“关联点”是不同的。这样,即便是同一个出句,大家就会对出气象万千的对句。可以说:只要所找的“关联点”是合理的,理论上都能够对出妙句来。有人会说,这个,我知道,关键是关联点怎么找呢?

下面简单的介绍几种找“关联点”的方法

1、重点字词法:即在出句中,寻找最关键的字词。举例如下,先看清代车万育《声律启蒙》中一联的出句:

两岸晓烟杨柳绿

仔细读读,你会发现此句中“绿”字的特殊性。此字不仅透露出最多的信息,还决定了此句的基调。换句话说,此字不仅是一种颜色的展示,更主要是向你暗示了春的环境。此时再看对句:

一园春雨杏花红

下联直接用“春雨”呼应,同时用“杏花”应景(正合了“松竹梅,岁寒三友;桃李杏,春风一家”),“红”字收尾。此时一幅烟雨迷蒙、花红柳绿的春天景象在大家面前完整展开。也就是说,上联的“绿”字,决定了上下联的关系,决定了整联的内容,决定了整联的意境。

2、事物特点法:即在出句中,找到人或事物的典型特点。先看这个对联:

一味黑时犹有骨

十分红处便成灰

此联是充分抓住了炭了特点,也正是用炭的特点做“关联点”。上联正说炭一直黑时尚有形(骨),下面转入反面说,当它十分火红的时就变成灰烬了,通过此联,阐明了一个道理:人有顺境、逆境,当以“炭”自警。

3、修辞技巧法:即以出句的主要修辞为“关联点”。

天地入胸臆

文章生风雷

此联出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气势豪放。那么这种修辞的手法和豪放的气势自然成为应对的特殊“关联点”。那么对句,自然要围绕这个“关联点”,修辞对应,风格一致,这样才能造成上下联的和谐一致,否则很可能出现头重脚轻、一张一含等不“稳”现象的出现。

4、合理转借法:即利用出句进行合理延展,以延展出的事物作为“关联点”。这个出句:

客为坎上寓公,到此好吟千树雪

看此出句,我们很多人会以“雪”为关联点,下联应该写冰天雪地的冬天景象。可它的对句却不是这个思路:

我是江南驿使,折来聊寄一枝春

此联“关联点”就采用了延展的方式用“梅”实现了合理转借:先从雪转到梅,再从梅转向春天,梅在中间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所产生的艺术效果尤如峰回路转,让你感到此联深远的意境。

当然,通过学习,你会总结出更多找“关联点”的方法。那么,找“关联点”要注意哪几个问题呢?

1、要注意“关联点”的首要性: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后,应改变刚开始对句时“断句、对词、查律、炼意”的四步骤习惯,改为“关联、断句、对词、查律、炼意”五步骤。即对句时首先考虑找“关联点”,找到“关联点”后,再“断句、对词、查律、炼意”,这样才能保证既“对”又“联”。

2、要注意“关联点”的稳定性:一条出句可能有多个“关联点”,但他们是有主次之分的,我们要在学习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寻找最佳“关联点”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为出句找到最佳对句。找到“关联点”后,要注意它的稳定,也就是在调整平仄或提炼意境的过程中,必然要对字词进行修改,但这种修改应以不影响对联的“关联点”为前提,否则,就会造成因词害义或因韵害义的现象出现。

3、要注意“关联点”的有效性:找到“关联点”,一定要注意上下联联意的合理,否则,即使找到“关联点”,也不能对出好作品。比如说正对,在找到“关联点”后,一定要注意这一事物的不同角度,从不同的侧面相互补充,形成整体。否则,就会犯合掌的毛病。而反对虽是一正一反,但一定要在关联点下注意要互相映衬,否则还是会出现“对”而不“联”的问题。串对则要在找到“关联点”的基础上注意顺连,使之形成因果或控制关系,否则又会出现只“对”不“串”的问题。

三、出、对句的句法

对联的句法:就应对而言,指的是上下联之间的连接上的语法关系。出对句的句法,是确保出对句合理衔接的要素,理清出对句的关系,而不会使整联逻辑混乱,常见的对联句法,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

1、并列关系

上下联在形式上平行并列,语气一致,上下联分别从两个不同的角度说明同一个事物,以表示同一主题的称为并列关系,这种形式的联语常在句中用“也”、“又”、“既……又”等,也可以不用关联词,不用关联词,称意合法。

例:游俊作成都武侯祠联:

两表酬三顾

一对足千秋

作者抓住最能表现诸葛亮形象的两个方面,“两表”(即《前、后出师表》),“一对”(《隆中对》),对诸葛亮进行了歌颂。表现了他超人的才智和非凡的功绩。联语语言精炼,条理清楚,出语惊人。此类对联,浓笔重彩.形象鲜明,但如果处理不当,会有单调和重复累赘之弊。

2、连贯关系

上下联按时间顺序叙述连续的事件,或者按意义上的承接关系构成,称连贯关系,关联词多用“已……又……”、“才……又……”等。例:

