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彝族民居
彝族民居(一)
作者:巴莫姊妹彝学研究小组 发布时间:2002-11-20 原出处:《彝族风俗志》 阅读:321913 次
彝族分布在川、滇、黔、桂四省区,其中大小凉山是最大的彝族聚居区。除一些地区外,彝族大部分和其他民族杂居。因此,大分散、小聚居是彝族居住的主要特点。在彝区,各地、各支系传承的居室建筑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并与当地的居住习俗有密切关联,从村寨的聚落到住宅的选址:从房间的分置到什物的堆放;从建筑结构到民居信仰和禁忌都表现出独特的民族风情。
1.自然村寨的选址及其聚落特点
彝族是农牧兼营的民族,村寨的分布与座落有其独特的传承,其居住村落多选择在地势险要的高山或斜坡上,或接近河谷的向阳山坡。这样有险可守,有路可走;高能望远并有水源,耕地以及水草牧场。一般高山区多为散居,平坝河谷地则以集居为主,这是彝寨典型的聚落特点。
2。住宅择址
按传统习惯,选择住宅基址―般都要经过相宅和卜宅两个步骤,这与民间俗信是分不开的。
(1)相宅  彝族民间对待住宅基址有―套传承的相法,但各地不尽相同。一般皆以“上边有坡养羊,下边有田种粮”为理想之居地,主张住宅应选在依山傍水、土肥草美之处。由此有许多选择屋基的禁忌,如凉山彝区忌门户所对之山为秃山,否则不吉,家贫;如对IU树茂草盛,户主就会发达;房前有水为上吉,忌房后有水,否则易发山洪,危及房屋等等。杂居区则多受汉族风水观念之影响,择房基多考虑“龙脉”宝地。
(2)卜宅  相宅以后还须卜宅,  以定吉凶。不仅要按日月星辰和户主、主妇的岁位命宫推算,一些物象占来预卜家宅以后的吉凶。四川美姑彝村相沿的传统卜宅方法则有滚蛋、立米和烧羊胛骨等类。滚蛋,彝称为“瓦切比”,方法是户主执一鸡蛋在相好的地基上滚毕,然后在地上随意置三块石头支起―锅煮蛋。煮后捞出剥皮,看蛋窝是否正而不偏,正为吉,否则另择居地。立米,彝称“查确比”,户主以手握住五颗大米,片刻后,再把米竖立于地面上,插入土中时要按东南西北四个方位及中土的顺序,使米粒呈÷状,再拿―碗扣住。次日查看,若出现米粒丢失、倒地等现象均不吉,得另择地基。烧羊胛骨,彝称“约丕基”,需延请祭司毕摩行此卜术。即把火草放在羊胛骨上烧燃毕,看胛骨上被烧出的裂纹来定吉凶,以四方开纹为上吉,一字纹为中平,交叉纹为不吉。若地基宅址一再选不好,可以与能选上自己这块宅基地的户主交换土地。
3.民居类型
彝族分布甚广,居住类型多样。典型的民居样式有贵州彝区的杈杈房、凉山的棚屋(风篱式);小凉山的木罗罗(井干式);大小凉山的瓦板房、草房,滇,黔彝区的一字房(上栋下宇型):滇南彝区的土掌房(平顶式);杂居区的三房一照壁、  三合院及四合院(庭院式)等,呈现出明显的地域特点。列举其中如下:
(1)杈杈房  是旧时彝族的传统民居,流行于贵州彝区,为贫苦阶层居住的一种简易房舍。一般以两根插入地下的树叉作柱子,一根树棒横在叉上作为横梁房架,四面用茅草遮掩而成,无墙壁。是――种风篱居所的古老居住形式。凉山过去的原始棚屋也属此类。
