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传统政治制度的特点及其影响

中国传统政治制度的特点及其影响

 

    自公元前22世纪末的有夏建立至公元1911年清朝的覆灭.中国历经了十多个朝代的变迁.四千多年的王朝统治。

    上古天下为公,帝王传承采用禅让制。尧、舜、禹通过禅让登上王位,他们既是民众推举的公仆.又确实具有完美的品德,因此不会发生“命”的危机。自夏启废禅让而创世袭,中国社会从此进入家天下的时期。统治者为了巩固王权、维护家族利益,便自称是天帝的儿子,代表天帝来统治世界,于是,天命论产生了。

    君权神授,是对自古以来的王本位的思想一一朕即国家,对皇帝神化与物化思想的登峰造极。

    “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历代的帝王皆自称“天子”。“天子.爵称也”。“始生之者天也,养成之者人也,能养天子所生而为天子”。“接上称天子者,明以爵事天也:接下称帝王者.明位号天下至尊之称”。

    成汤驱逐夏桀而建立商朝,开了武力夺取政权的先例,不免感到惭愧。大臣仲虺以“夏王有罪,矫诬上天,以布命于下。帝用不臧,式商受命,用爽厥师”来宽慰成汤。

祖伊说过“天既讫我殷命”。周伐商时,萁子曾警告纣王,但纣王不以为然。言道:“我生不有命在天。”

    《尚书●召诰》中言到,周取代商,是“皇天上帝,改厥元子”。《多士》篇中,详细记录了周公代表成王,惜天命以行王命,强迫殷商遗民迁居洛邑的长篇大论。

    从商周的历史可以看出,借天命以行王命是统冶者最常用、最有效的宣传方法:从君王必须借天命以行王命又可以看出,神权是王权绝对的精神支柱。

    早期的王朝是从部落制母胎中脱离出来的。不可避免地遗留一些原始氏族社会的痕迹,君主专制制度还不完善,君主的权利要受到诸方面的制约。然而,随着社会的发晨和国家制度的演变,君主专制制度逐渐完善起来.其影响也日益深入,“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君主权利遂渐扩大。

    春秋战国时期,在周代诸侯分据而王室不尊的经验教训下,列国不约而同将政治改革重点集中在加强君主权威之上.限制和消除与君权相抗衡的贵族政治势力.追求君主权威绝对化和一统化,以期达到本国强大的目的。这种不断加强君权的发展趋势,必然导致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出现.而这种制度最终在秦统一天下后在全国范围内确立。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使君主专制制度步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在专制制度不断完善的基础上,君权不断被强化,走向极瑞的君主专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以皇帝为核心的制度,围绕着这一制度,建立起一套包含有一系列具体内容和措施的皇帝制度,这一制度融合天地神,集中突出个人的权威地位,保证皇帝高踞于国家机器之上,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并使之神化和物化。

    早期国家的君主专制是以内外贵族联合为基础的.君主以武力和宗亲感情来压服和笼络异姓贵族和宗亲贵族,并依靠这些贵族来维护统冶,担任辅政的都是拥有较大实力的贵族。

    传说“黄帝置六相”,“尧有十六相”和“官员六十名”。据文献记载,在部落联盟时期就有“四岳”,为联盟议事会的主要成员,主管四方诸侯。在舜为联盟首领时,四岳为禹、皋陶、契、后稷,他们都是重要部落的首领。夏代有“三正”、“四辅臣”、“三老五更”等辅政官。遗些官员都是宗亲贵族,这与早期国家政治是相适应的。从后来契丹族的夷离堇制,女真的勃极烈制,蒙古族的库里勒台,满族的议政大臣会议,可以看出早期国家政治都有宗亲贵族辅政的共同特点。

    周武王创建周朝,在夏商两朝的基础上完善官制.商代后期出现的“三公”制为西周所继承。及成王即位,设立三公、三孤。三公指太师、太傅、太保,他们的职责是阐明道理,调和阴阳,辅佐君王治理国家。少师、少傅、少保为三孤,职责是协助三公,弘扬教化,使君臣上下敬信天地。此外又建置六卿,吏部,天官大冢宰辅佐帝王治理国家,统领百官;户部,地官大司徒主管国家的土地与人民:礼部,春官大宗伯掌邦图祭祀之典;兵部,夏官大司马掌军事和军赋;刑部,秋官大司寇主管刑法狱讼;工部,冬官大司空掌土木工程制作。王畿外的诸侯国按地域远近分成侯服、甸服、男服、采服、卫服五等.各国诸侯每隔六年至京师朝觐一次。至此,分封制度下的官僚体制基本完备。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实行中央集权。分天下为四十郡,郡各管县若干。郡守、县令由朝廷任命,随时可以调动。中央官制以三公九卿为主体。三公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总揽政事,太尉主管军务,御史大夫负责秘书工作和对百官的监察。九卿为郎中令、卫尉、宗正、太仆、廷尉、典客、治粟内史、少府、奉坩,分别掌管警卫、刑法、财政、外交、祭祀以及直族事务等。汉初除在名称上将郎中令改为光禄勳、典客改为大鸿胪、奉常改为太常、廷尉改为大理、治粟内史改为大司农外,其九卿名称和职权范围基本上承袭秦制。