才饮长沙水

又食武昌鱼

这是1956年毛泽东发表的一首词《水调歌头·游泳》的开头两句,词性对仗算是工整的,“才”、“又”表现了从长沙到武昌的行程是连贯的。再如长沙岳麓山联:

直登云麓三千丈,
  来看长沙百万家。

“登”是为了“看”,“看”是“登”的目的。这副对联不过是一句话分成两半说,下联就是上联意思顺连而致。

3、递进关系

对句和出句的关系从小而大,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这种关系被称为递进关系。常用的关联词有“况”、“更”、“不但……而且”等。如一理发店联:

不教白发催人老

更喜春风吹面生

在叙事层次上,下联比上联更深一层,下联化用白居《草》中诗歌句“春风吹又生”,寓意尤浓,此为联句的高妙之处。有的联省去表示递进关系的关联词,而并不减其递进的意思。例:

进门都是客

到此即为家

联话没用关联词,但仍是表示一种递进关系

4、假设关系

出句提出假设,对句作出结论,这种句法关系称假设关系,常用的关联词有“若”、“如”、“便”、“如果……就”、“要是……就”等等。例:

若能杯水如名淡

应信村茶比酒香

上联出句提出假设,对句推出结果,意思是说如果能将名利视为杯水一样清淡,你会觉得农家的清茶胜过酒的香醇。

5、条件关系

即出句提出条件,对句得出结果,这种句法关系就是条件关系。例如:

多勤寡欲

益寿延年

 “多勤寡欲”是条件,“益寿延年”是结果,只有条件具备才能达成结果。

6、转折关系

出句推出条件,对句却从相反的方向去叙说,称转折关系。这种句法在对联中很常见。常用关联词“但”、“却”、“然”等,但也有不用者。例:

虽得沧海三重浪

却失大江一道桥

7、选择关系

上下句分别说两件事,表示二者择一,称为选择关系或称取舍关系。常用“宁……不……”、“与其……不如……”、“但”、“不”等。例:

宁为玉碎

不为瓦全

联句以“宁……不……”关联直抒胸臆,表现出刚正不阿,一身正气的英雄气概。例:

但求天长地久

何必朝相暮依

可以看出,这是一对身居两地的新婚夫妇,为表达爱情的真挚而撰写的对联。

8、因果关系

出句和对句分别推出原因和结果的关系。 —般出句讲原因、理由,对句讲结果、或做出结论,但也有倒装者。例如:棉花店联

聚来千亩雪

化作万家春

前一句是因,是说棉花大丰收的景象,后一句是果,是说大家有了棉衣,再不觉得冬天的严寒。例:

莫愁前路无知己

西出阳关有故人

此为因果倒装句式,出句是结论,对句是理由,倒装句式,可增添对联的文学色彩。

9、目的关系

出句和对句是表示目的和行动的关系。或者出句是目的,对句是行动或措施,但也有互为倒装者。例:

巧理千家事

增添万户心

出句说的是要做的事,即行动;对句说的是目的。例:

忍令上国衣冠沦于夷狄

相率中原豪杰还我河山

此联为石达开所作。出句是说再不能忍受“夷狄”(清统治者)对我们的压迫,意在行动起来;下联说的是要达到的目的,此联即为倒装式。

 

◎练习园地

一、读故事,明联理。

读一读有一次,毛泽东邀请画家齐白石和诗人郭沫若到家中做客,席间白石老人要求主席和沫若给自己的一幅画题句,主席首先笔走龙蛇,行云流水般题写“丹青意造本无法”七个大字,原来这是主席借用苏轼的“我书意造本无法”一句,改动两字赞美白石老人。郭沫若也不示弱,略一思忖,一挥而就写上“画圣胸中常有诗”。这句是陆游一句诗作“此老胸中常有诗”的改写,和毛泽东所改的合成一联,对仗工整,可谓一丝不苟,巧夺天工。

二、牛刀小试

1、以“梨花院落溶溶月”为上句,下面四个句子中哪个能作为对句与它组成对联?选出最恰当的一个。(3分)

(A)柳絮池塘淡淡风 (B)榆荚临窗片片雪

(C)带水芙蕖点点雨(D)丁香初绽悠悠云(     

2、上联是“半湾湖水千江月”,下联的字序已经打乱,你能重新调整使它成为工整的下联吗?“一  万  粒  沙  子  斛  珠”。

下联:                    

三、背一背

 《声律启蒙》 四 

茶对酒,赋对诗,燕子对莺儿。栽花对种竹,落絮对游丝。四目颉,一足夔,鸲鹆对鹭鸶。半池红菡萏,一架白荼蘼。几阵秋风能应候,一犁春雨甚知时。智伯恩深,国士吞变形之炭;羊公德大,邑人竖堕泪之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对联的句法与结构
对联第15讲
联韵沁芳(第55期):对联的构思(二)上下联的关系
对联启蒙︱第四课:学拟简单的对联
最离奇的对联:无情对4
【转载】渔村第二讲 对联六要素之基础要素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