(2)木罗罗  是小凉山森林地区的传统民居。  采用原木纵横交错迭置成井干式结构,构成房屋的壁体,为由下部支撑结构和上部庇护结构组合而成的复合式纯木结构的民居建筑,习称为“木罗罗”。
(3)瓦板房  是大小凉山彝区的传统居住型式。有土墙和竹笆墙两种。上置栋梁,构成房架,双斜面人字形屋顶,盖以木瓦板二层,下层铺满,上层则于两板相砌处置一板,再用石块复压其上。木板用刀剖砍,不以锯解,便于雨水顺木板纹路而下。因木板起瓦之作用,故得名“瓦板房”。
(4)土掌房  滇南彝区传统民居。先用粘土筑成墙,墙高达二至三米时,用木椽封顶,顶上再铺粘土,经洒水抿捶,形成平台屋顶,可作晒场或凉台,多为平房,也有的设二
至三层楼。其特点是冬暖夏凉。此种房屋多为依山而建。
(5)三房一照壁  流行于云南大理巍山等地彝区。主房顺山势依山而建,两侧耳房较低,再加一照壁,为土木结构的组合建筑。多数为草房,少数为瓦房,有带厦和不带厦两种。房形有实心房、空心房;吊厦、鹦哥房用木板搭成踩楼。主房高于耳房,主次分明,布局协调。前面垂檐,形成前出廊的格局,以一排柱子为主的屋架承重,四柱落地,左右后三方用土基墙围护,前面及中央用木板为隔。主房山墙到顶,屋面挑出。
彝族民居(二)
4.住屋格局及其民俗表现
彝族住房一般为长方形平房,喜各自独院居住。按彝族习惯,儿子结婚以后.与父母力居,而父母则随幼子生活,或分室而居,或全家合住一室。川、滇大小凉山彝族住房的室内布局基本相同。
普通住房的正屋一般为一列三间,由三部分组成:正中为厅堂兼厨房。入门右上方设火塘,习称“锅庄”,以三块石头支承,是全家家居生活的中心。入门左侧为牲畜圈,其上常搭有放置饲料的木行条;右侧为卧室或什物储藏间,亦有利用空间架檀条,作为储物品或招待客人的临时住所。
此外,尚有三合院、四合院等形式。布置封闭严密,大部分受汉族建筑的影响,为彝、汉工匠所建。如美姑县巴普及昭觉的诺合住宅,就是典型的三、四合院形式。大门入口作折角形,用料较考究,四周为土筑墙,无窗。里面有天井内院,房屋内设有厅房、厢房和上室等,室内布置为彝式锅庄,并雕刻有云纹。室内面积较大,内部分隔和装饰完整丰富。室外一般有高大围墙和二至三层高的碉楼。
火塘:在彝族居住民俗中占有重要位置。火塘是每一户彝族家庭生活的中心,是饮食、取暖、照明,会客、议事乃至室内宗教活动的场址。彝人大都把火塘视为家庭的象征,认为与一家人的命运祸福有密切的关联。尤其是火塘中的火之熄与燃与人的命运休戚相关,故火塘里的火长年不能熄灭,称之为“万年火”。火塘上方悬挂一行篾方笆,用于烘烤湿粮。过年杀猪时将猪尿泡(越大越好)悬空挂于其上,预示来年丰收,年景兴旺。在贵州彝区为失魂者招魂时,要先把魂招到火塘边,之后此失魂才有可能归附人体;新娘出嫁时也须由娘家亲人背着绕火塘三圈,以示向家庭和娘家告别。彝家来客通常环火而坐,但讲究座次,互不逾越。
贵州彝族有的在火塘的左方靠墙之处,安放一块石头,以代表火塘神(彝称为“姑鲁侈”),每逢祭节之日,都要奉以酒、肉,烧香化纸敬祭。有的彝区则在火塘左上方设祖先神龛,为家中之圣所禁地。