    官员的选拔与评审,建国家政治制度的一个重要方面。自公天下覆灭.中国社会进入家天下以后,夏商周三代官制通常采用世袭制,诸侯、卿、大夫的爵位与领地往往父传子、子传孙,世代相承。战回商鞅变法,废除贵族特权,制定按军功大小赐予爵位的“二十等爵”制度,但官爵基本上仍是世袭的。

    西汉文帝为了询访政治得失,始诏“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中选者即授以官职。东汉末年,曹操当权,提倡“唯才是举”。曹丕继位.采纳吏部尚书陈群建议,推选各郡有声望的人出任中正,负责对本籍士人进行考察,根据才能分别评定为上上、上中、上下等九个品级,供朝廷按等擢用。这就是所谓“九品官人法”。曹芳时,司马懿执政,任用各州世族豪门为大中正.评品士人只重视出身门第,而不论真才实掌,从此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九品中正制也就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维护士族特权的官僚选拔制度。

    至隋唐,废除了九品中正制,改行科举制度。所谓科举.是指官府经过定期举行的科目考试,依据成绩优劣来选拔人才、分别任官的一种制度。它的正式产生,以隋炀帝创置进士科为标志。唐代科举分常科和制科两类:常科每年举行,除进士科外,复置秀才、明经、明法、明算诸科,凡五十余种。制科是皇帝临时诏令设置的科目,有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等上百种。宋以后.科举均用经义,殿试前三名依次称为状元、榜眼、探花。明清两朝以“四书五经”文句为考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解释必须按照朱熹的《四书集注》。光绪年间推行掌校教育,科举制始告废止。

    从西周的“世卿世禄制”、“军功爵制”到汉朝的“察举征辟制”.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再到隋朝开始实行的“科举制”,尤其是延续达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对巩固以中央集权制为特征的封建统治起了重要作用,这种通过考试择优录用的选官方式后来被介绍到英国等西方国家,为西方文官制度的创立提供了典范。

    据《尚书●舜典》载,虞舜继承帝位,任命官员之后,每隔三年还要评审一次政缋,经过三次考核,昏庸无能者则废础之,贤明练遗者则提拔之,使各项事业皆能健康发展。至明清,官员每隔两年考核一次,以定其功绩,得便升迁。

    为官日久难免会染上官场的一些不良风气,久而久之, “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自是平常之举了。考任官员的依据大都是其上缴国库的钱布粮税.而非其为政之道、治国之道。从关汉卿的名著《窦娥冤》到清未“杨乃武与小白菜”一案都说明了官场的腐败并非是每隔几年考任官员能解决的,所以.必得有人对此进行监察。于是,自秦代始,就设立了御史大夫,之后,又设立了御史台及地方监察的监察使。御史负责的就是对百官的监察,指斥其弊。明永乐十七年,掌士杨荣指斥府、部、法司积弊十事之后,永乐帝说:“卿言甚当。但侍臣腹心之臣,若进此言,恐群臣相猜疑,不若使御史言之。”由此,御史的作用可见一斑。若逢明主为君,那御史尽可谏议百官、政事之弊,但若遇上权臣、奸巨当道,御史也就只有为臣死谏了。

    以宗法制和家族制为基础,以君权的至高无上为核心,以中央不断加强对地方的严密控制为特点。以不断弱和分割臣僚为手段的一整套的复杂政治体系是中国传统政治制度的特点。随着君主专制制度的日益完善.从各角度突出君主的权威,既有利于君主集中权力和稳定政治局势,又容易使君主权力转移和加剧政治黑暗;既给君主执掌至高无上的权力增添许多不可思议和神话般的特征。又为君主运用独一无二的权力注入许多难以猜测和神秘的色彩。它反映出古代政治结构的多重性和混乱性,也无疑对君主专制制制度实行长达四千余年的中图传统政治产生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l、柏桦:天子●帝宫●政道一一一中国古代宫省智道透析,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2、葛寿仙:星象●风水●运道一一中国古代天地智道透析,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3、章行:尚书一一原始的史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古代的宰相制度专题总结
历史必修一第一章: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测试题
“南朝化”和“北朝出口”,兼容百纳促使隋唐大一统的兴盛
第2讲 君主专制体制的演进与强化及专制晚期的政治形态
能力提升: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三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知识点:秦朝的政治制度
2012年高三一轮历史复习: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