5.房间分置及什物堆放
以云南巍山龙街乡彝村的住俗为例。此地住室为三房一照壁,主房高于两侧的耳房和面房。主房三间隔成一大二小。大格在左边,内设“门”字形三张火坑床,顺左边挨墙的一床为上床,为长辈老人居住;左床为母亲床,一般情况下为老妇居住,人死以后也停于此床;右床为子母床,为客人和小辈居住。 床中央有火塘,―上放铁三脚,上吊炕笆,置放有湿粮、盐臼等物。
中格:有三米左右的堂屋,屋山墙上有壁厨,安有篾笆或木制的祖先灵牌,下设有桌子或柜子,作为献祖供祭之用。右边格多为新婚夫妻所居,弟兄分家,小者分主房,祖灵牌位由小者供祀。主房有走廊,摆有长桌,是家人和待客就餐或开吊设灵堂之所。楼上放粮食、胡芦笙、三弦、猎枪、泥木工具等。耳房储存粮食或住人。走廊上摆着大碓臼、手磨、纺线织布工具、雨具等。楼上有栏仓、屯箩等。面房多为上楼下厩,走廊放柴禾、农具和拴母幼畜,楼上放大小篾篮、锄头、犁铧等农具和牲畜饲料。家内摆柱上钉有兽角,挂弩、网、扣子等捕猎工具。家中都各有木制楼梯。有的以漏角作厨房,炊饮工具置于内。院心作收、打、晒物的场地。照壁下则种有花草。
凉山彝区在八十年代,住俗也有革新,人畜分开以后的房间分置区别于传统住居之格局,
6.建筑用材的民俗传承
大部分是竹、木、砂土、块石、山草等,用砖瓦者过去甚少,近来渐多。一般河谷与高山地区略有区别。河谷地区多用土墙、板瓦,内部门户隔板都用木板,梁柱及椽于的连接全部用木榫;高山地区多用竹墙、板瓦,内部间隔亦用竹墙,梁柱、椽子多用竹材或竹木混合,多用竹篾、山藤绑扎,板瓦上用石块压实,地坪一般夯土。
7.建筑构造的民俗传承
大凉山境内多用木板瓦、土筑墙,有“板屋土墙”之称。一般先作成方形围墙,故墙高在2。7―3米左右,矮于围墙;围墙一般高3―4米,可挡风御寒,防盗防兽。墙身跨度在5米左右,多采用土筑墙。大跨度的墙身则采取木柱排架承重,以土墙作围护结构,墙基多用块石,考究者用条石,在彝族聚居的中心地区,墙面多不粉刷;在彝汉杂居区亦有采用草泥抹平,  白灰涂面和砖墙的。山区彝民多沿用带叉木桩,竹篾编墙的建房之习;森林地区则采用原始圆木,砍槽架木为井干墙,即木罗罗房,富有地方特色。屋面根据不同地区就地取材:常采用木板瓦(彝称“斯撇”)、山草和木瓦。土瓦犹如小青瓦,多见于彝汉杂居地区,就地设厂烧制。屋面坡度在25―30之间,檐口出挑深远,垂柱、连枋雕成各种几何连续花纹或牛、羊等动物形状,富于装饰性。滇南南部的“土掌房”则为平台型屋面。彝族民居外墙上不开窗,极少数开有小方洞,以木条纵格或竹笆蔽之,亦有利用椽子与墙交接的空隙透进光在正面,以木材为主,不设后门。门高160cm左右,下设30―40cm高木门槛,门常设二道,一道板门向内开,一道栅门向外开。除了作为采光通风用,还可防止家禽牲畜的出入。室内木隔板上常做成小花格窗,以利装饰和通风,
8.住室的造型工艺传承
常见住房的几种结构型式是:
(一) 梁柱式桁架;  (二)多柱落地式(三柱、五柱排架为主)穿逗木构架;  (三)特殊拱架式;  (四)木罗罗式。
彝族民居(三)
9.民居建筑装饰  大门入口和屋檐是装饰的重点,常常在大门上作各种拱形案图并常有门楣。门楣刻有日、月、鸟兽等图案,封檐板刻有粗糙的锯齿形和简单的连续图案;屋脊中部及两端有简单的起翘及起拱,山墙的悬鱼、屋檐的挑拱、垂花柱、屋内的梁枋、拱架等也雕刻有牛羊头、鸟兽、花草等线脚装饰和连续图案浮雕;室内锅庄石上及石础、石门槛上雕刻怪兽神鸟、卷草花木等彝族传统图案;门窗隔扇及室内木隔板上刻有对称均匀的连续四方雷纹及圆形花饰、动植物木雕花纹、小花格窗等,极富建筑装饰效果,体现了彝族人民的审美情趣和建造艺术。
10.民居中的信仰习俗  彝族民居习俗与其民间信仰有密切关联,主要表现在建房仪礼、居室俗信、家中圣所、家室禁忌等方面。
(1).建房仪礼  凉山彝家建造房屋的主要工序有打地基、上梁、安门框、上枋柱、盖瓦板、打锅庄等,这些环节实施以前均要请“木尼色措”(捡日子的专人)或毕摩根据主妇的年庚岁位来择日子,方可进行,以求吉利平安。建房仪礼则主要为动土、上梁、进屋、打锅庄等。
动土:彝称“扎夹都”。择好地基后要选动土的日子,动土必须在主妇的单岁进行,若是年女主人为双岁,则等到次年方可择日动土。动土时还要根据女主人的岁位方向来定门户的朝向,一般门户朝东、朝坡下,但若与女主人的岁位方向相冲则不可。若动土日子不是上吉,则于前一日象征性地挖一些土放在家里。动土是日,要吃酒,主人招待宴请亲友。动土开挖地基,禁忌挖出土中有水、炭、骨头等物,视为不吉,则另择居地。
上梁:彝称“义色则”。先在梁上正中凿一小槽,内放些许银子,以求家庭吉利发旺。并在梁上系一红布,以示木匠技术精湛。梁架好以后,把一红公鸡放到梁上,鸡首朝后,视鸡跳下的方向卜吉凶,若鸡朝门之方向跳下并鸣啼则为上吉,反之则不吉,示建房不顺。主人则须行名为“略茨果”的赶鬼仪式以驱鬼除秽。
进屋:彝称“依乌”。先以鹰爪、水牛角、羊角挂在门楣上以压土驱邪。主人家进屋之前,先由两人各执一马桑枝,一左一右入屋,边走边以嘴喷酒于墙上,口中念念有词,大意为挖土打墙的时候,跟着地气一起来的“冷夫冷格”(骨灰骨头,代表鬼火),跟着木料,瓦板一起来;的邪气鬼怪,都滚出去!又从屋里走到门口,把马桑枝插在门上,以示避邪。此时,先赶一头牛进屋,喷洒人又说,好的运气来,财源滚滚来,背起炒面的来,背起柴禾的来,子孙干百万。然后女主人、男主人、孩子依次进屋。再以火镰打火以示点燃烟火。是日不能食干饭,否则家人以后要“啃骨头”,家贫如洗;只能吃邻居做好的稀饭,预示着来日丰收。这天邻里都要煮稀饭来祝贺乔迁新居。
打锅庄:分挖火塘和安锅庄石两步进行,也可同日进行。要先择日,若日子不好,以后家中的牲畜会全都死去。挖出的泥土不能拿到户外,不能让星星看到,否则不吉。铝庄石的选择颇为讲究,主取净,不取焚场坟地之石,不取有禽畜粪便之石。或以自然石直接安装,或加工雕刻后放置。三石基本相对,但男主人石与女主人石要对称一些,客人石要稍偏一点,以示家庭内部和睦、团结。
(2)云南彝区的建房仪礼则多受汉族的影响,一般有动土仪式、上梁仪式及压土仪式。以昆明西山彝族聚居的核桃箐的民间建房仪礼为例:
动土仪式凡建房必请堪舆地师选择地基,测定方位。地师称“桑丸”,多系汉族或白族,少数彝族经师也有会者。地师选好地基以后,由主人持锄向四方各挖一锄,边挖边念:地基不要动,地气不要出。此仪礼即为动土。
祭木马;建房皆先挖好地基,然后在地基上设置木匠之木马,正式开工建造。设木马之日举行祭木马仪式,由木匠杀鸡祭祀木马和木匠的各种工具,把鸡血淋于木马及工具之上,并把鸡毛沾一些于其上,然后主人煮鸡,举行祭祀,由木匠供鸡肉,饭菜、酒于木马及工具前,点香而祭,主人亦须陪同木匠跪拜。此仪式亦称“请木马”。
送木马:屋架造好后,在举行上梁仪式的前一晚上要举行送木马仪式,亦由木匠杀鸡祭祀,祭后由主人将木马抬至村外岔路口,此时村中有一群人尾随其后,待送木马者向木马叩拜后,众人一拥而上抢夺木马,获者把木马抬回自己畜厩内放置一夜,以示用木马驱逐厩中牲畜疫鬼,以求六畜兴旺。翌日将木马送回木匠处。
上梁仪式:第二天举行上梁仪式,要请彝族祭司(当地称“西坡”)或风水先生选定良辰,过去按传统是在太阳出来之前举行仪式,后受汉族的影响则听从测吉日良辰者测定的良辰而行。是时主人跪于梁下,木匠上梁贴八卦图,并站在梁上念词,往下倒水,丢五谷、钱币,向四方大喊东方大吉、西方大吉等语,边念边向四方丢馒头数个。此仪式同于汉族。
压土仪式:房子盖好迁入时,举行压土仪式,亦即祭神龙地脉。先把两个生鸭蛋埋入房子两边墙下,将两个熟鸭蛋和入一盆水内搅拌后用青松毛沾水浇洒在房内各处,即为鸭(压)土仪式。仪式完毕,村人蜂拥而至向主人表示恭贺,并由村中两个擅唱史诗之歌手“秋台普”在室中绕屋唱一周,亦叫唱新房。然后主人以酒肉款待众人,大家边饮边听“秋台普”咏唱史诗,直至深夜。
11.居室俗信  云南巍山彝户在家中房门插有八字形水马桑树削成的镇鬼刀,刀面用灰炭划条格,以示青龙白虎身形,驱除邪鬼,保佑全家平安,并在家中厩门上挂金刚钻树枝以防疫病,并挂多球松枝,以示家畜如松球一样发展。凉山彝家则常在门楣上挂水牛角,岩羊角、鹰爪,或以树枝穿插麻雀于门侧以驱鬼防秽,求宅平安,有的彝户在举行了“确洛洗”(一种防鬼仪式)后把仪式上所用的草把“固杰则果”挂于屋内中柱或连枋垂架上,以驱“确洛”鬼;有的在门框上悬挂破鞋,所示打鬼。美姑巴普一彝户家中左侧中柱上则挂一书有咒词的木板及一卷经书,  称之为“木图特伊”,信其功能有二,一为防止麻风病鬼进屋;二为家中被盗时,主人可请毕摩用“木图特伊”咒偷盗者。
12.家中圣所  彝家都有供奉祖灵的神龛,  或位于锅庄左右侧近后壁处,或位于主人卧室右上方近墙处。通常专设一木柜,称之为“几”。是家庭供奉祖灵、祭祀祖先,陈放祭品之圣地,外人不得接近之,更不能闯入主人卧间。  此外,家中没有举行“送灵”仪式的彝户则把祖先灵牌“马都”搁置于左右侧人字梁上的瓦板下,正常死亡的祖灵牌放在人字梁内侧,非正常死亡的祖灵牌则置于外侧,也是家中禁地,不得轻易动之。彝人还十分重视锅庄,严禁人足踩踏及从上跨过,否则认为不吉利,犯者必遭奇辱。
13.家居禁忌  凉山彝区禁忌十七岁以上的女子上楼,如违反,家中要举行“晓补”咒仪,驱除秽气和不吉;禁忌外人、哥哥、爸爸、叔叔、叔伯兄弟、媳妇到以右上侧锅庄石为界的主人位“尼木得”处。过去如有违反,媳妇退回娘家,娘家要退聘金并赔偿失礼金;父、兄、叔等则要打酒给主人赔礼。新房落成后迁入时,忌男主人走在前,否则不利家中人丁发展。云南巍山彝区则禁在家中吹口哨、唱山歌、说粗话;禁带棍棒、绳索、刀枪等器械进堂屋和厨房。
这些彝族民俗事象构成了彝族民居习俗的类型和样式,其中的民居建筑,因地区的气候条件、地理环境、居住经济水平和社会分层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彝族居住民俗也随着时代的变迁在发生着不同程度的变异,一些落后、原始的住俗也渐在革以新俗;一些传统、典型、富于民族风格的民居建筑形式也得以发展和光大,现在彝区的一些现代化建筑就吸取和保存了彝族民居的建筑结构和装饰艺术。
责编: bhss上传: beley工作室彝族民居(二)
作者:巴默姊妹彝学研究小组 发布时间:2002-11-20 原出处:《彝族风物志》 阅读:569977 次
4.住屋格局及其民俗表现
彝族住房一般为长方形平房,喜各自独院居住。按彝族习惯,儿子结婚以后.与父母力居,而父母则随幼子生活,或分室而居,或全家合住一室。川、滇大小凉山彝族住房的室内布局基本相同。
普通住房的正屋一般为一列三间,由三部分组成:正中为厅堂兼厨房。入门右上方设火塘,习称“锅庄”,以三块石头支承,是全家家居生活的中心。入门左侧为牲畜圈,其上常搭有放置饲料的木行条;右侧为卧室或什物储藏间,亦有利用空间架檀条,作为储物品或招待客人的临时住所。
此外,尚有三合院、四合院等形式。布置封闭严密,大部分受汉族建筑的影响,为彝、汉工匠所建。如美姑县巴普及昭觉的诺合住宅,就是典型的三、四合院形式。大门入口作折角形,用料较考究,四周为土筑墙,无窗。里面有天井内院,房屋内设有厅房、厢房和上室等,室内布置为彝式锅庄,并雕刻有云纹。室内面积较大,内部分隔和装饰完整丰富。室外一般有高大围墙和二至三层高的碉楼。
火塘:在彝族居住民俗中占有重要位置。火塘是每一户彝族家庭生活的中心,是饮食、取暖、照明,会客、议事乃至室内宗教活动的场址。彝人大都把火塘视为家庭的象征,认为与一家人的命运祸福有密切的关联。尤其是火塘中的火之熄与燃与人的命运休戚相关,故火塘里的火长年不能熄灭,称之为“万年火”。火塘上方悬挂一行篾方笆,用于烘烤湿粮。过年杀猪时将猪尿泡(越大越好)悬空挂于其上,预示来年丰收,年景兴旺。在贵州彝区为失魂者招魂时,要先把魂招到火塘边,之后此失魂才有可能归附人体;新娘出嫁时也须由娘家亲人背着绕火塘三圈,以示向家庭和娘家告别。彝家来客通常环火而坐,但讲究座次,互不逾越。
贵州彝族有的在火塘的左方靠墙之处,安放一块石头,以代表火塘神(彝称为“姑鲁侈”),每逢祭节之日,都要奉以酒、肉,烧香化纸敬祭。有的彝区则在火塘左上方设祖先神龛,为家中之圣所禁地。
5.房间分置及什物堆放
以云南巍山龙街乡彝村的住俗为例。此地住室为三房一照壁,主房高于两侧的耳房和面房。主房三间隔成一大二小。大格在左边,内设“门”字形三张火坑床,顺左边挨墙的一床为上床,为长辈老人居住;左床为母亲床,一般情况下为老妇居住,人死以后也停于此床;右床为子母床,为客人和小辈居住。 床中央有火塘,―上放铁三脚,上吊炕笆,置放有湿粮、盐臼等物。
中格:有三米左右的堂屋,屋山墙上有壁厨,安有篾笆或木制的祖先灵牌,下设有桌子或柜子,作为献祖供祭之用。右边格多为新婚夫妻所居,弟兄分家,小者分主房,祖灵牌位由小者供祀。主房有走廊,摆有长桌,是家人和待客就餐或开吊设灵堂之所。楼上放粮食、胡芦笙、三弦、猎枪、泥木工具等。耳房储存粮食或住人。走廊上摆着大碓臼、手磨、纺线织布工具、雨具等。楼上有栏仓、屯箩等。面房多为上楼下厩,走廊放柴禾、农具和拴母幼畜,楼上放大小篾篮、锄头、犁铧等农具和牲畜饲料。家内摆柱上钉有兽角,挂弩、网、扣子等捕猎工具。家中都各有木制楼梯。有的以漏角作厨房,炊饮工具置于内。院心作收、打、晒物的场地。照壁下则种有花草。
凉山彝区在八十年代,住俗也有革新,人畜分开以后的房间分置区别于传统住居之格局,
6.建筑用材的民俗传承
大部分是竹、木、砂土、块石、山草等,用砖瓦者过去甚少,近来渐多。一般河谷与高山地区略有区别。河谷地区多用土墙、板瓦,内部门户隔板都用木板,梁柱及椽于的连接全部用木榫;高山地区多用竹墙、板瓦,内部间隔亦用竹墙,梁柱、椽子多用竹材或竹木混合,多用竹篾、山藤绑扎,板瓦上用石块压实,地坪一般夯土。
7.建筑构造的民俗传承
大凉山境内多用木板瓦、土筑墙,有“板屋土墙”之称。一般先作成方形围墙,故墙高在2。7―3米左右,矮于围墙;围墙一般高3―4米,可挡风御寒,防盗防兽。墙身跨度在5米左右,多采用土筑墙。大跨度的墙身则采取木柱排架承重,以土墙作围护结构,墙基多用块石,考究者用条石,在彝族聚居的中心地区,墙面多不粉刷;在彝汉杂居区亦有采用草泥抹平,  白灰涂面和砖墙的。山区彝民多沿用带叉木桩,竹篾编墙的建房之习;森林地区则采用原始圆木,砍槽架木为井干墙,即木罗罗房,富有地方特色。屋面根据不同地区就地取材:常采用木板瓦(彝称“斯撇”)、山草和木瓦。土瓦犹如小青瓦,多见于彝汉杂居地区,就地设厂烧制。屋面坡度在25―30之间,檐口出挑深远,垂柱、连枋雕成各种几何连续花纹或牛、羊等动物形状,富于装饰性。滇南南部的“土掌房”则为平台型屋面。彝族民居外墙上不开窗,极少数开有小方洞,以木条纵格或竹笆蔽之,亦有利用椽子与墙交接的空隙透进光在正面,以木材为主,不设后门。门高160cm左右,下设30―40cm高木门槛,门常设二道,一道板门向内开,一道栅门向外开。除了作为采光通风用,还可防止家禽牲畜的出入。室内木隔板上常做成小花格窗,以利装饰和通风,
8.住室的造型工艺传承
常见住房的几种结构型式是:
(一) 梁柱式桁架;  (二)多柱落地式(三柱、五柱排架为主)穿逗木构架;  (三)特殊拱架式;  (四)木罗罗式。
彝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为什么说了解这些彝族村寨建筑文化特色,才是真正了解彝族文化?
越西彝族瓦板房(图片 申遗项目)
凿石做基,夯土为墙——探秘云南彝族土掌房
漾濞彝族民居建筑
触不可及的故乡|《我的诗篇》系列微纪录片之彝族诗人
彝族火塘文化的民俗学解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